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去除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育种、添加剂、生物技术等方法。
• 加热法
加热法仅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剂因子、凝血素、抗维生素因子等,对热稳定的抗营养因子(如大豆抗原、植酸、低聚糖类等)无效。
加热不够不能消除抗营养因子,加热过度则会破坏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和部分含硫氨基酸)和维生素;加热过程中还会引起氨基酸与碳水化合物反应,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利用效率。
• 化学方法
指在豆粕中加入化学物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使抗营养因子失活或活性降低。化学方法最大的障碍是化学物质残留,造成营养价值降低,另会对动物产生毒副作用且成本太高,添加量受限制。
国内有酸碱处理、氨处理、乙醇处理等方法。国外主要有亚硫酸钠处理、半胱氨酸处理及H202 +H2S04 处理等方法。
• 作物育种法
通过植物育种途径,育种低抗营养因子或无抗营养因子的植物品种。
但抗营养因子是植物用于防御的物质,降低其含量可能对植物本身引起反作用,如产量、抗病能力降低,而且育种周期较长、成功率低,成本较高。
• 添加剂法
如添加矿物元素(如Zn、Cu、Ca、Mg、Fe)可以缓解植酸的整合作用。添加维生素A、D、E、B,则可以抵消抗维生素因子的作用。钙制剂、维生素C可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性,降低其通透性,因而减小大豆抗原蛋白的过敏性作用。
• 生物技术方法
包括酶制剂处理、发芽处理和微生物处理等方法。
酶制剂处理法
植酸酶能够水解植酸盐,释放植酸中的磷元素,除去了植酸的抗营养作用,减少了磷的污染。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能够限制性地将KTI水解,使其结构改变,尤其是使活性中心的改变而失活。
发芽处理
豆类经过发芽后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凝血素等抗营养因子被内源酶破坏,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生物技术处理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酶制剂处理时,添加酶的量要适当,过量会扰乱消化道的正常消化机能而产生负作用。
生物发酵法的特点
经济、成本低,无化学残留;
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与破坏较小;
可以同时去除多种抗营养因子;
豆粕细胞壁破坏更加彻底,内容物更易释放,动物能快速地吸收营养物质;
增加了微生物活的菌体,有利于动物肠道菌群的平衡;
发酵过程中分解大豆蛋白产生多种小肽(small peptides)。
[ 本帖最后由 bioecotech 于 2007-12-16 09:50 编辑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