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乳房炎乳汁中常见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单味地榆和含有地榆的中药成方对该病原菌进行体外抑制试验,对比研究了地榆对乳房炎病原菌的作用效果。
关键词:乳房炎;乳汁;抑菌试验;中药
乳房炎(mastitis)是奶牛饲养业中的一种常见病,该病发生极为广泛,几乎世界各地的牛场均有发生,其对奶牛生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都是非常严重的。奶牛乳房炎可分为临床型与隐性型。其中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和对奶牛业的影响都超过临床型乳房炎[1,2]。而按照中兽医理论分析,除外伤引起的乳房炎外,多是阳明胃经实热、厥阴肝经郁滞和冲任而脉失调,使乳房络脉不畅,乳汁积滞发热腐败而成[3,4]。地榆本身含有大量的鞣质和地榆皂甙,具有凉血止血[4],收敛消毒的作用。故可以用以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1.材料与方法
1.1细菌的分离
选取临床型乳房炎和CMT检测为隐性乳房炎的牛奶,接种鲜血平板培养基,24小时后挑取菌落进行纯培养。并根据菌落在麦康凯、却甫曼等鉴别培养基上生长的情况,对所分离的细菌进行大致的分类,然后用生化试验进行准确分类[6,7]。将分离的细菌接种和平板进行培养,备用。
抑菌试验时,选取培养37℃,18~24小时的细菌,采用平板挖洞法检测药物对细菌的作用效果。
1.2中药的制备
1.2.1单味地榆
采用水煎浓缩的方法,将药物制成水溶剂,并浓缩成1g/ml生药。分装安瓿,高温蒸汽灭菌30分钟备用。
1.2.2含有地榆的中药复方的制备
将含有地榆、蒲公英、连翘的中药复方水煎浓缩成水溶液,并用醇提方法除去其中的蛋白质,然后用活性炭吸附法除去药物中的致热源,做成含有1g/ml生药的中药复方注射液,灭菌后备用。
2.结果
2.1细菌分离结果
在临床和隐性型乳房炎发病奶牛的牛奶中,共分离到细菌87株,其中有葡萄球菌株36株,占总数的41.38%,链球菌25株,占链球菌总数的28.74%,这两项共占所有发病奶牛乳区分离细菌总数的70.11%,这表明在由细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疾病中,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占主导地位。另外其他种属的细菌,大肠杆菌有12株,变形杆菌有4株,克雷伯氏菌47群2株,产气肠杆菌3株,其他可能菌种5株。
在试验时选取葡萄球菌10株,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表皮葡萄球菌3株,其他葡萄球菌4株;链球菌12株,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各选取3株;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各选取2株。
2.2中药抑菌结果
2.1单味地榆与含有地榆的中药复方的抑菌效果
用卡尺测量平板抑菌试验中药物对各细菌的抑制环的直径,单位mm。
表1单味药与复方的抑菌效果(mm)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表皮葡萄球菌 | 其他葡萄球菌 | 单药 | 17.5 | 19 | 14 | 16 | 25 | 25 | 15.5 | 21.8 | 23 | 29 | 复方 | 14 | 18 | 16.5 | 17.5 | 11 | 13 | 17 | 20 | 18.5 | 15.5 |
| 乳房链球菌 | 停乳链球菌 | 无乳链球菌 | 其他链球菌 | 单药 | 15 | 15.5 | 18 | 24 | 17 | 17 | 20.5 | 20 | 23 | 18 | 17 | 18.5 | 复方 | 19.5 | 17 | 20 | 24 | 19 | 20.5 | 15 | 22 | 20 | 19.5 | 25.5 | 26 |
| 大肠杆菌 | 产气肠杆菌 | 变形杆菌 | 克雷伯氏菌47群 | 单药 | 21 | 19 | 20 | 18 | 17.5 | 19 | 27 | 27 | 复方 | 20 | 17.5 | 14.5 | 13 | 17 | 14 | 12 | 17 | 2.2结果比较
对比单药和复方对三组细菌的抑制作用,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单味地榆对葡萄球菌属细菌的抑菌环平均直径为d=20.58±1.65(mm),而复方则是d=16.1±0.92(mm);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对链球菌属的抑制作用情况则相反,单味药效果和复方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抑菌环平均直径分别为d=18.58±0.84(mm)和d=20.71±0.98(mm)。试验中药物对其他细菌的抑制作用在比较时差异极显著,p<0.01。
表2药物对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抑制效果比较(数据为平均值)
| 大肠杆菌 | 产气肠杆菌 | 变形杆菌 | 克雷伯氏菌47群 | 单药 | 20 | 19 | 18.25* | 27** | 复方 | 18.75 | 13.75** | 15.5 | 14.5* |
3.讨论与分析
试验中细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这和以前报道的结果相符合[2,3],同时也证明本试验所选取的试验对象具有普遍代表性意义。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地榆与含有地榆的中药复方,对于试验中分离到的各乳房炎致病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均比较明显。,试验中单味地榆对所有试验菌的抑菌环的直径均超过了15mm,可见所分离的乳房炎致病菌均对其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同时,复方也表现出了良好的试验效果,对于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高敏。
在试验中单味地榆和复方对链球菌属细菌的抑制作用均好于其他细菌,对葡萄球菌属细菌也有的良好的效果。对比地榆与含有地榆的中药复方,除链球菌属细菌外,单药的抑菌作用明显好于复方,p<0.01。对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释。
1.抑菌效果与体外的试验条件和复方中地榆单药浓度的降低有关。抑菌试验时,单味地榆和复方药物浓度均是1g/ml生药,因此复方中地榆的含量低于单味药的浓度。
2.不同的病原菌对乳房炎的致病作用不一样,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乳房链球菌是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革兰氏阴性杆菌为条件致病菌[8],其感染和作用途径不同。
3.对药物高敏的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细菌在细菌分类上,属于革兰氏阳性菌,而大肠杆菌等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这可能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和细菌的结构以及药物的作用途径有关。一般来说,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革兰氏阴性菌更利于药物的透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