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仔鸡生产的特点
㈠、早期生长发育越来越快
见前面讲到的“单产”部分。肉鸡在10周龄前,生长发育最快,体重达成年的2/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加强饲养管理,争取在10周龄前达到所需的上市体重。现代肉仔鸡多在六周龄就达到了上市体重,可见其早期生长速度之快。
㈡、体重均匀度高
现代肉鸡不仅要求生长快,耗料省,成活率高,还要求体格发育均匀一致,出场时商品率高。如果体格大小不一,则降低商品等级,影响经济收入,给屠宰加工也带来麻烦。这种一致性只有通过杂交才能获得。出场时有80%以上的鸡在平均体重上下10%以内,即为发育整齐。如果采用公母分群饲养的方法,则均匀度可能更高。
㈢、饲料效率高,生活力强
要求肉用仔鸡体质强健,不发生疾病和恶癖,成活率高达96~98%以上。
㈣、屠宰率高、肉质好
近年来对肉仔鸡的屠宰率,特别要求胸、腿肉率高,腹脂率低,味道鲜美的要求也开始提上日程。
㈤、种鸡繁殖力强,总产肉量高
一只肉种鸡繁殖的后代愈多,总的产肉量越高。一般肉用种鸡比其他家畜性成熟早(现代肉鸡一般22周龄开产),饲养至64~66周龄,可提供雏鸡100~150只,相当于产肉(活重)200~300kg,是母鸡体重的50~80倍。而一头母猪年产仔18头,年产肉约1166kg,是母猪体重的8~10倍。可见,肉鸡产肉能力可称得上是六畜之首了。
㈥、容易发生营养代谢疾病
死亡率
| | | | 全群总死亡率
| | | | 范围
| | | 分病因死亡率
| 雏鸡质量差
| | | | 传染病
| | | | 心肺障碍
| | | | 腿疾
| | | | 这类病是对目前肉仔鸡业饲养管理技术的一大挑战。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肉鸡的死亡率由于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的因素有所下降。
1923年
1953年
1993年
18.0%
→
7.3%
→
4.0%
(七)、经营规模化:肉仔鸡单位饲养量的收益微薄,必须靠规模效益取胜,而且肉仔鸡饲养管理全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为大规模饲养提供了可能。在我国现时条件下,直接饲养人员一人可养1~2万只以上,年可产5~10万只以上(进、出鸡需有人协助)。
二、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及生长规律
㈠、肉仔鸡的生产性能
由于遗传育种的发展,营养科学的完善和环境控制能力的改善,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得到改进:增重速度上升、上市日龄下降、饲料效应上升(或料肉比下降)。
现将美国的Mack Nort小时和D.Bell在1990年《商品鸡生产手册》(第四版)中有关肉仔鸡生产性能资料介绍如下:
注:年平均温度为21.1℃条件下。
各个肉鸡育种公司都有自己的商品肉用仔鸡生产性能介绍资料,读者可在实际工作中参考对照。应该说明,各个育种公司的介绍材料具有一定的宣传性质,在实际生产中要达到那么高的水平确有相当大的困难。特别是目前我国饲养条件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通过努力,接近或是达到这个水平是能够实现的。
㈡、肉仔鸡生长规律
1、相对增重规律
相对增重=(末重-始重)×100%/始重,这个指标反映某个阶段的生长速度。
从表上看出,肉鸡相对增重速度在第1、2周龄很快,尤其是第1周,体重比出壳时增加近3倍,以后随周龄上升而下降。认识这个规律就应采取措施加强早期饲养管理,防止失误。如果出现营养不良、管理不当或发生疾病等情况,就很难补救。因为肉仔鸡整个饲养周期很短,象百米冲刺一样,起跑慢了很难取得好成绩。
2、绝对增重规律
绝对增重反映的是直接增重效果。
从表中看出,肉仔鸡绝对增重的高峰期是第7周龄。认识这个绝对增重规律,在高峰期前,提供充分的采食和适当的营养水平,控制饲养密度和保持垫料干燥,就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效果。如果错失良机,延长饲养期,会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
3、饲料转化规律:养殖业中肉仔鸡是饲料转化效率最高的一种。饲料占70%的总成本,应重视之。
每单位体重所消耗的饲料随肉鸡周龄的上升而上升,特别是8周龄以后,绝对增重下降,耗料量继续上升,饲料效率显著下降。
根据这个规律,肉仔鸡饲养者应在8周龄前采取科学饲养管理措施,使肉鸡达到上市体重要求,及时出场。能提前一天出场也会有明显的效益。究竞多大体重出场效益最佳,还要根据市场行情、鸡雏所占成本的比例以及饲料价格等来决定。
三、肉鸡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㈠、胸囊肿
胸囊肿是肉仔鸡最常见的胸部皮下发生的局部炎症。它不传染也不影响生长,但影响屠体的商品价值和等级,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1、形成
肉仔鸡早期生长快体重大,在胸部羽毛未长或正在长的时候,胸部与地面或硬质网面接触,龙骨外皮层受到长时间的磨擦和压迫等刺激,造成皮质硬化,形成囊状组织,里面逐渐积累一些粘稠的渗出液,成为水泡状囊肿。囊肿初期颜色浅,面积较小;后期颜色变深,面积也变大。肉鸡采食速度快,吃饱就俯卧休息,一天当中有68~72%的时间处于俯卧状态。俯卧时体重的60%由胸部支撑。这样胸部受压时间长压力大,胸部羽毛又长得晚,由此导致胸囊肿现象的出现。
在生长速度快体重大的鸡只,胸囊肿发生率较高;凡发生腿部疾病的肉仔鸡伏卧时间更长,基本上都兼有胸囊肿的发生。
2、预防措施
⑴加强垫料管理:保持松软、干燥及一定的厚度;
⑵尽量不采用金属网面饲养;
⑶适当促使鸡只活动,减少伏卧时间。
㈡、腿部疾病
是肉鸡生产中存在的第二大问题。随着肉用仔鸡生产性能的不断提高,腿部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在增加。
由于育种工作的进展,饲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控制的改善,使肉仔鸡的早期生长速度大幅度提高,鸡体肌肉组织的生长快于骨骼组织的生长,从而引起一些腿部疾病。不少试验证明,早期实行适当的限制饲养,可使腿部疾病大为减少,甚至根除。但这在生产上不可能实行,因为肉仔鸡饲养的技术目标就是加快生长。
虽然肉鸡的腿部疾病与生长速度密切相关,但引起腿病的直接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为以下几类:
⒈遗传性腿病,如胫骨、软骨发育异常、脊柱滑脱等;
⒉感染性腿病,如化脓性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性腱鞘炎等;
⒊营养性腿病,如脱腱症、软骨症、B2缺乏症等;
⒋管理性腿病,如风湿性和外伤性腿病等。
预防:应针对上述病因采取相应措施,主要从营养、管理及防病方面去努力。
㈢、腹水症:
1、发生的原因
引起腹水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环境条件、饲养管理、营养及遗传等都有关系。但是,直接原因都与缺氧密切相关。大量调查和实验表明,腹水症发生率随着海拔的升高和饲料含硒量的降低而增加,并与鸡体内血红蛋白浓度高低成正比。
在缺氧条件下,红血球增多,血液变稠,回流缓慢,血液在腹腔血管中滞留时间变长,血液内压增加,血浆渗出液增多,并积蓄在腹腔形成腹水症。
土鸡和野鸡的血气屏障膜较薄,气体交换通透性好;而肉鸡由于遗传育种的原因,血气屏障膜厚,交换气体的通透性差,故肉鸡比土鸡、野鸡多发腹水症。
硒和维生素E能降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从而保护细胞膜的完整功能,维持细胞膜的正常通透性,从而降低腹水症的发生。另外,饲料中长期过量添加呋喃唑酮,造成慢性中毒,也会引起肉鸡腹水症的发生。
肉鸡腹水最早从2周龄开始,4周龄严重直至死亡。
2、症状
病鸡腹部膨大,腹部皮肤变薄发亮,用手触压时有波动感,喜躺卧,走动似企鹅状。食欲下降,体重下降。全身明显淤血,最典型的剖检变化是腹腔内积有大量清亮、稻草色样或淡红色液体,约200~500ml不等,与病程有关。
3、预防
(1)改善通气条件,特别是早春育雏密度大时;
(2)饲料中含硒不应低于0.2毫克/升,适量提高维生素E的用量;
(3)呋喃唑酮不能长期使用,且控制在0.025%以下;
(4)当早期发现有轻度腹水症时,除检查与改善以上措施外,应补加维生素C 0.05% 四、肉仔鸡的饲养管理
㈠、饲养方式:
肉仔鸡有平养、笼养和笼平养混合三种饲养方式,平养又分为厚垫料地面平养和网上平养,以“平养不换垫料”居多。
厚垫料平养节省劳力,投资少,肉仔鸡残次品少,但球虫病难以控制,药品和垫料开支大,鸡只占地面积大。
网养、笼养饲养量大,利于防球虫病,但一次性投资大,胸、脚病发生率较高,目前,还较少采用。为提高肉鸡的饲养密度,近年来做了不少笼养试验,主要是在笼底上铺塑料网垫或用镀塑铁丝网底,以缓冲对鸡胸的压迫。目前还不够完善,还未在生产上推广。随着地价的上升,平养变笼养是今后肉鸡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国内外有的场家对2~3周内的肉仔鸡实行笼养或网养,2~3周后实行地面饲养。
㈡、鸡舍、设备与垫料
1、肉鸡舍
肉鸡舍实际上就是育雏、育成舍,要求鸡舍顶棚、墙壁保温良好,便于冲洗和消毒,并设有风机和排气孔。有密闭式与开放式之分,也有简易的大棚鸡舍(北方)。南方夏季炎热,用密闭鸡舍时设水帘并纵向通风,可大大降低舍温。舍内跨度最好有12米,适于自动喂料装置,也易于维持正常的通风。舍内应隔成小圈,每圈容鸡数不超过2500只为宜,每超过1000只,则每只体重下降3.6克。分圈饲养也便于捉鸡。
2、设备
保温设备:保温伞、火炕、烟道、电热丝、红外线灯泡
护围:高45cm,6~7日龄撤去
10日龄后
喂料设备 开食盘、平底塑料盘、料槽、吊桶
饮水器
水槽、真空式饮水器、乳头式饮水器、圆钟式自动饮水器
3、垫料
消毒晾干后的地面铺上5~10cm厚的垫料。要求:干燥、无霉菌、无灰尘,吸水力强,无板结,弹性好,否则对肉鸡的生长和胸、腿部发育不利。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鸡场连续使用旧垫料饲养肉鸡,节省垫料开支以及更换垫料的劳力和时间。但要注意,若前一批鸡曾经发病或增重不佳,垫料潮湿、板结,都不宜再用。用旧垫料养鸡时,根据情况可加些新垫料,以保持足够的厚度和垫料质量,个别板结潮湿处应予更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