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饲料工业和养殖业正在迅速发展,饲料品种、品牌、外观形态和内在质量多式多样、各有特色,但饲料产品的质量是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识别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手段,如果我们从饲养试验出发,通过相对客观的对照试验,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结果。不过,此过程相对复杂,要求也比较高,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此外,不在同一条件下进行严格的科学对比试验,其饲养效果差别也很大,难以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目前,饲料厂家在选择原料或调整配方模型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而对经销商和养殖户来说,恐怕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其次,应该是一系列的检测手段,来确保饲料产品质量的稳定。从常规营养成分到氨基酸,再到微量元素、维生素的检测,通过这些指标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鉴别饲料产品的质量。这就提示我们在选择饲料时,首先对厂家要有一定的认识。厂家不见得非得有多大,但相应的化验设备和人员还是必需的。只有具备这样条件的厂家,我们才能更放心。
当前部分养殖户和经销商因缺乏科学知识和检测手段,凭借经验,以“外观鉴别”来评价产品质量,也有其合理之处。所谓外观识别,即经销商或用户,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以直观鉴别方法来判定产品质量好坏。
1、 看:首先看饲料有无产品质量合格证。二是看有无饲料标签。饲料标签在包装袋的封口处,其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发布。生产企业必须附具饲料产品标签,没有标签的饲料,根据有关规定不能经营,更不能购买。三看保质期。保质期是饲料标签注明的内容之一,凡超过保质期及没有注明保质期的配合饲料,不要购买。四看原料色泽。根据原料的色泽可大概判断饲料是否稳定,但色泽不是决定饲料好坏的唯一标准,看看色泽是否一致均匀,颗粒度是否均匀,有否结块、发霉现象。
2、 闻:饲料中常用各种调味剂,用于对动物的诱食调整其适口性,因此,不要根据气味来判断某种原料的多与少。要抛开香味剂气味,闻闻有没有其它气味,如发霉气味、油脂哈喇味、酒糟味、氨气味(尿素等非蛋白氮形成的)及其它异味。好的产品能闻到其特有的香味。
3、 尝:优质产品(配合饲料居多)香甜可口,不喇喉咙,不苦,无异味。
4、 喂:好的饲料适口性好,有时甚至不需要过渡,换料后直接采食。否则,大多数不采食,甚至拒食,但有病除外。
5、 便:优质饲料进食后排便不拉稀,成条状,色泽暗黄稍黑,表面有光泽,落地呈塔状。如呈球状或过干,说明饲料中纤维含量或药物含量过高。如拉稀(过渡期、疾病现象除外)说明饲料中原料存在问题,不要继续饲喂。但有些饲料进食后软便并不是拉稀,不应响长势时可继续饲喂。
6、 长:好的饲料饲喂半月后长势明显,或与其他饲料对比日增重胜出。
最后,我们要避免一些误区:
一、饲料颜色,不是越黄越好。因生产饲料的主要原料品种较多,因各自配方不同、所选用的原料也不一样。就同一种原料(如玉米、豆粕、次粉等),因产地、品种或加工方式不同,颜色也有差别。特别是有的添加剂,颜色差别就更大了。因此,有的生产厂家为了迎合用户的心理要求,加入一些色素颜料来改变饲料颜色,看上去金黄展色、清秀悦目,很受欢迎,但并无必要。因畜禽对饲料颜色,并不挑剔,而人为心态,误入了歧途,其增加的色素费用,还是摊到用户头上,多此一举。
二、饲料粒度,不是越小越好。饲料造粒的目的,是为了畜禽便于采食、减少浪费,而且可增加饲料贮存期的通透性,有利防止霉变。但有的用户认为粒度越小有利消化。其实粒度大小对消化吸收基本没有影响,因颗粒调料经咀嚼和水化后,在胃肠内都变成糊状,颗粒稍大 l-2毫米对消化基本没影响。我们认为,饲料消化好坏与原料粉碑细度有关,而生产厂家按营养学观点,已充分考虑了不同龄期的原料细度,一般均能满足畜禽消化要求。特别是对没有造粒条件的自配饲料;也可以不造粒。而且造粒将提高饲料成本,粒度小成本越高,其费用还是出在用户身上。
三、饲料香味,不是越浓越好。饲料适当增加一点香味,是为了增加食欲,提高采食量。但有的用户或经销商,片面强调香味越浓越好。猪或鸡对香味颜色本来就不敏感和欲求,而以人为心态要求“色、香、味”俱全,不但提高了饲料成本,而且对产品质量判断产生了误解。我们认为,如果适当增加一点香味能提高诱食量,还是可以的,但不是越香越好,相反,过量的香精不但使畜禽产生厌食,还会刺激呼吸道;对饲料产生氧化酸败,不便保管,而且还可能诱发哮喘病。人和畜的感觉(味觉或嗅觉)并不一样,我们认为,饲料更应考虑适口性,如能增加适口性,这才是提高采食量的主要途径。
四、饲料质量,应科学评价。我们认为,饲料的颜色、粒度、香味和水化性等。应该正确对待,更不能作为鉴别饲料质量好坏的标准,一但舆论导向进入误区,不但提高了饲料成本,增加了用户负担,而且对饲料质量的科学鉴别极为不利。我们认为,饲料质量好坏,关键是内在质量,影响内在质量关键是饲料的营养成分含量(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磷、钙和氨基酸等),其次是矿物质(铁、铜、锌、锰、碘、硒等)与维生素(A1、D3、E、B1、B2、B6、B12、叶酸、烟酸、泛酸等)和促生长素(氯化胆碱、生物活性物质等)的合理配比,以及酶制剂、香味剂、防霉剂、抗氧化剂和抗生菌等辅助添加剂的合理搭配,这是全价配合饲料的关健所在。当然,生产厂家一般不公开自己的生产配方,只是以主要营养指标来表示产品质量,这也难以判断质量好坏,因此还应采用实际饲养效果来检验产品质量,但必须注意试验的可比性和可学性,严格考核有关指标,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科学结论。根据当前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需要,对厂家来说,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把好质量关,并经常向经销商和用户传授饲料及养殖的科学知识,了解产品信息反馈。为了提高养殖水乎和对饲料质量的识别能力,希望养殖户和经销商要加强饲料知识和动物营养保健知识的学习,要正确宣传科学识别产品质量和科学饲养方法,将我国商品饲料生产和销售引人健康发展轨道。
五、按畜禽种类和生产发育阶段选购
配合饲料是按不同畜禽种类,不同生产目的配制的,鸡料又分小鸡料、大鸡料,因此,选用时一定要按配合饲料的说明对号入座。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
[ 本帖最后由 春天的故事 于 2007-10-29 10:30 编辑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