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分依赖精饲料
由于牛的消化器官的特殊构造,使其对青、粗饲料有很高的消化利用率。但是作为泌乳牛,由于其特殊的产奶营养需要,要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精饲料是不可缺少的。可是,过度依赖精饲料,也将加大饲养成本,同时影响奶牛正常的生物规律。 1.1主要表现及危害
1.1.1 为了追求高产奶量,盲目加大精饲料用量。日产奶25kg水平的牛,日喂精饲料量达15kg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大量饲喂精饲料,导致瘤胃中微生物群体结构发生改变,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或破坏,瘤胃消化机能减退,导致瘤胃迟缓、酸中毒、真胃移位等疾病发生,死亡率升高,生产周期缩短或利用年限降低。调查表明,仅真胃移位在高产牛群中的发病率即高达3%~5%。此大多数是由于长期饲喂高精料,造成瘤胃蠕动不正常而引起。由此使奶牛的有效产奶利用年限平均不足5年,高产奶牛甚至不到4年。
1.1.2 由于乳品企业收购牛奶一般以乳脂率、乳蛋白作标准,这两项指标是由品种遗传、饲养管理、不同泌乳阶段及饲料品质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一些饲养者则片面认为乳脂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精饲料,从而加大精饲料中的脂肪和蛋白饲料量(胡麻饼占精饲料的40%左右)。大量饲喂高脂肪、高蛋白精料,破坏了瘤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营养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升高,同时饲料利用率降低,投入产出比下降,造成饲养成本上升,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1.2改进措施
1.2.1 根据奶牛的消化特点和营养需要,合理搭配饲料,特别是优质粗饲料的供给。要使奶牛发挥其较高生产水平,首先要保证每天供给10~20kg优质青绿多汁饲料(优质青贮可全年均衡供给),5~8kg优质青干草(如苜蓿、羊草、苏丹草),根据营养需要供给8~12kg精饲料,稻草、麦秸等劣质粗饲料自由采食。同时,要从品种改良、饲养管理技术等方面,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1.2.2 根据奶牛不同的生产阶段、产奶水平,请技术人员根据不同的营养需要,制定相应的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以增加投入产出比,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2 饲料配合不合理
营养平衡的配合饲料,可使奶牛达到较高的消化率,发挥正常的生产性能,保证机体健康。反之则造成饲料转化率下降,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长期营养不平衡则影响牛体健康,引发疾病,给饲养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1 主要表现及危害
2.1.1饲料品种单一,配合不合理。农户养牛普遍存在有什么喂什么,在保证主要原料玉米的情况下,其他原料经常调换,而且品种单一,造成营养不均衡,营养水平不稳定。由于饲料营养不平衡,使代谢病发病率高。根据笔者调查,由于长期饲料配合不当,造成酮病、产后瘫痪等代谢病的发生率高达3%~5%,影响产奶水平达15%以上,给生产者带来极大的损失。饲料组成成分不稳定,造成产奶水平波动,影响效益发挥。
2.1.2 重视能量、蛋白质饲料,忽视矿物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大多数养殖者不重视钙、磷等矿物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供给,认为这些饲料成分对产奶量、乳脂率等生产指标影响不大,而不予添加或减少用量,造成奶牛营养失调,严重损害了奶牛健康,使不孕症、发情周期紊乱、胎衣不下等繁殖疾病上升30%~50%。营养缺乏还导致夜盲症、产后瘫痪等疾病的发生。
2.2 改进措施
2.2.1 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保证各种营养成分的均衡供应。
2.2.2 微量元素因添加比例小而不好控制,可在牛舍或饲槽内长年放置微量元素舔砖,让奶牛根据自身需求自由舔食。缺少优质青绿多汁饲料和优质青干草者必须在饲料中加入足够的维生素,以保证牛对维生素的需要。
2.2.3 根据本地饲料条件,尽量选择供应量大,能够全年保证供给的饲料原料,并保证多样性,以达到各种营养成分互补的目的。有条件者尽量制作青贮饲料,保证全年青绿多汁饲料的供给。
3 饲喂方式和程序不合理
饲喂方式和程序不合理,直接影响采食量和消化率,使经济效益不能正常发挥,给经营者造成较大的损失。
3.1 主要表现及危害
3.1.1 按照传统的饲喂方式,精、粗饲料分开投喂,影响采食和消化率。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此种饲喂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需要。
3.1.2 饲喂顺序不合理。一些农户不注意饲喂顺序对采食量及消化率的影响,采取先精后粗的错误饲喂顺序饲喂奶牛,严重影响了采食量及消化率,使生产效益下降,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3.1.3 饲料调换突然。饲料中主要成分更换没有足够的过渡期。
3.2 改进措施
3.2.1 改变传统的饲喂 即将所有的精饲料、粗饲料、青饲料全部均匀混合后饲喂。采用tmr饲喂技术,可使牛群营养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产奶水平显著提高。
3.2.2 采用传统的粗、精料分开投喂的饲喂方式,要制定合理的饲喂程序,按照先粗后精的顺序饲喂。饲喂时间要统一,不可随意改变,做到“定时定量,少喂勤添”。
3.2.3 饲料调换要有过渡期。一般要经过10~15天。特别是青贮饲料和青饲料的调换,更要注意,因其对瘤胃微生物种群的影响巨大。
4 重治疗轻预防,给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中,不重视牛病的预防,发生疾病后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治疗,影响奶牛的正常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1 主要表现及危害
4.1.1 怕麻烦,担心影响生产而不按时搞传染性疾病疫苗的预防注射,造成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笔者在生产中曾遇到1例:某养殖者饲养20余头奶牛,由于听信注射五号病疫苗影响胎儿发育而拒绝防疫,造成五号病发生,全群牛被强制扑杀,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家庭带来沉重打击。
4.1.2 日常饲养管理中,不重视营养对疾病的影响,导致真胃移位、瘤胃迟缓、酮病、产后瘫痪等代谢性疾病及发情周期紊乱、不孕、胎衣不下等繁殖性疾病的发生。
4.1.3 生产管理中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疾病发生。挤奶时乳房消毒不严引发乳房炎,共同使用一条擦洗毛巾擦洗乳房造成乳房炎相互传染;圈舍条件差、积水、不修蹄,造成蹄病发生;圈舍设计不合理,运动场面积不足,导致难产等疾病发生。
4.2 改进措施
4.2.1 制定合理的免疫防疫程序,严格按照要求搞好口蹄疫、结核、布氏杆菌、魏氏梭菌等传染性病病的预防。
4.2.2 按照奶牛不同饲养阶段的营养需要,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做到精、粗饲料合理搭配,多喂青贮饲料和优质青干草,并保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供给。
4.2.3 严格按照奶牛管理规程操作。挤奶前后用0.5%~1%的洗必泰、0.3%的新洁尔灭、0.2%的过氧乙酸或0.5%~1%的碘伏进行乳头药浴,挤完奶后让奶牛站立30分钟,以便乳头扩约肌完全收缩,乳导管自闭。圈舍建设在地势较高的干燥地方,以保持圈舍干燥;定期做好牛蹄修整工作;建设奶牛圈舍要求每头牛留出10~20平方米运动场,使牛群有足够的运动空间。
5 缺乏完善的档案和生产记录
5.1 主要表现及危害
多数养殖户不重视管理档案和生产记录,由于血缘关系不清,给选种选配造成困难,近亲繁殖现象经常发生,使奶牛生产能力下降,生长发育缓慢、体弱多病。严重的近亲繁殖还会造成畸形。同时,缺乏生产记录使生产无计划性,不能按时观察发现发情不明显和隐性发情的牛,造成不能按时配种,延长配种间隔时间;生产记录不清不能准确选择淘汰生产和繁殖性能差、有隐性病史的牛,造成牛群生产水平提高慢,影响长期效益。
5.2 改进措施
按要求建立健全系谱档案、配种记录、繁殖记录、生产记录。根据记录进行选种选配,不断调整牛群结构,提高牛群整体水平,从而达到高效益。
来源于:中国牧业网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