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各年龄、品种、性别、季节,均易发病死亡。温和性猪瘟的发生给猪瘟防制带来诸多麻烦,诊断上也十分困难。本文总结了猪瘟发病的一般症状和诊断及猪瘟控制上的一些误区。列举了近期我们在猪瘟抗体检测和猪瘟控制方面的经验和一些教训,通过抗体检测和抗体监测,制定合理的免疫方案,结合猪场规范化的管理和饲养方式,可以减少猪瘟的发生。
关键词:猪瘟;防制误区;抗体监测;控制
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其特征为急性经过,高热稽留,死亡率很高和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出血、梗塞
和坏死等变化。目前,我国一种病型温和,病势缓慢,病变局限,并呈散发的非典型猪瘟也时常发生。同时,由于免疫不当、野毒感染等引起免疫失败,及一些管理方面的因素,给猪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各年龄、品种、性别、季节,均易发病死亡。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防疫密度低、疫苗效价低及不合理的免疫程序及操作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多呈非典型型发生,可呈散发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临床症状缓和,病变不典型。本病可经垂直传播。妊娠母猪的免疫力不足,感染后症状不明显,带毒,导致胎儿带毒,分娩后仔猪不发病,断奶后发病;母猪感染无免疫性,毒力不特别强,引起胎儿时死胎、木乃伊胎、弱胎,个别存活仔猪出现神经症状。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及排泄物。
1
临床上猪瘟诊断的一般过程
1.1发现猪只出现以下症状:
○ 倦怠、食欲不振、精神萎顿;
1.2 对可疑患猪可抽样进行解剖检查,下述病变作为综合诊断定性的依据之一: 1.2.2淋巴结外观充血肿胀,切面周边出血,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 1.2.6回盲瓣、回肠、结肠形成“钮扣状肿”(慢性猪瘟); 然而,临床诊断大多是建立在猪只已经发病的基础上,而这时猪场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如果是诊断出存在猪瘟感染,采取的方法也比较单一,虽然临床上可以取得一定效果,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从长期的角度猪场要控制猪瘟来看,对猪场的帮助不大。 误区一、只要进行猪瘟疫苗免疫,就没有猪瘟困扰。这是很严重的认识上的问题。首先,任何疫苗的免疫保护率不可能达到100%,能达到80%及以上,就是相当成功的疫苗,或者免疫相当合格。其次,任何猪场的免疫方案未必合理,而且免疫操作是否规范也是个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只要进行了猪瘟免疫就高枕无忧了。 误区二、只要猪群没有表现猪瘟症状,不用进行猪瘟抗体监测。这个属于认识深度上的问题。抗体监测的目的不仅仅是诊断,更主要的是评价猪群整体的免疫状况,并且根据监测结果对免疫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提供一些预警机制。 误区三、重视其他重大疫病防治,忽略基础免疫。疾病的免疫防疫只是养猪过程中一个环节,而且每天的基础工作相当多,如猪瘟的免疫。虽然蓝耳病、链球菌危害十分严重,但是,作为基础免疫,猪瘟显得更为重要,加上目前国内隐性猪瘟感染相当严重,猪瘟防疫不可轻视。
3 猪瘟免疫检测案例分享
在江浙沪等地区进行一般性的猪瘟抗体检测,结果发现很大一部分猪场猪瘟抗体偏低,而且抗体阳性的比例也很低,远远达不到疫苗免疫后抗体保护的标准。尤其是在80~100日龄左右育肥猪,抗体阳性率在20%~40%的比例不等,这样一个群体,其猪瘟感染的潜在威胁相当大。
随机抽检80日龄左右商品猪12头,检测猪瘟抗体,发现保护率只有30%左右(图表省略)。这一现象立即引起了极大关注。我们怀疑是否有猪瘟野毒感染,立即使用进口猪瘟野毒诊断试剂盒进行野毒抗原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当时我们分析,既然没有野毒隐性感染,为何抗体上不去?推论:是否猪瘟的免疫方案存在缺陷? 于是检测了40日龄仔猪(尚未进行猪瘟首免)的母源抗体,结果是90%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在1:8~1:16。根据抗体消长规律,建议猪瘟首免日龄选择在30~35日龄。结合此猪场管理完善,严格按照“全进全出”生产模式操作,最终定在35日龄进行猪瘟首免。并且于100日龄左右检测猪瘟免疫效果,如图: 而且抗体水平都在猪瘟疫苗免疫后的合理范围内,均一度良好。可以说,免疫方案调整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保护率83%并不是永恒的,因为后备母猪的补充,种猪的免疫状况等会影响首免及随后二免,今后要做的工作是种猪群的免疫监测和商品猪的免疫效果评价,建立长期的免疫监测机制,保证猪瘟疫苗免疫的可靠性。 (阻断率>40为阳性,<30为阴性,在30和40之间为可疑。)
|
此猪场一直比较稳定,商品猪进行2次猪瘟免疫,在商品猪90日龄左右抽检测猪瘟抗体,结果如下: 从结果可以看出,抗体阳性率很高,抗体均一度还可以,由此判定此猪场猪瘟免疫合格。以后的工作重点是:首免日龄的确定及每6个月对猪群猪瘟抗体进行抽检,评价免疫效果。 以前此猪场很少进行猪瘟抗体监测,猪只一发病便进行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在猪场发病期间,采集6份生产母猪血样进行猪瘟抗体检测,结果如下: 从检测结果来看,阻断率均大于40,抗体均为阳性,似乎很好。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无论猪瘟疫苗如何免疫,也不可能使阻断率几乎都集中在96,而且猪瘟抗体阻断率超过90是个危险信号。因此,可以初步断定:存在猪瘟感染。 后期需要跟进的工作是定期检测母猪群的猪瘟抗体水平,同时检测仔猪的猪瘟母源抗体水平,根据抗体消长规律确定仔猪首免日龄。而相应的二免日龄也应该做适当调整。补充的后备母猪也应该做好接种工作。 目前,生产中遇到猪瘟免疫方面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接种猪瘟疫苗后,抗体保护率很低,而且很多时候出现在规模化猪场。这不得不引起猪场的高度重视。 理论上,猪瘟完全可以通过猪瘟疫苗的合理免疫得到控制。可是,我国在防治猪瘟方面却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猪瘟疫苗的运输及保存各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疫苗效价下降,这也是目前遇到的很普遍的问题; 4.2免疫抑制性疾病(PRRS,PCV-2等)的存在与发生,导致猪瘟免疫失败,引发猪瘟卷土重来; 4.3疫苗免疫程序的不尽合理,或者出现漏打的现象,再加上有些猪个体差异,天生易感,导致猪群内总有一些带毒猪存,在免疫低下的时候发病; 4.4频繁的运输,检疫不合格,病死猪的处理不当,非法小刀手的屡禁不止等等,让猪瘟控制工作困难重重。 5.1.1评估免疫效果,反应畜群的抵抗力;
5.1.2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特别是首次免疫)对于获得有效免疫是非常关键的,预测血清转化;
5.1.3建立自己猪场的抗体基准线;
5.1.4评估感染史。
● 商品猪:关键是首免日龄的选择。免疫过早,母源抗体影响太大,容易造成免疫失败或群体抗体不均衡。免疫过迟,猪瘟免疫空白期加长,危险增加。建议在首免之前检测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以确定最佳免疫日龄。同时最好在正常二免前也检测猪瘟抗体水平,确定免疫方案。要求猪瘟免疫后6~8周要检测猪瘟疫苗免疫效果。这样重复几个轮回,以后便可以按照设定的免疫方案接种猪瘟疫苗,并定期抽检免疫效果。 ●
种猪:种猪的猪瘟免疫是关键。
公猪:一般猪场是每年免疫2次,但接种时间及免疫效果要根据抗体检测结果来确定。
生产母猪:争议最大的是普防还是跟胎次免疫。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理论上是跟胎次免疫较合理,但是会有漏打,繁琐,浪费等。而普防相对简单,省事,但是效果上不十分理想。建议猪场根据自身实际,能严格做到全进全出,生产流程相当规范的猪场,可以跟胎次免疫。科学的做法是根据母猪群猪瘟抗体水平,评价生产母猪群的免疫水平,并采取积极措施。综合比较两种方法,笔者还是偏向跟母猪胎次免疫较好。每年进行抗体检测2~3次是合理的。
后备母猪:常规是在母猪配种前完成2次猪瘟免疫,但是配种前检测一下抗体水平,了解后备母猪关于猪瘟免疫的一些细节对于今后的生产工作更有帮助。建议后备母猪免疫合格的方可进行配种。
5.3仔猪超前免疫
方
法:刚出生仔猪立即免疫接种猪瘟疫苗,2h后吃初乳。 注意事项:要根据种猪的免疫状况,猪瘟抗体水平的高低及均匀度,仔猪是否存在隐性感染,所使用的疫苗种类及疫苗质量,超免接种时间及吃到初乳时间,接种部位、剂量等方面综合考虑来评价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