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每一头公猪对生产群体的表现及经济效益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自然交配,一头公猪一生可产生500-1000头后代;采用人工授精时,所产后代则更多。但一头母猪一生所产后代只有40-60头。
公猪繁育力较低时,整个生产群的表现都将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过量工作、受伤、疾病感染或温度过高都可能引起公猪繁育力下降。公猪的价值是极为昂贵的,在尽可能多的向后代传递生长率、饲料转化率、瘦肉率、屠宰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生产者转向使用人工授精以获取使用优良公猪的机会。然而,对于那些购买公猪进行自然交配的生产者,则需通过正确的饲养管理以获取最佳表现效应。
3.1
青年公猪
PIC表现测定的公猪大约15头一群,测定后至转运前,经常6-9头一群群饲,再加初情期前后猪舍提供的有效直接接触将对公猪以后的表现产生明显的影响,单个饲养的公猪不大适合查情,爬胯假台畜时射精过快。这样的公猪使用效果不好且性欲过旺,从而增加工人的工作负担。
3.2
青年公猪转入配种间
种猪大约在170-190曰125公斤体重时转入客户农场,同时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之与青年母猪向配套。
3.2.1
隔离
与青年母猪所叙相同
3.2.2
适应
与青年母猪同,青年公猪应加强与其他猪的接触,因为前面的隔离会使公猪紧张而孤僻,而且与饲养员的规律性交流可使得公猪易于接受早期的手工操作。
3.2.3
疫苗接种
与青年母猪所叙相同。
3.3
提供足够的空间
公猪应单圈饲养,但应能看见,听见母猪,这比坚固的水泥墙好。房间设计应易于对生产群的操作控制。栏不应高过2.5米,且公猪有一定的生活,配种区域,栏内地面不打滑,保持良好状况。有可能的话应在栏内铺上木屑或垫草。栏必须排水良好以防止地面潮湿导致蹄部及关节问题。所以饮水器的安装位置很重要,应清扫栏内以确保地面不打滑。
栏内无穿堂风,最低温度18摄氏度。配种期间公猪群饲养密度一般偏低,所以应精心饲养以确保冬季公猪可采食足够饲料以维持体况;夏季,通风系统应确保室温低于25摄氏度;在较热条件下,可采用喷淋系统。气候较热时,保持栏内潮湿也很有用。
配种间应保持足够的光照,推荐采用16小时/天的自然光照或人工照明。
周期性的冲洗和消毒配种间是很重要的。每年应彻底冲洗,消毒4次,然而,也不能过多的冲洗。因为这样会使得公猪蹄变软且减少了刺激母猪发情的浓郁公猪气息。
3.4
饲养程序
正确的饲养以确保最佳表现是很重要的,公猪采食饲料以维持需要,促进生长和繁育,基本的饲料水平应促使公猪成长而又不变肥,因肥胖的公猪是很懒惰的。
进入种猪群时,公猪约230日龄,150-160公斤。维持生长、生产所需的日需要量见表3.1。因公猪经常生活在低于最低临界温度(20摄氏度)的环境中,所以对于350公斤的公猪,每低于临界温度1度,每一百公斤体重可将消化能由0.55MJ/天提高到1.35MJ/天。
表3.1
配种间公猪的估计消化能需求
体重(KG)
| 100
| 150
| 200
| 250
| 300
| 350
| 生长率(KG/天)
| 0.5
| 0.4
| 0.3
| 0.2
| 0.1
| NIL
| 消化能需求(千焦/天)
|
|
|
|
|
|
| 维持
| 15.8
| 21.4
| 26.6
| 31.4
| 36.0
| 40.5
| 生长率
| 10.2
| 8.2
| 6.1
| 4.1
| 2.0
| NIL
| 配种活动
| 1
| 1
| 1
| 1
| 1
| 1
| 总消化能(千焦/天)
| 27
| 30.6
| 33.7
| 36.5
| 39.0
| 41.5
| 总能(千焦/天)
| 28.4
| 32.2
| 35.5
| 38.4
| 41.1
| 43.7
| 采食量(千克/天)(13KJ总能/每公斤日粮)
| 2.18
| 2.47
| 2.73
| 2.95
| 3.16
| 3.36
|
公猪150公斤以前,可使用固定的饲料配方,怀孕母猪饲料配方更适合老一些的公猪。实际操作可见表3.2
表3.2
不同体重公猪估计每日饲料摄入量
3.5
青年公猪的训练
公猪是一种很友善的动物,很容易训练。训练良好、具有较高配种技巧的公猪是配种间的一大财富,可使配种间的工作顺利开展,经过60天的适应期后,公猪应达230-250日龄,已达初情期,可用于配种了。
在适应期早期就对人工授精的公猪进行培训。推荐采集精液的程序详见5.3部分的人工授精计划。很明显,这时采集的精液不可使用。在采用自然交配的地方,不主张用未适应环境的公猪来配种母猪。因此,PIC推荐公猪首配日龄在230日,也就是说爬胯训练及配种必须在230日龄以后才可开始。当然,为赢得公猪自信心为目的的训练也可在适应期就进行。
首次配种常规
首次配种时,推荐使用一体型相似,易接受爬胯的母猪来进行。都是第一次爬胯的青年公母猪会为对方的表现而紧张,而紧张会导致爬胯的不顺利和不愉快的首次体验,已被其他公猪配过种的安静发情的母猪是较理想的。简单、无麻烦的首次配种将促发公猪的配种欲.。
训练程序如下:
1,
培训人工授精公猪的理想时间为公猪喂料,作清洁,运动至少一小时之后。
2,
使用公猪熟悉的栏,用于配种的栏应确保公猪曾在配种之前光顾过几次。
3,
确保足够的空间且地面不打滑,将一母猪赶入栏内,并诱导其站于公猪易爬胯的位置。
4,
可能的话,诱导公猪爬胯母猪,同时应允许少数公猪爬胯母猪头部或体侧,然后绕其轻轻走动,从而正确爬胯,但应阻止明显而持久的头部爬胯。
5,
每天培训15-20分钟比可能失去耐心的长久培训要好。
6,
一旦爬胯稳定,并于进入阴户前已开始抽动,且难于进入时,提倡用手协助其进入。
7,
监视整个配种过程,必要时,用膝盖顶住公猪大腿部以保持公猪站立稳定,并防止母猪走到不易配种的位置。
8,
对成功配种的公猪进行表扬。
9,
无论何时,手工操作应轻柔而安静。
公猪对熟悉而固定的模式反应较好,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形成一固定模式时,公猪的工作效率最高,喂料前后2小时,不宜配种。
公猪极为有力,随时的操作都应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进行。
3.6
保持公猪繁育力
自然交配,推荐公母比例为1:20,或一头公猪每周服务一头母猪。人工授精,公母比例可望达1:200。
3.7.1公猪使用频率
过度使用或使用不足都会影响生产力,因此推荐以下使用频率。
表3.3
公猪使用频率推荐
*一般繁重工作之后的几天休息
配种区的黑板或配种记录曲线表明,连续使用超过2星期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公猪利用率。
表3.4
公猪工作频率示例
G30:7-10月龄
G24:10-12月龄
G18:超过12月龄
实际上,室内饲养的公母比例为1:20,平均每头公猪每周要配一头母猪。若配种制度规定每头发情母猪需配3次,则每头公猪每周需配种3次。
导致公猪使用过度的原因:
1,
一头或多头公猪因跛腿或其他原因而不能配种。
2,
母猪返情率增加,导致每周适配母猪数增加。
3,
无计划的过早淘汰公猪使得可有效利用的公猪数减少。
4,
情欲好的公猪常被饲养员选择使用。
为防止以上原因导致公猪使用过度,提倡采用人工授精以补充自然交配。可从PIC人工授精站获取与PIC自然交配公猪一样基因型的精液,精液的使用使得基因的传递成为可能,且后代胴体品质相同。
3.7.2
使用人工授精结合自然交配
在英国,人工授精约占配种的15%,且近年来一直以15%的比率在增长。
使用自然交配结合人工授精比只用人工授精的受胎率及窝产仔数要高。
来自两头或更多头公猪的精液,或结合自然交配使用,或单独使用,已经在提高繁育力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表3.5表明了1984-1988年期间超过45000头的母猪使用不同人工授精方法所取得的效益。
表3.5
不同配种类型产生的经济效益
猪场采用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结合的顺序通常是这样的:一个发情期内,先自然交配,然后再作人工授精。该顺序的主要优点是:
1,
第一次,第三次采用公猪自然交配,可在发情早期和晚期刺激母猪接受配种。
2,
自然交配有利于精子在母体内的运动。
3,
在两次自然交配期间采用人工授精可使公猪得于充分休息。
记录表明,采用人工授精的农场,每头公猪所负担的母猪头数减少,但每个发情期的配种次数增加,且每头母猪每年所产活仔数也比只用自然交配的母猪所产活仔增加。
表3.6 人工授精与自然交配联合与只用自然交配的对比
3.8
日常管理
3.8.1
健康与卫生
生产群兽医一致认为必须制订一个常规的疫苗接种程序,其中至少包括抵抗猪丹毒的疫苗,每年11月和6月接种,以防最危险、温度最高、最潮湿的夏季,猪丹毒感染将导致不同情况,从而减少每头公猪一生的繁育力。
1,
感染期间,体温过高,可导致6-9星期内的暂时不育。
2,
关节炎减少性欲及配种能力。
3,
破坏心脏功能,削弱体循环功能。
为预防疾病因配种而在猪群内传播,例如膀胱炎,肾盂炎,乳房炎,阴道炎,应考虑以下措施:
1,每4个月,对公猪栏高压冲洗一次。
2,每2-3天对公猪栏进行清扫,并给予足够垫草。
3,断奶母猪应保持清洁并给予足够垫草,以防配种时的粪便污染。
4,协助配种时,应使用一次性橡胶手套。
5,应限制在一个发情期内用2头不同的公猪来交配同一头母猪,若有此况的话,可考虑 在自然交配之后使用人工授精。
6,因公猪常感染蠕虫及疥螨虫,为防止传播,应周期性对猪注射蠕虫及疥螨虫药。
3.8.2
安全方面
随着公猪长大,日益变长的獠牙对饲养员具有潜在的危险性,而且会在配种时伤及母猪。所以,可用一鼻部保定器保定公猪后,用碎胎绳尽可能长地切除獠牙,不赞成对室外饲养公猪也如此,以免影响其配种规律。
3.9
公猪替代制度
在居住条件、疫苗接种、营养、爬胯训练及良好配种技术方面管理较好的公猪将是繁殖的一生,且不会因为机械损伤而造成淘汰。这就使得淘汰制度完全基于繁殖表现及基因改良。
3.9.1
淘汰原因记录
母猪窝产仔数,配种受胎率并非确定公猪淘汰的最好理由。
如此观察到的公猪性能可能受一些其他因素影响,如母猪繁殖力、公猪使用频率、季节因素,为减少这些影响因素,每头公猪应生产大量的窝数以减少这些基本的影响因素。因此,与公猪自然交配有关的有代表意义的信息应收集到公猪淘汰为止。在公猪的有生之年,大多公猪所产后代很少有明显超过100窝的。所以,最终所得结果对该公猪的淘汰所起作用不大。
公猪与随机母猪群交配时,单因素偶然误差所造成的平均窝产仔数的不同列于表3.7。该数据包括从最好的到最差的公猪的平均窝产仔数。假设整个生产群的平均窝产仔数为11.0头,标准差为2.8,每头公猪已产仔20窝。
表3.7
不同等级公猪对窝产仔数的细微差别
随着每头公猪所产窝数的增加,窝产仔数之间的差别随之减少,见表3.8 。
表3.8
公猪所产窝数与每窝产仔数间差别的联系
除非平均窝产仔数低于表3.7所示最低水平,无理由淘汰表现最差的公猪。
可进行快速数据分析的计算机软件以及由PIGTALES卡提供的公猪表现分级对于确定公猪的淘汰与否很有用。
商品生产群中,公猪使用超过18-24个月后即进行更换,因此需制订有规律的更替制度以确保生产群内公猪等级构成的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