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7-1 10: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1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影响动物采食量和消化吸收的因素:诱食性不够--嗅觉适应不够;适口性不好--味觉适应不够;消化系统发育不够,消化液分泌不足。
添加剂:矿物质、抗生素类药物、防霉剂、抗氧化剂等。
大宗原料:玉米蛋白粉、菜枯、蚕蛹、棉粕、苹果渣等适口性差的原料。
原料新鲜度:陈旧的谷物及其副产物、腐败的肉骨粉、血粉、鱼油、动物油和植物油等。
饲养管理:饲喂次数、饲料的物理性状(颜色、形状、硬度等)、环境因素、健康状态、饲养密度等。
2 目前通过香味剂在饲料中的作用
常用于饲料中香味剂可分为奶香、果香、鱼腥香三大类。通过多年来饲料企业使用的情况来看,从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但多数企业因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对香味剂的认知不够,使用香味剂都是在用一种安慰性的添加,对使用后产品的功效没有准确的效果评价。
根据多年来我公司对香味剂真实功能的研究和用于解决饲料适口性的实验发现:仅只有奶香对诱食有一定作用,而果香、鱼腥香仅只有对饲料异味起掩盖作用。但香味剂可用于饲料企业产品气味特异性的标识作用,以果香更为明显。
饲料企业使用香味剂常见的情况:
1)香味剂的留香时间短。有些香味剂用于饲料3天后就没有香味了,真正留香在10~15天以上的产品很少,企业在为此花冤枉钱。
2)香味剂的香气变化大,表现为:同一批产品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而气味的变化增大,有时奶香变成了果香,果香味变成了酸味;香气刺鼻,出现异味,与所要求的气味不符;每次进货的气味差异大,影响了饲料企业产品本身的物理性状。
3)添加量大,成本较高。一般香味剂生产企业在推荐添加量每吨1000g时,而饲料企业往往要成倍甚至几倍的添加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香味剂的使用成本在全价料中达到了20~40元/T。
3 目前通过甜味剂来对采食量的影响
由于猪的味蕾数较多(1500个/ cm2 ),对食物的味道感觉敏感,猪对饲料的适口性要求很高,而甜的物质对猪的采食量是有积极影响的,所以饲料企业常在饲料中添加甜的物质,如蔗糖、葡萄糖、糖精钠、糖蜜素、甜味剂等。因各种物质的甜度不一样,为了对不同物质的甜度有个清楚的定论,物理学家最终将蔗糖的甜度在(温度为20℃,5%蒸馏溶液,PH=7)时的甜度定性为1倍,以此来衡量不同物质的甜度,如:糖精钠的甜度为350-500倍。加之蔗糖甜感也是最好的、所以现在对甜味剂口感好坏的评价也以蔗糖为标准。
为了探索猪对甜的喜好成度,也就是说添加多少倍的甜才能有效的达到猪对甜的最佳喜好度。营养学家通过在猪饲料中添加蔗糖,采用梯度试验的方法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在猪日粮中添加5-8%的蔗糖时,猪的采食量达到最高。以此来衡量在饲料中添加甜味剂量的标准。因低于5%时猪的采食量没有变化,大于8%时猪的采食量随甜度的增加而开始下降。
饲料企业在饲料中常使用添加甜的误区:
1)在饲料中添加蔗糖,常见的用量为1~2%,虽蔗糖有优良的口感,但甜度远远达不到猪对甜度的要求。部分企业认为在奶猪料中添加蔗糖更有利于采食量的上升,但因使用蔗糖的量不够,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因乳猪对单糖的分解能力很差,所以往往引起乳猪的下痢。
2)使用葡萄糖,一般情况下都是配合蔗糖使用。多数企业认为葡萄糖能为乳猪提供能量,由于葡萄糖的甜度仅为0.5倍,甜度不够,所以采食量并没有得到改善,由于量小,加之成本高,为获得葡萄糖的能量是得不丧失的。
3)添加糖精钠,由于糖精钠的金属苦味会降低猪的食欲,所以猪在食用添加糖精钠饲料7天后采食量开始下降。加之糖精钠中的钠离子的呈游离态,致使糖精钠的甜度极不稳定。
4)甜蜜素:饲料企业常用量为1~2‰,因甜蜜素的甜度仅为30倍,加之有致癌的作用,所以早在70年代就被英、美国家列为禁用产品。
5)甜味剂:是近年来饲料添加剂企业将各种不同甜的物质通过不同的工艺复合在一起的物质,通常选用糖精钠做甜度来源,加入增效剂、增味剂、组织改进剂、螯合剂和缓释剂,做成甜味剂合剂。
甜味剂由于成本低,使用便捷,深受饲料企业的喜爱。在近几年作用于提高猪的采食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原料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及加工工艺不成熟的影响。致使现在饲料企业在使用甜味剂面临以下问题:
(1)、甜度不够:由于原料采购成本的上升,特别是糖精钠的生产因受国家控制,致使价格由原来的20元/公斤上升到现在的70元/公斤。添加剂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强自身的价格竞争优势,减少甜度来源的有效成分,致使甜味剂本身甜度不够,从而导致饲料中的甜度不够;添加剂企业为了获得市场,故意夸大宣传甜味剂的甜度,使甜味剂的使用量降低,再次使饲料中的甜度不够。如常见的情况:市场售价在15~20元/公斤的甜味剂,仅根据成本来判断,这种甜味剂的甜度应在100倍以下,按照猪对甜度的要求,添加量应在500g以上/T,而实际添加剂企业在宣传时告知客户甜度在300倍到500倍,建议的添加量仅为100~200g/T。(糖精钠计算:目前每公斤75元,一公斤甜味剂量含量20%=15元钱,载体3元==18元,运费:生产管理费用1-4元,就是19-23元,20%含量的能够卖24元也就赚一元钱。如果低于这个价格的含量肯定是不够)8-12目68-70元 12-20是75-80,25-45目85以上
(2)、口感较差:由于传统的甜味剂在制作工艺上是将各种不同成分和不同物理性状的物质经粉碎后机械混合在一起,因各种物质的形状和粒径不同,它们之间很难结合在一起。,由于糖精钠的变异系数大,传统甜味剂中糖精钠的含量的波动范围高达50%,糖精钠和其他成分又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增效剂、组织改进剂无法掩盖糖精钠的金属味和苦味,从而导致甜度不均匀影响了甜味剂的效果,所以传统的甜味剂的口感于蔗糖相比差异很大!
(3)、流动性差:由于加工的简单粗燥,各种物质的颗粒度不均,致使在饲料中添加时的分散性差,无法使每一单位的饲料含有均匀的甜分,也影响了甜味剂在提高采食量的功能的发挥。
4 诱食剂的发展趋势
传统饲料诱食剂都是从动物嗅觉、味觉来考虑,通过添加诱食剂来补充缺失的天然风味,中和、掩盖配合饲料中矿物质、药物等给畜禽带来的不良风味,克服因原料、配方变异所造成的风味变化,从而达到提高采食量的效果。
传统观点认为,动物的采食量主要由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和饱和中枢控制,平时摄食中枢呈持续兴奋状态,采食、消化、代谢刺激饱和中枢活动,迅速抑制摄食中枢,导致采食停止。这种解释太笼统,不能阐明动物采食的神经调控机理。随着1980年代神经肽Y、增食欲素等的发现,对动物采食量的神经调控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动物采食量的增加与NPY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单胺类物质能通过调控下丘脑NPY浓度,促使动物对饲料摄取。
目前,我国的饲料诱食剂正在从仿制和摸索阶段向研制和创新阶段过渡。在饲料诱食剂中加人酶、微生物发酵物、酸碱水解物等高科技产品给饲料诱食剂的研究和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附:我们的解决方案
味肽美
一 主要成分:单胺类氨基酸衍生物、增食欲素、生物酶水解物、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调味剂等。
二 主要功能:
刺激中枢 增强食欲 改善适口性 提高采食量
三 发挥这个功能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采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也是畜禽消化代谢过程的首要环节。采食量与畜禽的生长性能密切相关。采食量的调控是通过物理性、化学性和神经--内分泌的综合调控系统来实现的。
味肽美根据动物的嗅觉、味觉和神经等生理学原理。针对动物的生理特性、采食习惯及嗜好来引诱动物摄食,提高采食量,进一步发挥动物的生产潜力;通过作用于动物下丘脑、垂体和胃肠道,调控中枢神经,促进动物下丘脑神经肽Y的分泌,提高采食量,达到强诱食的作用。提高胃泌素的分泌量,增强动物消化、吸收功能,提高饲料转化率。
神经肽Y 是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多肽,由于结构中富含酪氨酸,故称为神经肽酪氨酸(NPY)。NPY具有促进动物采食,影响激素分泌、心血管功能、调节体温、生物节律、性行为及情绪等各种生物功能,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NPY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外周神经组织的神经元中;此外NPY也存在于组织、器官及腺体中;另外,NPY也可由非神经元细胞合成释放。一般随着动物年龄增长,体内NPY衰退,其调节生物功能的能力较成年动物低。
NPY在中枢神经系统水平上调节动物采食且特异刺激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采食;NPY在下丘脑特定区域起作用,引起动物饿感激发采食;动物采食量的增加与NPY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且NPY注射后4h内促采食效果明显,4h以后减弱。无论动物在饱腹或饥饿状下,NPY注射到脑室均可刺激动物饮水。许多单胺类物质能通过调控下丘脑NPY浓度,促使动物对饲料摄取。
1、香味剂:因猪的嗅觉灵敏,是人的10000倍,所以配以少量浓度高的香味对猪的诱食是有帮助的,以奶香为主。
2、调味剂:改善饲料的风味,提高饲料适口性,增加动物采食量。根据猪的喜好和生理特点,同时添加高甜度物质、风味增强剂(鲜味)、酸味剂(给味觉以爽快的刺激,制造良好的消化环境)等。
3、增食欲素: 存在于下丘脑外侧及其周围, 而下丘脑外侧是调节摄食和能量平衡功能的主要区域。增食欲素具有调节食欲和能量平衡的功能,下丘脑中增食欲素mRNA 水平因禁食而上升,表明增食欲素的释放与食欲的调节相关。增食欲素系统通过严重的营养物质的缺乏而选择性的激活,从而调节饥饿的动物寻找食物。Rodegers 等(2002) 研究表明,增食欲素A 通过延长正常的饱感域而增加采食量。增食欲素A 降低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通过胃的扩张和收缩,推迟饱感信号的产生,从而提高动物的采食量。增食欲素可增加NPY 释放,共同增加摄食行为;NPY 也通过增食欲素的介导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侧面促黄体激素调节摄食中枢。
增食欲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神经肽,能有效地调节食欲,增加采食量,从而增加动物的生产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