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40|回复: 0

不同剂量E.tenella感染对雏鸡临床病变指标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 12: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同剂量E.tenella感染对雏鸡临床病变指标的影响
包永占1,史万玉1,秦建华1,郝素婷2
(1河北农业大学动科院,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省兽药监察所,河北 石家庄 050012)

摘要:本试验应用1.0′103、1.0′104和5.0′104 3个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进行人工感染发病。对雏鸡感染后不同时间的盲肠病变、血便和卵囊排放量以及死亡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对雏鸡盲肠病变、卵囊排放量、血便以及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上述指标多随着感染剂量的加大而变大,但卵囊排放量当感染剂量增加到5.0′104时反而降低。血便和死亡率各组均以感染后第6d最为严重,卵囊排放量以感染后第7d最多。
    关键词:鸡;E.tenella;盲肠病变;血便;卵囊排出量;死亡率;不同剂量
    鸡球虫病是一种由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鸡肠上皮细胞引起的原虫病。目前在鸡体内已检测到9种艾美耳球虫,其中有5种致病力较强,发病率可达50%~70%,死亡率达20%~30%,严重时高达80%。在鸡的各种疾病中,球虫病约占1/6~1/5,常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应用人工感染发病的方法,探讨不同剂量E.tenella感染与雏鸡临床病变指标的相关性。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系购自保定市鹿圆种鸡场的1日龄京白939小雏鸡。购进后于无球虫的消毒铁丝笼内隔离饲养至15日龄,经粪便检查,确认无球虫感染后作为试验用鸡。
    1.2试验用球虫卵囊: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寄生虫室保存的保定株E.tenella孢子化卵囊。用15日龄小雏鸡复壮,孢子化后,保存于2.5%重铬酸钾溶液中备用。
    1.3试验分组:从经预备期饲养至14 日龄的雏鸡中选取体重差别不超过±5g的健康雏鸡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0只。其中Ⅰ组为不感染对照组;Ⅱ组、Ⅲ组、Ⅳ组为感染组,并于分组后的次日每组分别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1.0×103个/只、1.0×104个/只、5.0×104个/只。
    1.4 临床病变指标的测定:
    盲肠的病变记分在感染后第7d,参照Johnson and Reid (1970)的标准进行;血便记分,参照Morehouse(1970)的标准;卵囊记数用记数板法;死亡率的观察为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每天观察各组鸡的死亡情况,计算各组当天的死亡率。
    2.结果
    2.1不同剂量E.tenella球虫感染时雏鸡盲肠病变
表1 不同剂量鸡球虫感染时雏鸡盲肠病变的分值
感染天数
不感染对照组
1.0′103卵囊组
1.0′104卵囊组
5.0′104卵囊组
7d
0
0.6±0.4889
2.4±0.1042**
4.0±0.0000**

    通过表1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剂量的球虫感染引起雏鸡盲肠的病变不同,1.0′103个/只剂量组第7d时的盲肠病变最轻,平均病变记分只有0.6±0.4889,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当以1.0′104个/只和5.0′104个/只的剂量进行感染时,第7d时的盲肠病变记分分别平均达到2.4±0.1042和4.0±0.0000,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
    2.2不同剂量E.tenella球虫感染时雏鸡的血便情况
    由表2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各感染组在第4d时均无血便排出。以1.0′103个/只剂量感染时只在第5d和第6d时有轻微的血便,分值分别只有0.233和0.100;当以1.0′104个/只的剂量感染时,血便主要集中在第5d、6d和7d,其中第6d最严重,血便记分达到3.107;而5.0′104个/只感染剂量组在5~8d均有血便出现,其中第6d最严重,血便记分高达5.643,第5d和第7d次之,第8d只有轻微的血便,血便记分只有0.25。
表2 不同剂量鸡球虫感染时雏鸡血便记分情况
时间
不感染对照组
1.0′103卵囊组
1.0′104卵囊组
5.0′104卵囊组
73~96h
0
0
0
0
97~120h
0
0
1.000(30/30)
3.033(91/30)
121~144h
0
0.233(7/30)
3.107(87/28)
5.643(158/28)
145~168h
0
0.100(3/30)
2.143(60/28)
2.727(60/22)
169~192h
0
0
0
0.25(3/12)
    2.3不同剂量E.tenella感染对雏鸡粪便卵囊排出情况的影响
表3 不同剂量鸡球虫感染时雏鸡粪便OPG情况(′104个/g)
感染天数
不感染对照组
1.0′103卵囊组
1.0′104卵囊组
5.0′104卵囊组
5d
0.00
0.00
0.00
0.00
6d
0.00
7.81
8.36
7.27
7d
0.00
81.00
76.50
68.85
8d
0.00
64.00
60.00
53.78
9d
0.00
31.67
33.36
28.90
10d
0.00
5.28
9.87
8.57
11d
0.00
0.96
1.58
1.37
12d
0.00
0.09
0.17
0.14
13d
0.00
0.00
0.00
0.00
14d
0.00
0.00
0.00
0.00
    从试验结果看,用1.0′103个/只、1.0′104个/只和5.0′104个/只3个剂量水平分别感染雏鸡时,卵囊排出均集中在第6~12d之间。其中第7d时的卵囊排出量达最高,且3个剂量水平中,1.0′103组OPG最高达81.00;1.0′104个/只和5.0′104个剂量组略次之,分别为76.50和68.85;第7d以后各组的卵囊排出量均逐渐减少,到第13d时基本不再向外排卵囊。
    2.4不同剂量E.tenella球虫感染时各组雏鸡的死亡情况
    通过试验结果发现,感染1.0′103个/只卵囊时,试验鸡在整个试验期无1只死亡;感染1.0′104个/只时只在第6d时有2只死亡,占当天鸡的6.7%;感染5.0′104个/只个卵囊时,分别于第5d和第6d各死亡2只和6只,分别占当天总鸡数的6.7%和21.4%。(表3)
表4 不同剂量鸡球虫感染时雏鸡的死亡情况
感染天数
不感染对照组
1.0′103卵囊组
1.0′104卵囊组
5.0′104卵囊组
5d
0
0
0
6.7%(2/30)
6d
0
0
6.7%(2/30)
21.4%(6/28)
7d
0
0
0
0
8d
0
0
0
0
    3.讨论
    3.1盲肠病变主要是由于球虫裂殖子在盲肠上皮进行裂殖生殖时造成的,尤其是第二代裂殖子大量从盲肠上皮逸出的时候造成的损伤最大。故一般在感染后的5~7d盲肠的病变程度最严重,且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加重。本试验结果正好也反映出这种变化情况。
    3.2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引起的血便,主要是由于第二代裂殖子大量逸出时造成盲肠上皮细胞的破裂而引起的,所以一般在感染后的第5~6d最严重,且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变得严重。本试验中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引起感染鸡的血便变化情况与这一规律基本相符。
    3.3资料显示,柔嫩艾美耳球虫的一个生活周期为7d,其一般在感染后的第7d才有大量的卵囊排出,在感染后的第6d只有少量早熟的卵囊排出,6d以前基本无卵囊排出,7d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排出的卵囊又逐渐减少。本试验的结果与上述变化完全相符。另外,试验结果还显示,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卵囊的排出量却有所降低。这多可能是由于,若感染剂量太大,球虫在裂殖生殖时已对盲肠上皮造成严重破坏,当球虫进行配子生殖时,已无足够的健康上皮供其利用,故生成的卵囊反而降低。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50 收起 理由
魁罡 + 5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8 06:0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