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1-5 23: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参考一下
某小型猪场陆续产仔四窝,共产仔48头,仔猪多于7至8日龄发病,并3至5日内死亡,共死亡24头。期间,畜主曾用林可霉素和磺胺嘧啶治疗,但无疗效。
临床表现
兽药: 0731-7807788
病仔猪体温升至41℃左右,咳嗽,呈腹式呼吸,拉稀,腕关节和跗关节肿大,跛行,颤抖,常将四肢屈于腹下。病猪哺乳能力差或不能哺乳,消瘦,皮肤轻度发绀,最终衰竭死亡。母猪及育肥猪未见异常。?
病理变化
病猪皮肤发绀,尤以耳背面最为明显。腕关节和跗关节肿大,有波动感,关节腔内有红色渗出液。心包膜内有奶酪样渗出物,心包膜与心脏严重粘连,不能分离。肺小叶出血,部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胸膜粘连。肾包膜下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呈大理石外观。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有出血点。?
实验室检验
3.1 涂片镜检 扑杀病仔猪,取包膜渗出物、关节腔渗出物、肠系膜淋巴结、肺、脾进行涂片或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见到革兰氏阴性的细小杆菌,以纤细杆状者居多,个别呈两极浓染的球杆状,间有长而弯曲丝状菌体,菌体形态表现明显的多形性。上述组织中,以心包膜和关节腔渗出物细菌最为密集。?
3.2 细菌分离培养 取病猪的心包膜渗出物、肠系膜淋巴结、关节腔内容物、肺、脾,分别接种于血(兔脱纤维血)平板,普通肉汤和营养琼脂,37℃培养,24 h后,上述培养基均未见细菌生长,48 h后,仅见血平板上有少量针尖大小、圆形、边缘整齐、灰白色半透明的小菌落生长,涂片镜检,菌形与直接涂片一致。
3.3 培养特性试验 将鲜血平板分为两半,将分离的细菌在两半上划线接种,然后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其中的半部划线接种,37℃培养48 h,结果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线两侧有针尖大小、圆形、边缘整齐的菌落生长,其生长发育良好,而在另半部则生长发育不良,菌落稀少,呈现出明显的“卫星现象”。将细菌接种于犊牛鲜血平板,37℃培养48 h,未见到溶血现象。将病菌接种于普通巧克力琼脂平板和经高压加热(120℃ 30 min)的巧克力琼脂平板,于37℃培养48 h,细菌在高压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生长发育良好,而在普通巧克力琼脂平板生长不良。
3.4 生化试验 将细菌纯化培养后,分别接种生化培养基,结果表明该菌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和甘露醇,M.R.、V?P、醋酸铅试验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3.5 药敏试验 将细菌纯培养物接种于高压巧克力琼脂平板,用纸片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药敏纸片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001102),37℃培养48 h,结果该菌对氨苄青霉素高敏;对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中敏;对林可霉素、链霉素低敏。
临床控制
经综合诊断为猪副嗜血杆菌病后,立即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余下的24头仔猪(含13头无症状仔猪)全部用药注射,每头每次使用氨苄青霉素0.5 g,地塞米松2 mg,氨基比林2~3 ml,每天2次,连用5天。凡有严重关节炎者,将上述药物混合后,一半肌肉注射,另一半注入关节腔。新生仔猪于4日龄开始按上述剂量减半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进行预防。产房每天消毒2次,连续一周。经过上述处理,除1头病仔猪死亡外,其余23头全部康复,连续观察3周未再出现新病例,疫情得到控制。
小结与讨论
5.1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厌食、呼吸困难、跛行、关节肿胀、共济失调、疼痛等,剖检变化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为主。根据临床特征、病理变化,结合实验室检验,确诊本次疫情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据资料记载,副猪嗜血杆菌引入猪群后可能导致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并可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本次疫情仅见哺乳仔猪发病,未见母猪和育肥猪发病,其原因尚须进一步研究。
5.2 与嗜血杆菌属的其他细菌相比,副猪嗜血杆菌对生长要求较高,因此,在分离培养时要加入脱纤维血液,培养时间不能少于48 h,进行纯培养时最好使用高温(120℃ 30 min)处理的巧克力琼脂。?
5.3 副猪嗜血杆菌存在多个血清型,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有很大差异,临床用药应在药敏试验指导下进行。另外,副猪嗜血杆菌可存在于1周龄前的仔猪体内,故治疗时要对全群进行用药,阻止处于潜伏感染或亚临床感染的猪出现临床症状,这样才能控制本病进一步发生和蔓延。
(本文来自:中国畜牧人论坛,http://www.xumuren.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