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09|回复: 3

动物医学重点专业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 20: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动物医学专业重点建设立项前的背景情况 动物医学专业原名为兽医专业,自1938年成立本专业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数代领导与各个不同时期教职工的开拓创业与发展,为广西培养了数千名动物医学专门人才,并使该专业在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动物医学专业在畜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畜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公共卫生、生物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动物种类及饲养数量迅猛增加,市场交易日趋频繁。正是由于饲养动物的种类和饲养数量的增加以及交易频繁,接触面广,加之饲养条件相对较差,因而疾病防治工作十分艰巨,这就给相对滞后的动物医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动物医学专业的3个二级学科中有2个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虽然近几年毕业生分配情况较好,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及市场经济的推进,毕业生知识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的现象仍较突出,虽然动物医学专业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在培养动物医学人才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一定的基础,但相对于时代发展而言,教师老龄化并面临退休,知识老化等现象亦相当严重。2000年左右退休教师共有13人,约占整个动物医学专业主讲教师的1/2,所剩的中青年教师及教辅人员学历偏低,整个专业有3名博士,50岁以下的教授人数仅有2人,教学经验相对贫乏,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数量将在近期内严重不足。 动物医学专业是个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多年来一直延用,有些课程的内容重复,而有些近年来应当开出的课程则尚未开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与国内先进兄弟院校相比,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多媒体教学尚未开始,专业教材也相对落后,40%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还使用80年代的教材。 动物医学专业重点建设立项前的基础、预防、临床三大实验室虽已具备,但对本科生的开放十分有限,在节假日、课余时间尚未对学生开放。本来条件就很差的临床兽医实习基地即动物医院也未完全地对学生开放。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加上近年来学生人数的扩招,学生实习实验的动手机会较少,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因此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诊疗水平的培养急待提高。 面对上述存在的严重问题及新形势的需要,经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的领导与教职工协商研究,决心参与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立项。为获得项目支持,院领导于立项前1-2年就开始组织有关教师走出校园,深入校外教学基地和有关生产单位开展调查研究,倾听用人单位的反映和意见。根据反馈信息多次召开专门会议,重点研究和制定动物医学本科教育的定位,确立本科教育的培养方向,专门研究如何使动物医学教育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因此,确立了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制定新的培养目标,改善教学条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从课程体系设置与课程优化方面入手,从不同层次上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建设,以实现培养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的综合目标。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目标 本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动员本专业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重点专业建设的工作中来。按照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一丝不苟,努力工作,加强实践教学,坚持实验室和兽医院等教学基地对学生的开放,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为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级动物医学人才而努力奋斗。通过本课题建设,使本专业达到本科教学优秀评价标准。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广西实际,培养具备较宽的动物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技能,能在动物生产部门,兽医业务部门,各级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兽医,防疫检疫,教学科研,生产经营,产品开发与营销,行政管理等高级动物医学人才。 作者: 220.163.84.* 2005-9-25 15:14   回复此发言 -------------------------------------------------------------------------------- 2 nnvdfk 2、师资队伍建设:力争两年内引进硕士以上学历教师5—10人,培养在职博士学位6人,在职硕士1~2人,定向培养硕士2~6人。 3、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实际需要,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学时数压缩10%左右,增加实验教学时数,个别有条件的课程实施实验独立设课。同时新开设水产动物疾病学,兽药检验,饲料分析与检测,小动物疾病学,生物制品等课程。 4、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争取建设1~2门区级重点课程,2001年前争取80%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用全国优秀教材。2001年前,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至少有2门以上的课程使用CAI教学。建立专业试题库。 三、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为顺利实现师资队伍的规划与措施,我们充分发动广大教师,群策群力,立足现有在职教师,提高他们现有的专业水平。我们的做法是:鼓励现有教师制定具体方案,通过攻读学位,单科进修,出国深造,外出交流,邀请专家来做学术交流等,提高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力争使现有教师的学历知识结构具有明显提升。其次是扩大教师队伍,增加教师数量。主要通过本专业两个硕士学位点的优势,将2个学位点培养的优秀硕士生留校,壮大教师队伍。同时也通过本专业教师与校外的联系,招聘和引进具有较高科技水平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来我校工作。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1)提高现有教学人员的学历水平。首先,查实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鼓励他们攻读博士,提高学历层次,以提高博士教员在总教学人员中的比例;其次,鼓励只有本科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有计划地攻读硕士;第三,鼓励各种学历的教辅人员,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如上大专、专升本、攻读研究生等,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 (2)提高职称层次。有潜力和条件的年青教师,鼓励其晋升职称,参加博导、硕导的竞选,以此带动学术研究。 (3)注重教师在职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首先,派骨干教师到国外如美国、日本、加拿大进修学习先进的学科知识和技术,了解本学科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其次,对一些紧缺的教师,采取联合培养的方法,使之后继有人,不出现断层。同时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 2、加强专业学位点建设,幅射本科教学。一是建设临床兽医学硕士授权点;二是建设预防兽医学博士授权点。通过硕、博学位点建设,一方面,使学科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也为本科教学提供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为本专业培养高学历层次的教师,提升教师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 3、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实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首先学校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学院也投入足够人力物力,严格按照自治区和学校的实验评估标准,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几个大实验室,即动物医学基础实验室,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和临床实验室等进行了建设与改造,使3个专业实验室全部通过校、区级评估,也使本专业的实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而且,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度,由学生根据专业需要和学习中的问题,自己到实验室独立进实验操作,锻炼了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 4、重视教学基地建设。在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向学生开放校内教学基地的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学生实践基地。特别是与各地生产单位联系,建立稳定的实验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现已与有关单位建立了12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每年都有一批到数批学生进入这些基地进行实习。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1、根据目前社会需要,修订教学计划。根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要求的逐渐提高,我们近年来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新教学计划的特点是:压缩过多的教学时数,增加任选课门数和实践教学时数。

(1)压缩了教学时数,让学生有更多的自学时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数由原来的3043学时(180学分),压缩到2719学时(167.5学分),压缩量达10%以上。在此过程中,为保证德育教育以及宽基础教育,对公共基础课和基础必修课部分基本保持未变。

(2)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重新调整限选课内容,最新的教学计划将原有的6门限选课减少到3门,将原来的家畜中毒学、免疫学等4门限选课转为任选课。

(3)缩短理论课时数,增加了实践性教学时数。增加教学实习6周、社会实践1周,使实践教学由原来的27周增加到最新教学计划的34周。

2、重点建设几门专业课程,重点建设的自治区级课程有兽医微生物学、家畜寄生虫学;学院级的重点课程有: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内科学,家畜组织胚绐学,家畜生理学,家畜解剖学。

(三)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本专业鼓励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课程教学,并制作教学课件,使多媒体课程的开出率逐渐提高。教师们把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与原有教学素材结合起来,部分课程的教师还亲自动手自己制作适用性强的课件,使教学直观、形象,学生听课感觉印象深刻,容易记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家畜寄生虫病学》多媒体课件还在2002年4月份学校召开的教学工作大会上作为多媒体网络课程教学的示范作典型发言,进行了经验交流。对推动我校多媒体课程教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积极引导和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全国统编教教材的编写工作和参加校级重点教材的立项建设工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撰写教学改革论文。

四、建设与改革的成效

(一) 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指标均已按计划完成和超额完成

新晋升年轻教授2名,副教授1名。新增博导1名,实现本专业博导0的突破。硕导人数显著增加,由立项前的7人增至项目结题时的13人,使硕导占主讲教师人数的46.4%。经本项目组成员和学院领导努力,学校人事部门配合,引入1名从意大利进修近2年的家畜外科学副教授1名。落实3名骨干教师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进修;其中1名已经回国。原计划落实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攻读博士学位,现有12人读博,4人已获博士学位。原计划1-2人读硕,现已有4人在读。定向培养硕士2-6人,现已培养2人。到2003年底,本专业博士人数预计将占主讲教师人数的28.6%,2004年底将达42.8%。本专业共有教辅人员14名,其中4名进行了短期进修,各种层次共提高学历人数5人。教师队伍的结构在不断地完善。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有改进。据统计,在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17门课程中,有12门课程使用了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技术,使用多媒体课程的覆盖率达70.6%。《家畜寄生虫学》的多媒体课件在2002年还获得了第二届全区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获得了第二届全区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优秀奖。

(三) 重点课程建设成果突出

已建成自治区级重点课程一门《兽医微生物学》。最近,在学校开展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的产项评审中,《家畜寄生虫学》被推荐申报自治区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兽医微生物学》等七门学科基础课程将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群进行立项建设。

(四) 教材建设成果显著

黄维仪教授编写完成国家教育部21世纪网络课程《家畜常见病防治》。何宝祥教授参加编写全国统编、面向21世纪、‘“十五”规划教材3部,其中《兽医临床治疗技术学》已出版,另外两部《兽医内科学》和《兽医诊断学》正在出版中。动物医学专业目前正在编写的校级重点教材有由罗廷荣教授等主编的:《兽医微生物学》(参编教师4 人)、《兽医寄生虫病学》(参编教师3人)、《兽医微生物实习指导》(参编教师 2 人)。目前正在编写和完善的多媒体教材的课程有: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寄生虫病学、家畜内科学、家畜组织胚胎学、家畜传染病学、家畜病理学,由8名教师编写。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1-3 09: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动物医学的发展
发表于 2008-1-3 20: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是那个学校的啊?这些一点都不符合西大的现状了?你到西大来看看近年动科院的变化?
发表于 2008-1-15 18: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动物医学大有发展前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23 22:2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