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teven1984

[资料]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所师资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30 11: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scmd 于 2007-9-29 15:04 发表


:deng:
倒!        
              读博去川农???汗死!!!

              关键是能力,而不是学历。要读就在中农,川农读博没前途!

理性看待读博,读与不读,谈不上能力高与低,
读不读川农或中农,也谈不上有没有前途,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中农的博不定就前途大好。
发表于 2007-10-12 11: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扯远了哟。向老师们致敬!:huahua: :huahua: :huahua:
发表于 2007-10-12 13: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为一个川农人我自豪一下,都是些高人啊,可惜以前是学预防兽医的,没有好好的认识这些专家尤其遗憾的是没有上下他们的课,现在又要涉及到营养方面的工作了,认识不了各位专家,也希望认识专家教导出来的学生啊!
预防兽医2004级研究生,现供职于安琪酵母,QQ12942508
发表于 2007-10-28 10: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就是牛,很多博导和在国内很有名
发表于 2007-11-10 23: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农的李德发也是牛人啊!!
发表于 2007-11-11 00: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牛人哈
发表于 2007-11-17 21: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农的营养排在国内前列,很多人都承认这一点。我们院长去了趟川农,对那的评价很高。一是有一批牛人,再一个是与企业的联系多,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不知对不对阿,还请内部人讲讲啊。。:tiaotiao: :hehe:
发表于 2008-1-12 23: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农营养所: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国家精品课程,最近又获国家级教学团队殊荣,实力见证!
发表于 2008-1-13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是川农营养所的,师从陈代文教授。以上关于营养所的介绍,情况属实!只是不敢苟同要我们感谢日本人的论断

点评

能加你QQ:305666053,吗?我也想考陈教授的博士  发表于 2010-8-18 15:19
发表于 2008-1-13 21: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农,在夕阳的余辉下步履蹒跚

题记---川农,在夕阳的余辉下步履蹒跚  

谨将此贴献给曾经在川农学习和生活过的和将在川农学习生活的学子们,请一并关注我们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桂花飘香的校园,那缕萦绕在心灵深处不绝的桂香,那丝魂牵梦回的牵挂。  
川农,1906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到四川大学农学院,1956年迁雅独立建院的四川农学院,1985年的四川农业大学,1999年的211工程,2006年的百年校庆,从上世纪初的清朝到了新世纪,经历百年的风雨,百年的沧桑,在艰难中步履蹒跚,一路走来,脚步却越来越沉重,身影渐渐隐没在落日的余辉中。  

一声叹息----夕阳西下的川农淅行渐远(2)  
一、光荣属于上一代  
川农的辉煌,是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当1988年、1990年,川农连续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时(1989年未进行国家科技奖励),川农便如一颗出土的明珠,让人惊叹,一个远在边城的地方农业院校竟绽放出如此美丽娇艳的科技之花。1996年,荣廷昭的玉米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2000年,颜济和黎汉云两位老教师续写辉煌,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至此,川农便沉寂了。而这却是在川农进入211工程,得到国家较大投入的情况后,大量的资金没能催生出川农的光荣来,川农躺在历史的荣光中沉睡,渐渐虚弱.  
川农的光荣和骄傲属于过去,成于老一辈川农人的在艰苦中的坚持和创造,新一代的川农人还远没达到前人的功勋,虽然现在的具有比上代人更高的学历,拥有更好的条件,得到更多的经费。  
  
川农老一代过去的人中 “川农大精神”的塑造者——“二杨”,建院后的两任院长,一级教授,杨开渠和杨允奎,著名的水稻专家和玉米专家,二级教授,中国土壤肥料学开创者彭家元,这一代人是川农的开端。  

其后的五位国家高级杰出专家,杨凤:川农国家重点学科——动物营养学的开创者,邱祥聘:著名家禽育种专家,动物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中国家禽学会的创始人;  

其后的五位国家高级杰出专家,杨凤:川农国家重点学科——动物营养学的开创者,邱祥聘:著名家禽育种专家,动物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中国家禽学会的创始人;  

周开达,川农的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川农的第一个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其冈D型杂交水稻是继袁隆平野败杂交水稻之后的最杰出的成果,被誉为杂交水稻研究的两颗明珠之一),何梁何利奖获得者,四川省首届杰出科技贡献奖获得者;  
  
颜济,著名小麦专家,国家发明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何梁何利奖获得者,川农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与院士擦肩而过的人;  

荣廷昭,著名玉米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发明二等奖获得者, 获得者,中国玉米领域仅有的两名院士之一,中国南方玉米研究的权威。这一代人书写了川农最辉煌的成绩,铸就了川农今日的光荣,代表了川农的巅峰。正是这两代人的努力,川农才在上世纪末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当时的川农在全国农业院校中名列前茅,在地方农业高校中列前三甲。在国家第一次评选国家重点学科中,川农击败强手——北农大和东北农大,动物营养学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畜牧学硕士点和博士点评估中名列第一。当时,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农业院校为数甚少,地方农业高校只有川农、浙农、东北农大、甘肃农大有。八十年代的川农的博士点有3个,作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博士点数量居于地方农业高校第三位,仅次于浙农、东北农大。全国第一批获得副高评审权,第二批获得正高评审权。第二批获得博士后流动站设立,当时全国只有一百多个单位获准设立。  

我估计川农在今年的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可能没能新增新的国家重点学科,这次申报了四个学科,预防兽医学是可能性最大的一个,但可能竞争不过其他学校,动物遗传育种也是老态毕现,上次败在广西农业大学,现在也不及江西农大,森林培育离国家重点学科水平要求差距还大,作物栽培学这几年发展较快,但实力不够,最终还是原来的动物营养和作物遗传育种学2个学科,勉强维系着川农211工程大学的门面,但颓势已现,不复从前。  
一声叹息----夕阳西下的川农淅行渐远(3)  

二、世纪末的转身  
川农到了二十世纪末的时候,成为一个关键的节点,是继续发展提升,还是坠落下滑。历史的选择,摆在川农的面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川农极其困难窘迫的日子,国家投入极少,基础设施匮乏,师资老化,学科不振,川农在困迷中艰难前行。继水稻、小麦在国家发明奖上的辉煌后,96年,荣廷昭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结出硕果,玉米研究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川农在三大作物的研究上先后闪耀着炫目的光芒,玉米研究成果从此成为全国南方玉米研究的中心,与川农的另两大作物研究并驾齐驱,成果不断,打造出川单系列杂交玉米品牌。97年,邱祥聘、王林全经过十多年努力,育种了天府肉鸭,荣获了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老一代动物育种川农人最后的辉煌了。到了2000年,这个世纪之交的时点,川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有意思的是,项目主持人全是老教师,都是七十岁以上的颜济和黎汉云,这深深意味着川农老一代的光荣谢幕。  
99年,川农进入211工程,2000——2001年,辉煌似乎再次绽放,除了国家科技奖励改革后的第一次颁奖中的辉煌,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川农第一次获得,这是奖励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作出的重大发现成果,作为农业院校是极其难得的。周开达,这个被戏称为仅次于袁隆平之后的“杂交水稻亚父”的著名水稻育种专家,终于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增选取中胜出,成为川农的第一位院士,川农在院士上迎来了零的突破,但遗憾的是,周院士在北京开完院士大会后便因脑溢血成为植物人,至今仍还躺在病床上,零的突破又回到了零的起点。2000年,周开达指导的博士生李仕贵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成为一个新的开始。其后,2001年,周永红的博士论文在四川省评选中列第一,但最终未能入选全国百优论文,2002——2003,连续3年,汤浩茹、魏育明、颜泽洪的博士论文相继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其中汤和魏的论文是在2000年完成的,魏的论文是2001年完成的,可以说世纪之交的川农博士论文是如此的高质量,在为数不多的论文中就有4篇入选代表中国最高学术水准的博士论文,在全国农业院校中,甚至于在全国高校的一个学科中也不多见。学科建设也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作物遗传育种在全国第二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增列为国家重点学科,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获准设立,在博士点申报中,作物学和畜牧学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预防兽医学和森林培育学获得博士点,在经历1986年时隔14年的沉寂后,川农的博士点终于有了第一次的剧增,由3个增加到9个。此时的川农似乎看到了一丝令人振奋的复兴的曙光。可有意思的时,这是老一代川农人在世纪末的辉煌谢幕,此后,这一代人便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也带走了川农的辉煌。  
与这些光荣同时发生的是,99年的两大事件,川农的大扩招和正式进入211工程。在表面上看,川农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但隐忧也将浮出表面。
一声叹息----夕阳西下的川农淅行渐远(4)  

三、211工程中的川农  
211工程,对于中国的大学意味着什么,名气,牌子,经费,还是其他。川农经过努力争取,终于获得了四川省的唯一名额,挤进了211的盘子,似乎,进入了211工程,川农便从一个地方高校,提升为全国重点大学,也意味着要从以前窘迫的困境中走出。但现在看211高校,也最多只能算第二或第三流了,前面还有985大学,就是985,也还分档次。211工程两期投入3亿多,与211紧紧相连的是大学扩招,川农似乎第一次变成川农大了。本人90年代初进入川农时,全校学生3000人,毕业时4000人,现在一年招生数都比过去在校生人数多。校区面积也扩大了,从一个校区扩大成了2个校区,不算分校,如加上温江校区,变成了3个。研究生规模也翻了几番,从原来的一百多人到现在的二千多人。与这些数字相比较,川农的实力,质量上了新的台阶了吗?进入211以来,川农的标志性成果,是在2003年,周开达的学生汪旭东主持的水稻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目前川农唯一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主持获奖的,但惊人的相似,汪在北京时也与其恩师一样,突然得病成为白痴,智力水平相当于幼儿,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青年俊杰成为继周一样在其成功的巅峰时突然报废。2005年,郭万柱的基因工程疫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进的郭已经六十多近七十了,今年,六十九岁的郭老被四川省推荐参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轮便被涮下来了。2003年,第九批博士点审评,川农仅上了一个,果树学,2006年,第十批博士点审评上了一个一级兽医学,植物病理学、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川农博士点为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与其他农业院校相比,少得可怜,在211农业院校中位列倒数第一,比山东农大,湖南农大,内蒙古农大,福建农林等非211的其他地方农业高校相比,也相差较大。这个号称211高校的川农,没发表过一篇有影响的高水平科技论文,没有主持过一项973项目,没主持过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以上项目,没有一人获得过国家杰青项目,没有一人成为长江学者计划的特聘教授,没有一个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甚至于培育基地也没有。这就是进入211工程八年的川农现状,一个充满暮气,越来越颓势的川农,一个人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弱,大楼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吹得越来越凶,水平越来越低,成果越来越少的川农,沉迷于过去而不能正视现实的川农。  
一声叹息----夕阳西下的川农淅行渐远(5)  

四、学科之痛  

一个大学的核心是其学科,代表该学校的学术水准和成果。学科包括了硬件(设施条件),研究水平(项目、论文和成果),人才队伍等方面。川农的学科发展,在现在激烈的全国高校学科建设竞争中越来越力不从心,学科地位整体下滑。  


作者: 川农茶人  

1、作物学篇。  

作为川农最强王牌学科的作物学,2006年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排名列第四位,次于中国农大,华中农大,南京农大,这是川农近年来学科中全国最高的排名,但与前三所学校相差较大。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学2个二级学科,作物育种是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增列,同时又是农业部和四川省重点学科 ,2007年通过教育部评估考核,仍为国家重点学科,这是川农最核心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学科,云集了川农最多最高的奖励和最高水平的师资,名列中国西部第一,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研究中出了2个国家发明一等奖,1个发明二等奖,1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个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拥有2名院士,2名何梁何利奖,1名WANG丹 萍科学奖,3名四川省杰出科技贡献奖,3名国家杰出高级专家,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专家,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博士生导师20多名,教授20多名,博士40多人的庞大队伍,建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出了4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具有全国一流的学术研究和培养水准。育种学科的人员一大特点是近亲繁殖太甚,本学科人员绝大多数是川农自己培养的学生留校,但是,最大的隐忧是新一代的影响力明显不及老一辈,如果任正隆走了(现在电子科技大学兼职,原小麦所杨足君博士也跑到科大),还有哪几个又能够有较高的原始性创新能力来表现川农作物育种学科,还是郑有良,李平,潘光堂,李仕贵,周永红,除小麦所的几个青年外,还有杰出的新生力量在哪里?周院士倒下了,荣院士老了,新的院士在哪里?川农还会重新回到零吗?距96年的发明奖已经十年有多了,川农的作物育种还会证明自己的实力吗,再次拿到国家发明奖或自然科学奖?川农育种能获得国家973项目等高级别研究项目吗,要知道,连云南农大和西南农大,甚至于贵州大学都获得了973项目,代表川农最高最强学科的作物育种能证明自己不会落伍吗?有太多的疑问和期待值得川农人去探究。与育种略显老态相比,作物栽培学近年来发展较快,是川农近几年发展相对较快的学科,走出了2000年的最低谷,上升势头明显。2000年,作物学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沾育种学的光,作物栽培学得到了博士点,当时只有1名正高杨文钰,96年晋升正高,本科学历,后师从山东农大作物栽培学大家于振文和余松烈院士,2002年获博士学位,于是便有了这样的现象,2001年川农作物栽培学杨是一名博士生,同时又是一名博导,在带博士生。在学科带头人杨文钰的带领下,学科队伍力量逐渐增强,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0位,近年也获得了四川省的一、二等奖,基本上保持了在西南地区第一位的学科地位,难的是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后备人选,虽然现在的5位正高都在40多岁,但青年一代中还未出现发展潜力较强的人选。
2、畜牧学篇。

畜牧学是川农的传统优势学科,与作物学一同成为川农的两大支柱学科,但近年来,畜牧学已显得老态龙钟,步履艰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繁殖这一块,基本上是没什么人搞,动物育种至从邱祥聘老先生淡出后,其学生和后续人员没能超越邱老的。李学伟,77年15岁上川农,89年27岁从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毕业回校,93年30岁评上正高,两度到加拿大奎尔夫大学作博士后,曾获世界家禽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一颗新星,但最终未能成为带领动物育种学科复兴的将才,最低谷时,川农的动物育种凄惨到博导只有两个老(邱祥聘和曾凡同)和一个少(李学伟),学科实力从八十年代曾名列全国第五陡降, 211九五建设时规划把动物育种建成国家重点学科(与此同时广西农大动物育种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其96年才成为博士点,2001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但没能实现,现在看来,恐怕这只能是一个梦想了。动物育种是一个具有二十多年的老博士点,真正成为一个老而不强的学科了。动物营养曾是川农第一个和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曾是川农的王牌和标志,也曾有过川农营养、天下第一的美誉,但现在不能说第一了,第一早让别人争去了,最多只能算前三了,今后不努力恐怕保住前三都危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时,川农的动物营养确实很捧,但危机已埋藏在其间,中青年一代的接班人没能从杨凤老先生手中把旗子接传下来,虽然王康宁、周安国等是好学者,但不能算好带头人,到了新世纪,陈代文出掌营养所,有了一丝亮色,但奈何整个学术队伍力量不强,缺乏杰出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一个堂堂的国家重点学科连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很困难,发一篇sci论文都不易。可看到的一点变化,这两年加大了人才的引进,从川农血系外从云南农大、中国农大、中科院等引进了郭荣富、薛白等(虽然郭是川农动物营养毕业的),改善了清一色的学缘结构。近两年,动物营养最大的成绩是争取成功教育部创新团队,算是挽回了一点脸面。草学,一个老而新且小的学科,原来不受重视,现在很火爆的学科,不是原来的牧草和草地,而是草坪火了草学。川农的草学从八十年代开始招本科、硕士生,2001年,因畜牧学获一级学科博士点,草学成为博士点,川农草学是中国南方第一个本科、硕士、博士点。获得博士点时,川农的草学,一个教授也没有,杜逸和周寿荣老教授都退了,后张新全从瑞典农业大学博士后回来,35岁评了教授、博导,是当时川农最年青的博导之一,成为川农草学学科带头人。张不负众望,带领川农草学走出低谷,较快发展起来,川农草学系的老师纷纷攻读其博士学位,现在草学系有博士6人,建成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重点学科。草学队伍人员少,学缘结构单一,除张之外,学术水准还需提升,可惜另一名骨干吴彦奇到美国留学读博士,学成后还没回来。张是川农草学的核心人物,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首批入选者,省学术带头人,两次竞争川农动科院副院长失利,不知还会继续留在川农不,如果走了,川农草学将会一撅不振。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科,川农基本上是空白,原无本科专业,也无研究生点,后因畜牧学获一级学科博士点,从山东农大聘请蚕桑专家牟志美兼职博导招生,后动物生理学专家周定刚老教授也在该学科招博士、硕士生,学科力量几乎空白。
3、兽医学篇。兽医学是川农的老学科, 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一样,川农集中了西南地区的畜牧兽医学科力量,(西南其他各农业高校的畜牧兽医学科是后来才重新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川农畜牧兽医的老班底加集中地区力量所积蓄,也是川农的传统支柱学科。早期的川农兽医有像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陈之长(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博士,著名基础兽医学专家,中国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与开拓者,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创始人之一,1942年组织恢复畜牧兽医学会任理事长,川农兽医学的创始人),夏定友(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著名预防兽医学专家,50年代中国最年轻的兽医学教授之一,文心田和王红宁的导师)等早期中国兽医界的名人。但是川农兽医学的发展却不顺利,预防兽医学96年(败于江苏农学院,现扬州大学,2001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刘秀梵2005年当选工程院院士)、99年申博失败,直到2001年申请到博士点,2003年基础兽医学申博失败,2006年申请到一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获准设立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兽医学中最强的二级学科是预防兽医学,被列为四川省重中之重建设学科,曾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3项,发展的势头到2006年是其顶峰,带动川农兽医学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现在郭万柱要七十了,将要淡出,王红宁到了川大,剩下程安春和汪铭书两口子算是核心,年青的教师虽然多数有博士学位,但成长还漫长,有潜力的最可能就是徐志文了,但整个队伍还是太单调了,后劲不足。动物微生态学会是唯一挂靠在川农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由何明清教授作为主要发起人,第一届到第二届理事长,何去世后,该学科方向后继乏人,川农在动物微生态的地位岌岌可危,今后可能不保。基础兽医学现实有两名教授、博导汪和崔,传说两人不和,或许,不仅是基础兽医,在预防兽医也是如此,人和不够,内耗太大,影响着川农兽医的发展。近年基础兽医虽有发展,但整体实力仍显不足。临床兽医实力最弱,自陈昌钧教授2001年领衔争取硕士点退休后,至今尚无一名正高,沾光获博士点后,也无导师,由兽医学其他二级学科的教师来招生。目前从甘肃农大引进了曹随忠博士,同时有几名老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临床兽医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林学园艺篇。林学和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并称川农的四大传统支柱学科。林学一级学科下设7个二级学科,森林培育是川农林学中最强的二级学科,2001年获得博士点,成为农业院校(除专门的林业院校)中第一个获林学博士点的,其他二级学科:森林保护93年获硕士点,森林经理学和水土保持在99年学科调整时获得硕士点,园林植物和观赏园艺是林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95年开始招本科,2001年获硕士点;2006年,林学获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他的二级学科才开始培养研究生。林学学科队伍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缺乏杰出学科带头人,原来的老三驾马车:胡庭兴、张健、罗承德,3人均为硕士,罗已超六十,胡已五十多,张近五十;后来的除李贤伟和陈其兵外,有实力的实在不多,以至高龄的周和石还在带学生,但已力不从心。近年从外引进了几名博士,杨万勤博士今年入选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成为川农林学唯一入选的教师。林学学科发展步伐过慢,令人忧心,不知何年才能争取到一级学科博士点。园艺学包括果树学、蔬菜学和茶学3个二级学科,本来园艺是川农的弱项,52年院系调整时被调整到西农,后来才恢复发展起来,93年果树学获硕士点,2003年获博士点,是川农除八十年的老三大学科外,发展最快获得博士点的传统农学学科,用了10年时间。果树学现有的博士生导师中汤浩茹和王永清水平较高,汤的博士论文获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王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曾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是个典型的学者,品行令人敬佩。果树学师资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较高,博士学位者8人,其中2人是归国留学博士,另有2人在读。蔬菜学是个被忽视的小学科,师资力量一直单薄,寒碜时只有一名快退休的老教师和一名刚从西农毕业的助教,后果树学李焕秀改行从事蔬菜研究,2003年获硕士点,到现在通过留校和引进,有博士3人,1人在读。茶学是个老专业,由于缺乏眼光一直未发展起来,直到2003年才申请到硕士点,齐桂年和杜晓先后从湖南农大和川大获得博士学位,但整个学科实力太弱,只有2名正高,3名硕导。
5、其他学科篇。生物学中分子生物学是川农发展最快的学科,集中了川农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精英力量,96年申请到硕士点,2001年便争取到博士点。生物物理是发展了20多年的硕士学科,但一直没能有较大的进步,目前有教授、博导2名。微生物学中的学术带头人张小平教授是个有较高水平的学者,但该学科发展并不理想,虽集中了农学、动科、资环3大院的力量,但仍未获得博士点。植物保护虽有一级学科硕士点,植物病理2006年获得博士点,从力量的单薄而言,有点出人意料,虽叶华智教授是西南地区第一位植物病理博导,但植保学科而言,川农是西南地区最弱的一个学校了,云南农大的植物病理2003年获博士点,2006年获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贵农和西农也有植保一级学科博士点。土壤学在川农可算得上是一个悲剧,从90年的硕士点到现在,还是一个硕士点,已经17年了,不知下次是否能够成功。农业经济管理2006年获博士点,绝对是个意外,在全国的学科比较中,川农的农经实在不怎样,现在的博士生导师中有博士学位的4人,蒋远胜和吴秀敏可能算是新生代力量,蒋从德国波恩大学博士毕业,吴从浙大毕业,杨锦秀从西财毕业,付新红从西农毕业,从外引进了冉瑞平博士,另还有4名博士,几名在读的。其他的学科实在力量太弱,工学和社科类学科在川农也没有什么影响力,更谈不上在外面了。
整个川农的学科,原有优势学科优势不明显,步伐缓慢,力不从心,弱势学科一弱还弱,新的学科不见起色,在全国高校发展的浪潮中,川农被原来领先的学校越抛越远,被后来锐然进取的学校赶超冲过,川农还在原地匍伏蜗行,吃着老本。
文章来源:百度贴吧-四川农业大学贴吧,作者:川农茶人。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13 23:2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