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5|回复: 0

[饲料] 特色农牧业能擎起增收大旗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8 09: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色农牧业是指一个地区以其特有的自然、经济、生物资源为依托,为繁荣市场、增加收益而从事具有地方特色农畜产品的产业。说白了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
  近几年,青海省各地把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作为发展效益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初步形成了一批以油菜、马铃薯、蚕豆、青稞、蔬菜、花卉为主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以牛肉、羊肉、猪肉、牛奶、绵羊毛、牦牛绒、山羊绒为主要畜产品的7大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据农牧部门统计,2007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49.1万亩,马铃薯132万亩,蚕豆40.8万亩,青稞67.4万亩,蔬菜43万亩,花卉6000亩;集中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油菜基地26个,马铃薯基地22个,蚕豆基地8个,青稞基地10个;集中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126个;集中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花卉基地11个。而且呈现出产品品种显著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特色初步显现,“一村一品”稳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加工能力明显增强等特征。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农畜产品市场体系也随之得到稳步恢复和发展,农畜产品收购市场、零售市场和集市贸易市场大量涌现,西宁、格尔木、德令哈市和部分中心城镇兴建了一批较高级形式的农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农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为中心,以农牧区收购市场、集贸市场和其他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框架。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中发展我省特色农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受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制约,我省农牧业生产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全省90%以上的草场海拔在3200米以上,一、二等草地只占可利用草地的10.42%,生产条件差。全省54.2万公顷耕地,人均占有不到0.1公顷,其中:水浇地面积18万公顷,占33.2%, 65%以上的农田为山旱地,中低产田面积大,耕地质量不高。海南藏族自治州可利用草场占全省4.74亿亩的10.7%。草食牲畜占全省的23.4%,从草食牲畜数量看是全省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但突出的是草场沙化退化严重,草畜矛盾突出,全州超载草食牲畜293.02万羊单位,超载率44.9%;2007年海南州农作物播种面积95.06万亩,占上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1%,是“六州”中最大的农业区。然而,海南州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68%以上,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农牧业生态条件十分恶劣,生产极不稳定。畜牧业生产相对稳定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百亩草场产值不足400元,畜牧业生产仍停留在靠天养畜的境地。
  制约青海省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的又一障碍是,农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比较缓慢而且极不平衡。目前,我省大多数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在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及半农半牧区,广大牧区特别是青南牧区数量极少。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有特色优势、有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力强的更少,生产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名牌产品少。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联结机制,产销难以有效衔接。去年,全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17%,远低于全国45%的平均水平。我省农业较发达的海东地区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只有线椒、紫皮大蒜、薄皮核桃等8个特色品牌且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目前,海南州共有各类农牧业专业化组织18个,但都处在有名无实,造成农畜产品信息不灵,流通不畅,产销脱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特色农牧业,需要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的支撑。而我省农牧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条块分割,不能相互有效衔接,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不强,导致真正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储备不足,成果转化慢,农牧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体制和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特色农牧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农牧业生产缺乏必要的科技支撑。目前,我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为88%,良种乳牛占黄牛存栏总数的比率只有42.4%,细毛、半细毛羊占绵羊存栏总数的比率只有19.1%,科技进步对农牧业的贡献率为47%。目前,海南州平均每名畜牧兽医科技人员承担1.76万头(只)牲畜的服务任务;平均每名草原科技人员承担83万亩的草原服务任务;平均每名农科人员承担1.14万亩的农田服务任务。
  据省农牧厅统计,2007年底,全省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7万亩,其中温棚面积5.7万亩,地膜马铃薯面积4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1.2%;围栏草场面积7915.35万亩,仅占可利用草场的16.7%,畜均占有围栏草场4.04亩,全省牧区一年生人工饲草面积仅有29.55万亩,畜均冬春季饲草储备水平只有5公斤,仅能维持4-5天的补饲需要。“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干旱、冰雹、霜冻、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制约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海西州当前农牧民群众发展设施特色农牧业的积极性很高,而政府投入设施农牧业的资金补助标准偏低,农牧户自筹比例过大。现建的每栋日光节能温室政府补助1500-2000元,建一座日光节能温室实际投资约8000元,资金缺口为6000-6500元;每栋畜用暖棚政府补助6500元,建一座畜棚实际投资约1.8万元,资金缺口为1.15万元。
  尤其是青海省农牧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7年,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3年,牧区的差距更大。海南州农牧区文盲半文盲率达27.5%,小学文化占53.1%,由于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先进实用农牧业科技得不到有效推广;从劳动技能看,全省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5%,劳动技能缺乏,劳务收入不高。
  发展特色农牧业,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根据比较优势,突出布局上的区域性、供给上的特殊性和产品的优质化,加快种养业结构布局调整,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发展产业带,建设特色产品基地。我省占有全球总量32%的牦牛;占全国存栏量50%的藏羊;牦牛绒、西宁大白毛和柴达木山羊绒享誉国内外;鲜牛奶乳脂肪含量和乳蛋白含量适中,农药残留少,品质上乘;油菜、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品在国内市场十分走俏;蚕豆是我省的重要出口农产品,远销日本、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我省又是全国主要的青稞产区,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而且具有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少等独特的资源。更为难得地是我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潜力很大。目前,全省农畜产品加工尚处在初级产品粗加工阶段,精深加工产品品种很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全国农畜产品加工率在45%左右,我省只有17%,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
  当然,在今年的特色农产品销售中,乐都的紫皮大蒜卖难、湟源的胡萝卜滞销等问题的出现,这绝不仅仅是偶然性,而是在大市场大流通环境中,我省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中必然产生的结果。

  针对当前我省特色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这几年的生产实践,我省各地以推进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契机,加大了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力度和畜禽良种推广力度,对我省原有的名特优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的同时,还积极从省外引进特色新品种,通过一引二繁三推广,使我省的名特优新品种更加丰富。仅去年全省从省外引进各种粮食作物新品种46个,油料作物新品种16个,蔬菜新品种21个,花卉新品种13个。推广野血牦牛种公牛1000头,复壮家牦牛3万头,选育推广藏羊种公羊3000只。

  在特色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全省各地特色农畜产品注册商标和品牌也不断增多。目前,全省有农畜产品注册商标287个,农畜产品生产企业有国家驰名商标7个,省级著名商标14个;已制定各类农牧业标准和规范457项,其中省级农牧业地方标准450项。全省已确定13个国家级农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1个,无公害种植面积达到107万亩,无公害农畜产品品种达到60个,3家农垦企业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垦100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有21家企业60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

  同时,各地立足于发展高效农牧业、特色农牧业,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促进优势农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仅2007年全省各地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以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优质蚕豆、特色蔬菜为重点,在全省扶持发展特色农畜产品“一村一品”专业村182个。目前,全省特色农畜产品“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582个。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中,油菜、马铃薯、蚕豆、青稞、蔬菜、花卉、中藏药材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占到73%,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并且,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0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2002年的128家发展到350家;2007年全省农业订单面积达到160万亩。一些主导产业已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

  青海省农牧厅已确定了明年各项目标任务,制定了围绕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等十项措施为特色农牧业提供组织保障。海东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做强马铃薯和油菜两个优势产业,做大蚕豆、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食用菌,循化线椒、大樱桃、高原制种等八个特色品牌的思路已经明晰;海西州到“十一五”末,全州特色种植业面积达到80%,特色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产值的75%,特色农牧业人均纯收入占农牧业家庭性营业收入的85%;海南州按照“三线两区一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逐步改变目前生产中“小而全”的种植格局,根据自然生态类型,将农业生产划分为二区四基地,在“十二五”末,种植冬小麦4万亩,油菜面积40万亩,马铃薯4万亩,蔬菜3万亩,特色制繁种2万亩,优质豆类3万亩,中藏药材2万亩。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毋庸置疑,虽然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经济任重而道远,但现在目标已经明确,措施更加有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将是今后我省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有理由相信特色农牧业定能撑起我省农牧民增收的一片天。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12-24 00:3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