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金猪之年,生猪养殖迎来了又一轮高峰,创下了自建国以来的最高价。生猪价格的高位运行直接影响了人民的菜篮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亲自到陕西考察了生猪养殖情况,由此可见,其影响非同一般。但就是在这样的高价刺激下,生猪养殖者,尤其是小型场和散养户,补栏积极性并没随着猪价的飞涨而出现激情;新加入到这个行业的企业和个人也寥寥无几;其原因何在?2007年后期走势又如何?笔者仅就个人观点发表一点看法,供业内人士参考。
1造成目前高价的原因
1.1养猪业的发展规律在起作用
潮落终有潮起时。自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猪价一直持续低迷,许多在2004年补栏和引进种猪的场(户),导致血本无归(此时猪价仅4.8~6元/千克),极大的挫伤了养殖户的养殖热情(由于亏损也使他们再次补栏的资金不足)。仔猪在最便宜时曾出现100元买3头的局面,抗风险能力最低的养殖户开始宰杀母猪,处理仔猪及育肥猪,造成母猪存栏量大量下降,后续育肥猪数量锐减,在经历一轮低谷之后又迎来了高峰。
1.2疫病仍是困扰养猪业的第一大杀手
2006年大范围发生的无名高热病,到目前为止仍未真正结束,单纯将其定义为由变异性蓝耳病所引起,本人认为比较片面。其中圆环病毒、猪瘟、伪狂犬、猪流感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蓝耳病灭活苗的确切免疫效果,有待大家进一步考证。
不可否认的是,无名高热的发生造成了养猪界的“谈猪色变”、“谈热色变”,尤其是养殖专业知识匮乏、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的广大小型猪场和散养户,更是损失惨重,但他们却是中国养猪业的顶梁柱,占全国出栏总量的70%左右,顶梁柱的坍塌造成育肥猪数量的不足,价格据高不下。
1.3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工业对玉米的需求逐年递增,造成供应偏紧,2007年玉米突破0.8元/500克已指日可待,是否能达到或超过1996年的0.86元/500克的历史高峰,并非不无可能。豆粕也毫不示弱地向上抬头,截至8月辽宁,黑龙江等地已经突破3000元大关。饲料价格也上涨400元一吨。各类保健、治疗药物更是疯狂上涨,阿莫西林从220元/千克涨到500元/千克以上,VC从30元/千克涨到80元/千克以上。各种原料的上涨,造成养殖成不的不断攀升,按照规模养殖场保本点猪粮比6︰1计算,当玉米价格达到0.8元时,保本价则达到4.8元/500g,高成本支撑猪价不会大幅下降。
1.4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促使猪价上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劳动力成本急速上涨。愿意从事收入不高、又脏、又累、又臭的饲养员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在目前无法改变养殖业工作环境的状况下,企业不得不提高饲养员收入。随着社会的发展,饲养员待遇仍有上升的可能,劳动力成本,只会上升,下降的可能不存在。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可观,而养猪业利润不高、风险很大、环境又差,因此从事该行业的人积极性越来越低,促使养殖数量减少,猪价升高。
2 2007年下半年预测
2007年下半年猪市走势整体来看,不会出现大幅下降,8月份以前猪价会围绕6元/500g左右上下波动,9、10月份会出现下降走势,5.5元/500g将有较强支撑,跌破5元/500g的可能性不大。判断什么时候猪价大幅下跌,要看种猪什么时候补栏火爆,再后延一年时间,又将进入下一轮低谷期。
原因分析:
2.1母猪的存栏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育肥猪的数量取决于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就目前存栏状况看仅有2005年的50%左右。由于人们对高热病的惊恐心理并未完全消失,造成引种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猪价的大起大落,一般养殖者很难把握好机遇,担心引种后猪价又会大幅下降,一直徘徊、犹豫不敢引种。各大种猪场种猪销售情况并不乐观,由此可见一斑。母猪存栏量迟迟不能补充到正常水平,支撑猪价短期内不会下降。
2.2季节及消费性因素
育肥猪从出生到出栏需要5~6个月的时间,5、6、7、8月份上市的育肥猪,大都出生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此时正值严寒季节,仔猪的成活率相对较低,再有无名高热的叠加因素,支撑猪价格的高位运行。3月份以后成活率提高,但生猪出栏时又遇双节、元旦等消费高峰,拉动猪肉消费量上升,支撑猪价不会大幅下降。
2.3成本因素
饲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保健成本等各种直接投入较前几年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支撑猪价不可能大幅下降。
2007年是养猪业难得的好年景,认真贯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养殖观念,想方设法提高猪群的健康程度,把疾病拒之门外,在金猪之年实现金猪梦。
2。4好多养殖户在盲目进猪后都不吸取以前的教训,导致现在到多从外地调回的仔猪(育肥用)有50---70%在发病,且死亡率较高!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