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64|回复: 3

浅析人畜共患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6 10: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近年来,疯牛病、禽流感、尼帕病等人畜共患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出现,表现出日益复杂的发生和流行趋势,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文章通过对人畜共患病分类、危害进行回顾和总结,畅叙应监测的人畜共患病和对动物疫病的启示,为建立科学有效的动物疫病防制体系及和谐、稳定、健康的生存环境提供参考。
共患病(又称人兽共患病)是197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命名的。它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在人畜共患传染病中,绝大部分以动物作为传染源,人作为传染源的病例较少见。其中由野生动物引起的人共患病又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因此,人共患病也称为动物源性疾病,除了源于家畜、家禽和饲养的宠物外,还可源于野生动物、鸟类、水生动物等。一般生存在病畜禽和带菌动物及病人呼吸道表面的病原体?在正常呼吸时不排出,当呼出气流强度较大时,如咳嗽,嚎叫等时,病原体随同黏液或渗出物喷出体外,以飞沫、飞沫核或气溶胶的形式较长时间地悬浮于空中,当人或动物吸气时,就有可能把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体内。也有通过水和食物等媒介经消化道传播的,也有较多的是通过人畜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也有一部分是通过节肢动物,如蚊、蝇、蟑螂、蜱、虻、虱、蚤等叮咬传播的。
引起人共患病的病原体种类很多,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性动物病有250多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89种,已知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存在并流行的有34种。我国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90种。
1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方式,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可以从其病原、宿主,流行病学或病原的生活史等角度而有多种分类法,目前应用较多的有如下两种方法:
1.1按病原体种类进行分类:
1.1.1由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鼻疽、炭疽、猪丹毒、结核病等。
1.1.2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用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口蹄疫等。
1.1.3由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鹦鹉热等。
1.1.4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恙虫病、Q热等。
1.1.5由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念珠菌病等。
1.1.6内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弓形体病、旋毛虫病、绦虫病等。其中:属于原虫有弓形体、肉孢子虫、隐孢子虫;属于吸虫有东毕血吸虫、肝片吸虫、中华双腔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华枝睾吸虫;属于绦虫有猪囊尾蚴、棘球蚴、多头绦虫、牛囊尾蚴、犬复殖孔绦虫、微小膜壳绦虫;属于线虫有旋毛虫、弓首蛔虫、肾膨结线虫;蝇蛆有羊狂绳蛆。
1.2按病原的生活史分类:(这种分类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流行病学研究和制定防制措施)
1.2.1直接传播性人畜共患病:是指受感染脊椎动物通过直接接触。媒介物或媒介昆虫机械性地传播到人和动物的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在传播过程中很少或没有增殖也没有经过必要发育阶段。如狂犬病、流行性感冒、口蹄疫、结核病、炭疽、鼻疽、布氏杆菌病、出血热、弓形体病、类丹毒、钩瑞螺旋体病和旋毛虫病等。
1.2.2周生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循环传播性人畜共患病):是指病原体为完成其生活史需要有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宿主参与,但不需要无脊椎动物宿主参与,常见的有猪绦虫病和牛绦虫病。这两种病,人是其生活史中必不可少的宿主之一,是其终宿主。
1.2.3后生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媒介传播性人畜共患病):此类病的病原体在其生活史中需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共同参与,即在无脊椎动物体内繁殖完成一定的发育史,经过一个潜伏期后才能传到另一脊椎动物宿主,其主要感染途径为皮肤。如鼠疫、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巴贝西焦虫病和丝虫病等。
1.2.4腐生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腐物传播性人畜共患病):是指病原体的生活史需要有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和一种非动物性的滋生地或储存者(如有机物,泥土和植物等)才能完成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在非动物性物体上繁殖或发育后,经皮肤或呼吸道侵入宿主,如破伤风、气性坏疽、肝片吸虫病和钩虫病等。
1.3按病原储存宿主的性质分类
1.3.1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兽源性人畜共患病):这类病是主要在动物中传播。偶而感染人的人畜共患病,如棘球蚴病、旋毛虫病和马脑炎等。
1.3.2人源性人畜共患病:指通常在人类传播,偶而感染某些动物的人畜共患病,如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等。
1.3.3双源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是指在人间、动物间及人和动物之间均可传播的人畜共患病,如日本血吸虫病和葡萄球菌病等。
1.3.4真性人畜共患病是指病原体的生活史(多见于寄生虫病)需在人和动物体内连续进行,缺一不可,如猪绦虫病和牛绦虫病。
2 人畜共患病的危害
在人类历史上,一些人畜共患病曾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鼠疫是最为引人关注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也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世界性大流行,死者达数千万。
2002年底至2003年席卷我国及东南亚、加拿大等国的SARS, 给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多数人畜共患病,人是其终端宿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是极少见的。但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一些高度致死性和传染性的人畜共患病,例如拉沙热、马堡热及埃波拉热,可在医院内广泛传播流行,并可摧毁整个医护正常体系。因而对这一类人畜共患病的早期发现和快速诊断显得及其重要和紧迫。
  人畜共患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它的广泛流行,可明显降低动物生产合用产品的效能,使产量减少,繁殖率下降。
由此可见,人畜共患病不仅严重影响人的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在进行杀灭某种疫源动物时),而且还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兴旺。
3 应监测的人畜共患病

不少人兽共患传染病,都具传播快、死亡率高、危害严重等特点,在当今老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的传染病又不断涌现、生物恐怖时有发生的形势下,做好人畜共患病的监测,确实能保护人畜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3.1应监测的人畜共患病毒病
3.1.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呼吸道疾病,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流行于全世界的病毒性传染病。病毒分为甲、乙、丙3个型别,这3型均可感染人。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状、丝状或多形性,直径为80~120nm。根据病毒颗粒囊膜上表面抗原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特性进行分型。当前发生的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感染病,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鸽子等身上。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传播快、危害大,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3.1.2口蹄疫 口蹄疫是牛、羊、猪等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人也可感染,是人兽共患病。病原为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属微RNA病毒科,形态呈球形,20面体立体对称,有O、A、C、Asial、SAT—1、SAT—2、SAT—3等7个血清型和60多个亚型。各型引起的症状相同,但免疫原性不同,不能产生交叉免疫。现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首位,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首位。
3.1.3 SARS
自2002年11月到2003年6月,非典型性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肆虐东南亚,蔓延全球,共波及30个国家和地区,有8439人被传染,812人死亡,引起人类的极度恐慌。而研究表明: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被认为是该致命性疾病的病原。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一个成员,为多形态,略呈球形,有囊膜,囊膜表面有纤突,纤突末端呈球状,整个纤突有规则地排列成皇冠状,冠状病毒之名由此而来。就目前所知,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只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SARS是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

3.1.4艾滋病(AIDS)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人、非洲青猴、猩猩、猫、兔等都是该病毒的保存宿主。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母婴传播,此外皮肤破损处接触也可传播。病人的症状主要发现为乏力,持续发热,盗汗,进行性消瘦,慢性腹泻或出现卡波济氏内瘤、勃克氏淋巴肉瘤、非何杰金氏淋巴肉瘤等,有的还继发卡氏肺囊虫病、隐孢子虫感染。目前对艾滋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艾滋病疫苗的研发上。
3.1.5疯牛病
也称可传递海绵样脑病(TSE)是人和动物均可发生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疯牛病和人类变异型克雅氏病都属于可传递海绵样脑病。人与动物TSE具有共同特征。都由朊病毒(Prion)引起,潜伏期长,可达几年或更长。并具有相似的发病特性,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海绵状病变,进行性,不会恢复和减轻。一般检查不到感染的证据,也无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100%。关于引起TSE的病原,直到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到1982年引入朊病毒的概念。朊病毒是有感染性的蛋白质颗粒的改写形式。朊病毒由朊病毒蛋白构成。朊病毒蛋白是一种正常的细胞膜外糖蛋白,在多数细胞类型中均有表达,但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朊病毒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可抵抗常规物理和化学的消毒程序,感染动物后的潜伏期很长,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实验动物,并且不使动物产生炎症反应。不诱导产生干扰素,也不刺激动物产生免疫应答。

3.1.6西尼罗热 西尼罗热是由西尼罗热病毒引起的,临床以发生脑脊髓炎为特征的一种人和动物共患的虫媒病毒病。在欧洲、中东、西亚、中亚和非洲均有发生,其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影响,美国自1999年8月也爆发了西尼罗热,而且几年来有越演越烈之势。2002年西尼罗热在美国呈爆炸性地向西扩展,横贯北美洲大陆,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都有分布,人的病例超过4000例,是历史上最多的一次,成为目前为止人类有史以来流行最大的一次由虫媒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
3.1.7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均可被感染。人主要是因病兽咬伤而受感染,临床表现为脑脊髓炎,主要有兴奋、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亦称恐水症、疯狗病。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自然界中的主要易感群是犬科和猫科动物,以及翼手类和某些啮齿类动物。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病毒主要的自然贮存宿主。狂犬病可在小动物中缓慢地传播,偶尔传染大动物,当大动物受染时,对人类的威胁加大。
3.1.8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鸡和火鸡,也能感染其他家禽和鸟类,亦可感染人。引起本病的新城疫病毒在分类上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成熟病毒粒子的直径约100~125nm,有囊膜的病毒粒子通常呈圆形。该病往往由病鸡带入,病毒随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环境。人类常因接触病禽和活毒疫苗而被感染,潜伏期通常为1~2d。病人的症状通常为短暂的单侧结膜炎,偶尔为双侧,不侵害角膜,常伴有耳前淋巴结肿痛。全身发冷、头痛、伴有低热,有的发生咽炎,有呼吸道症状。
3.1.9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早在日本发现,国际上称为日本脑炎,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公猪受感染后睾丸肿大,母猪感染后流产和死产。人感染该病的大多数为儿童,发病突然,最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呕吐以及惊厥等。主要神经精神征候为颈强直、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等等。
3.1.10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肾综合征出血热,该病由鼠类传播,属于自然疫源性病毒性传染病。典型病例通常是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本病临床过程轻重不一,且较复杂。典型病例于短程发热后,相继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但也有轻型和顿挫型病例,潜伏期最短4d,最长60d,以2周左右最为常见。约10%~20%的病例有前驱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或胃肠功能失调。
3.1.11 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NVD)是由尼帕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其特征为伴有发热的神经症状,如震颤、惊厥、昏迷,并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等。于1997年在马来西亚森美兰洲双溪尼帕城(Perak州,Nipah城)首次发现。是继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后又一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恐慌的人兽共患病。
3.2应监测的人畜共患细菌病
3.2.1鼠疫 鼠疫是啮齿动物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染疫动物或跳蚤接触后,会感染发病,甚至引起流行。鼠疫在我国流行己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鼠疫菌是肠杆科耶尔森菌属,为短而粗,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椭圆形小杆菌。具有高度毒力的病原微生物,使敏感动物剧烈感染并可致死。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人感染的主要途径。感染鼠疫的人,潜伏期平均为3~5d,发病较急,病人突感恶寒,体温升高39℃以上,同时出现头痛、头晕、呼吸和脉搏加快,颜面部、两眼发亮,瞳孔散大,睑结膜皮角膜充血,面色苍白或潮红,呈特有的恐怖面貌。随后很快进入重病期,步态蹒跚或不能行走,有时出现中枢性呕吐、腹泻、呕血、黑便及血尿等,孕妇常出现流产。未经适当治疗者,常于发病3~5d内猝死于心力衰竭等。
3.2.2 炭疽 炭疽病原是炭疽杆菌,主要感染羊、牛和马、骡、驴等草食动物。由于病原菌侵入的途径不同,临床上一般分为体表感染型、肠道感染型和吸入感染型。常合并败血症,可因毒素作用而引起死亡。动物死后天然孔常有出血,尸僵不全,病理解剖可见脾脏急性肿大。尸体及排泄物能造成严重污染,如不彻底消毒,可长期为患。人不分性别、年龄和种族普遍易感。
3.2.3结核病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全身慢性肉芽肿性传染病。结核菌为分枝杆菌属的一群细菌,有抗酸性,需氧,不活动,无芽胞或鞭毛。根据致病性,可分人型、牛型、田鼠型和非洲分枝杆菌等4型。人型菌是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菌,亦可使猴、犬、猫、牛、马和羊致病。牛型菌系牛及其他兽类的病原菌,亦能使人致病。呼吸道传播为感染结核病的主要途径。
3.2.4布氏杆菌病(brucellos),布氏杆菌病(又称马尔他热或波状热,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本病常常引起动物流产,又称之为传染性流产病。被感染的人或动物,一部分呈现临床症状,大部分为隐性感染而带菌,成为传染源。在各种动物中,羊、牛、猪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母畜较公畜易感,成年家畜较幼畜易感。该菌主要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畜的阴道分泌物及公畜的精液内,多经接触流产时的排出物及乳汁或交配而传播。本病呈地方性流行。
3.2.5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病是我国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
是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常见的有猪败血性链球菌病和猪淋巴结脓肿两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化脓性淋巴结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猪链球菌还可以感染特定人群发病,严重的可导致死亡。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不仅给养猪造成很大的威胁,而且危害着公共卫生的安全,引起兽医界与医学界高度重视。链球菌有20个血清群,但在我国引起发病的主要是C群链球菌,同时也有D群与C群混台感染的报道。
3.2.6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我国夏秋季发病率最高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它不仅在肠道传染病中占首位,在所有的法定传染病中也是流行最广泛的疾病之一。几乎所有年龄的人畜都可发病,但以学龄前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率较高,特别是集体进食的青壮年,发病率不但高而且集中。其病原是痢疾杆菌,其形态与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相似,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呈杆状、短杆状或球杆状,不运动,兼性厌氧,无荚膜,不形成芽胞,具有呼吸和产气,是人和灵长类动物的肠道致病菌。中毒性细菌性痢疾起病急、发展快,突然高热,有的出现惊厥、嗜睡、半昏迷等神经症状,有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循环障碍。也有出现呼吸浅快、呼吸不规则、双吸气、呼吸慢或呼吸暂停等呼吸障碍的。
3.3 应监测的人畜共患其他病原体病
3.3.1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的,以硬蜱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由于本病最初(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 故名莱姆病。莱姆病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应重点防治研究的新发现的传染病之一。莱姆病在我国也有广泛的分布,至少有23个省、区人群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对人民的健康危害相当严重,且在动物中感染相当普遍,已成为我国一种相当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3.3.2衣原体病是由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多种疾病.动物以表现流产、肺炎、肠炎、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及脑脊髓炎等多种病症为特征。人类的衣原体病以发热、头痛和肺炎为特征,并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有关。1879年由Ritter在瑞士首次报告人类鹦鹉热以来.本病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欧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有发生,给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3.3.3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人类血吸虫病,主要由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及埃及血吸虫引起,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建国后的1956年一1957年,全国进行全面普查和防治试点工作发现日本血吸虫病分布于我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云南、广东、西、福建和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个县、市、区,5161个乡、镇、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沿江5省和四川、云南等省.但在上述范圈内并非普遍流行血吸虫病,各省有一定的县、乡,一定的居民点为疫区.疫区呈点状或片状分布.经过近50年的有效防治.我国大部分流行区已消灭或控制了血吸虫病。
4
人畜共患病的控制对动物疫病防制的启示?
在与传统的人畜共患病进行“阵地战”过程中,暴露出现有的防疫体系很多不足,这一切无疑给动物疫病防制提供了启示,建立科学、完善、有效的动物疫病防制体系,必将减少可能发生的人畜共患病重大疫情。
4.1建立高效的动物防控体系?
控制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是行之有效的体制运行模式,就是建立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逐级建立责任制动物疫病防制体系,形成针对包括人畜共患病在内的各类动物疫病有效、统一的防控体系。
4.2加强监测,建设流行病学数据库

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加强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和检测。加大监测网络及各种预警预报系统的投资和建设,建设人畜共患流行病学资料库,组建相应的专家系统,从病原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及时对疫情反馈信息进行处理、确诊、分析和现地调查,提高疫情预警预报系统运行的精确程度,有助于加强防疫体系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有效地防控危害严重的动物疫病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4.3加强相应的技术储备?
进行合理的技术储备,是使我们最终战胜动物疫病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合理的技术储备,包括人员的技术技能储备和科学技术储备,首先对于人员要加强科技培训,经常地进行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普遍提高包括基层人员在内的各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对于科学技术储备,除了研制和改进常规疫苗和常规防制手段之外,当务之急是发展高效、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和标记疫苗,同时积极开展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以实现对动物疫病的有效防控。?
5
结语?

人畜共患病已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源于动物疫病的人畜共患病流行直接造成了人类社会生命和物质财富的巨大损失,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发现了30种新的传染病和4种传染病综合症,还有近20种传染病综合症尚未完全界定。可以断言,新的传染病原和新的传染病今后还会出现。
加强动物防疫工作,事关重大。人共患病对畜牧业的打击往往是毁灭性的,对人民健康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人共患病必须“人共防治”,对动物疫情的防控是人共患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方面,不可懈怠。
我们应该知道人类与人畜共患病的斗争历程将是漫长和艰苦的,也许人畜共患病将伴随我们人类历史的始终。只有依靠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加强保护生态链的平衡,才能创造和谐、稳定、健康的生存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 向华 王贵平 宣华 人兽共患病及其防制对策 广东农业科学-2005年6期
[2]王其洲 周元军 黄胜昌 人兽共患病及其防治医学动物防制-2005年9期
[3]丁卫星 黎济申
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及防制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5年 22卷 11期
[4]张艳 王东
病毒性
人畜共患病之——猪流行性感冒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5年 22卷 10期
[5]马吉飞 病毒性
人畜共患病之——猪日本乙型脑炎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5年 22卷 10期
[6]姚龙涛
人畜共患病之——猪的链球菌病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5年 22卷 10期
[7]王丽艳 几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04年 6期
[8]俞东征
我国的人兽共患传染病问题
动物保健-2005年9期

[9]俞东征
从SARS和禽流感的发生看我国人兽共患传染病的防治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11期

[10]周毅 喻松
浅谈新近发现的几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中国兽医科技-1994年1期

[11]俞东征
我国的人兽共患传染病问题
动物保健-2005年9期

[12]金鑫 苏敬良 人兽共患病的现状与防制(九)——流行性乙型脑炎 动物保健-2005年7期
[13]金鑫 苏敬良 人兽共患病的现状与防制(十一)——炭疽 动物保健-2005年9期
[14]苏敬良 金鑫 人兽共患病的现状与防制〔四〕——疯牛病动物保健-2005年1期
[15]金鑫 苏敬良 人兽共患病的现状与防制〔五〕——布氏杆菌病
动物保健-2005年2期

[16]万遂如 人兽共患病的现状与防制〔六〕——衣原体
动物保健-2005年3期

[17]金鑫 苏敬良 人兽共患病的现状与防制〔七〕——日本血吸虫病 动物保健-2005年4期
[18]金鑫 苏敬良 人兽共患病的现状与防制〔八〕——莱姆病
动物保健-2005年5期

[19]郭予强 浅谈人兽共患病及其防制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4年6期
[20]张春丽 王丽云 黄显斌 值得深思的人兽共患病 医药保健杂志-2004年04A期
[21]李同春
人兽共患病的危害及其防制
内蒙古畜牧科学-1999年2期

[23]付朝阳,崔尚金,童光志 人兽共患传染病及其对动物疫病防制的启示
动物医学进展-2005年4期
[24]万遂如
人兽共患病的现状与防制(十)——猪链球菌2型流行与公共卫生安全
动物保健-2005年8期
[25]金鑫 苏敬良
人兽共患病的现状与防制(九)——流行性乙型脑炎
动物保健-2005年7期

[26]王辉 赵永利 段国峰  严控人畜共患病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5年 10期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10-6 11: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一篇综述,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发表于 2007-10-6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失为一篇扩增我们知识面的综述。楼主办了件好事
发表于 2008-6-3 10: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应该要多重视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12 13:2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