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246|回复: 27

系列之二-----《养禽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7 17: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禽学》教案编写人:王立克
一、《养禽学》教案编写说明
[教学目的与要求]《养禽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动物生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总时数4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10学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力求按照动物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要求,充分考虑到本门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国内外养禽业的基本情况,家禽的品种、孵化、饲养和管理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了解养禽生产的基本知识、最新研究动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熟悉家禽的品种和育种方法,掌握家禽的孵化和饲养管理技术等。使用的教材主要有杨山主编的《家禽生产学》和杨宁主编的《家禽生产学》。
[重点、难点]重点:家禽的品种、孵化及其主要饲养管理技术。难点:家禽的孵化、育雏和限制饲养。
[教学方法]本章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并结合模型、挂图、幻灯等教具进行讲解。在讲授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养禽业的发展动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实践部分安排在本课程生产教学实习中进行集中教学。
二、《养禽学》教学时数分配表
理论教学内容
学时
实验教学内容
学时
第一章
养禽业概况
2
实验一 家禽外貌部位的识别
2
第二章
家禽的品种
2
实验二 蛋的构造和品质鉴定
第三章
家禽的育种
4
实验三 孵化器的构造和原理
2
第四章
家禽孵化
6
实验四 胚胎发育观察及孵化生物学检查
2
第五章
雏鸡的饲养管理
6
实验五 家禽的屠宰与屠宰率测定
第六章
蛋鸡的饲养管理
6
2
第七章
肉鸡的饲养管理
4
2
第八章
水禽的饲养管理
4
第九章
家禽的卫生与防疫
2
合计
36
10
三、《养禽学》课程主要教学参考书
[1] 杨宁.家禽生产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 杨山. 家禽生产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 邱祥聘,杨山.家禽学.第三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 江苏省泰州畜牧兽医学校主编.实用养鸡大全.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5] 王生雨.肉鸡生产新技术.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 宋金昌,牛一兵,吴建华.畜禽营养与饲料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7] 中国家禽业协会.现代肉鸡饲养与经营.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 杜荣.鸡饲料配方500例.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
[9] 管镇.肉鸡高效益饲养技术.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
[10] 王宗元等.动物矿物质营养代谢与疾病.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第一章 养禽业概况
[目的要求] 本章节概括说明养禽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国内外养禽业情况。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养禽的意义,了解国内外养禽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 本章节共分三节。重点:发展我国养禽业的主要措施。难点:世界养禽业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 本章节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养禽业的发展动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养禽业的重要性,通过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养禽学》的兴趣。
[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章节共需2学时 。
第一节 现代家禽生产
第二节 养禽业生产情况
第三节 世界养禽业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发展我国养禽业的主要措施
第一章 思考题
1、什么叫家禽和现代家禽业?现代家禽业的支柱主要包括哪些?
2、世界养禽业主要有哪些发展趋势?
3、如何发展我国的养禽业?
第一节 现代家禽生产
一、现代家禽生产的概念
1、家禽:家禽是指经过人类长期驯化和培育而成,在家养条件下能正常生存繁衍并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肉、蛋等产品的鸟类,主要包括鸡、鸭、鹅、火鸡、鸽、鹌鹑、珠鸡、鸵鸟等。其中鸡、鸭和鹌鹑分化出蛋用和肉用两种类型,其余的家禽均为肉用动物。鸭和鹅合称为水禽。
主要特点:家禽具有繁殖力强、生长迅速、饲料转化率高、生产周期短、适应密集饲养等特点,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营养丰富的蛋肉产品。
2、现代家禽业:人类饲养家禽的历史悠久,在我国就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家禽业主要是农家副业,即一家一户自繁自养、产品自给为主的生产方式。现代家禽业主要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各主要发达国家从养鸡业开始向现代生产体系过渡,带动了整个家禽生产的现代化,至今已发展出高度工业化的蛋鸡业、肉鸡业和肉鸭业。
现代家禽业可概括为:
(1)以现代科学理论来规范和改进家禽生产的各个技术环节;
(2)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科学地组织和管理家禽生产;
(3)实现家禽业内部的专业化和各个环节的社会化;
(4)合理利用家禽的种质资源和饲料资源;
(5)建立合理的家禽生产结构和生态系统;
(6)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禽蛋和肉的产品率和商品率;
(7)使家禽生产实现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目标。
二、现代家禽业的支柱
1、良种繁育体系:现代家禽生产需要有高产、优质、高效、专门化、规格化的优良品种,而原始标准品种就很难适应这一需要。因此,在现代家禽生产中利用家禽品种的丰富资源,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指导下培育出各种优秀的商业杂交配套系。优良品种通过合理、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按照曾祖代、祖代、父母代的层次,将优良品种扩散到广大的商品生产场,用于大规模的家禽生产,为现代家禽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饲料工业体系:饲料是生产禽产品的主要原料。高产家禽品种必须要在满足各种营养需要后才能将遗传潜力发挥出来。在完全舍饲的条件下,家禽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必须全部由人们以饲料的形式供给。因此,要对不同种类和不同生理状态下家禽的营养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形成较完善的家禽饲养标准,根据饲养标准制定饲料配方,经过饲料厂加工成全价配合饲料,供家禽饲养场使用。饲料工业体系是现代家禽业的根本物质保证。
3、禽病防治体系:现代家禽业的高度集约化生产模式,为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今,虽然许多传染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新的禽病不断出现,至今仍然是世界家禽生产的严重问题。现代家禽生产中,要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预防措施主要为:疾病净化,全进全出,隔离消毒,接种疫苗进行免疫,培育抗病品系,辅以投药预防。一整套禽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构成了现代家禽业的保障体系。
4、畜牧工程设施:在研究掌握环境因素对家禽生产性能影响基础上,设计建造适应不同生理阶段的禽舍,大体分为密闭型和开放型两种类型,采用工程措施控制温度、光照、通风、湿度等,使家禽生产不受季节影响而变成全年连续作业。良好的环境条件保证了家禽遗传潜力的发挥。大量养禽设备的使用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增加饲养密度,如在蛋鸡和种鸡生产采用笼养,在供料、供水、清粪、集蛋和环境控制等环节采用机械化甚至自动化。
5、科学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是一门科学。现代家禽生产已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产系统,每个生产环节互相关联、制约,必须有一套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家禽业在我国较早进入市场化,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管理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家禽业面临全世界范围的竞争。经营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和家禽业的发展。
6、产品加工销售体系:现代家禽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于提供质优价廉的禽蛋、禽肉产品。因此,现代家禽业不能仅局限于生产过程本身,对产品加工销售体系的建立也要予以重视。通过产品的加工,可以丰富禽产品的种类,扩大消费者对禽产品的需求,这对家禽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知名品牌的形成和维护、营销队伍的建设,不但是大型知名家禽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起到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
第二节 养禽业生产情况
一、养禽数量
全世界为146.6亿只(养鸡总数)。近20年来,我国养禽业特别是养鸡业突飞猛进,逐步向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普及,1980年我国鸡的存栏数仅为9.21只,到2001年养鸡总数达到37.71亿只,位于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量的1/4,其次为美国15.53亿只。我国鸭和鹅的存栏数分别为6.36亿只和2.07亿只,占世界总量的69.5%和85.9%。因此中国被誉为“世界水禽王国”
二、禽肉产量
2001年全世界为6859.7万吨,美国为1511.9万吨(第一位),中国为1273.1万吨(第二位)。按人均水平计算,全世界平均为10.43kg,中国为9.88kg(78年为1%)占我国肉食品总量的19.21%。
三、禽蛋产量
全世界禽蛋总产量为5605.7万吨,中国为2335.4万吨,位于世界第一位(占1/3以上)。人均鸡蛋占有量,世界平均为8.02kg,中国为13.84kg,最高为荷兰37.8kg。
第三节 世界养禽业的发展趋势
一、缩短肉鸡的育肥期
在畜牧业发达的国家,肉用仔鸡的平均活重已由1.5kg提高到1.8-2.0kg,育肥期则由95天缩短到42天,据预测,到21世纪初,肉鸡育肥期35天活重便可达到1.8-2kg,出栏时间几乎每三年将缩短2天。
二、降低饲料耗量
目前的水平是每增重1kg消耗的饲料已从3.84kg减少到2kg,据预测到21世纪初,将培育出每增重1kg耗料不到1.5kg的新型鸡种。饲料消耗每3年将减少100g以上。
三、提高母鸡的繁殖力
将充分利用具有矮小型基因的鸡,广泛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性成熟期适当提前,产蛋期延长到76-80周龄并保证末期产蛋率不低于65%,每只母鸡平均每年增多1枚蛋,饲料报酬将继续改善。
四、改善胴体品质
目前,肉鸡的腹脂肪仍然偏多,美国每年在这方面的损失至少1亿美元。到21世纪初,肉鸡胸肌出肉率将由目前的13-17%提高到20-22%,屠宰率按活重计算将超过70%,鸡肉的品质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五、改进饲养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今后日粮配方将根据饲料资源、成本和易得程度来加以调整。肉鸡的日粮组成已由30年前的9种减少为目前的6种,将大量使用玉米等来源广泛的廉价饲料,而配合饲料的营养水平并未降低。鱼粉、维生素添加剂等因来源不易和价格昂贵而受到一定限制,经济实惠的微量元素添加剂等将倍受重视。
第四节 发展我国养禽业的主要措施
一、衡量现代化养鸡生产水平的主要标志
1、产蛋鸡:1只母鸡从20周龄开始,1年内产蛋15kg以上,而且要以20周龄上笼时的鸡数来计算;由出生到淘汰共72周龄内耗料48kg左右;育成期和产蛋期死亡淘汰率不超过10%。
2、肉用鸡:育肥时间7周龄时,上市体重为1.8-2kg;每公斤增重耗料少于2kg;育成率95%以上。
二、发展我国养禽业的主要措施
当然,要达到上述生产水平,必须具备现代化养鸡的设备和技术,主要措施如下:
(一)养鸡良种化
养鸡良种化是指采用经过育种改良的优种鸡,这是能否获得高产的先决条件。目前大都选用四系或三系配套商品杂交鸡种,其生活力、繁殖力均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常用的商品杂交鸡种有:
1、蛋鸡:新罗曼、黄金褐、海兰鸡等,产蛋量在270-300枚。
2、肉鸡:AA鸡、艾维菌鸡、皮特逊鸡等,6周龄体重可达1.8-2kg,料肉比在2∶1以内。
(二)饲料全价化
饲料全价化是指根据饲养标准和家禽的生理特点,制定饲料配方,再按配方要求将多种饲料加工成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一般由65%的粮食、25%的农副产品(如饼粕、糠麸类)和10%的矿物质、动物性饲料和人工合成的添加剂组成,能充分满足鸡群不同生长发育和产蛋时期的营养需要。
(三)设备标准化
采用标准化的设备,可以提高鸡群的生产性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如果从喂料、饮水、清粪等均实行机械化,每个饲养员可管理1-2万只鸡。
(四)管理科学化
管理科学化是指按照鸡群的生长发育和产蛋规律给予科学的管理,包括温度、湿度、通风、光照、饲养密度、饲喂方法、环境卫生等,并对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储存、分析、实现最优化的生产管理。
(五)防疫系列化
防疫系列化是预防和控制鸡群发生疾病的有效措施,包括全进全出、隔离消毒、接种疫苗、培育抗病品系,辅以药物防治等。
第二章 家禽的品种
[目的要求] 本章节主要介绍鸡的品种、鸭的品种和鹅的品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鸡、鸭、鹅品种的主要特征和生产性能。
[重点、难点] 本章节共分三节。重点:鸡的品种。难点:品种的特征和生产性能。
[教学方法] 本章节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有关图片和模型,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品种的主要特征及其生产性能。
[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章节共需4学时 。
第一节 鸡的品种
第二节 鸭的品种
第三节 鹅的品种
第一章 思考题
1、了解来航鸡、白科尼什鸡、白洛克鸡、狼山鸡、乌骨鸡等品种的产地、主要特征及其生产性能。
2、了解海兰鸡、罗曼鸡、黄金鸡、AA鸡、艾维茵鸡等品种的产地、主要特征及其生产性能。
3、了解北京鸭、樱桃谷鸭、咔叽-康贝尔鸭、绍鸭等品种的产地、主要特征及其生产性能。
4、了解太湖鹅、狮头鹅、皖西白鹅等品种的产地、主要特征及其生产性能。
第二章 家禽的品种
在国际上,由美洲家禽协会(由美国和加拿大组成)编写的《美洲家禽标准品种志》和英国大不列颠家禽协会的《大不列颠家禽标准品种志》收录了世界各地主要的标准品种,被国际家禽界广泛认可。1998年最新版的《美洲家禽标准品种志》一书,编入了被承认为标准品种,其中鸡有104个品种、384个品变种,鸭有14个品种、31个品变种,鹅有11个品种、15个品变种,火鸡有1个品种、8个品变种,总计130个品种、438个品变种。
我国幅员广大,养禽历史悠久,家禽遗传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不少地方品种。经1979-1982年全国性品种资源调查,编写出《中国家禽品种志》,共收入地方品种52个。其中鸡品种27个,分为蛋用型、兼用型、肉用型、观赏型、药用型和其他类型;鸭品种12个,分为蛋用型、兼用型和肉用型三型;鹅品种13个,都属肉用型。此外,还有大量地方品种陆续收入各地编撰的地方家禽品种。
这些丰富的家禽品种资源作为珍贵的基因库,为家禽现代育种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鸡的品种
一、鸡的标准品种
1、单冠白色来航鸡:原产于意大利,为著名的蛋用型鸡种,是培育商品蛋鸡系的主要品种之一。
来航鸡体型小而清秀,全身羽毛白色而紧贴,单冠,鲜红膨大、喙、胫和皮肤均为黄色,耳叶为白色。一般无就巢性,适应性强。但富神经质,非常敏感,易受惊吓。
该品种的特点是成熟早,产蛋量高而饲料消耗少。5月龄时可达性成熟,一般为5-5.5月龄开产,年产蛋200-250枚,高产的可达300枚,平均蛋重54-60g。体重较轻,成年公鸡体重2-2.5kg,母鸡1.75-2kg。
2、白科尼什鸡:原产于英国。为著名的肉用型鸡种。此鸡为豆冠。喙、胚和皮肤为黄色,羽毛为显性白色,用它与有色母鸡杂交,后代均为白色或近似白色,该鸡以体大、生长快,肉用性能好而著称。成年公鸡4.5-5.0kg,母鸡3.5-4.0kg,但产蛋量少,年产蛋120枚左右,蛋重54-57g。该品种一般均用作生产肉用仔鸡的父系。
3、白洛克鸡:原产于美国。全身羽毛白色,喙、胫和皮肤均为黄色,耳叶为红色。该鸡种具有体型大、生长快、易育肥、产蛋较多等特点,成年公鸡体重4.0-4.5kg,母鸡3.0-3.5kg,年产蛋120-140枚,高的可达180枚,蛋重60g左右。白洛克鸡一般均用作生产肉用仔鸡的母系。
4、洛岛红鸡:原产于美国,属兼用型种。有单冠和玫瑰冠两个品变种。我国引进的洛岛红鸡为单冠。洛岛红鸡羽毛为深红色。成年公鸡体重为3.5-3.8kg,母鸡为2.2-3.0kg,性成熟期平均约180天,年产蛋量160-170枚,蛋重60-65g,蛋壳褐色,就巢性不强。
5、新汉夏鸡:原产于美国,属于蛋肉兼用型品种,原为洛岛红鸡的一个变种,但背部较短,羽毛颜色略浅。成年公鸡体重3-3.5kg,母鸡2.5-3.0kg。性成熟期180天左右,年产蛋量180-200枚,蛋重56-60g,蛋壳褐色,就巢性弱。
6、芦花洛克鸡:原产于美国,为著名的蛋肉兼用型品种。全身羽毛呈黑白相同的芦花纹,具有生长快、产蛋多、肉质好、易育肥的特点。成年公鸡体重为4.3kg,母鸡为3.5kg,年产蛋170-180枚,高产系可达230-250枚,蛋壳褐色,蛋重56g左右。
7、乌骨鸡:又称丝毛鸡。原产于我国江西、福建等地,在国际上被列为标准品种,不仅具有蛋、肉兼用的特点,而且为著名的观赏型鸡种。该鸡种具有所谓“十全”之誉。即紫冠、绿耳、缨头、丝毛、胡须、五爪、毛脚、乌皮、乌骨和乌肉。成年公鸡体重1.25-1.50kg,母鸡1-1.25kg,180日龄左右开产,年产蛋80-120枚,蛋重40-42g,蛋壳浅褐色,就巢性极强。该鸡种抗病力弱,育雏率低,乌骨鸡为传统中药“乌鸡白凤丸”的重要原料。
8、澳洲黑鸡(Australorps) 属兼用型。在澳洲利用黑色奥品顿鸡,注重产蛋性能选育而成。体躯深而广,胸部丰满,头中等大,喙、眼、肠均黑色,脚底为白色。单冠、肉垂、耳叶和脸均为红色,皮肤白色,全身羽毛黑色而有光泽,羽毛较紧密。此鸡适应性强,成熟较早,产蛋量中等,蛋壳褐色。
9、狼山鸡(Langshan) 原产于我国江苏省南通地区如东县和南通县石港一带。19世纪输入英、美等国,1883年在美国被承认为标准品种。有黑色和白色两个品变种。体形外貌最大特点是颈部挺立,尾羽高耸,背呈U字型。胸部发达,体高腿长,外貌威武雄壮,头大小适中,眼为黑褐色。单冠直立,中等大小。冠、肉垂、耳叶和脸均为红色。皮肤白色,喙和跖为黑色,跖外侧有羽毛。狼山鸡的优点为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胸部肌肉发达,肉质好。
二、配套系
1、海兰鸡:原产于美国,是美国海兰国际公司培育的中型褐壳蛋鸡,占美国蛋鸡市场1/3。70周龄产蛋量296枚,平均蛋重63.3g料蛋比:2.3-2.5∶1。该鸡具有性情温顺,适应性好,开产早,产蛋高峰来得早,持续期较长等特点。商品代公母雏能自别雌雄。
2、罗曼鸡:原产于德国,由德国罗曼公司育成,属中型体重高产蛋鸡,四系配套。72周龄,入舍母鸡平均产蛋量275枚,蛋重62.8g,料蛋比2.41∶1。高产鸡群,鸡蛋产量可突破20kg,产蛋数达304枚。1989年上海申宝大型鸡场引进了曾祖代种鸡,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均有父母代种鸡饲养。
3、黄金鸡,原产于美国,是一种早熟、体型小的高产蛋鸡。72周龄产蛋量290-310枚,平均蛋重63-64.2g,产蛋期料蛋比2.07-2.08∶1该品种四素配套,自别雌雄。
4、AA鸡,又叫爱拔益加鸡,原产于美国。由美国爱拔益加公司育成,是世界著名肉鸡配套杂交种之一。(四系配套)。1981年引入我国,适应性和生产性能表现良好,目前在我国已广泛使用。商品代6周龄体重可达2.03kg,料肉比1.74∶1,7周龄2.52kg,料肉比为1.91∶1,8周龄体重为2.99kg,料肉比为2.09∶1
5、艾维茵鸡:原产于美国,由美国艾维茵国际禽场有限公司培育,为当前著名肉仔鸡配套杂交种之一,由四系配套组成,1987年由中、美泰三方在我国北京合资联合建立《北京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引进原种和祖代鸡种,向国际国内提供服务,目前在我国已推广各省市。
商品代鸡6周龄体重为1.979kg,料肉比为1.72∶1
7周龄体重为2.452kg,料肉比为1.89∶1
8周龄体重为2.924kg,料肉比为2.08∶1
三、我国地方鸡种
1、仙居鸡:原产于浙江省中部靠东海的台洲市,重点产区是仙居县,分布很广。体形较小,结实紧凑,体态匀称秀丽,动作灵敏活泼,易受惊吓,属神经质型。头部较小,单冠,颈细长,背平直,两翼紧贴,尾部翘起,骨骼纤细;其外形和体态,颇似来航鸡。羽毛紧密,羽色有白羽、黄羽、黑羽、花羽及栗羽之分。跖多为黄色,也有肉色及青色等。成年公鸡体重1.25~1.5kg,母鸡0.75~1.25kg,产蛋量目前变异度较大。
2、大骨鸡:又名庄河鸡,属蛋肉兼用型。原产于辽宁省庄河市,分布在辽东半岛,地处北纬40°以南的地区。单冠直立,体格硕大,腿高粗壮,结实有力,故名大骨鸡。身高颈粗,胸深背宽,腹部丰满,墩实有力。公鸡颈羽为浅红色或深红色,胸羽黄色,肩羽红色,主尾羽和镰羽黑色有翠绿色光泽,喙、跖、趾多数为黄色。母鸡羽毛丰厚,胸腹部羽毛为浅黄或深黄色,背部为黄褐色,尾羽黑色。成年公鸡平均体重3.2kg以上,母鸡2.3kg以上。平均年产蛋量146个,平均蛋重63g以上。
3、惠阳鸡:主要产于广东博罗、惠阳、惠东等地。惠阳鸡属肉用型,其特点可概括为黄毛、黄嘴、黄脚、胡须、短身、矮脚、易肥、软骨、白皮及玉肉(又称玻璃肉)等10项。主尾羽颜色有黄、棕红和黑色,以黑者居多。主翼羽大多为黄色,有些主翼羽内侧呈黑色。腹羽及胡须颜色均比背羽色稍淡。头中等大,单冠直立,肉垂较小或仅有残迹,胸深、胸肌饱满。背短,后躯发达,呈楔形,尤以矮脚者为甚。惠阳鸡育肥性能良好,沉积脂肪能力强。成年公鸡活重1.5~2.0kg、母鸡1.25~1.5kg。年产蛋量70~90个,蛋重47kg,蛋壳有浅褐色和深褐色两种。就巢性强。
4、寿光鸡:原产于山东省寿光县,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头大小适中,单冠,冠、肉垂、耳叶和脸均为红色,眼大灵活,虹彩黑褐色、嘴、肠、爪均为黑色、皮肤白色、全身黑羽,并带有金属光泽,尾有长短之分。寿光鸡分为大、中两类型。大型公鸡平均体重为3.8kg,母鸡为3.1kg,产蛋量90~100个,蛋重70~75g。中型公鸡平均体重为3.6kg,母鸡为2.5kg。产蛋量120~150个,蛋重60~65g。寿光鸡蛋大,蛋壳深褐色,蛋壳厚。成熟期一般为240~270天。经选育的母鸡就巢性不强。
5、北京油鸡:原产于北京市郊区,历史悠久。具有冠羽、跖羽,有些个体有趾羽。不少个体颌下或颊部有胡须。因此,人们常将三羽(凤头、毛腿、胡子嘴)称为北京油鸡外貌特征。体躯中等大小,羽色分赤褐色和黄色两类。初生雏绒羽土黄色或淡黄色,冠羽、跖羽、胡须明显可以看出。成年鸡羽毛厚密蓬松,公鸡羽毛鲜艳光亮,头部高昂,尾羽多呈黑色。母鸡的头尾微翘,跖部略短,体态敦实。尾羽与主副翼羽常夹有黑色或半黄黑羽色。生长缓慢,性成熟期晚,母鸡7月龄开产,年产蛋110个。成年公鸡体重2.0~2.5kg,母鸡1.5~2.0kg。屠体肉质丰满,肉味鲜美。
6、固始鸡:原产于我国河南省固始县,是我国优良的地方鸡种,属肉蛋兼用型,目前培育的品系有高产品系,快速品系和乌骨品系,该鸡种被誉为“中国土鸡之王”。公鸡的毛色为金红色,母鸡的毛色多为黄色、黄麻色和麻色。成年公鸡体重2-2.5kg,母鸡1.25-2.25kg。年产蛋数185枚,50%产蛋周龄25-26。商品仔鸡60月龄1-1.15kg,70月龄1.10-1.25,料肉比分别为2.6∶1和2.7∶1。
第二节 鸭的品种
按经济用途可分为肉鸭、蛋鸭和兼用鸭三个类型。
一、肉用型
1、北京鸭:原产于我国北京近郊,是世界上著名的肉用型鸭种。北京鸭体型大,全身羽毛洁白、紧凑。成♂体重3-4kg,♀为2.5-3.5kg。北京鸭父母代性成熟期为23-29周龄,年产蛋量母本260个,父本205个。商品代肉仔鸭7周龄体重可达3.45kg,料肉比2.70∶1。北京鸭肉质鲜美,富含脂肪,为烤鸭上等原料。
2、樱桃谷鸭:原产于英国,由英国樱桃谷公司育成,共有9个品系其中白羽系有L3、L2、M1、S2和S1;杂色羽系有CL3、CM1、CS3、CS4。父母代性成熟期为26周龄,年产合格种蛋220个,商品代肉鸭7周龄平均体重3.5kg,料肉比2.7∶1。
3、瘤头鸭: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热带地区,我国俗称番鸭、洋鸭或火鸭。瘤头鸭与其它家鸭杂交在我国称为半番鸭或骡鸭。瘤头鸭体型前后窄,中间宽,如纺锤体状。喙基部和头部两侧有红色或黑色皮瘤,不生长羽毛,所以称瘤头鸭,毛色主要有黑白两种。成年公鸭体重为3.5-4.0kg,母鸭为2.0-2.5kg。仔鸭90日龄重,公鸭为2.7-3.0kg,母鸭为1.8-2.0kg。成年母鸭年产蛋量80-120个,蛋重70-80g。半番鸭不能生育。瘤头鸭主要以肉用性能为主。
4、狄高鸭:由澳大利亚狄高公司育成。羽毛白色,成鸭年产蛋230个左右,肉仔鸭7周龄时,体重为3.0-3.5kg,料肉比为2.9∶1。
5、丽佳鸭:由丹麦育种中心培育而成。体型外貌近似北京鸭。有L1、L2、LB三个配套系。商品鸭7周龄平均体重2.9-3.3kg,料肉比为2.4-2.6∶1。成母鸭40周龄(入舍后)产蛋量200-220个。
6、枫叶鸭:又名美宝鸭,是美国美宝公司培育出的优良肉鸭品种。成年母鸭年产蛋210个,商品肉鸭49日龄平均体重2.95kg,料肉比为2.76∶1
7、海格鸭:是由丹麦培育的优良肉鸭品种。成母鸭年产蛋230枚左右,商品肉鸭43-45日龄,体重可达3.0kg,料肉比为2.8∶1。
8、天府肉鸭:由四川农业大学育成。父母代年产蛋230-250枚,商品代肉鸭6周龄活重为2.5-2.8kg,料肉比为2.4-2.5∶1。
二、蛋用型
1、咔叽—康贝尔鸭:原产于英国,为著名的蛋用型品种,全身羽毛黄褐色(引入我国的,共有三个变种)。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抗病力强,产蛋量高,耗料省、肉质佳等特点,成年公鸭体重2.3-2.5kg,母鸭2.0-2.3kg,年产蛋200-250枚,蛋重平均77g。
2、绍鸭:属小型麻鸭,为我国著名蛋用型鸭,原产于浙江省。具有体型小、成熟早、产蛋多、耗料少、适应性广的特点。成年公鸭平均体重为1.5kg,母鸭为1.25kg,3-4月龄开产,年产蛋250-300枚,高产群可达314枚,蛋重62-65g。
3、其它蛋用型鸭种:福建的金定鸭、湖北的荆江鸭、贵州的三穗鸭。
三、兼用型
高邮鸭:原产于江苏,为著名的兼用型麻鸭之一,以体型大,觅食力强、生长快,善产双黄蛋而著称。成年公鸭体重3.5-4.0kg,母鸭3.5kg,年产蛋量140-160枚,高产者可达200枚,蛋重76g。仔鸭放牧70天,平均重1.5-2.0kg,舍饲60天可达2.3kg。
第三节 鹅的品种
鹅均属肉用型。按鹅的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种。按羽色可分为白色鹅和灰色鹅。
一、狮头鹅
狮头鹅为著名大型鹅种,原产于广东。以体大、生长快、成熟早而著名于世。头顶、颊部和喙下均有大的肉瘤多个而呈狮头状,故名。体羽为淡灰色或棕灰色。成年公鹅体重10-12kg,母鹅为9-10kg。7-8月龄开产,年产蛋25-35枚,平均蛋重220-240g,年产3-4窝。仔鹅生长迅速,经肥育70-90日龄体重可达6-8kg。
二、太湖鹅
属小型鹅。原产江苏、浙江两省的太湖地区。全身羽毛白色成年公鹅平均体重3.5-4.5kg,母鹅3.25-4.0kg。70日龄时仔鹅体重一般在2.5kg以上。6月龄可开产,年产蛋60-70枚,蛋重125-135g。
三、安徽雁鹅
原产于安徽寿县、霍邱等地。全身羽毛为灰褐色。成年公鹅体重7-8kg,母鹅6-7kg,仔鹅60-70日龄时,可长到4-5kg年平均产蛋量35-40枚,平均蛋重140-160g。
四、皖西白鹅
原产于安徽西部,属于中型鹅种,全身羽毛白色。成年公鹅体重5.5-6.5kg,母鹅5-6kg,90日龄体重在4.5kg左右。母鹅开产在300天左右,年产蛋30枚左右,平均蛋重140g。平均每次鹅可年产羽绒350g左右,其中绒毛40-50g。
第三章 家禽的育种
[目的要求] 本章节主要介绍家禽的主要性状及其遗传特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家禽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重点、难点] 本章节共分三节。重点:家禽的主要性状。难点:伴性遗传。
[教学方法] 本章节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有关图片和模型,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家禽的主要性状及其遗传规律。
[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章节共需4学时 。
第一节 家禽的主要性状及其遗传特点
第二节 现代家禽育种原理和基本方法
第三节 鸡的育种程序
第三章 思考题
1、了解产蛋量、蛋重和蛋品质的遗传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了解体重与增重、屠体性能的遗传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饲料转化率、生活率、受精率与孵化率的遗传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金银羽色、羽毛生长速度、伴性矮小型等伴性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5、了解冠型、白色羽毛的遗传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6、了解现代家禽育种原理与育种程序。
第三章 家禽的育种
第一节 家禽的主要性状及其遗传特点
一、产蛋性状
(一)产蛋量 产蛋是蛋禽最重要的生产性能,而对肉禽则决定种禽的繁殖性能。
1、表示方法 产蛋量是可用不同的数量指标来表示,主要有产蛋数(egg number)、产蛋总重(egg mass)和产蛋率(laying rate)。
(1)产蛋数 对育种最有意义的指标是个体产蛋数,这是对产蛋性能作选择的基础。记录这一性状的方法最早是用自闭产蛋箱,现在仍被用于肉鸡母系的产蛋数记录。在蛋鸡育种和部分肉鸡育种中,采用更方便、准确的单笼测定来记录个体产蛋数。在表示产蛋数时,必须指明记录的时间范围。如40周龄(或280日龄)产蛋数,表示从开产至40周龄的产蛋枚数。
在种鸡场及商品鸡生产中,只能得到群体的平均产蛋数记录。有两个指标用于表示群体产蛋数,即饲养日(H.D.)产蛋数和入舍鸡(H.H.)产蛋数,计算公式分别为:
①饲养日(H.D.)产蛋数=饲养天数×产蛋总数/饲养日总数
②入舍鸡(H.H.)产蛋数=产蛋总数/入舍鸡数
在这两个指标中,饲养日产蛋数不受鸡群存活及淘汰状况的影响,反映实际存栏鸡只的平均产蛋能力。而入舍鸡产蛋数则综合体现了鸡群的产蛋能力及存活率高低,更加客观和准确地在群体水平上反映出鸡群的实际生产水平及生存能力。
产蛋率是群体某阶段(周、期、月)内平均每天的产蛋百分率,一般在饲养日基础上计算,表示该群体的产蛋强度。
(2)产蛋总重 也称总蛋重,是一只家禽或某群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蛋的总重量。我国主要以重量单位作为商品蛋计价的基础,所以产蛋总重代表产品生产量,因而这一指标具有重要价值。而在世界上其他多数国家,虽然商品蛋在分级的基础上按数量销售,但产蛋总重仍是计算饲料转化率的基础。
对于群体而言,这一指标也分为饲养日产蛋总重和入舍鸡蛋总重两种表示方法,其含义与前述相同,个体产蛋总重一般表示为个体产蛋数和平均蛋重的乘积,如要求更准确些,可每周或每期测定一次蛋重,乘上本周或本期的产蛋数后累加而得。
有时将产蛋总重转化为日产蛋总量(daily egg mass)来表示,其含义与前者基本相同。
2、产蛋量的遗传特点 产蛋量受环境影响的因素较大,遗传力估计值较小,从大量文献报道中总结出产蛋量的平均遗传力估计值处于0.14~0.24之间。产蛋量遗传力的估计值受群体大小、结构及估计方法的影响,变异较大。总的趋势是,入舍鸡产蛋量的遗传力估计值低于饲养日产蛋量遗传力估计值。而且选择对遗传力有影响,在选择系中得到的产蛋量估计值多数都小于非选择系。
绝大多数阶段产蛋量之间的遗传相关都很高。其中,部分性状之间属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存在强相关是理所当然的,如40周龄产蛋数与72周龄产蛋数间的遗传相关为0.7。而一些无重叠的记录期产蛋量之间也有很强的遗传相关,但变异较大,如40周龄与41~55周龄之间为0.20~0.68,41~55周龄与56~72周龄之间为0.93~98。这表明产蛋性能存在较强的连续性,在某阶段表现优异的个体,在另一阶段也有可能表现较好。产蛋量不同阶段记录之间的强相关正是对产蛋量进行早期选择的理论依据。
(二)蛋重 蛋重不但决定蛋总重的大小,同时也与种蛋合格率、孵化率等有关,因而在蛋鸡育种及内鸡育种中都受到重视。
蛋重不是一个恒定的测定值。蛋重主要受产蛋母禽年龄的影响,同时也与体重、开产日龄、连产位置、营养水平、气温、光照时间、温度、疾病等因素有关。蛋重的一般变化规律为:刚开产时蛋重较小,随着年龄的增加,蛋重迅速增加,经过约60天的近似直线增长过程后,蛋重增长率下降,蛋重增量逐渐减少,在约300日龄以后蛋重转为平缓增加,蛋重逐渐接近蛋重极限。
蛋重的遗传力估计值较高,一般在0.5左右。动态地考察蛋重变化过程的遗传规律可以发现:在鸡群刚开产时,蛋重受到开科日龄、体重、光照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蛋重的遗传力相对较低,只有0.3左右;当鸡群在30周龄左右达到产蛋高峰期时,蛋重的遗传力估计值最高,可达0.6左右;以后各个阶段蛋重的遗传力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接近产蛋期末(65~72周龄)时蛋重的遗传力估计值已降到0.2~0.3,表明到产蛋中后期,环境因素对蛋重的影响逐渐加强。
产蛋期内某一蛋重测定值与其他各点蛋重都有较强的正相关,对一只母禽来说,其蛋重相对大小在群体内是比较稳定的。蛋重测定点之间相距越近,则相关程度一般越高(0.8~0.9),而间隔较远的蛋重测定值之间相关程度降低(0.5~0.6)。所以在常规育种实践中,一般只针对某一点蛋重(如36周龄蛋重)进行选择,期望利用其与产蛋期内其余各点蛋重的高度遗传相关,使整个产蛋期内的蛋重均有相应改良,从而达到提高全程蛋重的目的。
蛋重与其他重要性状之间的相关较高。蛋重与产蛋量的遗传相关可达-0.4以上,所以要在同一群体中对蛋重和产蛋量同时选择提高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遗传分析,采取合理的育种方案来保持这两个遗传对抗性状之间的平衡。蛋重和体重之间相关程度也很高,遗传相关可达0.5左右。而体重过大不利于减少维持消耗、提高饲料转化率,所以适当降低体重(尤其是中型蛋鸡)是蛋鸡育种的基本目标之一,但必须把这种改变对蛋重的不利影响综合起来考虑。此外,对于蛋重与孵化率、蛋品质等性状间的遗传关系也要加以认真考虑,在一个综合的平衡育种体系内,保证商品蛋鸡主要生产性能的全面发展或维持在适宜水平。
(三)蛋品质 蛋品质是影响商品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影响蛋品质的因素很多,遗传因素是主要因素之一。
1、蛋壳质量 在现代养禽生产中,为了减少蛋在产出后收集及运输过程中造成的破损,要求蛋壳强度高。蛋壳强度的遗传力一般在0.3~0.4,所以只要在选育计划中施以足够的选择后,就可以使蛋壳强度得到迅速提高。
蛋壳强度不但与蛋壳平均厚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蛋壳厚度均匀一致性有关。直接选择蛋壳强度的后果之一是蛋壳厚度的提高,有可能带来产蛋量和孵化率的不利变化。因此,在选育时应考试到这些相关反应。从另一角度出发,在保证足够蛋壳厚度的前提下改善一枚蛋不同位置蛋壳厚度的均匀一致性,也可以使蛋壳厚度得到提高,相应的不利影响较小。
蛋壳质量受气候、营养水平、疾病的影响较大,在选择时要考虑到遗传与环境的相互效应对选择效率的影响。
2、蛋白品质 蛋白品质是鸡蛋的重要特征,消费者常用蛋白浓稠度来衡量量蛋的新鲜程度。浓蛋白高度(哈氏单位)是确定蛋白品质的主要指标。蛋白高度的平均遗传力估计值为0.38,但因品种、群体结构、测定年龄及气候等不同而有较大变异。通过选择可以有效地改变蛋白品质。
3、血斑和肉斑 蛋中的血斑和肉斑影响蛋品质。据研究,白壳蛋的血斑率一般要比褐壳蛋高。而肉斑率要比褐壳蛋低。血斑率和肉斑都有一定的遗传基础,遗传力估计值在0.25左右,,可以通过选择有效地改变。但要完全去除蛋中血斑和肉斑是几科不可能的。
4、蛋壳颜色 鸡蛋的蛋壳颜色主要分白色和褐色两种,但也有少量品种可产青或绿色蛋。白色和褐色属于多因子遗传。因此,白壳蛋鸡和褐壳蛋鸡间的杂种鸡产浅褐壳蛋。绿壳蛋主要受一个显性基因(O)控制,目前已确定这一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
褐壳蛋鸡蛋颜色遗传力较高,一般在0.3左右。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加深蛋壳颜色,减少蛋壳颜色的变异,以满足消费者对较深蛋壳颜色的要求。
二、肉用性状
(一)体重与增重 体重是家禽的一个重要特征。对肉用家禽而言,早期体重始终育种最主要的目标,而对蛋用家禽和种禽,体重是衡量生长发育程度及群体均匀度的重要的指标。增重则是与体重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性状,表示某一年龄段内体重的增量。
1、生长曲线 增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表现为体重的S型曲线增长。一般用生长曲线来描述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在生长过程的早期,增重主要受体内生长动力的作用,表现为一个指数增长过程,增重速度逐渐加快;当体重达到某一阶段后,增重速度达到最大值,体现在生长曲线上是一个拐点;其后的增重速度逐渐下降,体重变化转变为以成熟体重为极限的渐近增过程。常用Gompertz方程和logistic方程拟合生长曲线的数字模型。肉用家禽经长期选择,早期生长速度很快,胡用Gompertz方程拟合生长曲线的精度更高。
2、体重和增重的遗传力 体重和增重都是高遗传力性状。Chambers(1990)综合了近100个研究后,总结得到的体重遗传力平均估计值为:父系半同胞组分估计值为0.41,母系半同胞估计值为0.70,全同胞估计值为0.54,增重的遗传力平均估计值相应为0.50,0.70和0.64。体重的实现遗传力估计值按多世代总选择反应计算时为0.31,按每代选择反应计算时则为0.43。
3、平均体重与增重间的相关 在早期增重阶段,不同周龄体重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在多数情况下,相邻周龄体重之间甚至间隔2周体重之间的遗传相关均可达到0.9左右。而间隔2周以上时,体重间的遗传相关通常低于0.9,且间隔时间越长,相关程度一般也变弱,但相对来说仍可达到较高的水平。
体重与增重之间的相关也很高。某一周龄体重与该周龄之前的增重间的相关很高,通常可达0.9左右,这是因为体重是以前各阶段增重的累积结果。而在另一方面,某周龄体重与以后增重间的相关则相对减弱,一般只有0.9左右,因而用某点体重预测以后增重的准确性相对较低。
4、早期体重与其他性状的关系
(1)与胸部丰满度和骨骼的相关 据估计,体重与龙骨长、跖骨长、躯干长、腿长、龙骨宽、胸廓宽和体深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84,0.70,0.84,0.66,0.39,0.80和0.82。其他试验报道的数值也与此基本一致,表明体重与这些体型性状之间均有较强的相关。通过对体重和体形的共同选择,可使两方面性状都得到利协调的改良。
体重与胸深的相关较高,一般均在0.80以上,与胸角度的遗传相关在0.4左右,但与胸宽的遗传相关较低。因此,只选择体重对胸宽的影响不大,必须配合选择提高胸宽,才可能塑出宽胸类型。
(2)饲料转化率的相关 体重和增重与耗料量的遗传相关很高,其估计值一般可达0.5~0.9,而体重和增重与耗料增重比的相关为-0.2~-0.8,且测定周龄越小,相关越低。
根据选择反应估计实现遗传相关,增重与耗料增重比的相关约为-0.5。有人据此估计直接选择饲料转化率所获得的选择瓜要比从选择增重获得的间接反应要高1倍。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选择体重在提高体重的同时也增加耗料量,而选择饲料转化率在增加体重的同时,基本上不影响耗料量。
(3)与繁殖性能的相关 体重和增重与公鸡和母鸡的繁殖性能均有负相关。研究表明,体重或增重与精液密度、精子活性、代谢率均有负相关。在母鸡与排卵数有正相关,但体重与正常蛋产量之间的遗传相关,无论是理论估计值还是根据选择反应计算出的实现遗传相关均为负值。出现排卵数增加,但正常产蛋量降低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畸形旧和内产蛋增加、发育卵泡的进行性退化。
(4)与腹脂的相关 腹脂过量不但使饲料转化率降低,也影响到屠体品质。腹脂量和腹脂率均随体重增加而增加。腹脂量与体重的遗传相关较高,一般为0.5左右,而腹脂率与体重的相关略低,仅有0.3左右。所以,选择提高体重将增加腹脂量,提高腹指率。早期体重与腹脂间的遗传相关大于较大周龄体重与腹脂间的遗传相关,而活重与腹脂的相关大于屠体重与腹脂的相关。值得注意的是,4~7周龄增重与腹脂率的遗传相关估计值为-0.24~-0.30,表明选择增重有可能使腹脂率降低。
(二)屠体性能
1、屠宰率 屠宰率是肉鸡生产中的重要性状,在肉鸡育种中越来越受重视。屠宰率的遗传力估计值在0.3左右。
随着分割肉鸡的普及,对屠体各分割部位比例的遗传力也有研究。各分割块(胸、腿、翅、颈、背等)占屠体百分率的遗传力估计值一般在0.3~0.7。作进一步测定,将肌肉、皮、腹脂和骨分离后,各部分所占百分率的遗传力为0.4~0.6。总的来看,这些性状的遗传变异比较大,但由于准确测定这些性状比较困难,测定样本不大,影响了这些性状的直接遗传改良。目前已有一些公司以活体性状间接测定为主、屠宰后直接测定为辅进行选择,使屠宰率和主要部位(胸、腿)比例提高,形成了高产肉率的肉鸡新型。
2、屠体化学成分 屠体化学成分的遗传力估计值较高。有研究表明,屠体含水量的遗传力为0.38,蛋白质含量为0.47,脂肪含量为0.48、灰分量为0.21,这些成分间的相关也非常高。
屠体化学成分与饲料化率的相关较高,而与采食量的相关很低。屠体中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含量与增重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32,0.53,-39和0.14;与采食量的相关分别为-0.18,-0.06,-0.10,-0.17;与耗料增重比的相关分别为-0.63,-0.80,-0.65和-0.40。有研究证明,通过对极低密度脂蛋白、腹脂率或饲料转化率进行选择,可以改变屠体的化学成分。
3、屠体缺陷 肉鸡屠体的主要缺陷有龙骨弯曲、胸部囊肿和绿肌病(DMS)。这些缺陷对屠体价值的影响很大,如发生率高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这些缺陷与饲料管理因素和遗传因素都有关。随着肉鸡早期生长速度的不断提高,这些缺陷的发生率有随之提高的趋势,但通过适当的管理措施,可能阻止这一发展趋势。有育种公司通过育种措施彻底去除肉鸡的龙骨突起,从而基本上克服了胸部囊肿。
4、腹脂率 腹脂过量是当今肉鸡和肉鸭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腹脂率的遗传力很高,一般为0.5~0.8。因此,直接选择可以迅速获得显著的遗传改良。有研究通过7代选择后,使腹脂率产生了4倍差异。
据估计,腹脂量和腹脂率与体重有0.3~0.5的遗传相关。腹脂量和腹脂率与耗料量之间为正相关,为0.40和0.25左右,而与耗料增重比的相关分别为-0.62和-0.69。
三、生理性状
(一)饲料转化率 也称为饲料利用率,是指利用饲料转化为产蛋总重或活重的效率。在蛋用时特称为料蛋比,为某一年龄段饲料消耗量与产蛋总重之比;在肉用时特称为耗料增重比,为在某一年龄段内饲料消耗量与增重之比。由于饲料成本占养禽生产总成本的60%~70%,因此,饲料转化率与养鸡生产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1、蛋用家禽的饲料转化率 料蛋比本身的遗传力为中等,平均在0.3左右,范围为0.16~0.52。因此,直接选择即可获得一定的选择反应。由于料蛋比本身是由产蛋总重与耗料量两个性状确定的,而产蛋总重始终是蛋鸡育种的首要选育性状。因此,在长期育种实践中,料蛋比一直是作为产蛋总重的相关性状而获得间接选择反应,使料蛋比得到一定的遗传改进。
近来的研究表明,完全依赖间接选择并不能使饲料转化率得到最佳的遗传改进。首先,产蛋量正向生理极限靠近,其改进速度正在逐步下降,因而料蛋比的相关反应也会越来越小;第二,在料蛋比中包含着另一性状耗料量,这一性状本身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从这一角度出发也可使料蛋比得到改进。利用一些主效基因,如伴性矮小型dw基因,可以在对产蛋量影响不大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体重,减少采食量,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
2、肉用家禽的饲料转化率 肉鸡饲料转化率的遗传力较高,理论估计值均在0.4左右,但实现遗传力平均只有0.25。耗料增重比与增重的遗传相关为-0.50,与耗料量的相关为0.22。因此,在肉鸡育种实践中主要也是利用选择提高早期增重速度来间接改进饲料转化率。肉鸡饲料转化率的改进,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减少采食过程中饲料浪费;
(2)加大采食量,在满足日维持需要的前提下有更多的营养成分可用作生长,转化为体重,即维持需要所占的比例下降。这实际上是选择增重速度使饲料转化率获得相关反应的主要原因;
(3)提高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及代谢率,使更多的饲料成分被消化吸收,用于维持和生长需要;
(4)维持需要减少,与之有关的是活动量、羽毛覆盖及体组成等的变化;
(5)增重中能量的降低,即脂肪沉积减少。由于肌肉组织中含水量高达70%,脂肪组织含水量只有10%,而以干物质为基础进行比较,蛋白和脂肪沉积时的能量消耗基本相等。因此,从理论上讲,沉积脂肪消耗的能量相关于沉积量肌肉的3倍。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选择改良饲料转化率可以减少脂肪沉积,而选择减少脂肪沉积也可改进饲料转化率。
(二)生活力 生存与健康是进行高效生产的基础,而死亡率高一直是困扰养鸡生产顺利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鸡的生活力不但要使鸡生存,而且应使之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表现成活率(育雏育成期和产蛋期)受环境因素(广义,指除遗传成分以外的所有因素,包括免疫接种)的影响非常强烈,其遗传力估计值几乎没有超过0.10的。因此,单纯对成活率进行选择很难收到确实的效果。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遗传抗病力。
选择抗病力的方法有:①观察育种群的死亡率及病因,通过遗传分析找出死亡低的家系,进行家系选择。此时的死亡多为环境因素造成,由于遗传抗病力并未充分表现,因此,选择效果并不理想。②将育种群个体的同胞或后裔暴露在疾病感染环境中,使个体抗病力充分表现出来,进行同胞选择或后裔测定。选择效果较好,但费用很高,而且需要专门的鸡场和隔离设施,以防疾病传播。在马立克氏病疫苗研制成功以前,育种公司常用此法来提高对马立克氏病的抗病力。③利用与抗病力有关的标记基因或性状对抗病力进行间接选择。其费用比前一种方法低很多,效果较好,是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研究最多的关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与抗病力的关系。大量资料显示,B21单倍型具有很强的抗马立克氏病(MD)的能力,B2与一般抗病力高有关,而B3,B5,B13,B19等单倍型则易感马立克氏病,B5/B5个体还易感淋巴白血病。因此,在育种中淘汰易感类型的个体,提高抗性类型的比例,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鸡的遗传抗病力。
目前,对家禽生活力的提高趋向于采取综合措施。由于兽医防疫研究的进展,对针对主要的烈性传染病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及相关的免疫程序,使主要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而淋巴白血病、鸡白痢、支原体病已在育种群中彻底或基本彻底地净化。因此,在目前的育种计划中,很少再有专门针对特定疾病的抗病力育种,而转向对一般抗病力的选育,使鸡增加对多种疾病的普遍抵抗力。主要措施有提高某些(如B2)MHC类型的比例,并增强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使家禽在免疫接种后迅速地建立起较高的抗体水平,增强抵抗疾病感染的免疫力。
(三)受精率和孵化率 受精率和孵化率是决定种鸡繁殖效率的主要因素。这两个性状从本质上讲主要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但也有遗传因素在起作用。
1、受精率 受精率受公鸡的精液品质、性行为、精液处理方法和时间、授精方法和技巧、母鸡生殖道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受精率不能单纯被视作公鸡的性状,而是一个综合的性状。其遗传力很低,不到0.10。一般可通过家系选择,对受精率作适当选择提高或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据研究,精液量、精子密度的遗传力较低,而精子活力的遗传力要高1倍,有可能通过选择迅速提高。
2、孵化率 孵化率受孵化条件和种蛋质量的强烈影响。据估计,人孵蛋孵化率和受精蛋孵化率的平均遗传力为0.09和0.14,所以要想通过选择在遗传上改进孵化率很困难。
受精率和孵化率受群体遗传结构的强烈影响,近交衰退十分严重,这与有害基因的暴露、染色体畸变等有关。所以在作闭锁群继代选育时,随着群内遗传纯合性的增加、近交程度的上升,纯系受精率和孵化率有下降的可能。在育种实践中一般通过淘汰表现差的家系。来保持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稳定。
四、伴性性状
所谓伴性性状是指由性染色体上的性连锁基因所决定的性状。由于W染色体很小,只有为数极少的基因被定位于此,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性连锁基因特指Z染色体上的基因。鸡的Z染色体较大,包含的基因多,研究也比较深入。通过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已有约20个基因和很多遗传标记位点被精确地定位于Z染色体上。
性连锁基因均可表现出伴性遗传,在育种中利用这一特点来进行初生雏的自别雌雄。
(一)金银羽色 金银羽色基因位点是较早被发现的性连锁基因。金色基因为隐性,用小写s表示,银色基因为显性,用大写S表示。在此位点上还有一个等位基因,即白化基因,但很少见。洛岛红、新汉夏等品种为金色基因纯合子,而白洛克、苏赛斯、白温多德等则为银色基因纯合子。用前一类鸡作父本,后一类为母本杂交,后代雏鸡可根据绒毛颜色鉴别雌雄。大多数现代褐壳蛋鸡都采用这对基因在商品代实现雏鸡的自别雌雄。
金银羽色除受主基因(S和s)影响以外,也受许多修饰基因的影响。商品代母鸡金银羽色位点上的基因型与其父系鸡相同,但二者的成年羽色有较大差异,有一定花斑,后者更深、更均匀,可以很容易将两种鸡区别开。在商品代公鸡(杂合型)中,修饰基因也影响到雏鸡的绒毛颜色,使商品代雏鸡的绒毛颜色出现多种类型,容易造成鉴别误差。可以通过一定的育种措施,剔除容易出错的类型,提高鉴别准确率。
(二)羽速(羽毛生长速度)雏鸡在初生时,一般只有主、副翼羽及其覆翼羽生长出来,其余部位均为绒毛。翼羽的生长速度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由一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决定的。主翼羽生长速度快,初生时明显长于覆主翼羽者称为快羽,相应的快羽基因为隐性,用小写k表示,而在初生时主翼羽长度等于或短于覆主要羽者为慢羽,相应的基因为显性,用大写K表示。K和k是羽速基因位点上的主要等位原因,此后又发现了延缓羽毛生长基因Kn(带这种基因的个体羽生长速度极慢)和另一个等位基因Ks。这四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Kn>Ks>K>k。
用快羽公鸡与慢羽母鸡杂交,产生的雏鸡可根据羽速自别雌雄,快羽为母雏,慢羽为公雏。羽速基因是白来航型白壳蛋鸡及肉鸡中目前惟一可以用来作雌雄自别的性连锁基因。在褐壳蛋鸡中,可用羽速基因实现父母代的雌雄自别。
(三)伴性矮小型
1、矮小型基因 鸡的体形(体重)在一些单基因的作用下可以变得矮小,这类基因称为矮小型基因。包括常染色体上的矮小基因adw和性染色体Z上的dw和dwB。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性连锁矮小型基因dw。dw基因为隐性,与之对应的是显性普通体型基因DW。研究发现,伴性矮小型基因dw为生长激素受体缺陷基因。
2、dw基因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1)dw基因对鸡的生长和体型发育影响极其显著,而这种影响是随着生长发育过程逐步表现出来的。初生时,矮小型鸡和正常型鸡在体重和骨骼长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因此,dw基因不能被用来实现初生雏的自别雌雄。到成年后,矮小型母鸡体重减少约30%,公鸡体重减少更多。在骨骼方面,主要是长骨受影响而缩短,其跖长度比正常型短25%左右,因而表现出典型的矮小型体征。鸡的腹脂含量也受dw基因的影响。
(2)在生长过程中矮小型鸡的脂肪含量比正常鸡高得多,但在成年后反而比正常型要少。由于体重及体组成上的变化,dw基因可使耗料量减少20%左右。
(3)dw基因对产蛋性能的影响较大。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dw基因的效应表现出较大差异。轻型蛋鸡(来航鸡)所受的影响最大,产蛋量减少可达14%,所以饲料转化率的改进总的来看并不在。中型褐壳蛋鸡受到的影响要轻一些(-7%),因而在饲料转化率上得到的好处较多(+13%)。在肉用种鸡,产蛋量在多数情况下还有增加(+3%),加上因体重减少而得到饲料消耗量减少的好处,饲料转化率有十分显著的改进(+37%)。此外,dw基因可大幅度降低畸形蛋和软壳蛋的发生率,减少破蛋率。
(4)矮小鸡在生产上的另一好处是体型变小后,不但可以加大大饲养密度,而且可以使用更矮小的鸡笼,因而节约材料和饲养空间。研究证明,dw基因对鸡的死亡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等均无不良影响,而且在对马立克氏病的抗性、耐高温能力方面还有优势。
五、其他性状
(一)冠型
1、冠的种类 鸡的冠型是标准品种的重要特征,主要有单冠、豆冠、玫瑰冠、胡桃冠、杯状冠及V形冠等,其外形见图2-2。
单冠是最主要的冠型,冠体为单片状,上端有数目不等的冠齿。最典型的单冠有5个冠齿。单冠的大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而品种内则比较一致。以单冠白来航的冠最大,有人测定其面积达13.21cm2,而洛岛红的单冠面积仅有3.89cm2。
玫瑰冠较宽厚,在扁平的冠体上有许多规则的乳头状小突起,冠尾似刀尖直指后方。纯合型玫瑰冠公鸡的受精率很差。
豆冠是科尼什、婆罗门等品种的特征,其形状一般是在椭圆形的冠体上带有三条纵向突起,其中间一条最高、最显眼。
胡桃冠(也称草莓冠)一般小于玫瑰冠和豆冠,有一条横向浅沟把冠前后分开。
2、冠型的遗传 对冠型遗传基础的认识很早,其互补效应已成为经典遗传学的范例。冠型主要涉及两个基因,玫瑰冠基因为R,豆冠基因为P,均为显性。当这两个位点均为隐性纯合子(rrpp)时,表现为单冠;而当R和P同时存在时,由于基因的互补作用表现为胡桃冠。因此,当纯合玫瑰冠与纯合豆冠鸡杂交时,F1代均为胡桃冠,横交后F2代出现的胡桃冠、玫瑰冠、豆冠和单冠四种类型,比例为9 : 3 : 3 : 1。
现代鸡种已突破了品种标准对冠型限制,加上合成系的广泛采用,冠型忆不是鸡种的固定特征。一个鸡种有可能出现几种冠型。
(二)白色羽毛 白色羽毛是白壳蛋鸡(来航鸡)的特征,也是目前大多数肉用仔鸡育种中追求的羽毛颜色,其原因是白羽肉鸡屠宰后屠体上没有有色羽根,羽毛囊中也无残留的黑色素。因此,屠体美观。现代肉用家禽(肉鸡、火鸡和肉鸭)都在采用白羽类型。
白羽的遗传基础比较复杂,主要涉及下列基因:
1、显性白羽基因(1) 可以产生一种酶,抑制色素的形成,但只对羽毛产生作用,不影响眼睛的色素沉积。I基因对其等位基因I为不完全显性。因此,在具有II基因型的白来航与其他有色鸡种杂交时,后代羽毛上带有大小不等的花斑。有人认为I基因的表现有剂量效应,II基因型含2个基因,所以以色素的抑制作用比Ii基因型要强,而且I基因以黑色素的抑制作用较强,对红色素的抑制作用较强。有研究发现,显性白羽对提高增重有利。
2、隐性白羽基因(c) 其显性等位基因C为色素基因,c基因通过基因突变而产生。标准品种白洛克、白温多德等均为由cc基因型而形成的白羽类型,但在培育现代肉鸡鸡种的过程中,为了使羽色更一致,在母系中引入了I基因,成为显性白羽。
c基因只影响羽色,而眼睛仍有色素沉积。在这个位点上还有另外两个隐性等位基因:红眼白羽基因cre和隐性白化基因ca(白羽粉红色眼)。这一复等位基因系列的显隐性关系为C>c>cre>ca。
3、隐性白羽基因(o) 其显性基因O为氧化酶基因,产生的氧化酶(酪氨酸酶)可协助将色素原转化为各种色素。隐性纯合子oo的氧化酶基因失活,所以不能正常产生色素。
此外,在性染色体Z上S/s位点还有一个等位基因sal,为不完全白化基因,可使羽毛变为白色,但带有许多暗色斑纹,眼睛为红色。还有许多基因影响到黑色素的扩散、限制着色、色素冲淡等,如E位点、Co位点、B位点、Dd位点、ML位点、Mo位点、Mh位点等。由于羽色遗传基础的复杂性,造成了育种中提高羽色一致性的困难,特别是褐壳蛋鸡母本方面常有花斑出现。
(三)皮肤颜色 鸡的皮肤颜色主要有黄色和白色两种,基本取决于皮肤组织中是否沉积有类胡萝卜素(主要为叶黄素)。研究证实,有一对基因控制着皮肤颜色,白色基因(W)为显性,黄色基因(w)为隐性。白皮肤基因阻止叶黄素转移到皮肤、喙和跖部,而对其他部位没有什么影响。由于叶黄素在皮肤中的沉积较迟缓,要等鸡长到10~12周期时才能准确地区分出黄、白皮肤。
皮肤颜色受饮料成分的强烈影响。在饲料中使用大量富含叶黄素的原料,如黄玉米和苜蓿粉,可以加深皮肤颜色;如果不用黄玉米,而代以大麦、小平等、燕麦等时,即使是遗传基础为黄皮肤(ww)的鸡也只有表现出浅白的皮肤色泽。因此,通过饲料也可控制皮肤颜色。
除了白、黄皮肤外,还有极少数品种皮肤为黑色,如我国的丝羽乌骨鸡,其皮肤、内脏和骨骼均为黑色。这是因为含有黑色素的细胞分布到全身结缔组织和骨膜组织中。
第二节 现代家禽育种原理
一、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
育种目标从广义上讲是使畜禽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确定育种目标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必须在对多方面要素作全面分析后进行大胆决策。通常要考虑三大要素:市场需求,育种群的现状和潜力,竞争对手的产品性能。
1、市场需求:由于家禽育种的商业化特点,育种工作必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为此,首先必须深入市场同客户建立密切联系,了解市场需求。育种决策者必须具备对市场需求的预测能力,分析判断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市场需求。
2、现有育种群的状况:明确了市场需求,还必须有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物质基础——育种素材。因此,必须对育种群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有全面的认识,包括各个纯系的性状均值、遗传参数(遗传变异和性状间的关系)、单基因性状特点(如快慢羽)、群体大小和结构、近交程度及纯系间的配合力大小等。
3、竞争对手的产品性能 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必须发扬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必须对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性能和发展趋势作及时、全面、准确的了解,在比较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二、充分利用加性和非加性遗传效应
1、加性遗传效应的利用——选择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及性状的育种值,是性状表现值的主要成分。在基因的传递过程中,加性遗传效应是相对稳定的。任何一个选育计划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选择来提高性状的加性效应值(育种值),产生遗传进展:
(1)性状有变异
(2)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3)变异是可以度量的
2、利用非加性遗传方差——杂交两个重要的非加性遗传效应,即显性(包括超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显性效应是相同位点不同等位基因之间的效应;上位效应是不同位点基因间的互作效应。通过杂交生产商品鸡已成为鸡现代育种的基本特征。
商品鸡的遗传性能等于加性遗传效应值与杂种优势之和。因此,育种工作不应当仅局限于提高纯系性能(加性遗传效应)值本身,同时也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杂种优势,即非加性遗传效应。
三、高强度选择
在现代家禽育种中,选择强度之高是任何一种家畜所不可比拟的。第一特点是鸡的高繁殖力。第二个特点是家禽的饲养成本相对低,所以可以保持很大的观察群,作为选择的基础。
第三节 鸡的育种程序
一、蛋鸡纯系选育与配套
(一)蛋鸡的选育性状 蛋鸡生产的产品单一,但影响生产效益的因素很多。因此,必须在育种中全面加以考虑。
1、产蛋数 相关性状有开产日龄、高峰产蛋率及产蛋持续性(高峰后下降的速度)。
2、蛋重 不但要考虑平均蛋重,也要考虑蛋重增加曲线形态,应作多点测定值。
3、饲料转化率 相关性状为体重、产蛋量等。目前以间接选择为主,发展趋势是直接选择。
4、蛋品质 包括蛋壳强度、颜色、质地、蛋形、蛋白高度(哈氏单位)、血斑肉斑率等。
5、自别雌雄性状 在自别雌雄配套系中,应根据要求对羽毛颜色,羽毛生长速度等作选择和监测。
6、成活率 包括育雏育成期和产蛋期。
7、受精率和孵化率。
8、监控性状 生长发育情况、成年羽毛颜色、皮肤颜色、习性、粪便干燥度、产蛋期末体重等。
纯系在配套系中所处位置不同,应当采用不同的选育方向(重点)。由于蛋鸡最重要的两个选育性状——产蛋数和蛋重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所以选育重点的确定主要是考虑这两个性状的平衡。而其他的选育性状在不同纯系中都应保持适当的选择压。
(二)纯系配套 蛋鸡的纯系配套除了考虑主要生产性能之外,还要考虑雏鸡的自别雌雄。
1、白壳蛋鸡 尽管均属于单冠白来航品变种,但不同的纯系之间杂交仍可产生一定的杂种优势。纯系选育的趋势是保持长期闭锁,提高纯系内遗传一致性,采用合成系的较少。目前可用于自别雌雄的基因只有羽速基因。
2、褐壳蛋鸡 褐壳蛋鸡生产性能改进速度很快,已接近甚至超过白鸡的生产水平。在褐壳蛋鸡配套系中,对利用羽色和羽速基因自别雌雄比较重视,因而纯系在配套组合中的位置是比较固定的。褐壳蛋鸡商品代目前几乎均利用金银羽色基因(S/s)自别雌雄,其父母代也可利用羽速基因(K/k)自别,形成双自别体系。
3、浅褐壳蛋鸡 主要采用洛岛红型快羽公鸡配白来航型慢羽母鸡,在商品代能根据羽速自别雌雄。由配套亲本遗传距离较远,故后代在生活力上的杂种优势明显,故在我国很受欢迎。
二、蛋鸡育种制度
(一)早期选择 产蛋数是蛋鸡育种中最重要的选育性状。与实际生产要求相吻合的产蛋数性状是72周龄(或500日龄)产蛋数。但如果等到完整记录了72周龄产蛋数以后再作选择,不但世代间隔长,而且母鸡已进入产蛋低谷,蛋品质下降,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大幅度降低,严重影响育种群的继代繁殖。由于产蛋数是一个累计数量,早期记录与完整记录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之间的遗传相关可达较高水平(0.6~0.8)。因此,在长期育种实践中,一直沿用40周龄左右的累计产蛋数作为选择指标,通过早期选择来间接改良72周龄产蛋数。理论研究和长期育种实践都证明,对产蛋数作早期选择是成功的。
2、早期选择的优越性
(1)缩短世代间隔 用完整记录(72周龄)产蛋数作选择时,世代间隔为85周龄左右,而早期选择的世代间隔为52周,缩短世代间隔33周。虽然早期选择的选择准确性有所下降,但由于世代间隔大幅度缩短,从72周龄产蛋数的年遗传改进量来看,早期选择仍优于直接选择;
(2)有利于留种 早期选择后留取继代繁殖用的种蛋时,公母鸡仍处于繁殖旺盛期,种蛋数量多、质量好、受精率和孵化率均高,可在较短时间内留取足够的种蛋,以保证有较高的选择压,并减少孵化批次;
(3)每年一个世代 早期选择时一般都把世代间隔控制在一年,这样可以做到每年一个世代,使每年的育种鸡群处于相对一致的环境条件中,便于鸡群周转、生产管理和控制环境效应。
(4)减少育种费用 由于记录个体产蛋数的时间大幅度缩短,降低了收集育种数据的费用。
(二)两阶段选择 常规早期选种时产蛋量的选择准确率只有60%左右,即使是用改进方法,准确率也很难超过70%。早期选择的准确率低,是影响产蛋量遗传改进的重要因素。延长产蛋量记录期、推迟选种周龄,可以提高选种准确率,但世代间隔相应延长,所以每年遗传进展反而并没有增加。为解决产蛋量选择中世代间隔与选择准确率的矛盾,可采用两阶段选择,即“先选后自”与“先留后选”相结合的方法。
两阶段选择方法的核心,是利用早期产蛋记录作第一次粗选之后,一方面继续作产蛋量的个体记录,另一方面组建新家繁殖下一代育种群。这样的空间上把中后期产蛋量记录期与后代的育雏育成期重叠起来,等到下一代转入产蛋鸡舍前,亲代育种观察群中已有68周龄左右的产蛋测定成绩。根据这一成绩对育种群作第二次选择,只有来自中选家系的后备鸡才有进入下一代育种观察群,作个体产蛋成绩测定。这样,可以在保持早期选择优越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选择准确性。在北京白鸡的选育中采用此法,获得了很好的选择效果。
两阶段选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压的分配。如果第一次选择的留种率过大,则使孵化和育雏育成数量增加很多,大幅度提高了育种成本;而当第一次选择留种率很低、第二次选择的留种率很高时,则由延长产蛋记录期带来的好处有限,很难有效地提高选种准确率。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要结合育种群的实际情况、育种成本及饲养条件的限制等因素作具体计算分析
两阶段选择方法除有利于产蛋量的选择外,也可在选择中考虑产蛋中后期的蛋重、蛋品质、耗料量、体重等性状,使这些性状的改良向着更符合育种需要的方法发展。两阶段选择法的不足之处是增加了产蛋成绩的记录量和育雏育成量,但在提高选种准确率方面的收益应当是大于这种支出。而且第二次选择后淘汰的育成鸡可转到种鸡场使用。
三、快大肉鸡类型与纯系配套
现代肉鸡育种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肉用仔鸡达到上市体重(1.8kg)的日龄几乎每年可减少1天,目前只需饲养不到40天体重可达到2kg。饲养转化率也大幅度改进,可用1.8kg饲料转化1kg活重。从市场需要来看,发展中国家仍以整鸡(西装鸡)为主,而发达国家的消费已转向分割鸡和深加工鸡肉,如美国市场上整鸡销售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50%降到目前的10%左右。这就要求肉鸡育种相应地改善屠体性能,尤其是提高胸腿肉产量。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白羽快大肉鸡配套类型:
(一)标准型 即传统上的白羽速生肉鸡,是目前早期生长速度最快的肉鸡,也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肉鸡类型。在选育上,以提高早期增重速度为主,只测定胸角,一般不作屠宰测定;重视母系产蛋性能的提高,以降低雏鸡成本;父母本可根据羽速自别雌雄,因而其母系父本为快羽系,母系母本为慢羽系。
(二)高产肉率型 这是适应欧美市场需要的类型。在活重的基础上比较时,其早期生长速度略慢于标准型,达到上市体重的日龄晚1天左右,饲料转化率也略低。但其产肉率高,如果以分割鸡肉产量来比较时,各项指标均优于标准型,因而特别适合于分割肉价格高的市场。这种类型的肉用仔鸡腿病发生率较高。
(三)羽速自别型 这种类型的商品代肉仔鸡可根据羽速自别雌雄,快羽为母雏,慢羽为公雏。因此,肉仔鸡可以公母雏分开饲养,并在各自最佳的日龄上市,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率和肉鸡的均匀度,适合于作快餐用鸡。这种类型的肉鸡选育与标准型没有根本区别,有的育种公司使用相同的3个系即可生产这两种产品,即父系相同(快羽系);用另一快羽系作母系母本,慢羽系作母系父本,就可以生产出羽速自别型肉鸡。
四、肉鸡选育性状
肉鸡的选育性状已很多,分为肉仔鸡性状和种鸡性状两大类。
(一)肉仔鸡性状 主要有以下13个:⑴早期增重速度(体重);⑵产肉率(胸腿肉比率、在测胸角的基础上,配合屠宰测定进行);⑶饲料转化率;⑷腿部结实度和趾形;⑸死淘率;⑹胸部囊肿;⑺腹脂沉积量(活体测量为主,配合屠宰测定进行);⑻龙骨曲直;⑼羽毛生长速度(作伴性遗传自别雌雄时用);⑽皮肤颜色;⑾羽毛颜色;⑿羽毛覆盖度;⒀体型结构的其他缺陷。
在标准型肉鸡选育中,以早期增重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为选育重点;而在作高产肉率型肉鸡选育时,则以产肉率、早期增重速度和腿部结实度为侧重。不管测重点如何,都必须对所有性状作综合考虑。
(二)种鸡性状 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⑴产蛋量;⑵蛋重;⑶开产日龄;⑷蛋品质;⑸受精率(包括精液品质);⑹孵化率;⑺死亡率。
(三)选育进展目标 根据一些育种公司的经验,肉鸡主要生产性能上每年可能获得的遗传进展为:⑴体重:+50g;⑵分割肉产量:+0.18%;⑶耗料增重比:-0.02;⑷入舍鸡产蛋数:+1.5枚;⑸存活率、受精率、孵化率等不下降。
五、肉鸡选育程序
现代肉鸡育种中,父系和母系的选育方法有一定区别。
(一)父系选育 对肉鸡父系的选择以早期增重速度、配种繁殖能力、产肉率和饲料转化率为主,兼顾其他性状。选择方法以个体选择为主,在繁殖性能和饲料转化等方面结合家系选择进行。
肉鸡的主要性状是在不同的年龄表现出来的,不能等所有性状都表现后才作选择。因此,肉鸡的选育都是分阶段进行的。选种时,不但要求在各阶段选择中对选择压进行合理分配,而且要在对性状间遗传关系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选种标准。肉鸡父系选育的基本程序为:
1、出雏选择 选留健雏,同时根据纯系要求对羽色、羽速等特征进行选择。
2、早期体重选择 以前一般是在6周龄时根据体重、胸、腿测定等进行选择。由于育种的发展,父系6周龄体重已达2kg以上,而此时选种后再作限制饲养,对育种鸡生长期体重的控制不利,影响其繁殖性能。因此,应提前选种。一个合理的方法是固定选种体重,而不是固定选种时间,即以达到1.8kg体重的日龄作为本代的选种年龄。此时,根据本身的体重、胸肌发育、腿部结实度、趾形等作个体选择,同时对部分个体作屠宰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对产肉率和腹脂等作同胞选择,对死亡率作家系选择。
这次选种的选择压最高,可达全部淘汰率的60%~80%。
3、饲料转化率的选择 饲料转化率的直接选择现在越来越受重视。但由于测定个体饲料的消耗量费时费力,所以在实践中可以采用:
(1)以家系为单位集中饲养在小圈内,测定家系耗料量,然后对家系平均饲料转化率进行选择;
(2)按时期体重预选后,测定部分公鸡的阶段耗料量(单笼饲养),然后作选择。
4、产蛋期前的选择 主要根据体型、腿结实度、趾形进行选择,淘汰不合格个体。
5、公鸡繁殖力的选择 在25~28周龄,测定公鸡的受精率,对公鸡进行选择。如发现有公鸡繁殖力很差的家系,则要将该家系的公鸡和母鸡全部淘汰;在测定受精率的孵化实验结束时,还对孵化率和健雏率进行家系选择,淘汰表现差的家系。
6、产蛋量测定 在肉鸡父系中一般不对产蛋量进行直接选择,但需要以家系为单位记录产蛋成绩。如发现因个别家系产蛋量下降而使父系平均产蛋量退化或达不到选育目标,也应淘汰这些家系,以保证增重和产蛋量之间的合理平衡。
7、组建新家系、纯繁 一般可在30周龄左右组建新家系,公母比例为1:10左右。这亲友可在产蛋高峰收集种蛋,以便繁殖更多的后代,提高选择强度。种蛋入孵前按蛋形指数和蛋重进行严格挑选,淘汰小蛋和畸形蛋。
(二)母系选育 肉鸡母系的选育性状主要是早期增重速度和产蛋性能,其次是胸部发育、腿部结实度、趾形及精液品质、受精率等。其选育程序为:
1、出雏选择 选留健雏,同时根据纯系要求对羽色、羽速等进行选择。
2、早期体重选择 母系体重选择时间也应在固定体重的基础上确定。由于母系鸡的生长速度比父系慢,所以其选择时间要晚一些,目前为6周龄。此时根据本身的体重、胸肌发育、腿部结实度、趾形等作个体选择。在选择公鸡时还要适当考虑其母亲及父亲同胞的产蛋性能。
此次选择的淘汰率应占总淘汰率的50%~70%。
3、产蛋期前的选择 主要根据体型、腿趾状况进行个体选择,淘汰不合格个体。
4、产蛋性能测定与选择 母系选择中产蛋性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必须作准确的个体产蛋记录。产蛋测定在开产后持续12~15周,在40周龄以前结束。此期间还要测蛋重及蛋品质。产蛋测定结束后,对母鸡按家系与个体成绩相结合进行选择,公鸡则按同胞产蛋成绩作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肉鸡产蛋量的选择与蛋鸡有所不同,并非追求越高越好,而是注意保持与增重速度的协调发展。
5、公鸡繁殖力的选择 在25周龄以后,测定分鸡的采精量、精液品质等,并通过孵化测定公鸡的受精率。结合自身的繁殖力和同胞的产蛋性能进行选择。
6、组建新家系纯繁 在40周龄左右组建家系,公母比例为1:10左右。个体配种后收集种蛋,作适当挑选后入孵,纯繁下一代育种群。
(三)增重与产蛋量之间的平衡 肉鸡母系的选育是肉鸡育种中的难题,特别是在如何平衡协调早期增重速度与产蛋量这对负相关性状上,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育种经验。
1、早期增重速度选择方法的改进 对肉鸡母系的增重要求与父系不同,不是增重越快的鸡越好,而是要规定体重的上限,把增重最快的一部分鸡淘汰。这一点往往不被育种实践家们所接受。其实对于两个有矛盾的育种目标,选种的方法经常是折衷的,即折衷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使其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此,即全速淘汰某个性状最好的一部分鸡也在所不惜。简便实用的方法是随机称重100只鸡,按体重大小的顺序排队,根据留种率和大体重鸡的淘汰率,可以大致确定留种鸡群体重的上限和下限。这种选择方法不但间接选择了产蛋性能,而且还直接选择了均匀度。
2、肉鸡性能的后裔测定 在母鸡作产蛋性能测定的同时,可以同步繁殖一批肉仔鸡,在商品鸡生产条件下进行肉用性能的测定。这批后代可以是父系与母系杂交的后代,也可以是母鸡的纯繁后代。在对母系第一次按6周龄体重选择时,可放松选择压,待产蛋测定结束时再根据本身的体重、产蛋性能及后裔测定成绩进行综合选择,有可能选出增重速度与产蛋性能均较好的母系肉种鸡。
[ 本帖最后由 老杨 于 2008-4-21 16:29 编辑 ]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2-28 17: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还可以,为什么叫他娘的系列?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21: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iuxq 于 2008-2-28 17:20 发表 顶一下,还可以,为什么叫他娘的系列?
哈哈,灵感来着
发表于 2008-2-28 22: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直接把该书压缩一下传上来
发表于 2008-3-4 08: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看不到 遮住了:lairen: :lairen: :lairen:
发表于 2008-3-4 20: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社区还是文明点的好,你说呢,楼主?
发表于 2008-3-6 18: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hehe: 点解我在上《家禽生产学》?
发表于 2008-3-6 19: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压缩了.大家容易看一些.
发表于 2008-4-11 12: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呀,楼主再努力,多上传一些。
发表于 2008-4-22 16: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呀 压缩一下也比较好下在一点的 是一本不错的书 对我来说现在是很有用的 谢谢楼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9-28 09:3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