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形吸虫病是由肝片形吸虫或大片形吸虫引起的一种侵袭病,主要发生于反刍动物(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骆驼等),协诊症状主要是营养障碍和中毒所引起的慢性消瘦和衰竭;病理特征是慢性胆管炎及肝炎。中兽医学称此为肝蛭病。
(一)病原
本病病原为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两种,成虫形态基本相似,虫体扁平,呈柳叶状,是一类大型吸虫。前者长20--35毫米,宽5—13毫米,色红褐,呈扁平的叶片状,虫体肩部宽而明显;后者长33--76毫米,宽5--12毫米,肩部不明显,后端钝圆。
该病原的终末宿主为反刍动物,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牛吃草或饮水时吞入囊蚴,囊蛐之包膜在胃肠内经消化液溶解后致幼虫钻人小豚壁随门静脉人肝或穿透肠壁到腹腔经肝表面人肝,后幼虫由肝实质入胆管,幼虫在胆管内经2—4月就发育成成虫,其卵随胆汁进入肠道由粪便排出。成虫寄生寿命3—5年。
(二)症状
患片形吸虫的肉牛,其临床表现与虫体数量、宿主体质、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有关。当牛体抵抗力弱又遭大量虫体寄生时,症状较明显。急性症状多发生于犊牛,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消失、体温升高、贫血、黄疽等,严重者常在3--5日内死亡。慢性症状常发生在成年牛,主要表现为贫血、黏膜苍白、眼睑及体躯下垂部位发生水肿,被毛粗乱无光泽,食欲减退或消失,肠炎等,往往死于恶病质。
(三)诊断
应结合症状、流行情况及粪便虫卵检查综合判定。其病理诊断要点为:
①胆管增粗、增厚,即慢性胆管炎及胆管周炎;
②大多胆管中常有片形吸虫寄生。
(四)防治
本病的预防,首先要对疫区之牛每年春秋各驱虫一次,驱虫期间的粪便要堆积发酵;其次用硼剂如1/5 000硫酸铜喷洒水田等灭螺。
该病治疗常用下列药物:
①硫双二氯酚(别丁),按每千克体重40--60毫克配成悬浮液口服,其副作用为患牛轻度拉稀,1—4天会自行恢复;
②硝氯酚(拜耳9015),按每千克体重3—7毫克一次口服,对成虫有效;
③双乙酰苯氧醚,每千克体重100毫克,对幼虫有效;
④溴酚磷(蛭得净),每千克体重12毫克,一次口服,对成虫及幼虫均有效;
⑤三氯苯咪唑(肝蛭净),每千克体重12毫克,一次口服,该药对成虫和幼虫均有效。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