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十大困扰之四:人力资源部越俎代疱
绩效管理第四大困扰,人力资源部越俎代疱,不该你干的事你干了。
我们经常接到一些电话,"曹教师,我们下个月要把整个公司所有的考核指标全部制定出来,要在06年年初实施绩效管理。"
我说,"这事不是你干的活,你怎么来做?"
他说:"是老板让我做的。"
我说:"老板让你做你就做啊。"
他说:"那怎么办?"
我说:"你让老板给我个电话,或者让老板参加我们的培训,或者让他参加一下我们的论坛,让他知道,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人力资源部不专业,所以越俎代疱,让他来代替公司各部门来制定指标,实际上是做不到的,那你也许会问,人力资源部不制定指标,又应该干什么呢?
首先,应该组织培训,选择好的顾问公司。好多人力资源部门不知道顾问有没有这个能力,其实有没有水平,高手过招,两三拳就能出来,而到是一些人力资源部不具备这个能力,这个某某名教授有名,某某知名顾问公司有名,某某人写了几本书,身份够高,固然这些都可以参考,但是,到底能不能解决企业问题,的确值得商榷。第一,你说麦肯锡有水平,但是他会不会派有水平的顾问师过来呢?第二,即使派了顾问师过来,价格能够接受得了吗?第三,你们之间能配合得好吗?
所以,作为人力资源干部,对于顾问师,从人力资源部的角度,你要有这个辨别能力。
除此之外,人力资源该干的事,有收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信息,出方案,出表格,出工具,这是都是该干的。
绩效管理十大困扰之五:指标过多
指标设得过多有时似乎是没办法的事,有时像我们顾问公司给企业做方案,一开始订指标时,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之后,好不容易提炼出一些核心指标,但是,如果你就把这么几个指标交给老板,老板会怎么想?也许会说,"你们工作太马虎了吧!才订了这些指标。"
所以,一开始,我们先给他们弄一套很复杂的东西,在往下分解实施的时候,就开始显现出困难,这个时候再跟老板说,绩效管理指标应该精简,应该做KPI管理指标。
企业自己做绩效管理时,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我的一个客户企业,是一家集团公司,公司总部在美国,在欧洲、加拿大、台北、上海、深圳都有分公司,在东莞有3家工厂,公司发展得非常好,这个企业在远东地区推行了绩效管理,在推行过程中,他们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什么错误呢?他们在做绩效管理订指标的时候,订了很多方面。对于高级干部、中级干部、初级干部、普通员工,整整分了三大类。
例如,首先是考核品德素质能力,就有十几项能力指标。然后,考核职业生涯规划,最后才是绩效考核。
当然,也不是说,品德不重要、能力不重要,这些都非常重要。毕竟,什么样的人出什么样活,如果这个人品德不好,他能好好干活吗?答案肯定是不行。但这些都放在绩效管理里面,太重。因为,绩效指标这个方法,其能量是有限的。
既然不能把什么东西都放在里面,到底应该什么时候来做品行考核?什么时候做能力考核呢?
第一,可以在招聘时候做。你招的这个人是不是具备这个能力?所以,企业要先建立一个岗位素质模型出来,根据这个模型对他进行测试。什么时候用呢?任用的时候。看他适不适合这个岗位。我曾经有一个下属原来是做研发的,这人工作还行,但总觉得有点生硬,结果,对他进行能力测试之后,对比岗位素质模型,发现这个人更适合做销售,他做跟人打交道的一些事时候,如鱼得水,干得也很开心。
第二,可以在要提拔一个人的时候用。在学校当任干部的往往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企业,我们要提拔一个干部,一般也要做品行能力这方面的测试。
话说回来,在做绩效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把这个框框得太满。一码事归一码事,几个不同的体系,它们之间也的确是有关系,比如干部任用考核,也可以促使员工绩效上去,但不要把员工的绩效考核放在一块。甚至,有的企业,组织了一些培训,把员工培训的到会情况也放到绩效里面;还有提倡创新,把创新也作为绩效考核指标。等等。所有的东西都放进绩效管理里,绩效指标的框框总是有限的。不要把绩效这个框里什么都放,那肯定得撑破。
就像一个抽屉里,本来只放一种东西,当存放了越来越多其他类的东西之后,到时侯找什么都不方便了。因此,企业要给指标归类,除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之外,企业所设立的指标还可以分为不同的体系,如干部任用考评体系,奖金体系等。而且,这是非常可行的一个解决办法。这时,当公司提倡创新,就可以设立创新奖;提倡节约,就可以设立节约奖;提倡推荐人才,就设置伯乐奖,通过一些奖励的方法来鼓励员工,可不可以?完全可以。这些和绩效考核体系一起体现了企业的价值主张。所以,只有分开来做,变成几套系统,一步一步去落实,才能做得好。
否则,便成了企业绩效管理的第五大困扰,把绩效考核指标做得太复杂。"哎呀!终于做绩效考核了,我们请了一个非常著名的顾问来做,好不容易做得十全十美,把这么多指标都给加进去。"不要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因为太忙而大家会把绩效考核作为额外的负担,因为太难而没法落实,这样做,基本上可以肯定,最后会以失败告终。
绩效管理十大困扰之六:绩效管理考评标准难制定
绩效管理的考评标准难制定,这也是我们企业一大困扰。给大家讲一些案例:
一个是我的一个客户,做清洁公司的,可别小看这清洁公司,它也可以做到上亿元的产值,也可以做到五六千人的规模,前几年他们业务发展迅速,到现在这么大的规模,老板一个人评不过来,便提出要做绩效管理,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叫我过来看,提提建议。我一看他们的考核方案,别的不说,有一点,指标太多,而且设得非常高。老板说,就得定得高,这样员工才觉得有压力。
后来了解到,如此高的指标,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员工,干了一年,最后还要把自己的工资往里面贴钱,很多员工工作与指标相比都是凑合。那你们现在还在实施?我问。现在已经停了。老板答。的确,像这样的绩效考核不可能兑现。真要敢兑现,劳动法还要修理你呢!当然,考虑到这家企业老板,女性,高中学历,能做到这么多已经是不错了,指标设定上失误尚且情由可原。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家案例,一家百年老店,上市企业,市值有100多个亿,全公司40几个分公司,老板也是女的,非常精明能干,也很有个人魅力,她的几个直接下属都是大男人,对她都非常的佩服。
我们是她的管理顾问,有一次,她说,哎,曹博士我请你吃饭。一听吃饭我就知道有事。
她的下属曾跟我讲,我们老板啊,实在太厉害了。经常上午在我们深圳这边吃午餐了,下午就飞到北京去了,吃饭的时候谈笑风生,但同时也给各个部门都安排好了任务,并定好了指标。每次老板一讲话,哎呀,员工个个热血沸腾,老板一走,上级就将指标一个一个往下压。后来,48个部门,只有6个部门完成任务。完成不了任务,老板便问我们原因。我们想,应该是我们的问题,总是对下达的任务完成不了。
果然,这次吃饭这位女老板问我下属完不成任务怎么办。
我说,你太强了,你把你的下属都当成你了,以为他们都像你这样不吃饭不睡觉,像你这样聪明,过目不忘。但他们不是你,还没达到你这么高的水平.
因此你的指标要合理,大部分员工能够努力一点就达得到的,这样做很简单,指标设定前,你可以先统计一下,对于某项任务,大概15%--20%的员工能够超额完成;60%-70%的员工能够完成,另外总是有个5%-10%的员工完不成。根据这样的难度设定指标就差不多了。
同时,对于这些超额完成的员工,要实行奖励;对于老完不成任务的员工,你得有处罚措施,该奖的奖,该罚的罚。
"有道理,好,后面就这样开始做。"老板边说边点头。
还有我的一个亲身经历,约是十七八年前,我刚下海时在一家高科技公司承包了一个事业部。老板给我定指标,那时的指标很简单,根据工作完成任务和利润度来定,销售额在100万以内,10%提成;销售额在100万-150万之间,20%提成。这时,老板就想了,你无论如何,超过不了150万。
我说,如果超过了150万,怎么提成?
他说,小曹啊,超过150万,给你提成30%,我说不行,要40%。他说好。
结果到了年底时,一核算,我一共完成了500万。
这个时候,老板就来找我谈话了,他说,小曹啊,跟你商量个事。
我说,什么事呀?
你看,咱们到底应该兑不兑现?
当然要兑现,我答。
他说,如果兑现,你一个人的收入比我们所有人加起来还要高,有难度,人家会有意见,如果不兑现呢?怎么办,跟你商量呢。
我说,一点不能少。
他说,钱怎么办?
我说,我从大学里当老师出来,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呢,这钱,一开始我还核计,拿出百分之多少给老总你,拿出多少给我们这些哥们兄弟们,另拿多少给下属们,另外还有多少,核计核计。结果为了钱的事,老板你不但不给,还三番五次找我来谈,我说老总,本来这个钱,你也有份,安排好了,但现在一分钱没有,你给我也得拿,不给我也得拿,咱们不是要遵循当初的约定吗?
当时老板很重用我,说人才难找,兑现了约定。这非常好,我也兑现了我当初的核计。
不过,当时老板不知道怎么订指标,才将指标订这么低。而当老板告诉我这个指标的时候,我估摸着100万肯定是轻轻松松的,150万有点难度。
就是说,公司要想订一个合理的指标,一是要靠多年的基础数据的积累,二是要靠管理者的经验。经验很重要,为什么人才难得呢?不管是政治家、军事家都一样,想当初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他心里有数,我们不谈别的,就说改革开放,他就提出,先做一个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到底是不是有什么差距,他并没有不说。这就是经验,这就是政治家的智慧。
管理家也一样,一看这个活,一看这个任务,估摸着差不多,就心理有数。老板当时是没去计算,实际上他当时完全可以说,你看,小曹500万的利润就是10%。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年,我还不知道吗?原来老客户多少多少,新开客户多少多少,我给你多少多少人,给你一算,就出来了。管理者如果心里有数的话,那指标设定就好办了,如果没数,上面没数,下面有数,到时可热闹了,下面会玩你。所以,管理者的经验很重要。
另外,在指标设计出来后,不要一开始就正式实行,最好不要这样做,否则你一开始就会挂,一定出毛病,而应该采用试运行,我们的管理体系出来了,要先试运行三个月,如果还不行,再试运行三个月,可不可以?就像改革开放先设个经济特区,等有成效了再向全国推广。这样成功的几率会高很多。
绩效管理十大困扰之七:考评者的主观影响
在考评的时候,考评者的主观影响也是一大困扰。
我有一个客户,哥哥是公司的总经理,但不是老板,弟弟是一个重要部门的部门经理。因为公司比较乱,考评时大家能看到是谁写的,或者能猜出是谁写的,这个弟弟平常就比较厉害,当他的下级考核他时,因为牵涉到利益的问题,下属们往往不敢真实反映情况,所以考评时弟弟的成绩总是会分比较高,但后来私下了解,才发现考评并不真实。这些都对考评的有效性有影响。
另外,还有好多企业,弄了半天指标,然后问我,"曹老师,我们的结果全都是良,怎么办?"
实际上,这些企业并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考评,所以,一场考评下来,结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等于没考,还不如不考,干脆把考评的时间去开拓业务、或是研究新产品去。
考评者的主观影响常常表现为不公正、偏心。当然,话又说回来了,谁又能做到完全公正?你们做得到吗?我做不到,甚至我们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也做不到。几个孩子下来,对不同的子女,父母的态度会有不同。公平是很难做到的,但是不公平该怎么办?实际上,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指标问题。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订指标?怎么订标准?
比如在酒店做考评,要评判服务员的服务态度是好、不好、中还是良?首先,什么叫"好"?因为没有标准,所以这个指标就非常主观。如果主管不愿得罪人,就往往会评出全部是优或良;但如果设一些客观的指标,如客户进门时,有没有主动提行李;帮客户拉开门时,有没有说"请"等等,尽量的客观描述,就会尽量避免或减弱考评者的主观影响。 绩效管理十大困扰之八:考评结果运用不良
考评结果运用不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压根不运用,考评完了就完了,好象考评本身是一个任务一样;第二是运用单一,只做简单的单项的运用,比如仅仅只用在加薪/减薪,或是奖励/惩罚,或是升职/降职上。
我的客户中,有一家生产医疗设备的外资企业,经营得非常不错,效益很好,企业管理得也是井井有条。他们做了绩效管理,总结时说,做了绩效管理之后没有效果,于是高层坐在一起分析原因。
我问,你这个绩效管理怎么运用的呢?
他们说,不运用。
我说,你不运用谁会在乎啊?
后来了解到,这家公司的工资跟岗位相关。等级森严,一级一级的,工资的升降主要有公司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的态度决定。这最终导致员工对考评不在乎,对任务完成结果也不太在意,却喜欢通过各种各样的场合,在老板目前表现出自己特有才,或是特努力。比如,大家如果知道今天老总下班晚,所有人都不走,干嘛啊?加班。闷头干,一见老板一走,大家也跟着走了。
大家都特别都在乎这个。
一些人会对领导拍马屁,也会讨好人力资源部。但当他们发现这样做没用时,又会同人力资源部门的关系搞得很紧张。而这时候,员工的精力,没有放在怎么样做好工作上,而成了怎么样做好关系上。这样的考评当然有问题。
所以,我跟他们建议,考评要逐渐跟薪酬、晋升挂钩。
另外有一家集团公司,考评分公司总经理,绩效达到、合格就留用,没达到、不合格就罢免。这种考评的运用就太单一,太粗暴。即使是合格或者不合格也要分个程度、梯度,怎么能如此一刀切呢?可见简单运用也是不合适的。
那么,究竟该怎么运用?
第一个,最好先试运行一下。对于制定好的绩效管理体系,不能保障没有问题,一开始通常都是有问题的,而在设立时往往没有办法预计。因此要试运行一段时间,在试运行过程中会发生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试运行多长时间呢?一般我们建议3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个期间,要跟员工说清楚,作为整个实施的阶段,我们现在是试运行,只考评,先不运用。当然大家也要全情投入,从而发现问题,对考评方案加以改善。
第二步,初步试用。头3个月也许考评结果和薪酬、奖金、晋升等各个方面还没有什么影响,在4-6个月,应该要有所影响了,不过影响的幅度应该偏小,这一阶段比前3个月的效果要强烈得多,好得多。但不能太快,不要期望一步到位,可以设定一定比例,比如如果设成20%,在正式要根据考评加薪的时候,要加30%的薪水,这时只加6%的薪水就可以了。
第三步,如果前面都顺利,能够找到问题并及时改善,这时,比如从第7个月开始,就可以正式运用,可以动真格的了。这时绩效管理的作用要强烈得多。当然也可以1年以后再实行,总之,整个考评的运用是渐进式的阶段、综合而非单一的运用,运用可以一步一步来,可以先将考评和奖金挂钩,再与晋升挂钩,再往后与辞退挂钩。让员工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当然,具体晋升和辞退,还要和对员工能力的评定结合起来,不是说,某员工绩效好,就一定要晋升,不一定的,有些人并不适合从事管理岗位。因此,员工的晋升要根据绩效表现,同时还要根据人事测量的结果,看到底这个人适不适合管理岗位或领域。
绩效管理十大困扰之九:缺少绩效分析
企业做绩效考评,首先应该明确,考评的目的是什么。
实际上,考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改善员工的能力、员工的工作态度,从而改善整个团队的绩效。而团队的改善,整个组织的改善,绩效分析不做是不行的。
另外,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绩效管理的四大循环是什么?
第一个是绩效计划,就是订每个岗位的指标;
第二个是绩效实施,
第三个是绩效考核,该干的活干得如何。
第四个是绩效分析,考核下来一定要分析,通过面谈等方式得出,员工能出色完成任务,是什么原因?员工的工作失误,活干得差,是什么原因?要把原因找到,分析出结果后,做得好的加以继承和推广,做得差的及时改善。整个分析结果最后要作为公司的基础数据加以存档。然后改善,这样才能达到绩效管理的目的。
那么,应该由谁去分析,由谁来做绩效改善?
主要是各个部门的领导、老总,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体;不要说交给人力资源部去分析,人力资源部主要提供宏观的分析报告。
绩效管理十大困扰之十:迷信
做了这么多年的管理顾问,经常会有些人问我,曹老师,有什么真传和绝招就教我们几招,或者有什么经典工具和模版,我们直接可以拿回去用就最好了。我一听这话就反对,实际上,企业管理没有什么绝招,只有把公司的任务、目标理清楚,把公司各个岗位的SOP(标准作业流程)做出来,像建一栋大厦一样,踏踏实实地把地基打好,将这些基础工作都做好,这就是绝招。做到这一点之后,然后再去找一些方法,所谓"先有道,后有术"。
但不少人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还是相当迷信的,表现在很多方面:
第一,迷信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经验主义。过去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成功是需要若干条件的。比如一些从知名企业出来的人,到了新的公司,或是给别的企业顾问,还是拿原来的方法去套用,殊不知现在与当时的内部环境不同,外部环境也不一样;不同的业务状况、不同的人员配备,不同的竞争对手,不同的领导风格,哪怕你在一些领袖企业做过,也不能拿过来完全套用。比如软件行业,我曾在微软做过,再到另一家软件公司时又套用微软的管理方法、制度体系,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当然,成功的经验一定可以借鉴,但不能迷信。
第二,迷信明星企业。
海尔好不好,很好;华为好不好,非常好;富士康好不好,也很成功。然而这些企业的做法,一整套用到你们的企业,就不一定有效了。所以我们不能迷信一些明星企业和明星企业家,或者顶级顾问公司。
前年,通用电器CEO韦尔奇来北京、上海演讲,和他共进晚餐,要花3万块。我们不是说韦尔其不好,他是好,把一些企业做得很成功,但当时如果是在一个桌上一起商讨管理问题可能还值,但进餐的不是几个人,而是大大的一个厅,好几百人一起进餐拍照,成了追星一族。花三万块钱,取得的"真经",回去再把它背下来,拿来用,迷信。松下说过一句话:"任何套用成功企业方法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我觉得这句话非常的有哲理。
第三,迷信商学院、教科书。即使经典的案例和方法这些的东西也不能迷信。
所以,要分析,究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要想清楚。管理具有环境依赖性,借鉴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的条件,不可照搬,不可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