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原料药制造产业规模已达到130万吨,相当于整个制药产业当中25%以上的价值来自于原料药生产,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而今年6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上我们获悉,随着原料药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制药设备日趋完善,中国已跃升成为世界原料药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国,原料药行业在我国制药领域中已经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加快了国际认证步伐,2006年中国原料药企业在欧盟和美国登记注册的DMF文件数量增加了十几种,有效总数分别达到了121件和345件,相应的出口规模多年在20%以上的增速,2007年受大宗原料药价格上涨的影响,据健康网前8个月的数据显示,出口额增长率提升到35%,预计全年总体出口额增长率在30%以上。伴随着近年来世界原料药的生产中心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合同生产和外包生产成为全球原料药制造业的一个趋势,我国依靠规模效应获得利润的大宗原料药生产企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劳动力过剩、生产规模大、质量和工艺水平的提高、品种齐全等是我国大宗原料药企业的发展优势;但环保成本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也使得企业在产品价格竞争、延长产品链以增加下游产品附加值、技术和工艺的不断提高、积极寻找高附加值的优势品种方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尝试,整个行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006年按年产量统计前五大类原料药分别是:滋补营养类、维生素类、抗感染类、解热阵痛类、血液系统类,维生素是我国第二大类原料药,同时也是国际医药、保健品市场及动物饲料市场的大宗产品之一。中国是世界范围内少数几个能生产全部维生素的国家之一,也是维生素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维生素原料药具有几个特点:第一、出口型产品,贸易顺差越来越明显;第二、行业集中度较高,规模化已形成,系列化不足;第三、价格受国际需求影响大,但国内企业对价格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2000~2001年,维生素贸易顺差相对不明显,是因为当时我国很多饲料用的维生素还是依赖进口,通过几年的科技攻关和发展,我国的维生素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有些产品甚至领先于世界水平,并且攻克了象维生素H、维生素D3等产品的合成工艺瓶颈,使我国的维生素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加强。2003年我国维生素产能急剧扩张,国内企业开始注重规模化效益,同时积极拓展国外市场,比02年出口额增长约53%,是出口增长最快的一年,贸易顺差也更为明显。2007年以来,贸易顺差最显著的是维生素C、其次是维生素B2、维生素E、维生素A。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