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双芽巴贝斯虫病是一种经蜱传播的急性发作的季节性血液原虫病。临床上常出现血红蛋白尿,故又称红尿热。
病原体 双芽巴贝斯虫寄生于牛红细胞内,是一种大型虫体。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其形态有梨籽形,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等。典型的形状是成双的梨籽形,尖端以锐角相联。每个虫体有一块染色质。虫体多位于红细胞的中央,每个红细胞内虫体数目为1~2个,很少有3个以上。红细胞染虫率为2%~15%。虫体经姬姆萨染色后,胞浆呈淡兰色,染色质呈紫红色(图2-5-17、照片2-5-05)。
图2-5-17 照片2-5-05 照片2-5-06
生活史 牛双芽巴贝斯虫在微小牛蜱体内发育、繁殖,待虫体发育到感染阶段时,当带虫蜱再叮咬健康牛时即被感染。
症状 潜伏期8~15天。病牛发热,体温升高到40~42℃,呈稽留热型。食欲消失,反刍停止,便秘或腹泻,排黑褐色、恶臭粪便。病牛迅速消瘦、贫血、粘膜苍白和黄染。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出现血红蛋白尿,尿色呈棕红色或黑红色。血液稀薄,红细胞大小不均,、着色淡。重症时如不治疗可引起死亡,死亡率可达50~80%(照片2-5-06)。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贫血,血稀如水。皮下组织及脂肪均呈黄色胶样水肿状。各内脏器官被膜均黄染。皱胃和肠粘膜潮红并有点状出血。肝、脾肿大,胆囊扩张。肾肿大,淡红黄色,有点状出血。膀胱膨大,存有多量红色尿液,粘膜有出血点。肺瘀血,水肿。心肌柔软,黄红色;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诊断 根据病畜的临床症状,发病季节多在夏、秋季发病。在体温升高后1~2天,耳尖采血涂片检查,可发现少量圆形的和变形虫样的虫体;在血红蛋白尿出现期检查,可在血片中发现较多的梨籽形虫体。
治疗 应尽量做到早确诊,早治疗。常用药物有:
1.咪唑苯脲 治疗剂量为1~3 mg/kg体重,配成10%溶液肌肉注射。
2.三氮脒(贝尼尔) 剂量为3.5~3.8 mg/kg体重,配成5~7%溶液,作深部肌肉注射。黄牛偶尔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等副作用,但很快消失。
预防 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消灭蜱,可手工摘蜱或用药物杀蜱。应用咪唑苯脲进行药物预防,在发病季节注射一次可产生60天的保护作用。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