|
放线菌病是牛常见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在头、颈、下颌和舌上发生放线菌肿,其它动物如马、猪也可感染发病。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体为牛放线菌。由于侵害的组织不同病原体也有差异。侵害骨组织者多为牛型放线菌,侵害舌和皮肤等软组织者多为林氏型放线菌,在发病过程中葡萄球菌有时参与致病。本病菌主要侵害2岁以上牛。病原体为在口腔、咽、扁桃体中的常在菌,谷草上也广为存在。病原体通过口腔粘膜的破损处或经换牙时而感染。本病一般呈散发。
临床症状 放线菌好发部位为颌骨、鼻骨以及下颌间隙处、肉垂处、头颈部的皮肤(照片2-4-30)和皮下组织。病变部呈现硬固的、界限明显的、无热稍痛的硬结,大小不一,小者如核桃大,大者呈叠球大小(图2-4-8)。在骨内的放线菌可导致骨组织明显肿大呈扁平隆起,与周围界限不十分明显、增大的骨组织压迫鼻腔可引起呼吸困难,当位于上、下颌骨体处时则影响采食和咀嚼等功能。放线菌在组织内感染引起组织坏死、化脓,脓汁可穿透皮肤向外排脓,形成瘘管。在骨组织内的放线菌瘘管是弯弯曲曲伸向骨组织深部,破坏骨组织,使骨组织进一步坏死,呈豆腐渣状。在软组织内的放线菌病灶,其瘘管都伸向颌下间隙深部。脓液中含有坚硬光滑的、黄白色的细小菌块,甚似硫磺颗粒。乳房患病时,呈局限性肿大或弥散性肿大,乳汁粘稠,混有脓汁(照片2-4-22)。当舌体上患病时,舌体增粗变硬,称为木舌症(照片2-4-2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即可确定,必要时进行脓汁中“硫磺颗粒”镜检,方法是采取脓汁放于试管内,加生理盐水溶解粘液拣出“硫磺颗粒”置载破片上,加入15%氢氧化钾溶液1小滴,盖上盖玻片,压平后镜检。放线菌块较大,压平后呈菊花状,菌丝末端膨大,呈放射状排列,革兰氏染色阳性。林氏放线菌块很小,放射状排列不明显,革兰氏染色阴性。
防治措施
治疗 手术疗法,对软组织上的放线菌肿可以完整地摘除,同时向深部剥离瘘管一并摘除。对骨组织内的放线菌病灶,一般采取先切开骨组织外的软组织,然后对坏死的骨组织采用手术刀挖除和烧烙破坏相结合的办法,将放线菌肿病灶清除掉,创面不缝合,创伤二期愈合。与此同时,内服碘化钾,成年牛每天5~10g,犊牛每天2~4g,连用2~4周。重症者可静脉注射10%碘化钠,50~100ml,隔日1次,共用3~5次。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碘中毒现象(粘膜、皮肤发疹、流泪、脱毛、食欲缺乏等),应暂停用药5~6天。病原未定者,可同时使用青、链霉素,如能明确病原,有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疗效更好。
预防 草铡细,防止吃草时刺伤口腔粘膜,防止头部皮肤外伤,对创伤应及时消毒与处理。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