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5-4 21: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与预防措施
--------------------------------------------------------------------------------
发布时间:2005-7-20 17:07:45 来源:广西农业网 卿军
近年来,随着养猪生产技术水水平的提高,一此养猪业的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逐步普及了仔猪早期断奶技术,在我国许多工厂化养猪场也实施了这一技术,由传统的50~60天缩短到28~35天或提前到21日龄以内断奶。仔猪早期断奶具有很多优点,如缩短母猪繁殖周期,提高母猪繁殖率,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及生长速度和有利于控制疾病等,已日益为广大大中型养猪场所采用。但仔猪早期断奶后易发生腹泻,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引起仔猪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往往给养猪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仔猪早期断奶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简要的介绍和探讨。
1 引起腹泻的原因
1.1 断奶应激
由于仔猪的消化,免疫和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不完善,断奶给仔猪营养(由哺母乳转向采食固体饲料)、心理(母仔分离)和环境(由分娩舍转向保育舍)等三大方面的应激。其中以营养应激反应最强烈,影响最大。因仔猪的消化能和酶系统本来就不完善,仔猪断奶后,由于食物改变,小肠结构会发生改变,肠绒毛长度降低,隐窝加深,甚至隐窝深度大于绒毛长度,因而大大降低了肠的功能[1],使肠吸收减少,分泌增加[2]。进入消化道的食物消化不良或消化后未被吸收,不仅为肠道病原微生物生长提供营养基础,而且造成肠腔渗透压升高,引起渗透性腹泻。
1.2 免疫力低
仔猪出生后,从母体中获得母源抗体产生被动免疫,这种免疫力可持续2周[3],2周左右开始下降。10日龄以后,仔猪开始产生主动免疫力,在30~35日龄前产生抗体数量仍很少[1,4]。仔猪早期断奶正处于被动免疫向主动免疫过渡时期,因母源抗体终止,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健全,因而抗病力弱。仔猪胃肠道疾病主要靠母源抗体免疫,故早期断奶常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5]。
1.3 微生物区系变化
仔猪在哺乳期间建立了良好的微生物区系,有利于防止因病原菌造成的消化紊乱与腹泻,这主要是乳酸菌等有益菌的作用。乳酸菌的生长最适宜于酸性环境。仔猪断奶后,乳糖来源终止,乳酸生成减少。此时的盐酸分泌仍很少,而饲料中的蛋白质、无机盐阳离子与之结合,失却一部分原来就不足的盐酸,使胃内PH值升高,乳酸菌逐渐减少,大肠杆菌等大量增殖,导致胃肠内微生物平衡发生变化,引起腹泻发生。
1.4 饲粮因素
1.4.1 饲料中某些蛋白质引起超敏反应
现已证实,饲料中某些蛋白质能引起仔猪发生超敏反应,如 大 豆 蛋白质中的球蛋白(Glycinin)和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是不被消化的大分子物质,是引起超敏反应的主要抗原[2,6,7,8]。目前国内断奶仔猪大多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其中含有抗原物质。当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再次进入消化道后,刺激消化道粘膜免疫系统发生超敏反应,引起肠道损伤而发生腹泻。
1.4.2 饲料中油脂含量高,饲料霉变,青绿饲料或轻泻饲料比例大
饲料中油脂含量高,如饲料中油饼、动物脂肪、鱼粉等比例过高,引起仔猪采食后无法消化而下痢;霉变饲料含有大量的毒素,可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而造成下痢;青绿饲料过多或轻泻性饲料如麦麸等比例过大,致使仔猪难以完全吸收,也可能引起下痢。
1.5 病原性腹泻
仔猪感染某些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魏氏梭菌等)和寄生虫(球虫、兰氏类园线虫等),均可引起腹泻的发生。
1.6 微量元素缺乏
仔猪体内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时,可引起腹泻,如铁、硒、锌、铜等[9]。如缺乏铁会使仔猪发生贪血,缺硒会引起白肌病和腹泻。
2 预防措施
2.1 减少断奶应激
2.1.1 早期补料 仔猪出生后5~7天就开始用乳猪料诱食,促进胃肠功能发育,尽快适应植物性饲料,减少营养应激的影响。
2.1.2 断奶应逐渐进行,不要一次突然断奶。在断奶前1~5天适当减少哺乳次数,以减少心理应激的影响。
2.1.3 采用去母留仔的断奶方法,让仔猪留在原圈内继续饲养一段时间,以减少环境应激的影响。
2.2 合理配制日粮
美国Nelssen曾提出三阶段饲养体系:阶段I(21~35日龄)使用高营养浓度,日粮蛋白质水平在20%~22%,赖氨酸水平在1.5%~ 1.6%,乳糖含量最低为14%,用20%乳清粉和乳糖制品来提供;阶段II(26~49日龄)采用乳清粉开食料,蛋白质水平在18%~20%,赖氨酸水平在1.25%;阶段III(50~70日龄)采用玉米-豆粕型日粮,蛋白质水平为18%,赖氨酸水平在1.5%[3]。三阶段饲养体系能较大范围内地适合不同日龄断奶的仔猪。国内目前早期断奶仔猪多采用高营养高蛋白质的乳猪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