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63|回复: 3

[疾病防控] 波尔山羊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8 21: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莫尼茨绦虫病
    莫尼茨绦虫病是由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寄生于波尔山羊小肠内引起的疾病,常呈地方性流行。特别对波尔山羊羔羊危害严重,不仅影响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成批死亡。我国分布很广,广大牧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少羔羊死于本病,农区有局部流行。
    病原扩展莫尼茨绦虫带状,乳白色,长1~6米,宽16毫米,头节有4个吸盘,无顶突和钩。虫卵呈三角形或圆形,直径50~60微米,内含1个六钩蚴的梨形器。贝氏莫尼茨绦虫节片较宽,可达26毫米,虫卵以四方形、六角形为多,直径70~95微米。地螨是莫尼茨绦虫的中间宿主。随宿主粪便排出的孕节和虫卵,被地螨吞食。六钩蚴在地螨体内经40天左右发育为成熟的似囊尾蚴,波尔山羊吃草时将地螨吞入后,地螨被消化,释放出似囊尾蚴,吸附于小肠上,经37~50天发育为成虫。成虫生存期2~6个月,过后通常自行排出体外。
    流行特点1.5~7月龄波尔山羊羔羊感染率最高,随年龄增长而感染率逐步降低。流行呈现一定的季节性,感染高峰一般在春夏季节。因地螨的生态习性,羊在清晨及雨后采食低湿地牧草或早春未开垦过的地埂嫩草时,极易吃到地螨而受感染。
    症状与病变轻度感染不表现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初期出现食欲降低,喜饮水,腹泻,粪便中混有乳白色孕节,继后出现贫血,清瘦,皮毛粗糙,有的有抽搐和回旋等神经症状,后期常卧地不起,头向后仰,常做咀嚼运动,全身衰竭而死亡。剖检可见胸腔、腹腔有浑浊液体,肠粘膜、心内膜和心包膜有小出血点,小肠卡他性炎症,有时扩张、膨气或套叠、扭转。
    诊断在患病波尔山羊的粪球表面有黄白色的孕节片,形似煮熟的米粒。将孕节做涂片检查,可见到大量特征性虫卵。用饱和盐水浮集法可检出粪便中的虫卵。结合症状和流行特点便可确立诊断。
    防治常用的驱虫药物有:①氯硝柳胺,每公斤体重75~80毫克,一次口服。②硫双二氯酚,每公斤体重80~100毫克,一次口服。③吡喹酮,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一次口服。
    预防消灭地螨和预防性驱虫是预防措施中的重点。结合牧场条件,播种高质量牧草,更新牧地,能使地螨减少或绝迹。畜群不在雨后的清晨和傍晚放牧,避开地螨孽生地放牧。畜群从舍饲转放牧前进行一次驱虫,放牧开始后宜间隔一个月左右时间进行二次“成熟前驱虫”,坚持数年,效益明显。
    2、脑多头蚴病
    脑多头蚴病是由寄生于犬的多头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波尔山羊等的脑或脊髓内引起的疾病。它是危害波尔山羊羔羊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我国多呈地方性流行,并可引起波尔山羊死亡。
    病原脑多头蚴为乳白色半透明囊泡,圆形或卵圆形,豌豆大到鸡蛋大,囊壁上有集成簇的许多原头蚴,大约100~250个,囊内充满液体。波尔山羊吞食多头带绦虫虫卵而受感染,六钩蚴钻入肠粘膜,随血流到达脑、脊髓中,经2~3个月发育为多头蚴。犬吞食了含多头蚴的羊脑或脊髓,多头蚴吸附于肠壁上经41~73天发育为成熟绦虫。
    流行特点牧区或非牧区,只要有养犬习惯,波尔山羊均可能感染,且一年四季都有感染的可能。
    症状与病变感染后1~3周呈现体温升高,类似脑炎或脑膜炎症状,严重者常引起死亡,耐过动物症状消失而呈健康状态。感染2~7个月出现典型症状,呈现异常运动和异常姿势。虫体寄生在一侧脑半球表面时,头倾向患侧,并以患侧做圆圈运动,对侧眼失明。虫体寄生在脑前部时,头低垂抵于胸前或高举前肢步行或猛冲向前,遇障碍物后倒地或静立不动。虫体寄生在小脑时,知觉过敏,易惊恐,步态蹒跚,平衡失调,痉挛等。虫体寄生在腰部脊髓时,后躯及盆腔脏器麻痹,最后死于高度消瘦或重要神经中枢受害。
    前期有脑膜炎和脑炎病变,后期可见囊体或在表面、或嵌入脑组织中。寄生部位的头骨变薄、松软和皮肤隆起。
    诊断在流行区,根据其特殊的症状、病史做出初步判断。剖检病畜查虫体确诊。
    防治施行手术摘除,但脑后部及深部寄生者则较困难。近年来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进行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预防预防本病应对牧羊犬定期驱虫,排出的犬粪和虫体应深埋。对野犬、狼等终宿主应予以捕杀,防止犬吃到含脑多头蚴的羊、牛等的脑或脊髓。
    3、血矛线虫病
    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波尔山羊等反刍兽的真胃、小肠内引起的,病原体致病力强,也常和其它毛圆科线虫混合感染。世界性分布,我国遍及各地。波尔山羊群感染率可达70%~80%以上。
    病原捻转血矛线虫呈毛发状,淡红色,头端尖细,口囊小,内有一角质背矛,雄虫长15~19毫米,交合伞发达,背肋呈“人”字形。雌虫长27~30毫米,眼观可见红白线条相间,阴门位于虫体后半部,有明显的阴门盖。虫卵无色,壳薄,大小为(75~95)×(40~50)微米,内含16~32个胚细胞。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孵出幼虫经蜕皮发育到带鞘的感染性幼虫,羊随吃草和饮水吞食感染性幼虫而感染,经3~4周发育为成虫。
    流行特点流行季节多在夏末和早秋。低湿牧地易传播此病,在早晚放牧吃露水草或雨后的阴天放牧,更易感染。羊对捻转血矛线虫有“自愈”现象。
    症状与病变急性型比较少见,以肥羔羊突然死亡为特征,死羊眼结膜苍白,高度贫血。一般呈亚急性经过,表现显著贫血,眼结膜苍白,下颔和下腹部水肿,被毛粗乱,消瘦,精神萎顿,放牧离群,严重的卧地不起,常有大便秘结,或下痢与便秘交替。病程一般为2~4个月,陷于恶病质而死亡,不死亡者转为慢性,病程长达一年左右。剖检可见胸腔及心包有积水,真胃粘膜水肿,有小创伤和溃疡,大量虫体绞结成一粘液状团块,小肠粘膜卡他性炎症。
    诊断羊群中出现上述症状轻重不同的患者,便可怀疑本病,但确诊须经粪便检查虫卵,并进一步做粪便培养检查具有特征的感染性幼虫,或对流行羊群,捕杀剖检严重病畜检出虫体。
    防治治疗可选用的药物有:两硫咪唑,每公斤体重5~10毫克;左咪唑每公斤体重6~8毫克;噻苯唑每公斤体重30~70毫克,一次口服;伊维菌素每公斤体重0.2毫克,一次皮下注射。
    预防采取定期预防性驱虫,春秋季各进行一次,冬季驱杀粘膜内休眠的幼虫,以消除春季排卵高潮,转换放牧场地应进行驱虫。不在低湿牧地放牧,夏季避免吃露水草。注意饮水卫生,妥善处理粪便。
    4、食道口线虫病
    食道口线虫病是由多种食道口线虫的成虫和幼虫寄生于肠腔与肠壁所引起的。有些幼虫可在肠壁形成结节,故又称结节虫病。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普遍存在。引起波尔山羊生产力下降,甚至死亡,结节病变常影响肠衣加工而废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微管食道口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等寄生于羊的盲肠和结肠,虫体口囊小,口缘有叶冠。头端具头囊、颈沟、颈乳突及侧翼膜。雄虫交合伞发达,有一对等长的交合刺。雌虫阴门位于肛门前方附近,排卵器发达,呈肾形。虫卵椭圆形,无色,大小为(73~89)×(34~45)微米。生活史与捻转血矛线虫相似,但其幼虫进入羊体后,在肠粘膜形成结节,而后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
    流行特点感染率最高在春季和秋季。尤在清晨、雨后和多雾天气放牧时易受感染。宿主感染系摄入被感染性幼虫污染的青草和饮水所致。
    症状与病变轻度感染不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引起波尔山羊羔羊持续性腹泻,粪便暗绿色,含多量粘液,有时带血,病羊弓腰,后肢僵直,腹痛,生长发育受阻,最后虚脱死亡。剖检见在大肠壁上有很多结节,结节直径2~10毫米,含淡绿色脓汁,有小孔与肠腔相通,引起化脓性结肠炎。在新结节中可发现虫体。
    诊断与防治参照血矛线虫病。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6-27 10: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们这多数的感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7 14: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藏区的养很多寄生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8 17: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冒怎么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12-28 17:2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