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最早发现于美国,因临床表现与狂犬病类似,故称伪狂犬病。该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导该病的流行。我国自1947年刘永纯从猪体分离到PRV以来,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报导流行[1]。文章主要对血清学、分子生物学诊断与检测方法以及鉴别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成年猪无明显症状,母猪流产或产死胎,仔猪表现神经症状,肌肉振颤,严重时四肢划水样运动,体温升高达41 ℃~42 ℃。取PR病例的脑和脊髓做成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后观察呈现非化脓性脑炎变化,其他大体剖检特征不明显。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可检出A型核内包涵体。
将典型病例病料悬液给家兔、小鼠或鸡胚接种,观察其临床症状的出现从而确诊。家兔出现精神委顿,体温升高,继而注射部位出现奇痒症状,随即肌肉痉挛,角弓反张,最后死亡。小鼠接种后有奇痒症状,持续12 h,在2 d~5 d内死亡。鸡胚接种后3 d~4 d后,病毒侵害神经系统,鸡胚死亡[2]。
中和试验(serum neutralization test,SN)又称微量血清中和试验(mircoserum neutralization test,MSNT),作为病毒检测的经典方法,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检测PR的法定方法之一[3]。
方六荣等[4]用MSNT进行了PR的血清学调查。通过监测中和指数和中和效价,发现SNT的特异性很强,但敏感性较低。如果延长抗原与血清的孵育时间,尤以补体存在时,可使其敏感性增高。由于该法操作繁琐,工作量大,且受技术、细胞等条件限制,给实际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
乳胶凝集试验(latex agglutination test,LAT)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性质,先用乳胶包被抗原,再与相应血清反应,如几分钟内发生凝集,可判定有PRV感染。日本的柴因勋对比了LAT和SNT,检验了1 659份血清样品,发现LAT和SNT的相符程度达97.6%。且由于LAT可以检测有很强凝集活性的IgM,可以早于SNT检测到PR病毒的抗体。国内吴斌等(1997)做了同类试验也表明LAT和SNT间无统计上的差异。美国已经有商品化的LAT试剂盒供临床使用[5],华中农大也于国内率先研制成功LAT试剂盒。LAT操作简单、方便、快速,且敏感性、特异性强,适用于疫病监测或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种猪群检疫净化阳性猪初次筛选。与SNT相比,LAT具有更加广阔的推广前景[6]。
Stewart等(1967)首先应用荧光抗体染色法(immunofluorescence,IF)检查分别以病毒和病料接种的PK-15细胞培养物,获良好结果。用免疫荧光技术对采自不同组织的病料进行检测发现,扁桃体和淋巴结的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大脑、脾和脊髓。黄骏明等(1995)报导建立了检出率在95%以上的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取病猪的脑三叉神经、延脑和脊髓等组织作冰冻切片后免疫荧光检查,可于2 h~ 4 h内得到结果。此法是我国目前用于PR快速诊断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I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IgM-ELISA还可早期检测[7]。OIE将其作为诊断猪PR的首选血清学方法。美国也将ELISA作为3种PR的法定检测方法之一。
用ELISA检测PRV抗体的方法由Snyder等(1978)首创。Homme P等 (1997)将PRV gD基因在杆状病毒中表达,制成重组抗原并建立了竞争ELISA(cELISA)。用此法可检测到感染2周后血清阳转的情况。Gut M等[8]用同样载体表达了gE糖蛋白和gI糖蛋白,构建了直接竞争ELISA(gE/gI -ELISA),试验证明gE/gI ELISA比gE-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强,还可用于检测感染2周龄的早期感染猪血清中的抗体。
娄高明等(1998)建立了检测PRV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因其操作简便,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因此适合大规模的检验检疫。四川农业大学的曹三杰等[9]建立了Dot-PPA-ELISA,可检测最低IgG含量为1.398×10-8g。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Dot-ELISA试剂盒已投入使用[10]。
1977年Gutekunst D E等首次报道了利用微量免疫扩散试验(microimmunodiffusion test,MIDT)检测了2 200多头猪血清中的PRV抗体,其阳性结果与SNT相同[11]。此法所得结果不受血清污染、溶血和细胞毒素等条件的影响,具备经济和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特异的优点,但敏感性不高。Willam P(1994)分别对MIDT、SNT、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current immunoelectrophoresis,CIE)进行了比较,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也很接近。国内的黄生(1989)、吴斌(1997)在做了同类的比较试验后认为MIDT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适合基层和大型猪场使用。
Tetsu N等(1989)发现PRV可以凝集Balb/c小鼠红细胞,并以此建立了PRV的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试验(hemagglutination or HA-inhibition,HA或HI),检查猪血清抗体的结果与SNT紧密相关,但是HI效价较低。Inaba Y将抗原与血清孵育时间延至48 h,再加补体继续孵育1 h,效价比前法高2倍~32倍。但是,Yamada S等研究发现gC-PrV 突变株不能凝集红细胞。吴平等(1991)用单克隆抗体致敏绵羊红细胞,建立了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SNT符合率为94%。 Narita等(1982) 建立了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中重激活的PRV。Ducatelle等(1982)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检测了61头有神经症状的病猪,发现与病毒分离试验试验相符程度为95%。Afsher等(1986) 建立了可对PRV进行定量分析的免疫过氧化物酶蚀斑染色方法[12]。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补体结合试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放射免疫试验[13]和对流免疫电泳等试验可用于PR的诊断。
核酸探针又称核酸杂交(ribonucleotide hybridization),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的特点,已被用于PR的诊断。Brown T M等(1988)建立了检测感染猪体内PRV-DNA的原位杂交法[14]。Linne T(1987)报道的斑点杂交法中,用P32标记的探针在感染后4 h就可检出组织中的病毒DNA,而分离病毒需要1 d~2 d。Maes R K等[15]用生物素和地高辛标记探针,其敏感度为1 pg~5 pg。郭万柱 (1991)等也用全基因组和重组质粒制备了P32标记的探针,成功的检测了10 pg的PRV DNA。李学伍等(1997)利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特异性扩增产物制备地辛高标记的探针,对闽A株、鄂A株、Baratna株、英国株及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与PCR检测结果相符,准确率为100%,灵敏度达到2 pg DNA。在没有PCR技术之前,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是短时间检查PRV潜伏感染的最敏感的方法。
Belak S等(1989)率先建立了PCR检测PRV的方法。Jestin A等(1990)由鼻拭子抽提核酸,扩增gD基因序列而检测到PRV。李学伍等(1998)研究发现,PCR的敏感性显著高于MSNT,PRV检出率最高的组织为三叉神经节(100%)。Galeota-wheeler等通过合成扩增gD基因的引物,从猪的扁佻体、三叉神经节、嗅球和脑干中检测出了潜伏感染的PRV DNA。Talmage T B等[16]应用来自gB(g)基因的寡核苷酸引物对活检的扁桃体细胞或实质组织进行扩增,可检查潜伏感染。其还通过应用来自gB 基因的嵌套引物对PRV DNA 进行扁桃体细胞内扩增并应用原位杂交来探查细胞内扩增的DNA,大大提高了检出率。Cheung A K[17]也通过PCR在14头猪中检出三叉神经节(100%)和扁桃体(86%)中的潜伏感染。PCR敏感性高,特异性好,费时少,可作为活体检查用。
目前,PR防控中使用了大量的疫苗,以上的检测方法无法区分疫苗毒和野毒的感染,要区分疫苗接种动物和野毒感染动物,就需要以下的鉴别诊断方法。
Lomniczi B等(1984)对Bartha和Norden等疫苗毒株及Ka等野毒株DNA用BamHⅠ,Bgl和Kpn酶切分析,发现弱毒株在US区有缺失。Gielkens A L J等(1985)NIA-3等野毒株和Bartha,BUK,Ercegovac,B-KAL和MK-25 5个弱毒疫苗株DNA以BamHⅠ酶切分析也证实疫苗株在US区缺失,导致酶切图谱改变。此法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根据疫苗株所缺失的糖蛋白可将鉴别ELISA分为gE-ELISA、gC-ELISA和gG-ELISA。其中gE-ELISA敏感性最高,应用较多,最早由荷兰的Van Oirschot J T等(1986)建立,其敏感性好于SNT。Morenkov O S等[18]建立了两种检测PR gE抗体的间接ELISA。一种是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gE基因N末端氨基酸1位~125位的融合蛋白而建立的重组gE-ELISA,一种是利用亲和层析技术从病毒粒子中提纯的天然gE蛋白而建立的亲和层析gE-ELISA。这两种ELISA法均可区分gE基因缺失苗免疫与野毒感染所产生的抗体。美国和欧共体规定,使用的疫苗至少要缺失gE基因,利用gE-ELISA 就可将疫苗株和野毒株区分开,从而逐步根除PR。
此外,Cook等(1990)建立了检测抗gG 抗体的阻断gG-ELISA,该方法可以区分疫苗株与野毒株,但敏感性不如常规ELISA法[19]。有研究发现在有母源抗体存在的情况下,gG缺失株疫苗免疫原性好于gE缺失株。唐勇等也建立了gC-ELISA鉴别诊断方法,并成功的制成了试剂盒[20]。
ELISA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而且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适于大量样品的检测,是目前最好的鉴别诊断方法。但要注意根据不同地区或猪场所使用的基因缺失疫苗关联的ELISA法,以免造成误诊。 Scherba G等(1992)在根据gG基因和lacz基因设计了上下游引物,建立了区分PRV疫苗株与野毒株的PCR方法,并通过对PCR产物进行Southern杂交和液相色谱分析建立了定量PCR技术。Hasebe H等(1993)根据gD和gE-g I基因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对人工感染Bartha、BUK以及另外5株野毒的猪组织DNA进行扩增,也能有效地区分强弱毒。冉智光(1998)等分别根据gB和gE设计两对引物建立了复合PCR鉴别诊断方法,成功的将国内普遍防疫使用的Bartha-K61株和野毒株区分开。刘莉娜等[21]建立了多重PCR,检出了106 pg的基因缺失苗毒且特异性好。陈陆等[22]建立了gE/gB鉴别诊断方法,敏感、特异且可以检测潜伏感染。
应用电子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PRV粒子。王家富等(1996) 在电镜下观察纯化的PRV湖北株,发现结构与疱疹病毒极为相似,成熟的病毒颗粒呈球形或圆形,直径在200 nm,囊膜较厚,病毒外周可看到纤突,也可以看到直径约150 nm的小囊膜病毒、未成熟病毒粒子。
目前,可以用来诊断猪PRV的多种检测手段中,传统检测手段可靠,但往往操作较复杂,或耗时较长,实际应用有一定困难。血清学检测手段,尤其是研制成功的LAT和部分ELISA试剂盒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使用昂贵复杂的仪器,已经被广泛应用,特别是鉴别ELISA试剂盒可鉴别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动物,但一些ELISA方法还不够完善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分子生物学方法特别是PCR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加趋于敏感、简便、快速、实用化。目前,美国和欧盟国家已经启动了PR扑灭计划。建立和完善可用于我国PR的控制以致最终消灭该病的诊断方法,是我国广大兽医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