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腹泻可分为一般性腹泻和病毒性腹泻;痢疾一般分为红痢、黄痢和白痢。
痢疾和腹泻的临床鉴别
基层临床诊断时由于缺少检验设备,鉴别时可以从如下6个方面着手,综合判断。
一、从猪的年龄判断 2日龄红痢,3~5日龄黄痢,5日龄以上直至30日龄白痢,7~20日龄病毒性腹泻,30~180日龄仔猪副伤寒。
二、从粪便颜色判断 红色时考虑红痢和血痢(阿米巴痢疾),黄色时考虑黄痢、病毒性腹泻和白痢,白色时考虑白痢,灰色时考虑仔猪副伤寒。白色黏性分泌物常常是肠道炎初期的特征,伴有气泡和腥臭气味为白痢,伴有消化不完全的凝乳块时考虑黄痢。红色黏性分泌物是胃肠道出血的表现,颜色鲜艳时大多是肛门和直肠出血,深红时出血部位在大肠,暗红、发紫时则为胃和小肠部位的问题。
三、粪便形态 当成型粪便与拉稀交替出现时,首先考虑非典型性猪瘟。稀便中包含许多消化不良的食糜时,考虑受凉、中毒、饲料骤变、寄生虫病等应激性反应。粪便中含有黏性分泌物时,要根据分泌物的颜色进行判断。粪便呈水样时,考虑中毒和病毒性腹泻。
四、粪便气味 消化不良的稀便常伴有酸臭气味,粪便伴有腥臭气味的应考虑白痢,呈恶臭气味的应考虑仔猪副伤寒。
五、排便行为 精神正常,体温正常,采食量正常而排稀便的,大多是由于饲料配制不合理导致。排便时伴有弓腰、哼唧叫声等腹痛行为时,考虑应激性反应和肠道炎症。括约肌失控、稀便排泄不断的首先考虑中毒;失控水样稀便顺后腿不间断流淌时考虑冠状病毒病;括约肌不失控、排便时收缩,形成“喷射状”稀便时考虑轮状病毒病。痢疾和腹泻猪钻于猪群中间时大多处于发病初期,体温一般较高。而离群猪大多处于病程的中后期,精神委靡。此时,若体温正常和发热,尚有治疗价值;若体温下降,则无治疗价值。
六、病死猪解剖病变 痢疾病死猪大多可见肠道出血性病变,病毒性腹泻可见肠道充气、充水,而发生猪瘟则可见大肠溃疡。
猪痢疾与腹泻的综合防治
一、产房温度 仔猪痢疾与腹泻在规模猪场发生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房设计和建造不合理。产房温度过低,仔猪出生后长期处于低温条件的不良刺激,免疫力下降。因而,在综合防治措施中,改进产房设计,提高产房温度,尤其是产床仔猪睡眠区温度应作为先决条件。产房温度应控制在18℃~24℃。推荐的产床仔猪睡眠区温度控制方案如下:仔猪出生后1~2天,控制在34℃以上;3~5天,32%~34℃;6~7天,控制在30℃~32℃;8~15天,控制在28℃~30℃;16~28天,控制在26℃~28℃;29~35天,控制在24℃~26℃;35天以上,过渡到常温。
二、产前母猪免疫 在做好附红细胞体病、伪猪犬病、蓝耳病防治的前提下,做好仔猪红痢、白痢、轮状病毒病、冠状病毒病的免疫接种。
母猪的免疫接种,一般安排在空怀期或配种前期。但由于仔猪红(黄、白)痢、轮状病毒病和冠状病毒病发病于7日龄以前,若在仔猪出生后接种疫(菌)苗,因免疫抗体上升到具有保护力水平,最短需10天,无法有效地预防疫病,并且接种过程的刺激和注射后的免疫应答,对刚刚出生的仔猪都是影响健康的不良因素。所以,必须通过对怀孕中后期母猪适时免疫,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来保护仔猪。因而建议在母猪怀孕70~95天时,分两次以减半量接种仔猪红痢、黄痢、白痢、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疫(菌)苗,以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
三、接生时消毒 接生时消毒这一措施,在多数规模饲养场和专业户已经落实,但需进一步规范。首先,消毒应选择允许对动物体喷洒的消毒药。其次,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倍数进行稀释。其三,消毒频率要适宜,建议每周1次。其四,要对所有场地和用具实行彻底消毒。消毒中应特别提倡的是接生人员和妊娠母猪躯体的消毒。
四、仔猪固定乳头及接种有益微生物 对初生仔猪按照仔猪从大到小、乳头从后到前的顺序进行乳头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同窝仔猪断奶时个体均匀度,而且可提高弱小个体的抗病力,减少于猪红、黄、白痢和轮状、冠状病毒病的发病几率。一般情况下训练3~5次即可。为了提高初生仔猪对前几种疾病的抵抗力,应当尽快让仔猪吃到初乳,以尽早获得母源抗体。
根据我省多个规模养猪场实践,为帮助仔猪尽早建立消化道微生物菌群,在哺乳后,通过治初生仔猪口腔投喂微生态制剂,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
五、仔猪慎用预防药物仔猪痢疾或腹泻比较严重的猪群,应在兽医人员指导下用药。
六、仔猪免疫接种 从初生仔猪需减少应激角度考虑,应根据本场或当地疫情,选择有针对性的疫苗进行注射。
七、发病猪的隔离与消毒由于仔猪黄痢和病毒性腹泻传染性极强,所以应及时对发病猪进行隔离,对病猪粪便及时清理,并对受污染场地及时进行消毒。建议规模养猪场和专业户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发病猪的隔离、粪便清理、圈舍消毒和排粪点消毒工作。
八、针对性治疗 (一)临床处置应激性腹泻时,首先要查找应激原因,去除应激因素,如提高舍内温度,更换饲料等。在去除应激因素后轻微症状者可自愈。腹泻1天的投给双黄连等止泻药物即可。病程2天以上时在投给止泻药物的同时,应辅以电解多维、氨基维他饮水,补充过度消耗的维生素,适当投用消炎药物。病程3天以上的则应先补水补盐,有衰竭症状的还应考虑强心,在缓解症状后投以大剂量的止泻、消炎药物1~2天,止泻后还应投给健胃剂以恢复其消化功能。(二)痢疾的临床处理主要药物为痢特灵、泻痢停和磺胺类药物,关键是避免传染。单个病例处理时要根据病程长短区分主次矛盾,按照治表治里同时进行,或缓解临床症状和驱除病因同时进行的原则处置。治疗过程需要3~5大,临床用药时应按体重控制药量,以免药物中毒。(三)基于对病毒性腹泻的确定性是按应激性腹泻(俗称普通腹泻)处置,使用止痢、消炎药物无效,可在一般处置无效后,将止痢、消炎药物改为抗病毒药物(黄芪多糖、病毒灵等)。当然,能够运用综合判断方法直接确诊时,直接使用抗病毒药物,不仅治疗期短,而且效果较为理想,成本也低。需注意的是在使用白细胞介素等血液制品时,应配合使用地塞米松、肾上腺素,以避免发生排异反应。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