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27|回复: 1

东农校庆篇(1948-200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9 22: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98%][tr][td][align=center][b][size=4]东农的三个二十年[/size][/b]
[/align][align=center]2007-03-23 9:04:12    宣传部

[/align][/td][/tr][tr][td][table=93%][tr][td][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black][b]——回眸东北农业大学55年发展历程
徐建成[/b][/color][/size][/font][/align][font=宋体][size=3]    在21世纪之初,在新中国刚刚走过55年风雨历程之际,中国共产党隆重召开了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东北农业大学做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建的第一所普通高校,在半个多世纪发展建设中,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学校创立和发展的历程、对农业科学教育的贡献、积淀的风格和特色、遭受的挫折和磨难,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等,在新中国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中具有典型性,可说是新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缩影。追记东农走过的峥嵘岁月,展望东农的未来,目的是希望所有东农人了解东农、热爱东农、建设东农,希望社会对东农乃至高等农业教育多一份认识、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爱护、多一份支持。[/size][/font]
[font=宋体][size=3]    一、 大志宏图、蓬勃发展时期
    1948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东北区即将全境解放,广大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党和政府一面领导农民互相合作走社会主义道路,一面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农业技术改造,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力,适应取得全国政权后经济恢复和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48年8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鉴于客观形势发展对农业技术干部的需要,决定建立一所农学院——东北农学院,委派哈尔滨特别市第一任市长刘达同志为院长,开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建普通农业高校的先河。
    建校之初,刘达等第一代东农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坚持现代大学理念,遵循教育规律,高瞻远瞩,大志宏图,把东农的建设目标定位在一流大学上。学校建大楼、聚大师、购设备三管齐下,聘用南斯拉夫籍专家设计飞机型教学主楼及大礼堂、生物馆、化学馆,提出要“美观、坚固、适用,50年现代化,100年不落后”的设计要求,体现了建设一流大学和百年树人的战略思想。工程峻工,《人民日报》及《人民画报》均刊登了照片,并作了专题报道;彭德怀、贺龙、聂荣臻、李立三、陈赓、王震、胡耀邦、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先后莅临视察;东农礼堂是当时哈尔滨市最大、最高级的文化宫,前苏联红旗歌舞团、小白桦歌舞团等大型文艺团体来哈尔滨访问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大楼的落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保证。
    在教育资源中,人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是学校必须依靠和信任的最重要力量。为了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校在接收原国民党东北大学农学院、原国民党长春大学农学院、原哈尔滨市第一技术专科学校农学科、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学系等及沈阳农学院留下教师基础上,多次赴沈、京、沪、宁、杭等地招聘教师,短短数年就形成了以王金陵、许振英、余友泰等为代表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保证了从建校开始便以足够的力量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为以后的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学校于1949年末,赴上海等地以巨资购回大批设备、实验材料及图书。1951年8月至9月,学校成立仪器采购委员会,分赴沈、京、津、宁、沪等地采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两次较大规模的采购,充实了实验室的设备,满足建校初期教学科研实验的需要。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另一个体现是较早地开展对外开放和发展研究生教育。学校领导清醒地认识到,要创办高水平社会主义大学,单靠老解放区办政治大学的经验是不够的,在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实行封锁的形势下,必须向苏联学习。学校开课伊始,便成立俄文班,1950年又从关内招来大学本科毕业生58人成立了俄文研究班。毕业后绝大部分留校从事翻译苏联教材及教学文件工作。共译出苏联高等农业院校各专业教学大纲141份,教材36种85分册,由高教部公开出版,供全国农业高校选用。学校还聘请11位苏联专家先后到校任教,并于1953年开始了研究生培养工作,仅1953—1956年就招收研究生124名,研究生教育初具规模。
    1955年10月,高等教育部农林司率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校长、教务处长40余人来校检查工作,肯定了东农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的成绩。同年11月16日,由高教部副部长周建人主持,在东农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学经验交流会。
    东农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坚持高起点、高目标、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批思想政治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创造了东农大豆新品种、哈白猪、养猪生产线、遥控拖拉机、微生物菌肥等一批闻名全国的科研成果,其中干饲料养猪生产线曾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我国第一条养猪生产线”。从1948年至1968年的20年中,尽管间或受“大跃进”、“拨白旗”、“反右倾”、“教育革命”等“左”的冲击及“文革”初期带来的破坏,但学校基础已经形成,优势已经显现,总体而言,可称大志宏图,蓬勃发展的二十年。
    二、 颠沛流离,择址重建时期
    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大浩劫,知识分子身心蒙受凌辱,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蒙受了重大损失。东农这所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普通农业高校,在这场政治风暴中,蒙受了巨大损失。1968年10月东农被迫下迁佳木斯香兰农场,流离失所,数十年疮痍难平。
    远在1958年,便有了一个未见诸中央文件的说法:“农业大学办在城里不是见鬼吗?要统统搬到农村去”。传闻是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8月北戴河工作会议上讲的。这对各农业院校及其领导人形成了极大的政治压力。从1958年至1965年,东农被迫先后下乡选点数次,以表示“愿意”执行这一“指示”,但又都因“地点不理想”而一再搁浅。
    1968年10月,院革命委员会决定在数日之内全院下迁汤原县香兰农场。他们一不考虑香兰农场是否具备办学条件,二不做物质和思想准备,强迫职工及附属香坊实验农场的大批职工连同家属下迁,把老一代东农人励精图治、殚精竭虑20年建起的家园拱手交出。
    从1968年下迁香兰,1974年迁阿城,1976年再被肢解为三,到1978年12月省委正式通知东农迁回哈尔滨市,学校辗转迁移,倍受磨难,其损失难以估量,其浩劫史无前例。一些参加革命较早的领导人刘德本、邹宝骧、张纪光、滕顺卿等,因受到迫害干扰,无法在学院继续发挥作用,先后调出。由于学校下迁,长期不办不散,及政治运动的伤害,致使有些教师干部调离了东农,“文革”中全校教师减少169名。他们大多数是中年骨干教师,不少是南方籍教师过去服从分配或受聘来支援北疆建设,结果又鸿雁南飞,这不仅是东农的损失,也是黑龙江省的一大损失。
    在经济方面。20年营建的1500亩校园、11万平方米(不包括附属农场)教学、科研、生活用房及其它设施,无代价地交出;497.3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按原值计)损失过半;26000件教学、科研、生活用的木制设备、家具,仅剩不足3000件,损失达88.6%。
    更为严重的是,“文革”使东农停招本科生、研究生达9年之久,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由于学校失去了校址,460名新生迟迟不能入学,延期到1979年3月1日才借省农干校(今学校西区)之地开学,1978、1979年因无校舍停招两期本科生。
    10年中,许振英、王金陵、蒋亦元、李景华、李文雄等一批专家教师,在凄风苦雨的月岁里,艰难地维持了一些研究项目,仍然取得了37项科研成果,这是“文革”十年中,东农的唯一收获。
    冬去春来,坚冰消融。1976年10月,历时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当许多高校满怀希望地迎接科学和教育的春天之际,东农仍在继续品尝着“文革”种下的苦果,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刻不容缓,失去校舍无法办学困扰着东农,在返回原校址办学无法实现的情况下,经全校上下强烈要求、农林部函促,1978年12月中旬,省委终于决定并正式通知东北农学院迁回哈尔滨,在香坊区马家花园重新建校。然而,白手起家,择址重建,谈何容易。第一期工程计划建设的126,506平方米教学、生活用房,原定1982年完成,因遇到经费困难,无法按计划实现,直到1987年7月才基本完成。8年基建,8年奋战,校园面积仅达原校址的2/3,建筑面积略超20年前,但这要牵扯学校多大的精力,当许多兄弟院校开足马力弥补“文革”十年造成的损失时,东农只能边建边办。
    三、 与时俱进,争创一流时期
    1987年9月,东农举行了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礼,学校的工作重点才真正转移到以教学为主,建立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轨道上来。1988年10月,东农迎来了自己的四十华诞,刘达等老一代东农领导、历届东农校友重返母校,他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东农,又去看了那“失去的东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在追忆四十载峥嵘岁月之后,对学校未来发展寄予了极大关注,从这一刻起,东农迈入了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二十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的高教事业才从“文革”结束时的恢复阶段进入改革阶段。进入90年代以后,改革的思路逐渐明确,方向既定,步子也随之加大。东北农学院以其较浓厚的底蕴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努力赶超时代。1988年,学校被省里确定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1994年6月,李岚清副总理来校视察后,在1996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普通高等农林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三次提到对东农的印象,从人才培养、科研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和以大的贡献换取政府大的支持三个方面,给东农以高度评价,希望加以推广。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重点建设好10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使其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即“211工程”。东北农业大学,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以争创一流的勇气,为跻身于“211工程”大学之列进行了不懈努力。
    学校“211工程”建设1996年9月通过部门预审,1997年、1999年分别在省计委、国家计委立项建设。1999年,校长李庆章教授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将“211工程”建设全面转化为“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发展思路。目前,“九五”“211工程”建设任务已顺利完成,“十五”建设已正式启动。“十五”期间,首次得了3100万元中央专项资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九五”基础上,继续加大对东农的支持力度。学校以“211工程”带动学校全面建设已取得显著效果,目前在校生规模达2万多名,国家、部、省级重点学科分别达到3个、2个、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硕士点27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822名专任教师中,有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5人,教授121 人副教授186人。主持参加了国家攻关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和黑龙江省农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标志着学校的科研正逐步融入国家科研的主流。为了确保在经济、科技、特别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复杂形势下科学稳妥地推进学校发展,学校在编制“十五”“211工程”建设规划的同时,还制定东北农业大学“十五”计划、学科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十年规划及校园规划,为推进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提供了一系列重要保证。
    东北农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代表新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历程。“文革”期间,高等农业院校是各科类高校中受破坏最大的,历史欠帐严重。党的十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如果没有发达的高等农业教育,实施科教兴农战略,9亿农民迈入小康社会将十分艰难。因此,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更需要党和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size][/font]
[align=right][font=楷体_GB2312][size=3][color=black][b](2003年)[/b][/color][/size][/font][/align][font=宋体][size=3][font=楷体_GB2312][color=black][b]作者简介:徐建成(1967-),男,校长助理。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b][/color][/font][/size][/font]

[/td][/tr][/table][/td][/tr][/table]

[[i] 本帖最后由 〓太岁头儿〓 于 2007-6-19 22:12 编辑 [/i]]
index_01.jpg
index_01.jpg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lcw0453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9-1 20: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东农做实验,要待很长时间哈哈,我是青岛农业大学,在动物医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1 03:3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