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本病给养鸭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经常发生在3周龄以内的雏鸭群,3周以上及成年鸭也可感染,但不易发病,成为带毒者。一年四季都有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这可能与舍饲卫生环境较差有关。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可高达99%。
一、症状
雏鸭发病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几小时就会波及全群。病初精神萎靡,头颈短缩,两翅下垂,行动呆滞,食欲废绝、两眼闭合,呈昏迷状态,不久死亡;有的呈神经痉挛抽搐症状,临死之前呈角弓反张之状,故有“背脖病”之名称。有少数病鸭腹泻,排黄白色或灰绿色稀粪。
二、病变
肝脏肿大,质地脆弱,色泽暗淡或稍黄,表面有出血性斑点,个别有坏死灶;脾脏有时肿大,呈斑驳状花样。
三、诊断:鸭病毒性肝炎
四、 防治
1、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防疫消毒制度。
2、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1) 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于1日龄皮下注射鸭病毒性肝炎苗(20倍稀释的DHV-81疫苗)0.5ml。
(2) 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于7-10日龄皮下注射鸭病毒性肝炎苗1ml。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