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晓峰 文章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今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波动和猪业市场发展吸引了太多人的目光,成了大众瞩目的焦点。其实,关心家禽业发展的人都知道,今年家禽业发展也遇到了黄金期,禽蛋、禽肉和苗禽的价格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尤其是苗禽价格上涨幅度很大,使种禽企业从中受益匪浅,有人把家禽业与股市相提并论,认为今年养禽企业的收益甚至超出投资股票。这不无道理,有些企业两三个月的盈利就能收回所有成本。企业在源源不断收获金钱的同时,摆在他们面前的路会是一翻风顺吗?显然不是,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一、培养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1、红火的市场容易让人忘记风险
今年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禽产品和禽苗价格的上涨。
分析禽产品价格上涨,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饲料价格居高不下,造成养殖成本高;其次,天气炎热,蛋鸡产蛋率下降,鸡蛋供应将有所减少,鸡蛋价格将走高。其三,相关副食品价格上涨,禽产品替代性需求增加,带动价格上涨。另外,受洪涝灾情及降雨影响,运输成本增加,局部地区禽产品价格会出现较大涨幅。但是,造成苗鸡价格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种鸡存栏量不足。以肉鸡为例,去年由于禽流感疫情的影响,肉鸡行情很差,许多种鸡企业不敢进鸡,现在市场肉食雏鸡的供不应求其实是2006年上半年以前祖代鸡进口量大幅缩减的极端表现。从祖代鸡到父母代鸡的生产需要8个月的时间,从父母代到商品代鸡的生产又需要8个月的时间,一套祖代鸡只能生产40套父母代鸡苗,一套父母代鸡只能生产150套商品代鸡苗,所以,即使肉种鸡企业现在进鸡,缓解市场供应紧张状况也需要一段时间。在如此的牛市下,祖代场和父母代场欲大赚一把,但是苦于种鸡存栏量不足,没法扩大生产规模,他们只能通过抬高苗鸡价格来获得更多的利润;商品鸡生产者看到有利可图,即使苗鸡价格高,也要迎着风险而上,很多人手里拿着钱但是买不到鸡,养鸡户通过电话不断咨询养哪些家禽赚钱,哪些企业可以提供更好的家禽品种,整个市场一片红火。
2、摒弃短视行为,规避市场风险
整个市场在价格高的时候追涨,这种现象正常吗?这是一种短视行为的表现,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市场宏观态势的预测,要遵循市场供求的基本规律。现在国内祖代鸡的存养量完全是由市场调节的,我们往往看到的情况是,肉鸡市场行情好了,有关企业进口的祖代鸡数量就会增多;反之,数量就减少,这种情况必然造成供需的不平衡。对此,企业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要能做到高瞻远瞩,从长远的角度决定自己的市场行为,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祖代鸡企业不仅要有洞察市场的能力,还要从源头上控制市场,从总量上控制生产。另外,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市场承受能力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方向。譬如,进口祖代鸡需要丰厚的资金,生产周期又长,所以建议中小型企业最好只进行父母代、商品代鸡的生产,这样生产消费链缩短,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相信大家都不愿看到家禽市场行情一年好几年差、一年中好两个月、坏几个月的大幅波动,保持市场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是大家应有的责任。
面对一定时期的价格暴利,家禽业生产者和行业管理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这时市场的无序竞争住住更加明显。如此的高价是不可能长久的,高价过后企业如何应对市场的低迷?种鸡场和商品鸡场应密切关注价格行情的变化,并对未来的发展作出合理的判断。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制定家禽业发展整体纲要,从宏观上对家禽业进行引导和管理,按各省、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种禽养殖数量,从源头上合理控制生产量。企业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长期发展目标,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风险的预期。在企业盈利时要有规避市场风险的心理准备,企业亏损时要有抵御困难、顺利走出困境的勇气和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家禽业保障体系
家禽业是一个脆弱的行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不强,一些不确定的外在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建立健全家禽业保障体系,对于家禽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推进家禽业保险的实施
目前涉农的保险公司和险种都不多,农业保险的典型经营模式有: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江苏省的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共保模式,浙江省的共保经营与互助合作模式,四川省的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模式,新疆自治区的保险公司自办模式等。到目前为止家禽企业参加投保的为数不多,推行家禽业保险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并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经过多年的酝酿,现有一些企业开始进行家禽保险试点,吉林德大公司已经在搞,目前来看效果还可以,诸城外贸集团正准备搞试点。目前已推行家禽业保险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有:
(1)黑龙江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实行公司统一经营为主导、保险社互助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公司统一经营种、养业分保业务和防灾减灾业务,保险社具体办理农险业务,自留保费50%,其余向公司分保;
(2)吉林省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公司经营首先从龙头企业订单农畜产品开始,2005年重点开展了对德大公司、广泽乳业、吉粮集团等龙头企业经营的六大主要品种的政策性保险,至2005年底,已涵盖种养业、农民财产、房屋、健康、人身意外、责任保险等各个方面;
(3)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自1996年以来实施市、区(县)两级财政对水稻、生猪、奶牛、家禽等九类传统种养业险种实行30%~35%的保费补贴。
据了解,农业保险在北美是非常有利可图的,美国农业保险之所以利润丰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我国的农业保险在大家看来却是“烫手山芋”,无论谁来经营都是亏损,还没听说哪家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能够赢利,对此,国家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今年以来,猪肉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下半年生猪生产和供需形势依然严峻。中央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国务院7月30日下发《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动能繁母猪保险工作。财政部随即下发了《能繁母猪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安排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资金11.5亿元,并将于近日预拨50%。
国家推行能繁母猪保险制度,对于家禽业保险的实施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借鉴作用。推行家禽业保险这一问题,有关专家、企业家和业内人已经多次提出,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做这方面的工作,对此大多数企业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的保险公司也在研究和制定专门针对家禽业的具体保险条款,但是,全面推进家禽业保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只有国家重视、政策倾斜、财政支持、企业努力推进、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家禽业保险才会得到大面积推广,
2、广泛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目前,我国家禽产品出口企业的保险意识普遍不强,不少企业并不了解出口信用保险这项业务,一旦遇到国际贸易磨擦或发生重大疫情,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各国贸易依存度的提高,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变数不断增多,尤其是企业出口存在对方不付款的风险,而出口信用保险就可以让企业规避这一风险,给企业提供安全稳定的出口和融资环境。同时,我国加入WTO后,通过外贸发展基金直接补贴出口的做法将越来越受到限制,支持出口的国际通行做法正是出口信用保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各拿一部分资金,企业只出一小部分钱就可以了。
业内专家认为,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好处有三,一是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与补偿职能,可以变不定大额坏账损失为确定的能计入成本的保险费开支。二是在确保收汇低风险的情况下,大胆采取多种灵活付款方式来达成贸易合同,甚至向一些风险较大的市场出口,提高竞争力。三是依靠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掌握的国外买家的风险调查评估,准确选择贸易对象,并可以将已投保的出口信用保险权益转让,争取到银行的出口融资便利。
3、企业自身储备风险基金
近年来家禽业经常处于行情好坏的波动之中,企业的风险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企业在行情好的时候留足风险基金,增加自救功能。对于公司加农户的大型企业来说,可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采取提留风险金的作用,对此,2002年8部委联合下发的文件指出,与农户联接的龙头企业可以探索提取风险金的方法。但是,提留风险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如税前提留和税后提留问题,提留比例问题,提留后使用情况等,有些地方税务部门规定如果提取出来必须当年用完,而且必须在税后提留,提留比例也有规定,但是,风险金是保险用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企业无法应对大灾之年的风险。对此,企业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并且与税务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把这项工作落在实处。
对于小规模企业来说,因其组织化程度低、商品生产销售体系缺乏安全保证,一遇市场波动,往往价格大起大落,抗风险能力较差。对此,企业可以尝试成立合作社,将风险基金纳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筹集风险资金,建立风险保障基金体系,用于规避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当市场价格低于养殖成本时,可调剂风险基金,按保护价收购产品,通过这种保护价方式,可以避免因为市价过低而影响养殖户积极性,造成生产链脱节的现象。
4、扩大融资渠道
家禽业固定资产不多,生产经营不稳定,产业链条长,资金流动慢,无法很好地利用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而且投资大、收益低,生产经营的多是市场风险大的产品,既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又难以找到相应的担保单位,严重制约了融资工作的开展。在信贷支持方面国家也有一些优惠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土地和地面建筑等固定资产以及活禽都不能作为银行抵押物,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很有限。
各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多方筹资建立养殖业发展基金,对规模发展绿色环保安全和三优(优种、优技、优饲)高效等重点项目,对本地经济起龙头带动作用,急需融资的企业或个人,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对畜牧企业或个人的正常融资提供相应的财政担保。企业或个人在融资信用上也要相互联合,共同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提供连带责任的信用担保。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调研并出台措施,鼓励各保险公司开展对畜牧行业的信用保险业务。
5、国家实行必要的补贴政策
一是良种补贴,畜禽良种补贴问题在《畜牧法》中有明确规定,目前,国家已加大了对畜禽良种的补贴力度,奶牛、生猪良种补贴措施都已出台,而家禽良种补贴至今没有。如果对整个家禽业实施补贴,可能难度比较大,但是国家可以尝试对种禽生产企业进行适当的补贴,祖代种鸡补贴100元/套较合适。
二是疫情补贴,由于全球化程度的加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有些疫情带来的损失难以避免,对此国家有相应的补贴措施,如禽流感疫情的补贴。但是,疫情补贴实施程序太复杂,有的地区两三年前的禽流感补贴款现在还没到位,而且补助金额也不合理,比如说淘汰鸡能卖到8元,但禽流感来了可能只卖3~4元,鸡蛋也不让卖,还得喂料,如果得了禽流感能补助10元/只还可以。后备母鸡的饲养成本为20元,也给补贴10元,不太合理。建议补贴应该分级,且应作为长效机制固定下来,按简便的方法到达企业。对畜牧业的补贴也应由农业部等专业部门来进行。
6、建立家禽期货市场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运行情况表明,期货市场可以很好地发挥转移贸易风险和价格“指示器”的作用,已成为生产经营者规避风险的工具。目前国际上生猪、活牛等畜产品期货交易活跃,积累了大量经验,我国生猪期货市场正在酝酿之中,对此,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目前我国上市生猪期货的条件已经成熟,因为生猪量现货规模巨大,养殖与消费范围广,质量标准与检验检疫法规体系健全,品级易于划分,比较适合开展期货交易,而且生猪现货价格具有较强波动性,可以借鉴国际市场上的成功经验开展期货交易。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原则上同意了发展生猪期货。家禽业与猪业市场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建议有关部门、行业组织者、企业家考虑开展家禽期货合约,建立家禽期货市场,来稳定家禽产品生产与消费,减缓现货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使家禽生产、屠宰、加工、贸易企业能有效规避风险,促进家禽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三、完善信息预警机制
家禽企业是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企业虽然管不了市场需求,但是可以管产品供应,就是设法使鸡蛋和鸡肉产品保持一个稳定的供应。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时期,生产过剩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从现在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信息来看,只重视禽产品质量、价格和相应的饲料价格,而对于种禽存栏量和进口量、商品禽存栏量的增减变化,关注的并不多,不仅信息发布滞后、而且各个部门的统计数字还不一致,养殖户对此无所适从。近年来我国家禽市场价格波动经常出现,而今年的波动更大,这与信息不畅通,信息不准确也有一定关系。由于小规模的农户饲养在我国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人处于信息闭塞的农村,信息来源的渠道不多,这种官方的统计数字他们更是难以得到,在作决定时缺乏独立的思考。他们需要真实可靠的信息,这样生产者才不会盲目生产,消费者也不会产生恐慌心理。对此,国家应建立完善的家禽业信息预警机制,定期、及时、准确地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向企业和广大养殖户发布种禽存栏量、商品禽饲养量、雏鸡和产品市场供求状况、饲料供应等,分析产品的价格变化,即后市的行情预测。避免农户盲目养殖,造成价格波动和企业亏损。这样可以保证家禽存栏总量的平衡,使产品供应稳定,避免因产品供求造成价格波动和市场风险加大。
当然,准确的信息统计与预警工作也不是哪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最近国务院提出关于改进生猪等畜禽产品生产消费统计工作的意见指出:国家统计局要组织各地调查总队开展以生猪为主的主要畜禽生产抽样调查,直接上报汇总,分季定产,减少统计误差,在城市、农村住户调查中要增加相应的畜禽品种,提供更全面的住户消费量和消费价格信息;农业部要加强生猪生产信息的分析和预警。商务部要完善生猪屠宰量和猪肉等畜禽产品市场销售量的调查统计;发展改革委要进一步加强对生猪等畜禽产品的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统计工作。相信只有这些部门的共同努力,再加上广大基层养殖户和生产者的积极配合,才能准确统计有关数据并及时发布信息,对畜禽业生产起到良好的指导和预警作用。
四、减免相关税费
1、企业所得税
今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即将于明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从事农、林、牧、渔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但是,从以往的经验和现实情况来看:只有单纯从事养殖的家禽企业可以免税,对于养殖、加工一体化的企业或加工企业则要征收所得税,只有一种情况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那就是国家级龙头企业,但国家级龙头企业毕竟很少,大部分家禽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资金来源有限,盈利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纳税对他们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负担。今年9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调整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的通知》,将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企业应税所得率下调至3%~10%,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这样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另外,企业和农户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农户养殖家禽是不收税的。禽流感期间出台过措施减免所得税一年半,但是这一措施并没有延续下去。现在农民种粮已经不交税了,还有补贴。畜牧业也属于大农业,也应该免税。对此,我们希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加以解释和明确说明,让家禽业从业者真正得到政策优惠。
2、检疫费
家禽业产业链条长,不仅涉及到种鸡、商品鸡饲养,而且还涉及到禽蛋、禽肉产品加工等,因为专业分工不同,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别。在家禽饲养过程中,有些企业只养商品代,必须从种禽场购买雏禽,这就要关系到雏禽的运输问题。在雏禽运输过程中,各地都要求三证齐全,即免疫证明、运输消毒证明、检疫合格证明,根据国家规定,目前我国每只雏禽检疫费为0.05~0.1元,检疫费是老问题了,征收了很长时间,而且各地政策不一致,有的地方如北京、天津已经开始取消了,但是大部分地区都在征收,而且各地的标准也不统一,对于规模经营的企业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字。现在过路过桥费,粮食蔬菜都免了,鸡苗、活禽运输却不能免,这种做法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建议国家免收家禽检疫费,以减轻企业的负担。
五、理性对待禽产品贸易问题
1、禽产品贸易逆差不容小视
近几年来,国外禽产品进入我国的数量不断增加,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中国鸡肉及制品出口数量30 800.7吨,出口金额8 006.6万美元,与2006年同期相比,出口数量增加了2 573.2吨,增长9.1%,出口金额增加了880.1万美元,增长12.3%;今年1~6月,鸡肉及制品出口数量173 355.7吨,同比增长12.4%,出口金额43 885.5万美元,同比增长10.6%。今年1~6月,我国进口禽肉及其杂碎40 213.4万美元,同比增长87.3%。由此可见,今年我国禽产品进口数量仍呈增加态势。今年1~6月我国鸡肉出口的前三大市场为中国香港、巴林、马来西亚,鸡肉制品出口的三大市场是日本、韩国、中国香港。我国肉鸡进口的三大市场是美国、巴西、阿根廷。由于受禽流感疫情和其它原因的影响,目前欧盟和美国的禽肉市场还没有对中国开放,在中国和欧盟的谈判有了实质性进展、中国熟制禽肉有望在近期出口欧盟的有利形势下,8月2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2008财年农业拨款案》,其中第731条列明“不得将政府拨款用于制订和实施有关中国禽产品输美的规定”,这就表明在下一个财政年度中,中国禽肉产品不可能出口到美国。这对我国禽肉出企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据统计,2000年以来到现在,美国共向中国出口鸡肉270万吨,占中国进口鸡肉总量的78%。在中国禽肉出口美国受阻的情况下,仍有大量鸡肉产品进口中国,这种情况不免让人担心。
2、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要有正确认识
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去年上半年,由于我国发生了禽流感疫情,造成国内禽肉产品消费量下降,美国大量的家禽副产品乘机以低廉的价格进入我国,对国内肉鸡产业造成很大冲击。一方面是国内的疫情使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的消费心存顾虑,另一方面美国正是利用我国消费习惯与国外不同,将价格低廉的家禽副产品出口到中国,以价格优势占市场份额。因为美国肉鸡生产竞争优势明显,只是出售鸡肉一项就可以收回生产成本,而出售其它副产品的所得就是额外收入,因此在价格上具明显的优势。对此,有些人提出要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但是,我们不能毫无理由地加以限制,因为按照WTO规则,在产品质量符合进口标准的情况下,不可以对国外产品进行限制,否则就会违反规定,受到相应的制裁。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从消费习惯和认识上进行引导。在国外,家禽副产品并不作为食品,因为它们的营养价值不如禽肉,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国内消费者逐步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多吃禽肉少吃家禽副产品;另外,进口家禽副产品还容易引起疫病问题。
此外,国内禽肉生产企业也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其发展潜力很大,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扮演主要角色,这一点国外企业已经觊觎很久,这一点从近年来我国禽肉的进口数量逐年增加就可以看出。在进口量逐年增加、出口形式却没有多大改观的情况下,如果大家只盯着国外市场,而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培育和主动占有,就会被国外企业乘虚而入,从而失去竞争中的主动地位。广大消费者也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国内家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已经达到国际标准,可以放心食用,不要受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和个别媒体宣传所误导,只有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才会逐步化解矛盾,将消积影响降为最低。
六、建立禽产品储备制度
今年上半年猪肉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解决猪肉供应与价格波动问题,国家决定在关键时期动用储备肉,并且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猪肉储备。今年7月30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提出:要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猪肉储备制度。中央储备主要满足应对突发事件和救灾的需要;地方储备主要用于局部应急和保证节日市场供应。要发挥储备的蓄水池作用,完善储备调节功能,在市场供大于求、猪价过低时,增加储备数量,缓解农民“卖猪难”的矛盾;在市场供不应求、猪价过高时,增加投放。这些意见的出台,既可以有效地解决猪肉供给问题,又可以保障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现在国家粮食可以储备,生猪可以储备,当然也可以尝试推行禽肉储备?因为一旦出现禽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之后,禽产品会大量滞销,企业和个体养殖户面临的不只是一个市场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企业正常运转需要大量资金,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差,一旦缺乏资金来源,他们就要面临破产和被淘汰出局的命运。鉴于我国家禽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尝试建立禽肉储备制度,既可以效仿猪肉储备的做法实行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禽肉储备制度,也可以学习国外先进做法实行禽肉代储制度。在遇到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时,国家低价收购企业的产品作为储备肉,在供应紧张时投放市场,地方对农民饲养的家禽也要适时收购,
然后储存起来,以调节市场供需。在禽肉代储方面泰国做得很好,例如,企业储备一万吨鸡肉,国家按照当时市场价格付给企业资金,过去是企业的鸡肉,现在就变成了国家的,一旦市场行情好转之后,企业可以把这部分产品再买回去,国家支持相应的利息和储存费,这样就解决了资金问题。现在我国还没有出台这样的政策,建议尽快出台禽肉储备制度,这样在市场价格变动时,既可以保护生产者和农民的利益,还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