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疾病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其目的是提高疗效,消除或减轻某些毒副作用,适当联合应用抗菌药也可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多种药物使用出现的毒副作用的发生,以及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的情况。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其在体内器官、组织或作用部位均可发生相互作用,使药效或不良反应增强或减弱。因此在联合用药时应该了解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物理和化学作用等。这是我们临床兽医师或畜牧师比较缺乏的。往往为了提高疗效而忽视上面的一些概念导致大量药物的叠加,然后在心里上希望能都起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导致拖延病情,甚至引起中毒。下面笔者介绍几种目前常用兽药联合应用时的协同作用、特别疗效、配伍禁忌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一、β-内酰胺类
(一)协同作用和相加。
1.β-内酰胺类药物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配伍常获得协同作用。使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明显下降,药物增效几倍至十几倍,并可使产酶菌株对药物恢复敏感。常见的如将克拉维酸与氨苄西林合用,阿莫西林和苏巴坦钠。使后者的最低抑菌浓度成倍下降。临床上常用药物还有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苄西林+舒巴坦甲苯磺酸盐。 在临床上β-内酰胺酶是广泛存在的,因此该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使用时为了减少β-内酰胺酶对药物的破坏作用,提倡集中使用,而暂不考虑该类药物的动力学特点决定的给药方式。
2.繁殖期杀菌药与静止期杀菌药配伍常获得协同作用。如:青霉素与链霉素配伍。氨苄西林与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应用,头孢于氨基糖苷类。但是应该注意该类药物之间的物理特性的兼容性,因此一些药物在使用时有条件的是分开给药。避免在水溶液环境下同时在一个容器内。 3.部分拮抗类的联合应用。头孢类部分可以大环内酯类之间协调,常见的如头孢于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的配伍用于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 4.β-内酰胺类药物与丙磺舒合用产生竞争性拮抗作用,可使前者在肾小管的分泌减少、血药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因此可提高疗效。此外氨基比林、安乃近可置换出和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而起到增效作用。
(二)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
1.β-内酰胺类药物不可与强酸性或强碱性药物配伍。如:部分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维生素C、碳酸氢钠、氨茶碱、碳酸氢钠、部分喹诺酮类、磺胺等。以及葡萄糖载体可能加速其分解降低疗效,因此在粉剂制备时应该考虑。青霉素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一旦溶解即不断分解。其溶液放置的时间越长,分解也越多,且致敏物质也不断增加。因此敷料的含水量控制非常关键。
2.β-内酰胺类不可与含醇的药物合用,如乙醇、甘油等。能加速β-内醚胺环水解,而β-内酰胺类降效。部分中草药制剂以及氟苯呢考、马杜、地克株利等可能以醇为溶煤,因此在和一些液体制剂联合使用时应该确定是否为醇类溶媒。此外青霉素与阿托品、扑尔敏、维生素B6、利血平、苯妥英钠、氯丙臻、异丙臻等药混合后,可发生沉淀、混浊或变色,应禁忌配伍使用这在兽用粉剂制备时应该考虑的。
3.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不可与四环素类、氯霉素类、部分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合用。因为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快效抑菌剂,在这些药物的作用下,细菌蛋白质合成迅速抑制,细菌停止生长繁殖,使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为快效杀菌剂)无法发挥杀菌作用,从而降低药效。
4.头孢菌素类(特别是第一代头孢菌素)不可与高效利尿药(如速尿)联合应用,以防止其发生严重的肾损害。
5.头孢菌素类药物与维生素B族或维生素K配伍,可减轻由于其强力抑制肠道菌群而致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K的缺乏。
6.头孢菌素主要经过肾脏排泄,对肾功能不良的动物用药剂量应注意调整,尤其小动物应避免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合用,以免造成肾毒性大大增强。
(三) 适应症 外伤、葡萄球菌感染、梭菌。在治疗鸡球虫病时,可内服大剂量的青霉素来治疗球虫病并发的肠道梭菌感染,降低球虫的发生。配合西咪替丁治疗腺胃及上消化道感染。此外青霉素在禽病临床上用于消炎和解热,达到增食增料的目的。头孢三类及以上临床主要用于控制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的感染,以及全省败血症。常配伍磷霉素以及喹诺酮类。 (四)常见的配伍 青霉素与链霉素:链球菌性心内膜炎和肠球菌感染 阿莫西林和林可霉素 :肠道梭菌和厌氧菌感染 氨苄西林与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用于绿脓杆菌、沙门氏菌。 氨苄与粘肝或新霉素:肠道感染、腹泻 头孢与丁卡:沙门氏菌、大肠杆菌。 头孢与金银花水煎剂:大肠杆菌、部分病毒病。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周银松 于 2007-8-1 13:3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