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波大豆牛市行情使整个产业链皆大欢喜,”山东嘉益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石金柱在参加“2007年国际油料油脂大会”时告诉记者,“你可以调查一下,今年赚了几千万元的企业比比皆是。”
然而,作为2004年“大豆危机”的见证人,石金柱却仍怀隐忧,“现在的市场状况和04年大豆危机前非常相似,我真担心那次事件会重演。”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陈丽娜介绍,自2003年9月美国农业部调低大豆产量开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价格连续上涨,一直到2004年4月份,价格上涨了一倍多,达到近16年来的最高点。期间国内许多油脂压榨企业效益转好并大量进口大豆。但此后美国农业部突然调高产量数据,国际基金随即反手做空,导致大豆价格从每吨4000多元降至2000多元,跌幅高达50%。许多企业损失惨重。
石金柱至今仍对04年的行业惨状记忆犹新,“山东依靠进口大豆的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大连华农、三河汇福等一批国内大型油脂企业也元气大伤。”
大豆危机以后,以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ouisDreyfus)四大粮商为首的外资在国内大豆压榨市场一路攻城略地,基本上形成了垄断布局。我国大豆产业面临的“拉美化”危险日益放大,不仅成为受境外资本挤压的产业“样板”,民族大豆加工业更是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新一波危机在酝酿
对比目前和当年大豆危机前的状况,申银万国期货公司的张海涛发现了许多惊人的一致之处:大豆价格无视基本面行情而一路飙升、压榨企业效益普遍好转、大豆储备日益增加等。“国际库存搬运至国内之时,就是国际机构反手做空、大豆价格暴跌和危机再度爆发的时候,”石金柱认为。
东方艾格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我国大豆压榨效益总体表现可观,这大大激发了榨油厂提价收购大豆的积极性,再加上产区农民具有卖跌不卖涨的强烈惜售心理,使得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该机构预计四季度我国大豆进口数量还可能大增。
陈丽娜介绍,10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为285万吨,较去年同月增长27.4%,预期11月份大豆到港数量将有望达到300万吨,同比增长27.8%;此外,尽管由于美国CBOT大豆价格以及海运费持续上涨,使得大豆进口成本继续上升,但因政府下调10-12月份的大豆进口关税至1%,使得10月-12月间大豆进口成本相对原进口关税降低85-100元/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豆进口的成本压力。
期货市场或成保护伞
不过也有许多参会代表较为乐观。“行情会一样,但结果肯定不一样了,”张海涛认为,在2004年的“大豆风波”中,很多油脂企业在高点采购,没有及时在期货市场卖出保值,因而吃了大亏,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从此一蹶不振。“如果合理利用期货市场,可以规避价格暴跌带来的风险。”
陈丽娜认为,国内油脂企业大量为外资收购,与其自身缺乏防范和控制国际市场风险的经验、手段密切相关。2004年大豆危机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油脂企业不善于利用期货市场来管理风险,招致巨额亏损,才给了外资可乘之机。
“在那次大豆危机中,国内由外资参股、控股的企业如东海粮油则未受到大的冲击,主要是因外资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了合理的套期保值操作。”石金柱也表示。
张海涛还认为,时过境迁,目前的期货市场状况已大为改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战略重要性也深入民心;而且有关部门开始高度关注大豆产业面临的严峻局面,12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规定,限制外商投资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等项目,这无疑有利于扶持国内民营压榨企业。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