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秀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据媒体报道,刚刚进入7月,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广州等)的猪肉价格突然反弹并创了历史新高。
上一次猪肉价格猛涨是在今年5月份,从那时开始,国务院以及各个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亲自到陕西调查上涨原因并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对策,商务部还称要动用储备肉,农业部已出台鼓励生猪饲养的新政策等等。
进入6月份之后,猪肉价格似乎平稳过渡了一段时间,使得有关部门甚至相信猪肉价格今后将不会再上涨,并有可能出现回落。因此,猪肉价格近期反弹带来了公众的不解和媒体的关注,也可能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产生了压力。那么,这种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前段时间的短期措施是否起作用了?猪肉价格会不会降下来?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对这些问题,目前仍是众说纷纭。
对于前段时间猪肉价格持续上升,许多专家已经给出了客观原因。首先是供应总量的下降,这种下降除了没有利润激励以外,生猪的疾病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它使得猪肉市场供需平衡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价格上涨;其次是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一度使得以玉米为主要成分的饲料粮价格上升,由此导致的生猪生产成本增加也是猪肉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再就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猪肉需求的增加更进一步推动了价格的上升。所有这些原因的集中体现,就是猪肉价格似乎在没有先兆的情况下快速上涨。
虽然相关职能部门前段时间采取了似乎积极有效的措施用以平抑猪肉价格,但笔者认为短暂的价格平稳只是人们心理作用的结果,并非猪肉供应真的上去了。首先,在猪肉价格持续走高时,经营商抱着“观望”心理,可能采取的行为是不会很快将猪肉卖出去,以等待更高价格出售。但是,动用储备肉的信息加快了猪肉流通渠道的速度,短时期内猪肉供需平衡改善,从而价格趋稳。然而,这并没有解决猪肉供应短缺的根本性问题。从另一方面分析,虽然相关部门采取了鼓励农民养猪积极性的措施,但从生猪正常的生产周期来看,至少要6~8个月才能见效。如果一切按政策导向发展,至少还要再过4~6个月,猪肉的总量供给才能真正增加。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猪肉价格下降的可能性不大。高价格的持续是一个延续的现象而不是新问题。
那么,猪肉价格到底会不会回落?笔者认为,除了政府重视和政策鼓励以外,正确理解农民对市场价格的反应是关键。过去十几年对农民行为的研究经验告诉我们,农民是会对市场价格作出及时反应的。因此,无论政府采取鼓励政策与否,高价猪肉的信息已经反馈到农村。在经历了长期以来养猪亏本的遭遇后,通常农民是会尽可能抓住这一好时机的。因此,政府的政策不应该是短期的价格干预和补贴,这样可能会使价格波动更剧烈。
政府要做的是长远方面的疾病防治和提高生产效率。市场供应上去后的最直接后果是价格下降,但如果生产效率不提高,加之流通环节管理不善,农民很可能又会遇到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从大起到大落的惨重损失。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