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5 08: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奶牛酮病的防治
奶牛酮病的防治
李伟1 苗树君1 李哲2 陈建华1 姜明明1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市,1633191,天津市津南区畜牧水产局,天津市,3003502)
作者简介:李伟(1981- ),黑龙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修反刍动物营养
通讯作者:苗树君,教授,主要从事于反刍动物营养方面的研究工作
摘要:酮病是奶牛三大营养代谢病之一。目前,大多数奶牛场,奶牛酮病特别是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很高。本文对奶牛酮病的病因、监测方法和防治,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奶牛 酮病 防治
牛酮病(Bovine Ketosis),又叫醋酮血病(Acetonaemia Ketosis)最早由Landel 于1894 年提出。它是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致使血糖浓度下降,酮体生成增多,从而产生酮血症、酮尿症或酮乳症的总称。奶牛酮病多发生于舍饲期间, 缺乏运动, 且营养良好的4~ 9 岁高产乳牛, 通常在3~ 6 胎, 产后20 d 以内发病, 最迟不超过6 周[ 1-3 ]并且,奶牛酮病的发生还与产奶量、泌乳月及季节有关[4]。该病临床症状为病牛的产奶量下降,不吃精料,迅速的消瘦,呼出的气体、乳汁以及尿发出酮味,而亚临床型没有典型症状。当前奶牛场为了提高奶产量,追求经济效益,在奶牛日粮中,大多供给过量蛋白质(精料),而碳水化合物(粗料)偏少,使得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成上升趋势,危害也越来越大[5、6]。笔者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报道,将奶牛酮病的病因与防治方面的资料和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奶牛酮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治,减少奶牛酮病的发生提供一些参考。
1 病因
病因,即引起疾病的原因。因为奶牛酮病的病因复杂,并且易与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群发性疾病相混淆,所以对奶牛酮病做出正确的病因学诊断是制定合理防治措施的关键。奶牛血糖主要是由瘤胃中产生丙酸经糖异生途径转化为葡萄糖而维持的,凡是引起丙酸生成减少的因素,都可引起奶牛酮病[2]。根据引起丙酸生成减少的因素不同,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大致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
1.1 原发性奶牛酮病
奶牛生产后的早期泌乳阶段,泌乳高峰出现较快,约在产犊后的40天达最高峰,而食欲的恢复较慢,直至产犊后的70天才达最高峰[7]。因此,在产犊后10周内食欲较差,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而有些数奶牛场在奶牛产犊后因过度追求高的产奶量,饲喂大量高蛋白和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饲料,使泌乳早期营养不平衡。精料过多,为满足乳糖和机体能量需要,机体的糖元异化作用加强,使生酮的丁酸量增加,造成酮体生成过多,超过肝外组织所能氧化分解的限度,导致酮蓄积,肝糖元减少,甘油三酯降低,形成脂肪肝。肝细胞结构变性,直接使胆红质升高,氧化脂肪酸的作用减弱,从而发生酮血症和低血糖,导致奶牛酮病。另外,产犊前过度肥胖,产后未及时补充营养物质,导致泌乳早期营养缺乏,大量动员体储备,使酮体生成过多,也可产生酮病。所以诸如产前、产后采食量减少,挥发性脂肪酸产生减少,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不足,精料过多,粗纤维过多,微量元素(钴等)不足,胆碱与维生素B12(VB12)缺乏等因素都可引起原发性奶牛酮病的发生。
1. 2继发性奶牛酮病
继发性奶牛酮病通常是由于其它疾病或中毒而导致消化机能减退引起的。赵明珍[8]指出奶牛“躺卧不起综合症”可引起肥胖牛内分泌障碍,对胰岛素敏感性表现急性降低,血中胰岛素含量也降低,血糖随之下降,造成脂肪分解代谢增强,而发生酮血病。所以创伤性网胃炎、前胃迟缓、子宫内膜炎[ 9]、真胃变位[10]、胎衣滞留、产后瘫痪及饲料中毒等因素都可引起奶牛酮病。
2 临床监测
为了及时检出亚临床酮病患牛,减少临床发病,因此建立奶牛监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应在产后10 d 左右开始。一般,尿酮阳性率高而敏感, 乳酮阳性率低而准确[11]。尿中乙酰乙酸的测试以广泛应用,如果尿颜色变紫色,说明有乙酰乙酸存在,可确定酮尿病[12、13]。 张洪友[14]指出早期检测尿中酮体可用试剂法和粉剂法, 临床上以粉剂法更佳。酮体粉可用于尿酮、乳酮的检测, 并可作为酮病早期诊断的方法。但存在阳性率增高的缺点,所以在奶牛亚临床酮病的诊断过程中, 除考虑酮体变化外, 还要考虑到血糖的变化[ 15-18]。据报道,患酮病的奶牛血液中有底胆固醇、蛋白质、葡萄糖、胆固醇值和高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酸酐、磷酸激酶的现象[19]。另外在牛酮血病中血浆纤维蛋白连结素要比正常牛底[20],可以用来检测酮病。
3.奶牛酮病的防治
3.1奶牛酮病的预防
预防原发性奶牛酮病根据奶牛营养需要合理搭配精粗饲料比,使母牛维持一定的体况,既不过肥,也不过瘦,并做好围产期奶牛护理。根据我国高产奶牛饲养管理规范规定,干奶期,粗纤维含量不少于20%,精粗比为25:75。分娩前两周的奶牛与泌乳牛分群饲养, 限制精料量, 增加干草喂量, 一般按干物质计算, 精粗比以4∶6 为宜, 混合料每日给予3 kg 左右, 青贮15~ 20 kg, 干草随意采食。泌乳期高产奶牛日粮中的优质干草不能少于4 kg, 在泌乳盛期增加精料时不能减少干草的喂量。另外,还要保证饲料中有充足的钴、磷和碘, 日粮精料中补糖、补钙、添加2% 碳酸氢钠都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围产期加强环境卫生消毒,产后5 天、14 天分别用生理盐水或0. 1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并宫注宫康宁、宫得康等栓剂,可减少继发性奶牛酮病的发生。
对于易发生奶牛酮病的牛, 应于产前1 周开始, 每日或隔日1 次补50% 葡萄糖及5% 氯化钙200mL。对于产后食欲不振或产奶量快速上升的奶牛, 可给上述药物2~ 3 次[21]。在奶牛酮病的高发期(产后2 周到4周) ,喂服丙酸钠,每次120g ,每天2 次,连用10天,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通过以上防治措施的执行, 就可以大大降低奶牛酮病的发病率, 起到减少投入、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
3.2奶牛酮病的治疗
3.2.1补糖法
口服砂糖可增加食欲,明显降低尿酮阳性和尿酮水平,适用于酮病的预防。砂糖比一般抗酮药如丙酸钠、丙二醇等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应用方便,现已在有的牛场推广应用。用50% 葡萄糖静脉注射500~ 1 000mL , 多数患牛有显著疗效; 或以25% 葡萄糖腹腔注射, 可延长血糖保持在正常浓度的时间; 口服丙酸钠250~500 g, 分2 次给予, 连用10 d; 用丙二醇治疗, 效果亦较满意, 饲料中拌和丙二醇或甘油, 一天2 次, 每日225 g, 连用2 d, 随后日用量为110 g, 每天1 次,连用2 d, 口服或拌饲前静脉注射葡萄糖效果更明显。丙酸钠110 g,氯化钴20mg烟酸0。25g,氢化考的松40mg,
3.2.2激素疗法
糖皮质激素已广泛用于治疗临床酮病,效果良好。肌肉注射糖皮质激素可降低泌乳量,明显降低尿酮阳性及血酮、尿酮水平,但不适用于预防奶牛酮病。用皮质激素或与葡萄糖合用治疗乳牛酮病有效[22] 适用于体质较好的病牛。可选用醋酸可的松15~ 115 g 肌注或10% 氢化可的松60~ 100 m g, 静脉注射。
3.2.3其他疗法
国内,田景秀[23]用复方能量合剂治疗奶牛酮病,即由盐酸普鲁卡因和能量合剂组成:20 %盐酸普鲁卡因,每支2ml 含40mg ;辅酶A 50单位、ATP20mg、胰岛素4 单位组成能量合剂。何宝祥[24]用自己研制的“围产康”,向湘春[25]用高锰酸钾对患酮病的奶牛进行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神经型酮病可用水合氯醛内服, 首次剂量为30 g, 以后用7 g, 每日两次, 可连用3~ 5 d; 补钙对本型的治疗也有益处, 可缓解神经症状。但夏成[26] 指出水合氯醛拌料可降低食欲,血酮、尿酮水平下降不明显,预防奶牛酮病效果不明显不宜使用。
4.小结
现在奶牛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奶牛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奶牛的单产量也越来越高,但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却成上升趋势。特别是有些奶牛酮病病例因没有典型临床症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给奶牛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据报道,本病的产奶量减少可达10 %~15 %并引起奶质变差及影响后代素质。因为本病可由多种因素造成, 所以要建立酮病监测制度, 及时检出患病的奶牛,并在生产中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有效的防治本病。
Prevention and therapy for Ketosis in dairy cow
LI Wei, Miao Shu Jun, WU Rui
(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ei Long jiang August. 1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 Da Qing, Hei long jiang ,163319 )
Abstract: Ketosis is a common nutritional metabolic disease in dairy cow. At present the incidence of Ketosis especially sub-clinic Ketosis increased in most cattle farm. Some research viewpoints of ketosis we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This article expatiate the three aspect of ketosis for pathogeny、measure method、Prevention and therapy and want to make people use it as a reference.
Key words: Ketosis dairy cow diagnose therapy
参考文献:
[1] 熊云龙, 王 哲. 动物营养代谢病[M]. 吉林: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2.
[2] 王宗原.动物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46—48
[3] 孙 斌 等.动物疾病病理诊断[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29-431
[4] 刘德义, 姚传珠.奶牛酮病与胎次、产奶量、泌乳月及季节关系的分析[J ]. 黑龙江畜牧兽医1998 .No.10:3-4
[5] 何宝祥, 张生福, 王应安, 等. 西宁地区黑白花奶牛隐性酮病的调查研究[J ].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 1992, 9 (1) : 57260.
[6] 何剑斌 等.沈阳市某乳业公司奶牛营养代谢病的检查[ J ].中国乳业.2003.No11: 29-30
[7] 司振书. 高产奶牛需防奶牛酮病[ J ]. 农业科技通讯. 2004.No.6 :36
[8]赵明珍,崔启斌.奶牛“躺卧不起综合症”的诊治调查[ J ].中国奶牛.2003.No.3:45-46
[9] 李绪卫 张彦广.子宫炎诱发奶牛酮病的诊疗报告[ J ].当代畜牧. 2003 .No.3:12
[10]冯学芝 等.奶牛真胃变位研究进展[ J ]. 辽宁畜牧兽医. 2004.No.1: 43
[11] 夏成 等.患亚临床酮病的中国黑白花牛血尿乳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 J ].中国兽医科技.2003.No.33 (7): 59-61
[12] 热比娅 等.奶牛酮病的防治[ J ]. 草食家畜. 2002.Vol.6 No.2: 59-60
[13] 何剑斌 等. 血中酮体的快速检测[ J ].中国奶牛.2004.No.2 :48-49
[14] 张洪友 等.定性检测荷斯坦奶牛围产期和泌乳期尿酮、乳酮的变化规律[ J ]. 动物医学进展.2003.Vol.24 No.4: 89—91
[15] 夏成 等. 酮粉法检测泌乳牛尿酮乳酮的应用研究.中国兽医杂志[ J ].2003.Vol .39. No.12:3-4
[16] 蒋仁寿, 王子瑜. 血清AL T 酮体粉法测定的评价[J ]. 临床检验杂志, 1994, (2) : 1273.
[17] Lean I J ,Bruss M L ,Baldwin R L , et al. Bovine Ketosis: A Review [J]. V et Bull, 1991, 61 (12) : 1209-1218.
[18] M Schafer. Occurrence of Ketosis in our dairy herds [ J ]. VetBull, 1997, 47:A bst 434.
[19] 刘伯淳.酮病母牛之临床化学参数[ J ].内蒙古畜牧科学.2000.Vol.21.No.1:34
[20] 张庆山 等.血浆纤维蛋白连结素测定在牛酮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J ].兽医大学学报.1993.Vol.13.No.2:181
[21]王玉舜 等.奶牛酮病诊断与临床防治意义[ J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2.Vol.19.No.7:43-44
[22]刘伯醇.用皮质激素或葡萄糖合用治疗乳牛酮病有效[ J ].编译自JAVMA.1996.208(10):1702-1704
[23] 田景秀 等. 复方能量合剂治疗奶牛代谢病的试验报告中国奶牛[ J ].1999.No.5: 17-18
[24] 何宝祥.奶牛产后血酮血糖含量变化及降糖升酮措施的研究[ J ]. 广西农业大学学报.1996.Vol.15 No.4:331-336
[25] 向湘春. 高锰酸钾对酮体奶牛的疗效观察[J ]. 畜牧兽医杂志, 1999,
18 (2) : 51-52.
[26] 夏 成. 尿酮阳性中国黑白花泌乳牛的防治效果的研究[ J ].甘肃畜牧兽医.2004.No.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