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久的贴一直保持着这么高的关注度表明现在饲料生产企业对酶制剂应用还有很多很多的困惑,根据个人了解的一些情况也说上几句。
有一些简易的方法可以让一些劣质产品排除在您的下一步考察范围之外,比如:方法(一)溶解餐巾纸方法:在三个烧杯里盛水刻度50-60%,第一个为空白组,不加酶,第二个加入甲产品,第三个加入乙产品,加入的量要一致(比如:甲乙产品都是添加量100g/T,都加入5克;若甲乙产品推荐在配合饲料中添加量不一致,可根据产品推荐添加量折算,比如甲产品添加量规格为100g/T饲料,乙产品添加量规格为500g/T饲料,则实验时甲产品加入5克到烧杯,乙产品则加25克到烧杯;如果不知道添加量,则可按照相同添加成本计算添加量,比如:甲产品市场销售价格60元/公斤,乙产品市场销售价格20元/公斤,实验时若甲产品加入5克到烧杯,则乙产品加15克到烧杯即可达到相同成本条件下比较。);用玻璃棒搅拌1分后,放入质量较好餐巾纸(或新华滤纸),略微用玻璃棒轻轻地搅动,注意不能人为搅烂餐巾纸,只要水浸没餐巾纸即可,等10分钟后,用玻璃棒去挑餐巾纸,观察各组的变化和反应,15分钟后,30分钟后,继续观察。如果产品中NSP酶含量高的话,效果很明显,餐巾纸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溶解成浆糊直至用玻璃棒挑不起来。酶含量不高的产品,半小时乃至2小时都没有反应,这是简单判别酶的效果的方法。 方法(二)实验室简单测定方法:精确称取麦麸(或配合饲料)5克左右(精确4位小数点),设对照组和实验组。放入烧杯里,加入100ml水,搅拌。精确称取甲乙产品的酶制剂(5克左右,计算添加量比照方法一),加入甲乙烧杯里,轻轻搅拌1分钟。2-4小时后,称取相同质量和重量的滤纸两张(最好干燥过,计下重量),分别对上述反应液过滤,取滤纸上残留的物质进行称量,量少的说明酶解效果好。或者连同滤纸一起在烘箱105度条件下进行烘干8小时至恒重,再测定滤纸和残留物的重量,重量较少的为酶解效果好的产品。 也可比较残留物百分比: (滤纸和残留物的重量)/(酶制剂+饲料重量)×100% 如有条件,诸如此类实验可以自己设计更多的条件来做对比检测,越接近动物消化环境的越有参考价值。本人在此仅是抛砖引玉而已。最准确的是多次动物饲养实验,但要求有相同的对照条件,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下面再就其他几个问题说说个人看法:第一,关于国产与进口的差别:其实我们国内有些企业做酶应用开发的水平已经非常不错了(饲用植酸酶、工业水洗酶、糖化酶已经有很大的出口量了),老外基础研发比我们要早要好,但是应用这一块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我们,毕竟原料、饲养环境、畜禽品种等等别说和欧美比就国内都千差万别,个人认为我们不能盲目迷信进口的。第二对于产品的稳定性,只要是自己有几种主要酶种液体发酵生产能力的企业(目前这类企业还不多),主观上它是可以控制产品的稳定性的,(如果它利用很多饲料生产企业没有完善的检测技术而疏于品控的话,那我就无没法说了,真正讲诚信负责任的企业我想它是不应该来贪这点短期利益的)。第三对于酶品质好不好,首先要是菌种的好不好、酶系全不全,菌种不好是先天不足,酶系不全就会有部分功能缺失;其次是复合酶复配技术的高低。第四是澄清一个误区,也并不是酶活越高就越好,因为原来农业部没有出台标准之前,很多企业都有各自的检测方法一直在沿用;另外就是也有专业人员拿国外的大公司产品做过实验,同样的检测方法检出同一家酶产品酶活高出X倍的,工业应用中作用效果并不一定成正比。第五就是不能单一以表面添加成本的降低作为采购标准,这样可能引发恶性竞争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厂家推荐添加量过小,二是酶产品品质水平降低,最终导致饲料品质的下降。第六,那些成天在你们面前说得比唱得还好听的,很少是踏踏实实做研发的企业,那些在市场呼悠和炒作的成本一定会转到你们下游企业帐上的。 对于106楼 “如果我们弄清了酶制剂的作用机制,不同原料配方、不同动物中的使用效果,我们对其作出选择就不会迷惑了。 ”我想这也是迟早的事情。随着酶制应用技术的推广、行业标准的统一规范、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大家对此有一个更深刻认识的时候,饲料企业根据自己的配方进单酶来针对性的复配,个人认为应该是一个发展趋势,一些没有生产研发能力靠倒货复配立足的酶制剂企业必然会被淘汰。 早期国内酶制剂生产水平非常落后的时候,老外剥削走我们太多的血汗钱,因此也希望更多的同仁一起来关注国内酶制剂新、老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关注和支持我们民族工业的成长。 以上是个人的理解,说得不对的地方,敬请原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