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场猪传染性腹泻是一类与卫生状况及饲养管理密切相关的传染病。根据其致病因素的不同,可以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以及营养性腹泻等。其中病毒性腹泻的危害最为严重,它的发生与流行在近年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造成猪场损失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在猪病毒性腹泻中危害最大的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感染。由于它们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及病理变化都十分相似,在临床上往往混合存在。因此,对猪病毒性腹泻疾病进行深入探讨并采取一套综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
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和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高度
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猪轮状病毒(RV)感染是由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病毒群引起的儿童及多种幼龄动物腹泻的一种急性、传染性人畜共患病。
2.
流行特点
这三种病的流行病学相似,①其传染源都为病猪和带毒猪;主要通过粪便、呕吐物、
乳汁、鼻分泌物和呼气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土壤以及车辆、用具,后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其它猪只;各种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②在新疫区主要呈流行性发生,来势凶猛,流行期较短;而在老疫区则表现为间歇性发生。一些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污染比较严重的猪场,常呈地方性流行。③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集中发生于晚秋至早春的寒冷季节,产仔旺季发生较多,我国以每年10月至次年的3月为高发期。但是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一些地区在盛夏季节也有发生,亦应该引起注意。④混合感染日趋严重,包括病毒与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表现比较严重的是猪传染性胃肠炎与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病与轮状病毒混合感染,同时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的混合感染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3.
临床症状
3.1 猪传染性胃肠炎 本病发病急,传播迅速,主要以7-10日龄的仔猪呕吐、
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通常100%)为特征。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8-18h,有的可延长为2-3d或更长时间。出现的症状依病猪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仔猪于感染16-24h内即可出现呕吐,接着出现严重的水样腹泻,粪便为白色、黄白色或黄绿色,不久病猪严重脱水,眼球凹陷,皮肤干燥、无弹力,毛长,体重迅速下降,常于2-3d内死亡,较快的在1d内就可引起死亡。发病持续时间长短和死亡率随感染日龄的增加而降低。育肥猪、母猪和公猪的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一,一般表现为厌食,个别猪出现呕吐,严重腹泻的猪排出水便呈喷射状,也有些母猪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泌乳母猪发病严重,体温升高,厌食、呕吐和腹泻,泌乳停止,这也是造成仔猪高死亡率的另一个因素。
3.2 猪流行性腹泻 本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死亡率为特征。
其临床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但程度较轻,在同窝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其慢。一般常在4-5周内传遍整个猪场,经一个月左右流行自行停息。猪流行性腹泻可单一发生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发病。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初生仔猪为24-36h,育肥猪2d以上。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猪日龄的
增长而下降。哺乳仔猪病初体温升高或正常,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继而排出水样粪便,呈灰黄色或灰色,粪便恶臭。1周龄以内仔猪呕吐症状多发生在吃奶后,吐出物含有凝乳块。病猪很快消瘦,后期粪水从肛门流出,污染臀部及后肢。病猪不食,不愿走动,通常2-4d内因脱水而死亡。1-5日龄内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病死率最高,几乎100%。成年猪可能只见呕吐和厌食而不腹泻,死亡率很低。架子猪、育肥猪和成年猪精神萎顿、厌食和持续3-7d腹泻,恢复后容易造成生长发育不良。
3.3
猪轮状病毒感染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并通常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原性大肠杆菌病甚至球虫病混合感染。随着日龄增大,死亡率降低。感染7日龄以内仔猪的死亡率极高,可达100%。新生仔猪在缺奶或母源抗体不足时容易感染发病。病初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愿走动,有些仔猪吃奶后发生呕吐,继而腹泻,粪便呈灰黄色或灰白色,水样或糊状,较腥臭。一般腹泻后3-7d常因严重脱水而死亡。若无继发或并发感染,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0%。如环境温度下降而造成混合感染时,就会使症状加重,死亡率增加。15-45日龄仔猪轮状病毒的感染最为普遍,可达到40-50%,发病高峰亦在此日龄段,是仔猪白痢的主要病原之一,与大肠杆菌所引发的白痢在同一时期。成年猪、经产母猪与种公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极少发病。
4.
病理变化
4.1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其它脏器均无
肉眼可见病变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的病理变化相似,病死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有时出血严重。小肠充血膨大,肠壁变薄、透亮,肠腔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含有气泡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粘膜有时出血明显。组织学检查可见小肠绒毛萎缩变短、脱落,猪传染性胃肠炎患猪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之比从正常的7︰1缩小到1︰1,而流行性腹泻患猪缩小到3︰1。
4.2 猪轮状病毒感染病变主要在小肠
胃迟缓,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容物为水样液体,呈灰黄色或灰黑色。组织学检查,小肠粘膜充血、出血,可见绒毛萎缩、变形、脱落,上皮细胞脱落及上皮细胞质内空泡化。
5.
诊断
腹泻只是一个症候群,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引起腹泻的原因包括营养性、细菌性、
病毒性和寄生虫等。由于腹泻病的病因复杂和诊断方法的局限性,对腹泻病的确诊很困难,因此对腹泻的具体情况一定要具体分析。
5.1 临床诊断 不同年龄的猪在冬春寒冷季节发生以呕吐、水样腹泻、发病率高、
10-20日龄内仔猪病死率高、疾病传播迅速为特征的疫病时,可做出初步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由于这3种疾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上都非常相似,
需通过实验室诊断来确诊。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病毒分离、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免疫电镜法、核酸聚丙烯酰胺电泳(PAGE)、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CF)等方法。其中免疫荧光抗体法、ELISA及RT-PCR应用较广,条件较好的实验室均可开展。
5.3 鉴别诊断
5.3.1
与一般条件因素引起的腹泻的鉴别诊断 猪病毒性腹泻为群发,而一般条件
因素引起的腹泻多呈散发,伴有条件的改变,如温度的突然改变、换料、断奶等。病毒性腹泻发病季节性强,冬春季节多发,伴有呕吐、水样腹泻;而一般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与季节关联不是很紧密,呕吐的现象相对较少,多呈稀便(也有水样便的发生)。单纯的病毒性腹泻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
5.3.2
与饲料因素引起的腹泻的鉴别诊断 病毒性腹泻与饲料原因引起的腹泻都
有群发的特点。饲料因素引起的腹泻与病毒性腹泻的不同点是其没有传染性,常常与突然更换饲料、饲料发霉等现象有关,腹泻发生的时间比较整齐,相隔时间较短,体质好的可能反应比较严重。更换掉发霉饲料后,腹泻停止。一般在胃肠道都可出现损伤,而不是局限于小肠部分。而病毒性腹泻常常先在部分圈舍中出现,然后蔓延到全群,时间相对较长,一般要7d以上,肠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小肠段,引起小肠壁变薄,粪便一般呈水样。
5.3.3
与伴有腹泻症状,但是以其他临床表现为主的疾病的鉴别诊断 很多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都伴有腹泻症状,但是这些疾病发生后不是以腹泻症状为主,都伴随着其他症状,必须结合其他症状来区分这些疾病与病毒性腹泻疾病。如猪瘟,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同时伴随高热和全身出血。伪狂犬病发生后也会出现呕吐和腹泻症状,但仔猪都伴随有神经症状,母猪可出现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
6.
治疗
对猪病毒性腹泻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但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可以采取一些对症
疗法。
6.1
补液补盐
解除酸中毒和脱水。可让仔猪自由饮用补液盐水(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常水1000ml),必要时可进行灌服或腹腔注射。
6.2
排毒及肠道保护 强吸附剂及肠道粘膜保护剂陶土,对消化道粘膜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能吸附消化道中的气体及病毒、细菌及其毒素等各种致病性攻击因子,并使之失去致病作用而排出体外。
6.3
抗菌药物
应用肠道抗菌药如蒽诺沙星、硫酸新霉素、痢特灵、氟哌酸、新诺明、庆大霉素等对预防并发、继发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6.4
高免血清
有条件的猪场可以用淘汰母猪或育肥猪制备一些高免血清(一定要无菌,56℃30min灭活)储存备用,用于口服或肌肉注射,可以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7.
防制
我国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已占相当比重,一旦发病,损失不是以个体而是以群体计,
因此我们考虑问题也应从群体出发。猪只腹泻病的病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混合感染日趋严重,病原体的侵入也往往受猪场管理水平的影响较大,这就决定了该病的防制必须综合而全面,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措施。
7.1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
猪饲养密度不宜过高,注意通风,避免高温、高湿及有害气体的危害,饲喂营养丰富的饲料,供给洁净的饮水,搞好产房和仔猪培育箱的保温;保持猪舍内清洁卫生,防止犬、猫及禽鸟进入猪舍;把握适当的断奶日龄和体重,尽量减少仔猪应激。
7.2
严格引种
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对外地引进的种猪必须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在发现病猪时,应隔离治疗。
7.3
定期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发生和蔓延。在集约化条件下,最好实行“全进全出”,猪舍不应连续使用,最短必须间隔3d以上,并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平时随时进行预防消毒工作。
7.4
及时治疗
在预防细菌性继发感染、防止酸中毒、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母猪奶水质量下降的前提下,用康复母猪的全血或高免血清给新生仔猪口服。若同时注射猪用干扰素,对病毒性腹泻也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7.5
免疫预防
疫苗免疫接种是目前预防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手段。其免疫程序的制定要考虑猪只的用途、年龄、母源抗体水平、饲养条件及疫苗的种类、性质、免疫途径等因素,特别是目前混合感染率逐年升高,一定要注意联合及多重免疫。
7.5.1
疫苗种类
7.5.1.1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安全性好,体内已有抗体(如母源抗体)对免疫效果的影响较小,可在母猪分娩前20-30d肌肉注射或后海穴注射,仔猪通过吸吮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对该病的流行区域或受威胁区域的仔猪,也可进行主动免疫,但一般来说灭活疫苗的主动免疫效果较被动免疫稍差一些。病毒性腹泻的免疫是以局部粘膜免疫为主。肌肉注射灭活疫苗亦可刺激机体在血清中产生中和抗体,其抗体类型主要是IgG,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入乳腺。试验结果表明,乳汁中高水平的IgG仍可保护仔猪免受感染,但这要求肌肉注射的病毒抗原量要大。
7.5.1.2
弱毒活疫苗 由于活病毒能刺激鼻粘膜或肠管的淋巴小结,使致敏淋巴细胞分裂增殖,产生淋巴母细胞,经淋巴流和血流聚集于乳腺,在局部产生参与粘膜免疫的IgA抗体其诱导抗体产生时间快,抗体水平高。一般来说,在主动免疫时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较灭活疫苗好。然而,在我国由于病毒性腹泻流行较广,猪群母源抗体水平普遍较高,因此,弱毒疫苗的主动免疫效果有时会受到影响。
7.5.1.3
免疫程序
①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应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之产生足够的主动免疫;怀孕母猪在产前5-6周和1周各肌注或鼻内接种1次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使哺乳仔猪通过吃初乳获得抗体,产生较好的被动免疫效果;仔猪在获得母源抗体被动免疫的同时,在8-10日龄口服0.3-0.5头份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20-22日龄再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之建立较高的主动免疫水平,减少发病死亡。②在流行季节前20-30d进行全群的免疫接种。因为一般的灭活疫苗接种后14d产生免疫力,活疫苗7d,在接种20-30d后抗体达到较高水平。同时采取全群免疫后,可以避免产生易感猪,使病毒无法在猪群中存在。③对发病猪场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用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一般7d左右可以平息疫情。正在爆发的猪群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流行性腹泻疫苗在母猪产前5-6周和2-3周接种1-2次,可有效控制爆发,缩短爆发期,明显减少或终止初生仔猪发病死亡。在控制后按免疫程序接种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疫苗、流行性腹泻疫苗。
2007年12月10日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