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00|回复: 0

猪瘟免疫程序及防治对策-马力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6 10: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猪瘟的免疫程序及防治对策
马力, 杨丽梅, 庄金秋
( 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 山东滨州256618)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传染病。一直严重的威胁着养猪业, 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猪瘟的防治工作,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疫苗免疫、扑杀等综合防制技术措施已消灭了猪瘟。20 世纪50 年代, 方世杰等人选育了一株适应家兔后对猪基本无毒力, 但却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弱毒疫苗株—中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C 株。因其具有免疫力强、保护率高且持久、遗传稳定、无残余毒力等优点, 是国际上公认的效果最好的猪瘟弱毒疫苗, 曾为我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猪瘟的防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是近20 年来, 我国猪瘟的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仔猪胎盘垂直传播及先天免疫耐受, 同时还存在其它多种非典型的发病特点。饲养者在认真贯彻综合防制措施的基础上, 对猪群大多进行了高密度免疫接种, 使该病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控制, 但由于种种原因, 近年来仍有猪瘟发生。很多养猪场户反映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不确实, 这大多是由于免疫程序、饲养管理、疫苗质量、免疫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造成的。为更好的预防猪瘟, 现将免疫程序及免疫防制对策总结如下, 以供猪场技术人员及养殖户参考。
1 我国的猪瘟病毒疫苗株
我国的疫苗是用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株( 简称C株) 生产的, 它是我国于20 世纪50 年代初期, 从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的猪瘟病猪中分离到的一株猪瘟强毒,通过大耳白兔经历4 年多时间, 传代至430 代, 使毒力减弱成为疫苗株。
2 猪瘟的免疫
免疫接种是猪瘟最主要的防制措施。目前我国按农业部规定普遍使用的是“猪瘟细胞培养弱毒冻干活疫苗”(用C 株, 接种牛睾丸细胞培养, 收获细胞培养物, 加稳定剂, 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免疫预防。国内还有个别单位生产乳兔脏器组织苗和兔化弱毒牛体反应苗, 使用剂量和程序须按厂家说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在单防猪瘟时不宜应用。
2.1 免疫程序
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免疫程序。大多数养猪场( 户) 一般采用种公猪集中统一免疫、种母猪孕前或产后免疫( 母猪的免疫应避开配种和妊娠期, 以免引起胎盘感染) 和超前免疫3 种免疫程序。
2.1.1
种公猪实行每年2 次免疫种公猪每半年免疫注射一次, 最好安排在春( 3~4 月) 秋( 9~10 月) 两季。
2.1.2
种母猪采取孕前或产后免疫种母猪在配种前或产仔后, 进行猪瘟疫苗免疫注射。
2.1.3
仔猪推广超前免疫猪在出生后实行零时免疫, 2 h 后再喂奶。注苗2 h 后病毒充分繁殖, 有足够的数量使仔猪产生主动免疫, 4 d 后产生主动免疫力; 2 h吃奶之后母源抗体被吸收入体内产生被动免疫; 双重免疫发挥良好保护作用。
2.1.4
保育猪加强免疫仔猪在2040 60 日龄, 可按需要再进行加强免疫。
2.1.5
育肥猪强化免疫购进的仔猪, 如不了解过去的免疫情况, 可进行1 次强化免疫。
2.2 免疫剂量
经产母猪在经过猪瘟免疫, 并在免疫有效期内, 其新生仔猪可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在仔猪35 日龄时, 其母源抗体的中和效价为1641128, 具有坚强的免疫力; 2025 日龄时抗体中和效价在132 以上,保护率为75%, 能耐受猪瘟强毒攻击; 2830 日龄( 断奶后) , 抗体中和效价降到116 以下, 无保护力; 60日龄时, 仔猪血清中已难以测出母源抗体。因此, 仔猪应在25~30 日龄首免, 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4头份或猪瘟淋脾毒组织苗1 头份。6070 日龄二免,每头猪细胞苗4 头份或淋脾毒组织苗1 头份。在猪瘟发病较多或受威胁的场户, 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仔猪超前免疫1 , 每头猪使用细胞苗2 头份或淋脾毒组织苗1 头份。母猪在产后2025 d 进行免疫, 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1 , 每头猪使用细胞苗4头份。
近年来, 按照常规剂量免疫, 抗体效价低, 维持时间短, 有些地方和猪场采用2 头份、4 头份, 甚至6 头份剂量免疫, 才可以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采用大剂量猪瘟疫苗接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 从而对抗病原的进一步侵入。
2.3 超前免疫
猪瘟超前免疫( 简称“超免”) , 也称零时免疫或乳前免疫。是指仔猪出生后去除口鼻及体表黏液, 颈侧消毒后肌肉注射猪瘟单苗, 然后放入保温箱中, 4590min 后再让仔猪吃初乳的免疫方法。采取这种方法是与各地猪瘟发生规律的变化以及仔猪抗体的产生特点有直接的关系。近几年, 各地养殖场环境中的猪瘟病原普遍出现, 同时, 很多母猪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母源抗体不足, 致使仔猪在哺乳期内经常暴发猪瘟。而传统的免疫程序, 是在仔猪断奶后体内母源抗体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猪瘟免疫, 这种免疫方法显然不适合。这就要求将免疫注射时间提前, 避开仔猪吃奶后体内产生的母源抗体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干扰。
2.3.1
超前免疫的理论依据这种免疫方法最早是法国学者Coltheier 1979 年提出的。他认为初生仔猪在吮乳前注射猪瘟兔化弱毒苗可以产生主动免疫。原因有3 个方面: ①仔猪的免疫系统发育较早, 仔猪出生时免疫系统已相当成熟。若机体受到异源性抗原的刺激即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②对仔猪吮乳后得到的母源抗体水平进行检测, 发现吃乳后3 h, 仔猪血液中已可检出母源抗体, 612 h 母源抗体的含量达到高峰。所以在血液中母源抗体达到峰值前进行免疫, 可使疫苗毒在仔猪体内有足够的时间增殖而不被血液中的母源抗体中和, 使仔猪尽早获得主动免疫。③猪瘟兔化弱毒株对仔猪安全、无残毒。同期法国及中国台湾的试验也证实了Coitheier 的上述观点。
2.3.2
超前免疫的适应仔猪超前免疫适宜在发生过猪瘟的猪场或疫区的猪只采用, 母源抗体水平高的猪场不宜采用超前免疫。对发生过猪瘟的猪场或受猪瘟威胁的猪场采取超前免疫, 是控制猪瘟的有效手段。在一些免疫监测工作较好、母猪抗体水平高的非猪瘟流行区, 不推荐进行仔猪的超前免疫。
2.3.3
超前免疫需加强免疫在实验室条件下, 只进行1 次超前免疫便可确保1 年的时间免受猪瘟的袭击。然而, 在田间较为复杂的条件下( 饲料霉变、圆环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存在) , 不可仅靠1 次超前免疫。目前一些猪场不同程度受到猪瘟的污染, 巩固和提高猪只对猪瘟的免疫力仍是养猪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议在非猪瘟污染猪场, 可采用超前免疫12 头剂猪瘟兔化弱毒苗( 细胞苗) , 60 日龄再注24 头剂的同类疫苗, 以后不必再免疫, 直到出栏。如果是猪瘟污染猪场, 则应采用03570 日龄3 次的免疫程序进行为宜。即采取乳前免疫12 头剂猪瘟兔化弱毒苗( 细胞苗) , 35 70 日龄左右再分别注射4 头剂的同类疫苗, 直到出栏。
2.4 猪瘟免疫注意事项
2.4.1
使用主管部门指定的疫苗, 尽量选用高效价、高质量疫苗疫苗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免疫的效果。国家定点专业生物制品厂生产的疫苗一般质量可靠, 有些疫苗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 或者疫苗未经过严格检验就出厂, 这样的疫苗就达不到规定效价。此外, 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 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活性物质; 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 这些都会降低疫苗的效价, 而影响免疫的效果。
2.4.2
正确使用猪瘟细胞苗和猪瘟组织苗猪瘟细胞苗在每次免疫剂量不低于750 RID( 兔体感染量或兔体反应量) 的情况下, 已可达到既能防止临床发病, 能保护不发生亚临床感染, 即所谓达到了“双保护”的水平,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就可以满足需要。但是, 细胞苗降解速度较快, 如经稀释后在15 ℃时6 h 失效, 在20~27 ℃时约3 h 失效。猪瘟组织苗毒价高, 而且含有非特异性组织, 可帮助免疫力的加强。同时降解速度较慢, 如组织苗经稀释后在8~14 ℃时72 h、26~32 ℃时48 h 仍然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所以在猪瘟发生较严重的地区或猪群, 可考虑使用组织苗, 但是有时某些或某个批次的组织苗引起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较细胞苗高得多。我国现今生产的猪瘟活疫苗瓶上标明为猪瘟活疫苗( Ⅰ) 的是组织苗, 它包括有牛体反应苗、淋脾苗、乳兔苗。在瓶签上标明为猪瘟活疫苗( Ⅱ) 的是细胞苗,现在生产的是牛睾细胞苗。
2.4.3
严格操作规程, 确保疫苗免疫效果①确保低温贮存、领取疫苗。猪瘟冻干苗要求低温保存, 而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存的日期亦有不同。按规定保存期从制造日期起, 于- 15 ℃冷冻条件下保存, 有效期为1年; 0~8 ℃冷暗干燥处保存, 有效期为6 个月; 8~25℃阴暗干燥处保存, 有效期仅为10 d。因此, 应在运输、贮存设备完善的单位购买疫苗。温度在25℃以上时采用冰瓶领用疫苗, 应随领随用, 严格规范操作。并严禁反复冻融疫苗, 以免造成效价降低而影响免疫效果。②规范操作程序稀释疫苗时, 首先要检查疫苗瓶的真空度、瓶签、批号等, 稀释后的疫苗效价会快速下降, 气温在15~27℃时, 3 h 可能失效。因此, 在气温20℃以上进行预防接种时, 疫苗的使用必须要严格按说明书进行,做到苗不离冰, 冰不离苗。按规定使用指定的稀释剂进行稀释, 稀释后的疫苗须置放于有冰块的保温包或冰瓶内, 并在2 h 内用完。猪瘟疫苗采用肌肉注射, 免疫注射前应对耳标钳、注射器、针头等器械进行煮沸消毒30 min, 严禁用其它消毒液消毒针头。注射时, 注射部位消毒后必须用棉球擦干, 应一猪一针头, 严禁一个针头打到底, 造成人为地将处于潜伏期的猪瘟病毒传染给其它健康猪, 引起注射猪瘟疫苗后猪瘟暴发。严禁用大号、短针头注射和打飞针, 以免造成疫苗灭活或注射部位过浅, 剂量不足等因素。紧急接种时按先健康、后轻症、再重症的顺序,防止交叉感染; 每头猪注射要确实, 不能漏注少注。除此以外, 在预防接种前要详细了解畜体近况, 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尽量避免母猪在配种和怀孕期间注射猪瘟疫苗, 患病猪或经长途运输猪暂缓免疫, 待情况稳定后再进行。
3 猪瘟免疫防制措施
在重视猪瘟免疫工作的同时, 还应重视搞好免疫配套措施, 排除各种影响免疫效果的内外因素。
3.1 规范使用药物
一般情况下, 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 不应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抗菌素中的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对机体B 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能影响病毒病疫苗的免疫效果。注射猪瘟苗前2 d 和后3 d 严禁使用抗病毒及治疗量的抗生素类药物。猪瘟疫苗接种要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间隔15 d 以上使用, 与其他病毒病疫苗间隔7~10 d 为宜, 以免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 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3.2 优化饲养条件, 促进猪群免疫应答率
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在免疫时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 而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和处于各种外界因素而引起应激的猪群或患有慢性病的猪群, 在免疫注射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能力都很差。因此, 在猪群饲养密度、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饲料的质量等方面都需采取优化措施, 为猪只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促进猪群免疫应答率。同时并坚持自繁自养, 重视生物安全措施, 防止病原传入。对生产区要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疫、检疫措施。
3.3 提防霉菌毒素的危害
霉变饲料、原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 如黄曲霉素、褐曲霉素等, 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 淋巴结出血、水肿, 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 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因此, 要严格控制饲料和各种原料的质量。在阴雨天气和炎热的夏天, 加工饲料时应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 减少因霉菌毒素的危害而导致猪瘟免疫失败。
3.4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近年来, 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等都能破坏猪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抑制性细胞, 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 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 在搞好猪瘟免疫的同时, 也应按照免疫程序加强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当发生这些传染病时, 不能进行猪瘟免疫。
3.5 定期血清监测、淘汰带毒公母猪
猪瘟免疫监测的重点应放在母源抗体水平、免疫应答效果、亚临床感染和疫苗效价的监测上。猪场应按期对场内仔猪、中猪、育肥猪、公母猪的免疫应答效果以及是否患有影响免疫效果的疾病, 进行血清摸底监测。空怀母猪的抗体水平应不低于164, 分娩母猪的猪瘟抗体水平不低于132, 低于该数值必须重新免疫。根据产仔季节, 在防疫高峰期后1 个月内, 随机采取免疫猪血清做抗体监测, 计算总保护率。如总保护率在50%以下, 显示免疫无效。
另外, 造成猪瘟持续性感染的根源在于母猪带毒,即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后引起潜伏性感染。带毒母猪妊娠后猪瘟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垂直传播, 带毒公猪也可通过精液传染母猪, 也可传播给仔猪。因此, 对反复接种抗体水平仍然很低的母猪以及带毒母猪应作淘汰处理, 彻底消除猪场猪瘟病的隐患, 以使猪场的猪瘟得到控制与净化。同时先天感染猪瘟的仔猪产生后天免疫耐受性, 经反复注射疫苗不产生抗体, 成为持续性感染的带毒猪。如果这种猪被误作后备种猪培养就会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 这样会造成猪瘟感染的恶性循环。
3.6 及时补注猪瘟疫苗
使用疫苗免疫后, 猪瘟的发生率虽然明显降低, 但仍然有猪感染猪瘟, 只不过症状趋于温和, 呈现非典型性或温和型性。同时,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猪瘟病毒密切相关, 两者有共同的抗原,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也可导致猪死产和新生仔猪死亡, 小猪的临诊特征和大体病变与感染慢性猪瘟相似。因此, 应搞好猪群猪瘟抗体水平检测, 及时补注猪瘟疫苗。规模化猪场对疑似发病猪要做好猪瘟兔体交互免疫实验诊断, 以便于准确判断是否感染猪瘟病毒。到目前为止, 这也是确诊猪瘟最为简便易行、准确可靠的方法。
3.7 加强管理, 建立和完善可备查的防疫档案及生猪出生档案
猪场技术人员应担当起防疫工作的重任, 及时做好各项免疫工作, 并作好记录, 归档保存。分阶段饲养的猪场, 每头猪应有从仔猪出生到肉猪出售整个生产过程每一环节的系谱, 以便于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平时对饲养员要加强防疫知识辅导, 提高其对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责任心, 配合做好防疫工作。猪场技术人员应及时了解猪群健康状况, 当发现免疫失败时,应及时找出免疫程序实施中可能存在的漏洞, 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猪群有较强的抵抗力, 免遭猪瘟疫病侵扰。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控制猪瘟免疫是一项系统工程, 影响猪瘟免疫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 只有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饲养场所硬件的建设, 充分了解猪只的抗体水平, 科学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有批准文号的疫苗。同时切实加强养猪场内外的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免疫的有效率, 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9-22 22:3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