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613|回复: 19

肉鸡生产中合理使用药物的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8 23: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确而合理的使用药物是保证养鸡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在肉鸡生产中随意的乱用药物,将会给饲养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给药残控制也将带来很大的难度。
就目前养鸡户用药来看,尚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很多养户自雏鸡入舍后除接种疫苗当天和宰前几天不给鸡群投药外,其余所有的饲养日都不停的给药,一个饲养周期下来后,要投20几种药品,药费达到1元以上,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破坏了肉鸡肠道的菌群平衡,使饲料难于消化吸收,影响了肉鸡生长发育 。
为提高养户的收入,减少养户损失,有必要讨论一下药物使用问题,以引导养户在肉鸡生产中合理用药。
一、合理使用“肾药”
有很多养户在使用药物以后,都要投给“肾药”,这似乎很普遍,还有的养户在35日龄前后要固定的投给一次“肾药”,叫做通肾,这种做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首先我们对绝大多数“肾药”的处方剖析一下就会明白了,这些“肾药”的95%以上成分是碳酸氢钠,还有少量的亚硒酸钠,其药物机理是促进机体尿酸盐排泄,当使用剂量过大时还会造成亚硒酸钠中毒。
什么因素能造成鸡只发生尿酸盐沉积呢?答案有两条,一是外源性因素,即由于家禽肝内没有精氨酸酶,当长期食入含有过高的蛋白质饲料时,可导致尿酸合成增多,超过了肾脏的正常排泄能力,即可引起外源性尿酸盐沉积症。其实这一点没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担忧,只要你是使用中型以上公司生产的饲料,就不会存在这一问题,因为中大型公司的饲料是根据肉鸡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而精心配置的,对产品也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后才能出厂,绝不会存在因蛋白质的含量过高而造成尿酸盐沉积症的现象发生。二是内源性因素,常由于鸡群发生肾型传支和药物中毒,造成肾功能不全而引起尿酸盐排泄障碍,引发内源性尿酸盐沉积症。事实上,当鸡群一旦发生肾型传支后,没有有效药物能治疗,“肾药”可以适当的缓解症状,必须靠机体自身去恢复,其损失程度与继发细菌性疾病的轻重程度直接有关。
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是控制肾型传支的最有效措施。在肾型传支流行区,首免应接种新支肾(LASOTA+H120+28/86)二联三价疫苗。在非流行区,首免时接种MA5(传支苗麻株)对肾型传支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对于接种传支苗来讲,首免的日龄越小越好,我们用的传支苗是活毒苗,接种后可迅速在气管粘膜的上皮细胞中增殖,并起到占位的作用,当有传支野毒进入呼吸道后,已无增殖空间,减少了传支野毒在体内的增殖机会。
无节制的用药和随意加大用药剂量是造成肾脏组织损伤,导致“花斑肾”的主要原因。在我们肉鸡防治细菌性疾病使用的药物中,氨基糖苷类用量最大,其中最常用的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和安普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肾脏毒性,损伤肾脏组织,导致肾功能减退,其中以庆大霉素的肾脏毒性最大。科学而合理的使用药物是有效的防止“花斑肾”出现的前提,当错误用药导致“花斑肾”出现的时候,可酌情投给“肾药”,以促进“花斑肾”得到康复。假设“花斑肾”症状并不严重,可考虑连续投服3-5天0.4%浓度的小苏打水,也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合理使用抗病毒药
在肉鸡生产中,对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法氏囊炎主要靠接种疫苗预防,一旦肉鸡发生上述任何一种传染病时,都没有有效的药物去治疗,只能采取对症治疗和控制继发细菌性感染的措施。
我国在99年以前,在肉鸡生产中几乎没有使用抗病毒西药情况,自2000年禽流感在中国迅速流行后,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抗病毒西药去治疗禽流感。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西药有3种,即金刚烷胺、吗啉胍、利巴韦林。由于这些药物以前在兽医临床上应用不多,更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对禽流感的疗效难于做出全面的介绍和评价。但通过近期使用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后,感到这3种抗病毒药对感染H9亚型流感病毒的鸡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在使用中必须与抗菌药物合用,控制继发的细菌感染,以提高疗效。值得提倡的是,在防治病毒性疾病时,应首选使用中药提取剂。中药被动物机体吸收后,可转化为具有显著抑菌和抗病毒作用的物质,并提高动物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机能,起到很好的防治。
应该提示的是,养户在决定投给鸡群含有抗病毒药的复方制剂时,一是已观察到了鸡群有禽流感发病征兆;二是了解了鸡群继发细菌感染的程度;三是掌握复方制剂中的抗菌药物成份和对细菌的敏感性;四是根据当地禽流感的流行情况预防性给药。如果脱离开这四个前提去投药的话是盲目的,即没有针对性,也不可能得到满意的收效。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点传染病常识,即传染病的发生要经过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禽流感的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高低、感染强度、传播途径、鸡群的健康状况和饲养环境等有关。在潜伏期我们是很难发觉鸡群已感染上了禽流感病毒的。而前驱期是可以观察到的,什么是前驱期呢?就是鸡群中已有发病的鸡只,但并不表现该传染病的典型的临床症状。症状明显期是发病鸡表现出了该传染病的典型的临床症状。转归期则表示发病鸡只是好转或死亡的结局。
禽流感H9亚型流感病毒属于低致病力毒株,鸡群一旦感染上该病毒后,即使发病也不可怕,核心问题是研究对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控制一定要得力,鸡群的损失程度与此直接有关。感染上H9亚型流感病毒的鸡群,一旦发病时,在其前驱期往往表现眼睑变形、结膜炎、眼前角含水泡、下额肿胀等症状。在鸡群20日龄以后,每天数次进行详细观察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后,养户要立即向兽医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投药、改善环境、用含碘消毒剂带鸡喷雾消毒和适当提高舍温等综合性措施。选用的复方抗病毒药中最好含解热、镇痛、消炎的药物,以促进采食量的改善。对所选用制剂中的抗菌药物应该肠道吸收率高,对大肠杆菌药敏效果好。对出现肿头的鸡只,可选用抗菌素进行胸肌注射,每天1-2次,连续注射3-4天,能显著提高疗效。
有的养户在鸡群1-2周时就投给抗病毒药物,以预防流感的发生,这种做法是没有必要的。H9亚型禽流感的发生比较有规律,大多数发病鸡群集中在21-32日龄,养户可考虑在这一期间预防性的投给抗病毒药物。但要视当地禽流感流行情况而定。否则,无疑是一种浪费,而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会给你的鸡群造成一定的伤害,由此可见,早期发现、及时投药、对症治疗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三、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使用抗菌药物防治鸡病过程中,抗菌药物、机体、病原体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被称为“化疗三角”。由此可见,用抗菌药物治疗鸡病时,要针对性选药,根据药物的药 动学特征,给予适合的剂量和足够的疗程,防止病原体的耐药性和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同时依靠和发挥鸡只机体的防御能力,使鸡群得到迅速的康复。
我们把抗菌药物通常分成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两大类。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抗生素除能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外,随着化学合成的发展,现已有不少品种人工合成或半合成。抗生素种类繁多,但其作用机理不外乎四种类型,一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二是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三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四是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化学合成抗菌药在肉鸡生产中常用的主要是喹诺酮类药物,由于近几年频繁而无节制的使用,细菌对绝大多数的喹诺酮类药物已产生了耐药性,尽管近期人们不断的开发出新品种,但其抗菌效果都不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养户在使用这类药物去治疗肉鸡大肠杆菌病时,往往因疗效不佳而盲目的增大剂量,结果导致鸡群中毒的事故经常发生。针对养户在养鸡生产中经常出现的用药错误,现介绍下述用药知识。

(一)掌握群体性给药方法:我们的肉鸡是规模化饲养,在进行群体性给药时,饮水中加入药物是最常用的方法,应用此法时需要注意两点。
1、不要把药物一次性直接溶于水中。有些粉剂中的药物成分是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为促进这些药物能溶解在水中,生产商在制剂时加入了表面活性剂(助溶剂),但任何一种表面活性剂,都要在一定的浓度下才能起到降低水分子表面张力,达到助溶的作用。如把药品一次性加到水中,会因降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而达不到药物充分溶解的目的,当药物一旦出现沉淀或漂浮在水面上时,不可能有好的药物疗效。养户并不知道哪些制剂中有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药物成分,为保证起见,建议在投药时先把药品溶于水盆中,并充分搅拌后再倒入水箱或大的盛水容器中。
2、在规定的时间内饮完在水溶液中容易失效的药物。在水溶液中不容易破坏的药物,可让鸡长时间的自由的饮用。但有些药物在水中是不稳定的,例如氨苄青霉素很快的水解是其不稳定的原因,当选用含有氨苄青霉素药物成分的制剂时,应采用口渴法给药,即在给鸡群饮用药物溶液前停止饮水,夏季约2小时,冬季约3小时。
有些药物需混于饲料中进行给药,充分的混合均匀,是大家都理解的,但对于用药量少,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不宜拌料投用。
(二)了解药物的肠道吸收情况:口服给药后,各种药物在肠道的吸收率差异很大。不过问药品制剂中含有什么主要成分,不考虑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情况,单凭药品包装说明选择药品是不理智的。难从肠道吸收的药物只能治疗肠道细菌性感染,不能治疗全身性疾病。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共性就是肠道难于吸收,而这类药物对大肠杆菌做体外抑菌试验时往往又是高敏的,用于预防性给药无可非议,用于全身性大肠杆菌感染时应考虑采用肌肉注射给药的途径。在氨基糖苷类药物中,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肠道吸收率只有3-5%,安普霉素可达11%左右。选择这类药物去防治疾病时,要根据鸡群的健康状况,掌握好用药时机。当鸡群大肠杆菌病较严重时,应选用口服后肠道吸收好,有效药物成分在组织中分布广泛,体外药敏试验效果好的药品。
(三)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正确的诊断疾病是准确选用药物进行治疗的前提条件。对疾病的病因和症状经过综合分析后,认定是细菌性传染病的话,应知道病原体是什么,再选用治疗药物。对选用药物的抗菌谱和药动学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例如确诊后认定鸡群的呼吸道病是由支原体引起的,这时就要选择对支原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支原体是没有细胞壁的,而β内酰胺类药物的抑菌机理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而起到抑菌作用的,可见此类药物对由支原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病是没有治疗效果的。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先锋霉素类。在青霉素类中我们常用氨苄青霉素和阿莫西林防治大肠杆菌病和葡萄球菌病,在先锋霉素类中头孢拉啶和头孢氨苄在兽医临床上较常用,主要用于防治大肠杆菌病。临床上应尽量选用对病原体高敏、价格低廉且对鸡只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例如确诊鸡群发生了葡萄球菌性关节炎后,首选药物应该是氨苄青霉素,这种药物具有毒性低、对葡萄球菌高敏、价格低廉的优点。
   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半衰期决定每天的给药次数,针对预防还是治疗疾病决定疗程和给药剂量是合理用药的守则。鸡群没病时,无休止的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鸡只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鸡群死鸡数量可能会得到很好的控制,但生长发育不会很好,体重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就目前我们鸡舍的饲养条件和社会防疫环境讲,养鸡很难离开抗菌药物,但合理使用却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技巧。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23: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肉鸡复合型肠炎的特点

最近,在我国商品肉鸡饲养发达地区的商品肉鸡群中普遍存在着-种以腹泻、粪便中含有没消化好的饲料、采食量明显下降、生长缓慢或体重减轻、脱水和饲料报酬下降为特征的疾病。目前,此种疾病普遍流行,虽然死亡率不高,但造成的隐性经济损失巨大,而且往往被肉鸡饲养户错误地认为是一般的消化不良,或被兽医临床工作者认为是单一的小肠球虫感染。经过大量的资料调查,此病绝不是单一的小肠球虫感染、细菌性肠炎,也不是一般的消化不良,它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种综合征,此病在山东的肉鸡饲养发达地区被养殖户称为“肉鸡肠毒综合征”。随着专家对此病病因和病理变化的进一步研究,此病很可能是一种“肉鸡复合型肠炎”。
主要症状及流行特点:
发病初期,鸡群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精神正常,食欲正常,死亡率也在正常范围内。认真仔细的养鸡户会发现,个别鸡粪便变稀、不成形,粪中含有没消化的饲料,随着时间的延长,整个鸡群的大部分鸡开始腹泻,有的鸡群发生水泻,粪便变得更稀薄,不成形、不成堆、比正常的鸡粪所占面积大,粪便中有较多没消化的饲料,粪便的颜色变浅,略显浅黄色或浅黄绿色。当鸡群中多数鸡出现此种粪便之后约2~3天,鸡群的采食量开始明显下降,一般下降10~20%左右,有的鸡群采食量可下降30%以上,此时,如果得不到正确治疗,会导致巨大损失。甚至,有的养鸡户在无法治疗的情况下无奈售出,导致巨大经济损失。此病的中、后期个别鸡会出现神经兴奋、疯跑,之后瘫软死亡。一般来讲,地面平养的肉鸡发病早一些,网上平养的肉鸡发病晚一些。密度过大,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的鸡群多发,症状也较严重,治疗效果较差。越是饲喂含优质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等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发生此病的机会就越大,症状也较严重。
主要病理变化:
通过对多群病鸡解剖观察,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在发病的早期,十二指肠段空肠的卵黄蒂之前的部分粘膜增厚,颜色变浅,呈现灰白色,像一层厚厚的麸皮,极易剥离;肠粘膜增厚的同时,肠壁也增厚。肠腔空虚,内容物较少,有的肠腔内没有内容物;有的内容物为尚未消化的饲料。此病发展到中后期,肠壁变薄,黏膜脱落,肠内容物呈蛋清样、粘脓样,个别鸡群表现得特别严重,肠粘膜几乎完全脱落崩解,肠壁菲薄,肠内容物呈血色蛋清样或粘脓样、烂柿子样。其它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变化。
发病原因:
(1)小肠球虫的感染: 由于小肠球虫在肠粘膜上大量生长繁殖,导致肠粘膜增厚,严重脱落及出血等病变、几乎使饲料不能消化吸收,同时,对水分的吸收也明显减少,尽管鸡大量饮水,也会引起脱水现象。这是引起肉鸡粪便变稀,粪中带有没消化的饲料的原因之一。
(2)肠道内环境的变化:大量的实验资料表明:在小肠球虫感染的过程中,小肠球虫在肠粘膜细胞里快速裂殖生殖,因球虫的大量增殖需要消耗宿主细胞的大量氧,导致小肠粘膜组织产生大量乳酸,使得肉鸡肠腔内PH值严重降低。由于肠道PH值的改变,肠道菌群发生改变,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特别是大畅杆菌、沙门氏茵、产气夹膜杆菌等趁机大量繁殖,球虫与有害菌相互协同,加强了致病性。肠道内容物pH值的下降,会使各种消化酶的消化能力下降,饲料消化不良,另外,PH值的下降,会刺激肠道粘膜,使肠的蠕动加快加强.消化液排出增多,饲料通过消化道的时间缩短,消化时间减少,导致饲料消化不良。由于肠的蠕动加快加强,胆囊分泌的胆汁迅速从肠道排出,与没消化的饲料混合在一起,形成该病的特征性粪便——略带浅黄色的粪便。
(3)饲料中维生素、能量和蛋白质的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饲料营养越丰富,发病率越高,症状也越严重,品质较低的饲料相对发病率较低。这是因为,在球虫与细菌的混合感染中,大量的能量,蛋白质和部分维生素促进二者大量繁殖,加重症状。
(4)电解质大量丢失 :在该病发生的过程中,球虫和细菌大量快速生长繁殖,导致消化不良,肠道吸收障碍,电解质的吸收减少。同时,由于大量的肠粘膜细胞迅速破坏,使电解质大量丢失,出现生理生化障碍,特别是钾离子的大量丢失,会导致心脏的兴奋性过度增强,是肉鸡猝死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多的原因之一。
(5)自体中毒:在发病的过程中,大量的肠上皮细胞破裂,在细菌的作用下,发生腐败分解,以及虫体死亡、崩解等产生大量有毒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从而在临床上出现先兴奋不安,后瘫软昏迷衰竭死亡的情况。
综合防治:
肉鸡复合型肠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疾病,我们应该按照多病因的治疗原则(抗球虫、抗菌、调节肠道内环境、补充部分电解质和部分维生素)复配的药物来加以治疗,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如:用硫酸粘杆菌素拌料,使用两天,粪便变稠,颜色变深;使用三天,饲料消化良好,采食量明显增加,增重加快;再用两天基本痊愈。 预防球虫病的发生是有效预防该病的首要前提,所以在肉鸡生产中应特别注重预防球虫病的发生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23: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肉鸡白冠病的诊治

鸡白冠病又称鸡住白细胞虫病,是由住血孢子虫类的原虫在鸡体内寄生而引起的。寄生于鸡体内的主要是卡氏住白细胞原虫,是由库蠓和蚋传播的,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雏鸡易感性最高。

  一、发病过程 5天前,发现有部分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冠和肉髯苍白,腹泻,排出青绿色稀粪,发病率约在15%左右。剖检发现胸肌和腿肌出血,便怀疑是法氏囊炎,而后用法氏囊血清注射,病情未见好转,死亡增加。

  二、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流粘性口液。个别鸡口流暗红色血水,呼吸困难,两腿轻瘫,粪便呈绿色,贫血,冠和肉髯苍白。

  三、病理变化 病鸡在解剖时,血液稀薄,不易凝固,肌肉色泽苍白,可见胸腿肌肉、胰脏、肠管外表面,心、肝、脾脏表面及腹部皮下脂肪表面有许多粟粒大小的出血小结节,肝脏及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灰白色小坏死点,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有的病死鸡的腹腔内有血凝块,肺明显郁血,气管内有血样粘液,肾脏肿大出血,心肌有出血点和灰白色小结节。

  四、诊断 取病鸡血液做成涂片,用姬姆萨染色液染色,高倍镜检,发现红、白细胞内有裂殖体及大小不等的圆形配子体,还发现游离在血浆中的紫红色圆点状的裂殖子。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镜检等,诊断为AA肉鸡白冠病。

  五、治疗

  1.25%的水溶性泰灭净,每袋50克,配水125公斤,连饮8天。

  2.痢特灵:饲料中添加0.04%,连喂7天。

  3.饮水中添加维他利,每袋100克,配饮水100公斤,连饮5天。

  4.鸡舍内用2.5%的溴氢菊脂以3000倍水稀释喷雾消毒,以杀灭库蠓、蚋等昆虫,连续一周。

  经采取上述措施,于就诊后的第3天开始症状减轻,食欲渐好转,一周后死亡停止,鸡群转归正常,逐渐恢复健康。本次疾病累计死亡212只,死亡率达9%左右,损失较大。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23: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肉鸡腿病与日粮营养

肉鸡腿病是复杂的多因子疾病,在目前的生产实践中,不管是自配粉料或饲喂商品颗粒料,都有一定的腿病发生率,并且日趋复杂、严重,造成死海率升高,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影响极大。

    1 日粮能量、蛋白质与氨基酸水平

    生产上为了使肉鸡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饲料利用率,通常采用油脂配制高能量日粮,但高能高蛋白日粮除导致腹水症、摔死症外,还容易导致较高的腿病发生率。为了满足家禽的生长需要而避免腿病的发生,日粮中蛋白质浓度应随周龄增加而下降,能量则要相应提高,即在生长期内,日粮能量与蛋白的比例应持续上升。Rizk(1980)的试验研究表明,日粮中赖氨酸从0.5%到1.0%时,肉鸡滑健症和卷爪的发生率从22%提高到33%。

    Cauliner(1992)报道,在饲喂18%的蛋白质饲料中,添加0.56%赖氨酸的 10日龄雏鸡有50%发生脚病,而添加

    0.75%赖氨酸的雏鸡约有70%发生腿病。生产实践中亦发现当使用蛋白质含量(尤其是动物性蛋白质)很高的饲料喂鸡时,尿酸盐大量沉积于关节,形成关节型痛风症,这是由于瞟吟代谢障碍而产生的腿病。

    2 常量元素

    日粮中合适的钙、磷、有效磷等水平及其间的比例对肉鸡的腿病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肉鸡对钙、磷需要量最多,也容易发生钙、磷缺乏症、当缺乏钙、磷或虽有足够的钙、磷供给,但两者比例不当或VD缺乏,肉鸡仍不能很好吸收钙、磷,致鸡患软骨症、骨质疏松脆软、脚麻痹,站立困难,常常侧卧等症状。Hulan(1986)的试验表明,肉鸡育雏和肥育日粮中钙/有效磷的比值分别在1.75-3.03时,腿异常发生率最低。Leach(1972)指出,日粮中钙、磷(或钙、磷比例)以及氟水平对诱发或防治肉鸡胜骨软骨症(TD)起着决定作用。Lee等(1984),罗兰等(1990)得到相同的结论。目前钙和磷推荐量分别为0.8-0.9g/kg和0.3-0.4g/kg,与骨骼正常发育相一致。高磷、高氯日粮易使肉仔鸡腿病的出现,尤其是高氯日粮比高磷日粮更易导致软骨病。由于高磷或高氯日粮的摄取破坏了机体的酸碱平衡,进而影响钙的代谢途径。如血浆钙和游离钙的结合,甲状旁腺激素(pTH)和Ca2+之间的调节,更重要的是肾脏25-(OH)2D3转化为1.25-(OH)2D3的α-羟化酶的活性受到干扰。过量的氯造成酸中毒,可使血清中1,25-(OH)2D3含量降低,影响到软骨的正常发育和钙化。日粮中添加销或钾离子可限制高氯日粮发病的发生,这可能是调节了机体的酸碱平衡。高镁日粮可降低由高氯或高磷日粮引起的TD发病率。研究表明,高镁日粮的摄取使仔鸡胜骨中钙、磷水平增加(罗兰等1990)。镁作为日粮中抗腿病因子是通过促进仔鸡骨组织钙、磷的沉积和增加钙化来实现的,同时可能与日粮中的氯有颌顿作用。

    缺钾时,会引起雏鸡步态不稳、生长受阻,若缺氯,使肾脏受损伤,雏鸡还表现特有的神经反应,身躯前跌,双腿后伸等现象。

    3 电解质平衡

    高的日粮电解质平衡值有利于防止腿病。当日粮中电解质平衡值(dEB)在-200~400mmol/kg之间时,最高的TD发生率(>20%)在dEB=-200mmol/kg组,而最低的TD发生率(<3%)在dEB为400组,表现出随dEB上升,TD下降的趋势(Austic和Paience,1988)。

    日粮中矿物质平衡影响骨骼钙化。如日粮中氨基酸盐酸盐和氯化钙形式存在的氯化物含量过高会降低鸡骨中灰分含量(Edwards,1984)。鸡缺K时也能发生骨骼钙化不全,这可能由于低钾导致酸碱平衡失常从而导致细胞内酸中毒所引起的。Hulan等(1987)表明,日粮中Na、K供应量影响肉鸡TD的发生率,且与日粮Ca、Cl水平相关。日粮Ca、Na或K含量升高,TD发生率下降;在日粮中钢水平较低时,只有日粮中K与Cl含量均高时才有降低TD的作用。当日粮中Cl含量高(0.36%)时日粮中高水平可利用磷(0.65%)会导致肉鸡TD发生率显著提高(Lilburm等,1989)。Halley等,(1987)的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中阴离子含量升高,肉鸡血液pH趋于下降;磷添加水平过高会降低血液HCO3—和碱超值;血液碱超值与TD发生率显著呈负相关。

    4 微量矿物质元素

    与腿病有关的微量元素有锰、铜、锌、镍和硒等。锰为糖基转移酶在合成寡糖和蛋白多糖过程中所必需,粘多糖和胶原是骨有机质的单位,当锰缺乏时,粘多糖合成受阻,表现在骨骼中的粘多糖含量减小,钙化基质形成受阻,影响骨骼的强度,出现典型症状是滑腔症。高钙高磷可导致在肠道形成磷酸钙沉淀,沉淀吸附锰并一起排出消化道从而加剧锰的缺乏。一般认为生长中的家禽在正常的日粮条件下锰的最低需要量为40mg/kg,为了安全地适应钙、磷摄入量的变异,日粮中需要补给50mg/kg的锰。当肉鸡骨骼异常,腹部皮肤呈磷片状、易成片脱落,这是缺锌的表现。雏鸡生长所需要的最低锌量在大豆饲料为 35-40mg/kg,在动物性饲料为 25-30mg/kg。目前在饲料中补充肉粉和骨粉收到了良好的预防效果,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锌,肉粉含50mg/kg,骨粉含150-200mg/kg。铜的作用主要在于含铜金属酶羟赖氨酸氧化酶为胶原分子进行共价交联形成原纤维所必需,饲喂缺铜日粮时,在2-4周龄出现跛行症状,骨骼变脆易折,骨骼处的软骨增厚,表现运动失调,痉挛性麻痹等症状。肉鸡对铜的最低需要量不超过3-5mg/kg日粮。由于植物性饲料中的铜含量较高,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往肉鸡饲料中添加铜;在生产实际中也很少有铜缺乏的报道。日粮中的铝可以通过和磷的相互作用影响骨质钙化,在单位日粮中每添加1g铝,则需添加0.76g磷,方可防止血浆磷的降低,维持骨组织的矿物质沉积。Nieson(1970)是第一个证实镍是雏鸡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饲喂低于44mg/kg镍日粮的雏鸡腿变粗短,飞节微肿,饲料中补充3-5mg/kg镍可防止TD的发生。但其机理尚不清楚。在实践中,硒和VE缺乏往往同时发生,缺硒能使VE的吸收作用受到影响。引起雏鸡脑软化、两腿痉挛、麻痹,共济失调。朱毅孙(1998)报道,某鸡场饲养三种黄鸡,至280日龄时,由饲喂全价颗粒饲料改为自配粉料,投喂粉料35d后,种鸡开始出现硒缺乏症,临床以拉稀、跛行、卧地不起、极度衰竭、个别出现狂奔等症状。

    5 维生素

    生物素(VH)属于B族维生素中的一种含硫复合物,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证实,骨短粗症是生物素缺乏的一个特征性症状,与锰缺乏的症状相似。维生素B1(硫胺素)与糖类代谢有关,缺乏时引发糖代谢障碍,是神经组织的能量供应不足,神经机能受影响,因而引起多发性神经炎或外周神经麻痹,病鸡把身体坐在曲卷的腿上,头向后,前背极度弯曲而呈“观星”姿势或企鹅姿势。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的症状是病鸡的趾爪向内卷曲,两肢瘫痪,以跑关节着地,行走困难,生长缓慢,腿部肌肉萎缩并松驰,皮肤干而粗糙。剖检时见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明显肿胀与松软,坐骨神经肿胀可超过正常的4-5倍。维生素E缺乏时,病雏腹部、翅膀内侧,大腿内侧皮下组织水肿或积液,由于发生脑软化,常表现共济失调,头向下或向后挛缩,两腿发生痉挛性抽搐,行走不便,最后不能站立。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症状也叫骨软症、佝偻病,是由于体内钙、磷代谢障碍引起的,其症状与钙、磷缺乏完全一样。烟酸(VPP)缺乏能引起青年鸡飞节肿胀,腿骨弯曲。胆碱(VB4)缺乏的最初症状是飞节肿大,其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髓后骨变短粗,关节软骨移位,跟位从躁突上滑脱。泛酸和叶酸缺乏均表现骨短粗症,前者还有口角、脚趾、地殖腔出现痴皮,后者出现贫血。

    6 饲料成分的特殊作用

    6.1单宁 用富含单宁的高粱喂鸡,鸡发生腿弯曲与关节肿胀。

    6.2 抗胰蛋白酶因子和豚酶

    Edwards(1985)发现,不同来源的豆饼粉对鸡腿的影响程度不同。经分析表明,含抗胰蛋白酶因子和豚酶活性高的豆饼粉导致TD发生率高,鸡的胰脏也肿大。

    6.3 异硫氰酸酯(ITC)、恶吐烷硫酮(OZT) 育雏日粮中菜籽饼用量过高(> 1000mg/kg),会使肉鸡腿变形发生率提高,添加锰也不能使状况有所改善。含毒低的新品种菜籽饼致病作用弱。

    7 营养素间的作用

    7.1矿物质间的互作日粮中的钙、磷水平过高,它们在肠道的碱性环境中便形成絮状胶体沉淀,吸附锰、锌等微量元素随粪便排出体外。日粮中钙、植酸含量过高会阻碍铜、锌等微量元素的利用,会使腿病发生率提高。

    7.2维生素E和脂肪酸锌为必需脂肪酸代谢途径中△6-去饱和酶、前列腺素合成酶等所必需。Bettger(1980)发现,日粮中不饱和脂肪酸水平提高加重了鸡、锌缺乏症,如皮炎和TD发生率。若提高饱和脂肪和VE的水平,锌缺乏症减轻。

    7.3生物素、叶酸和泛酸Robble。(1970)报道,在类似生物素缺乏症的综合症暴发时,单独使用生物素对治疗附关节异常收效甚微;尽管叶酸和泛酸在没有生物素存在时无效,但与生物素联合使用却明显降低了发病率。

    7.4维生素D的代谢产物1,25-(OH)2D3或25-(OH)D3在日粮中的适宜浓度与钙、磷营养水平间存在很强互作一般是日粮中钙水平越低,则防止TD发生所需的代谢产物剂量越大。1,25-(OH)2D3和25-OH=D3的效力很强,对前者在日粮中的浓度一般只需要2-10g/kg,而对后者则在75-250g/kg左右。代谢产物的剂量过大会导致高血钙而抑制生长,且1,25-(OH)2D3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间的差异很小,因此必须根据日粮中钙、磷水平谨慎确定其饲用剂量。

    综上所述,分析肉鸡腿病的产生,饲料的营养情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全面客观的找出病因,对诊断和进一步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发表于 2007-11-1 16: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3: !3: !3: !3:
发表于 2007-11-1 17: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资料,学习下........
发表于 2007-12-18 15: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受教了^_^
发表于 2007-12-18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力支持,向你学习,为大家提供好的东西
发表于 2007-12-30 09: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3: !3: !3: !3: !3: !3:
发表于 2007-12-30 22: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相当好,大家多学习中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4 03:5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