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Erysipelas suis)
本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人也可被感染,称为类丹毒。
病原 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俗称丹毒杆菌,属于丹毒杆菌属(?Erysipelothrix?)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在感染动物的组织触片或血片中,呈单在、成对或小丛状(图5-19)。本菌不运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为微需氧菌,在血琼脂或血清琼脂上生长更佳,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有光滑(S)型、粗糙(R)型和中间(I)型菌落。丹毒杆菌有25个型(即1a、1b、2~22、及N型),我国主要为1a和2型。本菌对盐腌、烟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牛、羊、狗、马和禽类也有病例报告。病猪和带菌猪及其他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已知50多种哺乳动物、几乎半数的啮齿动物和30种野鸟中分离到本菌。此外,鱼类(鳞、鳃)也带菌,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本病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蜱等吸血昆虫传播。本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易感性降低。猪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有些地方以炎热多雨季节多发。
症状与病变 潜伏期人工感染为3~5天。急性败血型发病突然,病猪体温升高达42~43℃,稽留,虚弱,不愿走动,不食,结膜充血。粪便干硬呈粟状,附有粘液,后期出现下痢。部分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较为多见。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心内外膜小点状出血。肺充血、水肿。脾樱红色,充血、肿大,有“白髓周围红晕”现象(图5-20)。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及幽门部尤其严重。肾常发生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的变化,体积增大,呈弥漫性暗红色,有大红肾之称。病程3~4天。病死率80%左右,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亚急性疹块型的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图5-21)。病初体温升高至41℃以上,少食,口渴,便秘,通常于发病后2~3日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起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充血;后期瘀血,紫蓝色。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病猪可能康复。病程约为1~2周。慢性型一般由上述两型转变而来,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腕、跗关节较膝关节为常见)的炎性肿胀,呈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病腿僵硬、疼痛,关节变形。心内膜炎表现为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厌走动,强迫行走。听诊心脏有杂音,心律不齐。通常由于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病变多见于二尖瓣膜上,有溃疡性或花椰菜样疣状赘生物(图5-22)。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蹄和尾等部。
![](http://www.nong-le.com/dongyi/yzhi/UploadFiles_6192/200708/20070818175910295.jpg) | 图5-19 |
诊断 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尸体剖检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必要时进行病原学检查确诊。血清学检查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血清培养凝集试验,其凝集价与抗体免疫水平有相关性。SPA协同凝集试验,可用于该菌的鉴别和菌株分型;琼扩试验也用于菌株血清型鉴定;荧光抗体可用作快速诊断。急性败血型丹毒应注意与猪瘟、猪肺疫、猪链球菌病和李氏杆菌病等相区别。
防治 每年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是防制本病最有效的办法。目前国内常用弱毒疫苗GT(10)及GC42,灭活苗有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免疫期均为6个月。联苗有猪瘟—猪丹毒二联弱毒苗及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苗。发病猪群立即隔离治疗,猪场、饲槽及用具等要认真消毒。粪便和垫草最好烧毁或堆积发酵。病猪尸体和内脏器官深埋或化制。治疗可用青霉素。
文章转自:农乐网 http://www.nong-le.com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