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09|回复: 3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后再论猪传染病的防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3 14: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后再论猪传染病的防控
郭必林
近两年国内很多省市相继出现“猪无名高热病”,主要特点为高热持续不退、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造成了大批母猪、育肥猪死亡和淘汰,严重危害了我国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经国家组织科技攻关,已锁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为“猪无名高热病”的主要病原,并迅速研制推广了猪繁殖于呼吸综合征灭活新型疫苗来尽早控制、扑灭疫情。此次猪蓝耳病的大范围流行,给我国猪传染病的防控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我们应该重新反思养猪生产与猪传染病防控中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和落实不到位的措施,及时“亡羊补牢”方才为时不晚。现将本人及有关专家所提出的防治措施综合整理总结,供养猪生产者和兽医同行参考。 一、发病及流行情况 1.该病2006年夏季最早发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周边地区,后向邻近的周边快速蔓延,四川、河南、湖南等养猪大省发病最为严重,猪存栏量减少60%以上,加上因母猪出现流产、死胎等造成仔猪供应剧减,猪市供求平衡被迅速打破,猪肉、猪苗价格节节攀升,不断刷最高价格。该病首先从猪来源复杂的散养户开始,特别是一些专门饲养育肥猪的专业户,发病率接近100%,死亡率高达80%;疫情除继续蔓延外,原先发过病的猪场也有重新发病的,第一次躲过去的猪场,在第二次冲击波到来时也没有幸免。流行后期,该病开始在某些规模化猪场肆虐,出现非常高的死亡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流行病学。该病全年都可发病,5~9月份最为集中,多发生于个体饲养、环境差、开放型的猪场,以及中小规模化猪场。发病猪有公猪、母猪、育肥猪、断奶仔猪,但20~40公斤的育肥猪为多,死亡率最高。此病可以感染不同日龄的猪只,传播速度快,在同一个猪场中常为母猪先发病,接着中大猪发病,一周左右波及全群,几乎全场大小猪只都被感染,发病率为90%~100%,死亡率高。乳猪、保育猪死亡率达80%以上,育成猪次之,母猪死淘率为40%左右,该病病情反复性高,传染性强,流行期长,在一个地区往往迁延数月无明显好转,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效果不佳,且病程长,控制难度极大。 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发病猪只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因不同猪场的猪群的抵抗力和猪群继发感染的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本病的特征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体温高(三高)。(1)临床症状。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精神沉郁,每一阶段的猪都产生严重的症状和死亡,均表现食欲废绝;大部分感染母猪出现流产、早产、产死胎现象,其中大部分流产发生于妊娠的后期,耐过的病猪发情异常,造成产房内、保育舍内无猪,或无肥猪可卖。部分病猪流鼻涕、眼睑肿胀、眼睛分泌物增多;部分出现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发病数天后皮肤呈蓝紫色,甚至有明显的出血性症状,特别是耳朵、臀部和腹部皮肤;个别病猪表现四肢划水样的中枢神经症状。(2)病理变化。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水肿,下颌淋巴结出血肿胀,腹股沟淋巴结水肿明显;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内有白色黏液或血色泡沫;肺水肿,间质增宽,实样变,肺充血、瘀血,部分有小点状出血;心包积液,部分猪只有胸腔粘连,心内膜出血,冠状沟脂肪水肿,有的有出血点;肝脏呈土黄色,质脆;胆囊充盈,胆汁粘稠;肾脏呈褐色或土黄色,髓质出血;脾脏肿大,瘀血,质脆;胃底黏膜大面积出血,小肠黏膜充血出血,部分猪只回盲肠有浅在性的溃疡灶;胸腹腔内含有污浊液体,有的混有少量纤维渗出物;膀胱黏膜出血。 4.农业部公布发病猪的判定标准。符合以下三点,即可判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A.至少3日体温在41℃以上;B.精神食欲下降,眼结膜炎,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C大体剖检,肺尖叶或心叶出现片状实变。 二、病原分析 1.农业部锁定此次高热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PRRS变异的强毒株(NVDC—JXA1株),该蓝耳病毒株与经典蓝耳病毒株相比,共缺失30个氨基酸,这种毒株严重破坏了猪的免疫系统,使其抗病能力极度降低,促使其它病原的混合感染,死亡率提高。 2. 中国农业大学的杨汉春教授认为,近两年在我国大范围暴发的猪“高热病”,原发病是蓝耳病,在全国大范围地传播,连宁夏都有发生,而如此高死亡率,主要还是因为存在与其他病原的多重混合感染,并且细菌性继发感染非常严重。多重混合感染的病原主要有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肺炎支原体,细菌性继发感染的病原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猪链球菌2型、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附红细胞体等。杨教授指出“高热病”是蓝耳病加猪瘟或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或肺炎支原体感染加细菌性继发感染。 3.一些专家经过临床诊断、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血清学、ELISA、PCR等检查,发现本病多为猪瘟(HC)、蓝耳病(PRRSV)、圆环病毒(PCV-Ⅱ)、猪流感病毒(SIV)、伪狂犬(PRV)等一种或多种病毒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P)、副嗜血杆菌(HP)、2型链球菌(SS-II)多种细菌或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多病原的混合感染。部分专家认为可能需要一种传播速度快、感染能力强的细菌或病毒启动这次感染,并且与PRRS产生协同作用,从而造成严重的疾病问题,流感病毒和PRRS病毒就具有协同作用,有可能扮演这样的角色。 三、该病大范围传播的原因分析 1.当前我国养猪生产规模化和商品化程度低,许多饲养场圈舍简陋,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大部分生猪饲养户缺乏猪场制度化管理措施,不按照科学方法管理、饲养生猪,免疫、投药防疫工作极不规范。此次疫情流行过程中,管理、饲养、免疫、投药防疫措施好的中大型猪场疫情相对较轻说明提高养猪生产规模化、科技化程度显得十分迫切。 2.虽然本病的自然传播速度不是很快,但将传染源(病猪)到处运输确实是传播范围扩大的原因之一。发病率高的地区很多猪场为了减少损失,病猪、死猪随便买卖,甚至将病猪跨地区长途贩运,有些地方死猪到处丢弃,如河里、树林中到处都有死猪的身影。 3.基础防疫不到位是根本原因。我国对危害严重的动物疫病历来实行计划免疫,然而许多地方乡镇级基层兽医站的畜禽防疫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加上村级防疫队伍涣散,疫苗不要钱也发不下去或疫苗不能真正免疫到畜禽,免疫密度、保护率可想而知。随着兽药和生物制品市场化的客观形成,养殖户到处都可买到疫苗,农村中防疫自由,乱用疫苗已呈普遍现象,屡屡出现免疫不当引发动物疫病的事件,造成病原污染面扩大,生猪疫病日趋复杂化。部分养猪户没有按照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5号病等基础免疫程序混乱,有的注苗太早(母源抗体还未消失)、选苗不当(疫苗质量差)、注射技术不佳(针头短、注入皮下脂肪、重注、漏注等)、注射剂量不够、疫苗冷藏不好等等,都可造成免疫失败。 4.缺乏专项防控经费。尽管省市县三级政府都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都制定了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应急预案,这些分级的应急预案都是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或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一般都没包括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不会感染人群,因此从政府的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到兽医业务部门,大多没有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加上缺乏扑杀病猪、隔离、消毒、防堵、免疫的专项经费,不能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处置疫情,加剧了猪蓝耳病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5.法律或法规亟待完善。随意处置发病动物,随意在河里、田头沟边丢弃病死动物的现象,在许多地区的农村中是普遍现象。如何去引导和教育这些农民,让他们明白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如何用法规去制约这种不文明和愚昧的做法,如何让他们减少经济损失,积极配合做好动物防疫。我国尚无有关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的专项,发生传染病动物危及公共安全、大范围畜禽安全时的政府采购法规,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还需做很多方面的工作。 四、如何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 该病一般预后不良,当猪群大规模发生时治疗效果一般不佳,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加强消毒,采用隔离、消毒、防堵、免疫等各种措施,降低其疾病的发生率。原则:畜禽传染病的发生需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条件。预防传染病就从这三方面入手:(1)针对传染源。将发病或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动物隔离饲养、或扑杀、或淘汰、或治愈就消灭了传染源。(2)针对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传染病的最好办法,消毒和预防投药就是切断传播途径。(3)针对易感动物。将动物进行免疫接种以使其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就将易感动物变成了非易感动物。 1.猪蓝耳病防控中,将猪场分为未发生疫情的、已发生过疫情的和发生疫情的三种情况分别采取防控措施。(1)对于未发生疫情的猪场,首要工作是做好猪场本身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场环境的消毒,限制人员的进出和流动,禁止非场人员进入猪场,运输车辆彻底消毒,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来源。停止从发生疫情的地区或猪场引种,严格检疫。精心饲养管理猪群,可使用一些增加猪群抵抗力的营养添加剂,做好猪群的预防与保健,认真做好猪群的猪瘟、伪狂犬病疫苗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的接种。(2)发生疫情的猪场,可根据猪的体温、精神与健康状况和食欲情况及时进行病、健康猪的分群隔离,体温高于39.5℃的为病猪群,其他为假定健康猪群。要及时隔离发病猪只,加强消毒,封闭发病猪舍、限制饲养人员的流动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对死亡猪只应进行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对于发病猪群,早期不要大剂量使用退烧、抗菌等药物,建议使用一些增加机体免疫力的制剂,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以控制继发感染、降低死亡率为重点。对于继发细菌性感染的哺乳仔猪与保育猪可注射头孢制剂,还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如金霉素、强力霉素)。(3)已发生疫情的猪场。应该加强带猪消毒,降低猪群PRRSV的感染率,强化继发感染的控制,重点应控制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的继发感染。猪舍、饲具消毒用2%的甲醛溶液,周围环境用2%的大碱消毒。猪舍、饲具应在猪群出售后经过彻底消毒,再空置45天后方可引进猪只。 2.切实做好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猪场要坚持全进全出,自繁自养。从生物安全的角度看,在传染病流行的特殊时期,停止从其它猪场引猪,做到只出不进,最好采取封场措施。其次,尽量避免与养猪有关的人员随意进入猪场,特别是生产区,本场饲养员之间尽量避免互相串栋,以切断传播途径。运输肥猪的车辆应该严格消毒,最好不要让这些车辆接近猪场。规模饲养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散养户和规模较小的猪场应结合实际,努力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3.改善饲养管理。尽量降低温度、湿度、密度等应激因素,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保证饲料优质、营养充足,增强猪群抗病能力,积极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推进规范化、标准化饲养方式。饲养管理的意义就是尽量降低应激反应对猪造成的不利影响。如尽量避免频繁转群、混群和缺水、饥饿、高密度饲养、寒冷、炎热、潮湿、恶劣的空气质量等应激因素,只有在最舒适的环境中,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才能达到最高,猪的抗病能力也是最高。 4.搞好环境控制,注重消毒灭源,净化养殖环境。消毒工作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杀灭病原体的有效办法,生产中应定期进行猪舍和养猪场内的环境消毒,还需加强环境卫生,严格对出入人员、车辆的隔离、消毒管理。猪舍一般每周消毒一次,舍外环境每两周消毒一次,饲养用具使用后要彻底清洗并保证每周至少消毒一次。消毒可以降低环境中病原体的密度,除了做到彻底消毒外(先清扫、清洗后再使用消毒剂),选择使用对病毒效果较好的复合醛类消毒剂,如腾骏“复合醛”、安灭杀等新型、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才能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 5.对疑似病猪及同群猪,应及时、果断淘汰,并做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疫病传播。在没有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和隔离手段的情况下千万不能移动,否则会加速其死亡并大量散毒传染其它的猪只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病猪污染的场地、用具必须彻底消毒,病死猪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剖检,尸体和废弃物须按规定作烧毁、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严禁运出食用或作其他用途,粪便及污物应进行发酵无害化处理,污水经严格消毒处理后才能排出,避免病原向外扩散。 6.强化免疫和驱虫。应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加强对口蹄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弓形体病、猪肺疫、猪丹毒、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等病的免疫接种,免疫程序要合理。结合本场实际情况,要切实做好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在保证疫苗质量的同时要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有条件的要定期进行抗体监测、确保免疫效果。该用的疫苗一定要用,不该用的坚决不用。双月龄用猪瘟单苗(不用二联苗)注射,选择脾淋苗效果更好,细胞苗注射量双月龄应不少于4头份,母猪6头份;伪狂犬病的免疫,种公猪每年3次,种母猪每年4次或产前3~8周免疫一次,所产仔猪根据各场情况可以在断奶前后免疫一次,购进的商品猪待猪群稳定后免疫一次;蓝耳病的免疫,种公猪每年3次,种母猪每年免疫3次或每胎临产前21~35天免疫一次,用灭活疫苗4ml/头,商品猪首免10~15日龄用灭活苗2毫升/头,二次免疫间隔2~3周用灭活苗一头份。驱除猪群寄生虫,每间隔三个月搞一次体内驱虫,每间隔一个月搞一次体外驱虫。 7.如确需引进种猪和仔猪,要选择从没有发生疫情的地方引进,并按规定进行检疫,防止因引猪传入疫病。引进的猪应隔离观察45天,确保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五、规模养殖户和种猪发病时的治疗措施 种公猪和种母猪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发病时治疗的原则是支持性疗法和防止继发性感染。一头有病,同栏的要进行预防治疗;一栏有病,同栋的要进行预防加药。发病猪场应全群(包括假定健康猪)投预防药来控制。 1.防止继发性感染。以细菌类感染为主的,应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以病毒感染为主的,选用抗菌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以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在采取上述针对性治疗方法的同时,对发病猪还须分别采用解热镇痛、补葡萄糖、补电解质和多种维生素等对症治疗措施。猪群发病后食欲差,加药饲料适口性更差,不能保证抗生素药物的有效剂量,无法控制继发感染,可每吨水用“安泰”2000克+多种维生素500克+葡萄糖3000克+优质奶粉3000克+阿司匹林50克; 2.对病程较长,机体虚弱的种公猪和种母猪进行输液治疗,通过强心、补充能量、调节酸碱平衡,增加机体抵抗力等措施来增加治愈率。每头猪依体重和年龄所用药物如下(以下为体重为110~150千克的基础猪群的用量):①0.9%生理盐水500毫升+安钠加10毫升+牛磺酸30毫升+阿莫仙8支。②10%葡萄糖500毫升+VB130毫升+VC50毫升+COVB10毫升+黄芪多糖30毫升。 3.如果病猪混合感染未确诊病毒、猪瘟等病毒性疾病,则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使用痊愈或耐过猪血清、抗猪瘟病毒血清进行控制。 4.对发病猪群且有食欲时,应于每吨饲料中添加全群猪只饲料添加药物如下:各类药物依据本场实际可选择以下配方,公猪、母猪、育成猪按下方添加,保育猪添加量减半。每吨饲料添加土霉素800克+磺胺-6-甲氧嘧啶500克+TMP(磺胺增效剂)100克+小苏打500克+多维130克,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作者:郭必林 工作单位:祥云县兽医防治工作站 (地址:云南省祥云县祥城镇环城南路118号 邮编672100 电话:0872-3121463[传] E-mail:guobilin888@yahoo.com.cn)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9-26 12: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发表于 2007-9-28 11: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很有见地,值得借鉴。
发表于 2007-10-3 15: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些经念很好,我认为高蓝病之所以可怕,关键在于它损坏了免疫系统,后期的死亡率更高,使得僵猪更多,劳民伤财,养殖主如果没有调整心态,精神崩溃哪它就要远离该行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9-22 10:0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