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url=http://www.moe.edu.cn/]教育部[/url]与[url=http://www.agri.gov.cn/]农业部[/url]、[url=http://www.mwr.gov.cn/]水利部[/url]、[url=http://www.forestry.gov.cn/]国家林业局[/url]、[url=http://www.cas.ac.cn/]中国科学院[/url]和陕西省共建。现为国家[url=http://www.eol.cn/article/20050508/3136460.shtml]“985工程”[/url]和[url=http://eol.cn/article/20030911/3090736.shtml][color=#0000ff]“211工程”[/color][/url]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也是全国设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在“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时代呼声中,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杨虎城将军选址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杨陵,于1934年创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73年来,始终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以推进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为我国农业及农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代又一代师生秉承“诚,朴,勇,毅”的校训,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在“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优良传统感召和传承下,多名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在校执教和从事科学研究,在各自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为我国的农业科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解放前已是一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大学,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进入世纪之交,作为全国教育科技体制统筹改革的重要试验,合并后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迎来了大发展的辉煌时期。学校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积极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各项事业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
学校是我国目前农、林、水学科最为完备的高等农业院校。现设18个学院(系),还有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及体育部。有62个本科专业,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11个学科门类。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5个;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部省级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台(站)。拥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5个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
学校不仅有治学严谨、成果丰硕、造诣精深的老专家、老教授,还有富于创新精神、逐浪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及思想活跃、充满生机的青年教师。现有4688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1430余人,其中教授242人、副教授365人,博士生导师216人,硕士生导师623人。有两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3人。
学校从1939年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形成了从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到专科以及成人教育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9345名,各类研究生6371名,成人教育学生8466人。
学校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建校以来,先后取得科研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5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22项,培育出我国小麦推广面积第一的“碧玛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自育苹果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秦冠”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合校以来,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发展,2006年到位科技经费达16189万元,23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现有16家农、林、水专业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立了大学出版社。
学校依托杨凌示范区,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1999年以来,与全国50多个县市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7个、科技专家大院35个,科技成果推广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90多亿元。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首批进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创办各类科技企业20家,示范推广农畜良种100多个,开发新产品40多种。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的4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2006年取得了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学生资格。
学校占地面积3049.2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66.36公顷。校舍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3.3亿元,图书馆藏书265万余册。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回良玉、吴仪、陈至立等先后来校视察,李岚清曾六次抵校视察,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建校73年来,学校始终紧扣“三农”发展的主题,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已从以农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发展为目前以农为特色,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当前,按照学校新的规划目标和战略思路,全校师生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正在为实现建设“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性目标而努力奋斗。
[[i] 本帖最后由 韩冰 于 2007-10-15 21:14 编辑 [/i]]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