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 常见问题详解
一 OD值偏低(或阳性对照不显色)
1试剂盒从冰箱拿出后未充分平衡室温(指实验室的操作温度,20~25℃)。如果在实验时将试剂从冰箱中拿出来即用,可能会导致后面温育时间不够,造成OD值偏低。
2移液器吸液量不足、吸头内壁挂水太多或内壁不清洁。例如吸头与加样器未拧紧,导致吸取样品时有少量空气占据了样品的位置,使得加样量不足;加样时未预洗(把第一次吸取的样品打掉再吸),使得部分样品粘留在吸头上,造成加样量不足;加样时把样品加在孔壁上部的非包被区,导致非特异性吸附;吸头残留有样品,导致加样量不足;加样时把吸头尖部伸入液底,取出时不仅会粘到部分样品或稀释液,还容易划破包被板和引起污染。这些操作均可造成OD值偏低。
3操作顺序颠倒或遗漏步骤。如果操作人员大意或不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如漏加酶结合物、显色剂等),很容易造成实验失败,导致整块ELISA板都不显色。
4温育时间不够。如保温用的湿盒没有预温(尤其在气温较低以及非水浴的状态下,这段升温时间可能会比较长),未平衡温度,会相对缩短反应时间,使OD值偏低。
5温育温度未达到要求。培养箱温度不符合操作要求,影响温度恒定,非隔水式培养箱尤其应注意这一点。
6洗板液在配置过程中出现问题。如量筒不干净,量筒或水中含酶抑制物(如叠氮钠)等;洗板液浓度太高(洗板液一般为含0.05%吐温-20的碱性磷酸盐溶液,当吐温-20浓度高于0.2%时会使结合在包被板的产物解吸附),洗去特异性结合物;配制洗板液时把别的试剂错当成浓缩洗液;配制洗板液前未充分摇匀浓缩洗液(浓缩液在冰箱保存时由于温度低下会有结晶沉淀),如果配制时吸取到结晶的话,会导致洗板液浓度升高,使得结合在包被板的产物解吸附,引起OD值偏低。
7洗板时冲击力太大、浸泡时间过长、洗板次数过多,都可能洗去结合在包被板的特异性结合物,导致OD值偏低。
8加完终止液后没有轻轻充分混匀ELISA板液就立即读数或放置太久才进行读数(一般3分钟之内进行读数),都可能使检测OD值偏低。
9酶标仪检测波长设定有误。一般酶标仪在测读吸光值时选用产物的敏感吸收峰,如OPD用492nm波长,TMB用650nm波长。如果波长设定错误,可能造成OD值偏低。
10配制显色剂溶液后未及时使用,或显色剂未避光保存,或显色剂作用时间不够,或终止液错当成显色剂使用。使用前的TMB底物一般在18~25℃放置或最好在25℃放置,否则很容易使显色作用时间相对不够,造成OD值偏低。
11试剂盒没有按规定保存,受高温影响。试剂盒在运输途中时间太长,保存温度太高,影响试剂质量。一般试剂盒保存在2~8℃,保存过程中要及时清理冰箱中出现的霜或冰块,以防霜(或冰块)与试剂盒粘贴在一起导致其中的试剂由于温度下降而改变质量。
12采样时间不当。一些畜禽用药后可能对ELISA检测结果有影响,如地塞米松治疗引起的免疫抑制可降低牛结核分枝杆菌γ-干扰素对结核杆菌抗原的应答,引起OD值偏低。
13血清如在冰箱中保存过久,其中的一些蛋白质(如IgG)可发生聚合,在间接法ELISA中可使本底加深,而且放置过久有时会造成抗原或抗体免疫活性减弱,亦可使OD值偏低。血清反复冻融也会使抗体效价跌落,造成检测OD值偏低。
14试剂失效(尤其是酶结合物、显色剂等),试剂盒过期,试剂盒循环使用次数过多。
二 OD值偏高(或全部板孔均有显色)
1实验室内温度太高(>25℃)。有些试剂盒设定的反应温度是室温(指实验室的操作温度,20~25℃),如果实验室内温度太高(特别在夏天高温天气时),会导致反应程度相对增强,造成OD值偏高。
2一次实验的样品量过多,加样时间太长,导致试剂(样品)的实际反应时间延长,OD值偏高。
3酶加量过多。如移液器不准,操作人员大意导致同一个孔重复加样,或用移液器加样时把移液器按到最底限。
4加底物时各孔间受酶污染。底物受酶催化发生颜色变化,导致OD值偏高。
5终止液未摇匀,加样时吸到有结晶的部分,使终止液浓度相对升高,导致OD值偏高。
6温育时ELISA板未盖上胶膜或未平放在底部垫有湿纱布的盒中,会使蒸发的水分很多,对于整个反应体系来说,各种反应物的浓度会不断增加,这样势必导致反应最后的OD值升高。
6温育时温度过高,酶结合物反应时间、底物显色时间过长等。
7洗涤不充分,洗后未拍干,板孔中残留有酶或其他非特异性物质等。如果洗涤不彻底(如每孔洗涤液量不够、每次浸泡时间不足、洗板次数不够等),尤其在最后一次,可能会有酶结合物的非特异性吸附或孔内多余的抗原(或抗体)不能彻底去除,造成空白值升高;在间接法中,如果血清样本内的非特异性IgG吸附在固相上而未被洗干净,也将与酶标二抗作用而产生干扰,导致OD值升高。
8洗板液被污染。排枪洗板时未悬空加入洗液,使吸头粘到孔中的液体,造成洗涤液被污染,如污染酶等,会使后面加入的显色液发生颜色反应而使OD值偏高。
9拍板时使用易掉渣的纸,使纸屑留在孔中,由于其中含有氧化剂而造成OD值偏高。
10显色液变质。有些显色液未避光保存或配制后未及时使用,可能会产生颜色反应,导致OD值偏高。
11水质被金属离子污染。如水中含过多Ca2+、Mg2+,这些离子会占用表面活性剂,影响洗涤效果,导致一些非特异性显色,造成OD值偏高。一般洗涤用的双蒸水电导率应小于1.5μs/cm,洗液PH值一般在7.4±0.2。
12采样时间不当。一些畜禽用药后可能对ELISA检测有影响,如在肉猪的药物残留检测中,如果采样前使用过药物(如安乃近、支原净、磺胺六甲针、磺胺六甲粉、丁胺卡那、长效土霉素等)而未过停药期就进行采样检测,很容易引起检测OD值偏高。
13样品质量问题。黄疸血清样品中常含有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如果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标记物,就有可能产生非特异性显色。溶血样品,红细胞溶解破裂,会释放出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以HRP 为标记的ELISA 测定中,就可能催化底物液显色而造成假阳性。样品被细菌或霉菌等污染,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HRP,也会产生假阳性反应。
14吸头重复使用,未洁净或消毒不完全而用于加酶或底物。
三 样品的重复性差
1 加错样品。重复性检测强调的是同一份样品,如果加样时加错样品,势必导致结果前后不 一致。
2 加样品及试剂时量不足或不准,造成孔间不一致,结果也会不一致。
3 加样太快,孔间易发生污染,也会造成加样量不足,导致前后结果不一致。
4 把样品及试剂加在孔壁上部非包被区。
5 加样时间有长有短,出现时差反应。特别一次实验检测样品数过多,而重复孔一个加在最前孔,一个加在最后孔时很容易造成结果不一致。或当稀释倍数较高时,如果不先进行预稀释,就会延长加样时间,导致样品间的反应时间相差过大引起结果差异。
6孔内污染杂物。如在拍板时使用易掉渣的纸,使纸屑留在重复孔中,由于纸屑含有氧化剂而造成最终的OD值不一致。
7温育时间、洗板条件、显色时间、操作人员不一致。
8酶标仪滤光片不正确。酶标仪不稳定,测定重复性差;酶标仪操作时电压不稳定,使用前未先预热15~30分钟,导致测读结果不稳定,易造成检测结果不一致。
9阙值附近时阴时阳。可同一样品做三个或多个重复孔,以两个以上相同者为准。
10不同批号试剂盒组分混用。
11血清中含蛋白、水分等多种成分,由于比重关系,静止保存时容易分层,如果加样时没有混匀血清而吸入血清的不同部层,可能会造成结果不一致。
12如果血清样品未完全凝固即加入ELISA板孔中,孔内可能出现纤维蛋白凝固或残留有血细胞,容易出现假阳性,同时会导致前后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