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的微生态学防治
在抗生素普遍应用,微生态失调,耐药性的产生日益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的严峻形式下,要想有效地防治感染,必须要从感染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上寻找预防、治疗感染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微生态理论可为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手段。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延缓耐药菌,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形成。除此之外,感染微生态学理论又给合理应用抗生素赋予了新的要求:保护原籍菌群,保持正常微生物群形成的生物屏障,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防止定植抗力的下降,防止肠道耐药菌的形成与过度生长,减少由肠道细菌易位引起的内源性感染。
(二)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主要包括益生菌和益生元。
1. 益生菌:目前已经明确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为人体有益生理菌。补充医学益生菌的目的在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修复肠道菌膜屏障,提高肠道定植抗力,抑制潜在致病菌过度生长,促进肠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及潘氏细胞分泌SIgA,调节全身免疫功能等。早在1994 年,WHO 就认识到耐药细菌所产生的危害,建议用微生物干预治疗(MIT)或联合非病原菌辅助治疗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目前益生菌在体外、动物以及人体防治感染实 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益生菌拮抗病原菌的体外和动物实验:Gibson 等实验表明,各种双歧杆菌能产生对沙门菌、李斯特菌、弯曲菌、志贺菌和霍乱弧菌等有抑制作用的物质。Jeffrey Howard 和Gregor Reid 两人第一次在实验外科伤口中用植物乳杆菌活菌来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在他们的一系列实验中证实了植物乳杆菌至少部分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于聚苯乙烯表面,而这种起到作用的物质为它的外分泌胶原结合蛋白,但是目前尚未得知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否会对这种抗菌蛋白质产生耐药。这也说明了通过微生物干预有着光明的前景,但正式应用临床还有待更多的实验。益生菌还可以减少大鼠器官移植前后细菌的易位,最近德国的一项动物研究显示:在同基因骨髓移植前预先服用益生菌不仅改善了动物的存活率和减少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而且减少了肠道细菌易位至肠系膜淋巴结的数量。(2)人体实验:益生菌在防治肠道疾病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欧洲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用乳杆菌(L.GG)治疗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后,其病程及住院时间均缩短,此外该株细菌还可预防营养不良特别是配方喂养儿的腹泻。双歧杆菌(B.breve)能通过促进sIgA 的产生,对轮状病毒感染也起治疗作用。
另外益生菌防治幽门螺杆菌(Hp)胃炎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智利的一项随机对照双盲临床实验表明:252名无症状但经13C尿素呼气实验证实为Hp感染的 儿童,连续服用Lactobacillus johnsonni La14周后发现其DOB 值呈明显下降,认为其治疗Hp 感染有一定的疗效。
除了防治胃肠道疾病以外,早在1987年,Reid 等第1次报道了通过口服益生菌LactobacillusGR1和RC-14治疗泌尿生殖道感染(复发性真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和泌尿道感染),10 天治疗后10 例患者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目前认为其作用是通过增强黏膜免疫有关。最近实验还发现先用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83972定植泌尿道可以预防一部分革兰阳 性、阴性和真菌的感染。
2.益生元:益生元包括乳果糖、乳梨醇、果寡糖、菊糖等制剂,是一种能选择性的促进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生长,从而促进宿主健康的非消化性低聚糖。它能通过选择性的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以提高定植抗力,并籍此抑制潜在致病菌生长及其有害代谢物的产生,以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如服用果寡 糖后能减少猪肠道伤寒沙门菌属的排泄。
(三)抗生素与微生态调节剂的联合应用问题
由于在临床上,大部分伴感染的危重患者必须使用抗生素,而广谱抗生素必然对微生态活菌制剂产生影响,并不可避免的造成人体微生态系统平衡的紊乱,这似乎制约了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从目前的研究资料结果看,抗生素与活菌制剂合用对某些感染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抗生素的治疗效果。Wullt等在治疗肠道难辨梭菌引起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时发现甲硝唑联用植物乳杆菌治疗方案的效果优于单用甲硝唑,且没有发现副作用。Hamilton- miller 在统计分析了7 个已经发表的协同使用益生菌和抗生素的体内实验后发现有两组实验Hp 感染的治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另有4 组实验显示副作用明显下降。目前关于其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阐明,我们推测可能是由于益生菌的代谢产物和抗生素对病原菌有着一定的协同拮抗作用有关。
四、问题和展望
利用活菌制剂进行微生物干预的方法来治疗感染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目前研究显示仅有少数菌株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如何选择益生菌以及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活菌进入肠道并起到相应作用是需要进一步探索,而且这些菌株在肠道中怎样杀灭和抑制病原菌、如何阻断病原菌致病过程和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的机制尚 需进一步阐明。
目前研究表明,感染与肠道微生态有密切的关系。肠道微生态失衡对感染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用微生态调节剂防治感染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有众多机理尚需进行深入研究。最近Science 和Nature等杂志连续撰文肯定了肠道菌群在维护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认为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是人体三的一个重要"器官",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和药理等过程,实际上形成了人体复杂代谢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由于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很难深入研究人体微生态对健康和感染的影响。随着系统生物学,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元基因组计划的开展,肠道微生态有望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将各种先进技术引入到微生态学研究中,这样不仅可以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各种角度研究肠道微生态对各种感染性疾病包括肝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影响,还可以将微生态制剂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进行充分的展示和"挖掘"。摘自 李兰娟 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