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168|回复: 13

应激及对养猪生产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30 09: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应激是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时立即发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全身性反应。应激反应是靠一般的特异性反应不能适应时出现的代偿性反应 ,它可以扩大机体的适应范围,是一种特殊的,合理的生理状况。但是应激反应发生时间过长,程度过强或过弱,可引起疾病或死亡。应激不是一种病,但却是一种或多种疾病的发病原因。

  1、应激的发生过程及其后果

  当猪受到外部刺激时,他会立即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和代谢紊乱来恢复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新状况。这种皆在恢复身体正常功能的新状况,是由身体对外界因素或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变化决定的。这些变化也就是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包括三个阶段:

  (1)动员(惊恐反应)

  (2)抵抗或适应

  (3)衰竭

  第一阶段包括身体防御系统的动员以及重组。一旦刺激超过机体防御系统的补偿能力,便会引起猪只死亡,否则这种刺激便会进入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症状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血液粘度增加和分解代谢加强。如果外界刺激未占上风,随着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的增加,以上症状便会逐渐消失。如果外界刺激得到延续,GAS便会进入衰竭阶段,这是第一阶段的症状又会出现,机体开始受到伤害。

  应激发生造成的后果有:

  (1)损害心脏和骨骼肌(猪应激综合症PSS)

  (2)增加胃酸的分泌(胃溃疡)

  (3)减弱身体的防御系统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最终目的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来对付外界的刺激(超阈值刺激)。应激因素对机体是有害的或者是致病的因子,但同时又是锻炼和加强机体抵抗力的手段。生产上应激无时不在,只要应激的强度未超出一定阈值,有利于提高畜禽的抵抗能力和生产力。

  2、应激的因素及其对策

  养猪集约化生产引起应激的因素很多,常见的应激包括冷热,运输,断奶,圈养,过度拥挤,相互攻击,营养不良和防疫措施等因素引起。发生应激后猪会失重或增重缓慢,饲料报酬降低,,长期机体受损,易于致病或降低肉的品质。

  2.1 冷热应激

  在所有影响猪生产性能的因素中,温湿度是最重要的。温湿度的变化导致猪发生生理反应,严重时会使猪发生代谢紊乱。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猪的直肠温度高达39.7℃,呼吸频率提高78%。高的环境温度将引发内分泌,呼吸,循环系统和行为反应,这时猪进行调整以适应改变的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易引起应激。如果温度变化缓慢,猪就会逐渐适应这种变化。资助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很敏感,其最适温度变化幅度只有1~2℃,环境温度下降将降低增重和增加用于维持正常体温所需的能量消耗。对新生仔猪环境温度过低减少了消化和吸收初乳的总量,增加了仔猪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低温通过降低猪体温而导致感染,黄静温度的下降还将抑制居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

  热应激(32℃)降低了饲料代谢能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以及降低表观氮沉积。对于母猪环境温度每升高1℃,其每天饲料摄入量降低0.12kg.。母猪的代谢能摄入和奶中能量减少,泌乳期间体重下降。在高温环境中,高能量饲料将使乳脂率提高,而在饲料中添加纤维降低热应激时乳中脂肪和影响仔猪的增重,添加脂肪会减轻这一影响。较高的环境温度(32℃)减少饲料的摄入和赖氨酸的摄入。要减轻热应激的影响可在生长和肥育饲料中添加NaHCO3250mg/kg,维持日粮中的电解质平衡。这样可以提高猪的日增重,增加血也的缓冲能力。

  屠宰前发生热应激会导致肉的品质降低,由于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血管舒张素不足造成的。由于毛细血管得不到充分舒张,引起热和乳酸的蓄积,致使肌肉组织发生变性,发白,柔软和有渗出物,也就是PSE肉,通常由猪应激综合征(PSS)引起。这种症状的形成有三种途径:恶性高热综合征(MHS),屠宰前瘁死和产生PSE肉。DFD肉(肉色为暗褐色,质地坚硬,表面干燥)的产生是由于屠宰前经过长时间运输,打斗,极端恶劣环境条件以及各种长期的综合影响引起肌糖原和肝糖元储备的完全消耗。

  环境温度的升高会延迟后备母猪的性成熟,原因在于降低了促性腺激素的浓度和降低卵巢对这些激素的反应。母猪在妊娠早期,在32℃环境中呆上24小时,也会引起胚胎死亡,子宫在妊娠1~3周对环境温度特别敏感。环境温度升高引起的胚胎死亡较高。

  热应激对睾丸精子发生的第一阶段有不利的影响,公猪在29~3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会使2~6周后的清夜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精子活力下降到50~60%,而6周以后只有20%。公猪在环境温度34℃下6周后精子的数量和精子的活力显著降低。精子活力比对照组下降50%。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可通过加强猪舍通风,也可以每小时向猪洒水3~5分钟(>30℃时)。给猪饮清洁冷水也是必不可少的,供水的自来水管应埋入地下30 cm。

  2.1 运输应激

  运输是一个重要的应激,在运输过程中许多超阈值的刺激同时作用猪。对于那些神经衰弱适应能力弱的猪,运输应激会彻底摧毁肌体的防御机制或导致猪发病,症状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和体温升高。在12~27℃环境温度下,经过1小时的运输,猪的呼吸频率超过80次/分钟,体温超过39.7℃就表明出现了严重的运输应激。

  运输应激的因素包括装载,运输,分群,入栏以及屠宰地环境条件的改变等,非专用和设计不合理的运输工具经常使猪出现外伤和失重,引起机体组织脱水,在热天以引起猪中暑。在路况很差,拥挤和通风不良的车上长时间运输时对猪易产生有害应激,换可能由于窒息引起死亡或产生DFD肉。

  资助更易受到运输应激的不利影响,变得十分好动和具有攻击性,偶尔出现精神不振。公路运输2小时后气体中会降低1.5%,24小时后降低4%,48小时后降低7.4%。在夏季仔猪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要减轻运输应激,建议运输时每100kg体重至少应有0.5平方米地表面积和0.8立方米的空间,而且运输车要通风良好。运输结束后应给猪6~9天时间恢复正常代谢水平。此间猪的能量需求升高,采食量也增加。饲喂过饱也造成应激,运输前饲喂过饱将增加死亡率。

  猪在运输过程中的生存能力与饲养,通风,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长短有关。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加强通风可以阻止窒息和减少相互攻击行为,短距离运输对猪造成的不利影响小于长距离运输。100km运输后的死亡率只有0.1%,而经过500km运输后死亡率为0.3~0.5%。运输应激可以通过饲喂镇静剂来减轻,如使用氯丙嗪,氟非那嗪等镇静剂保持安静以减轻运输应激。

  2.3 群饲应激

  群饲应激是由管理条件差引起的,导致猪在群中争夺领导地位。挡住分群后,便会立即发生争斗,结果形成一种有序的等级制度,攻击性强的猪成为领导。如果这些猪一直呆在一起,这种关系一直会维持下去。一旦有其他猪进来,又会发生新一轮争斗。这种争斗引起猪受伤,处于最下层助手还最严重。他们的地盘经常受到侵占或被骚扰。这些猪的采食明显受到影响,增重缓慢。

  猪分群易引起应激,也容易造成猪只相互攻击,尤其是断奶仔猪,一旦分群后再重新分群是不妥的。因为中心分群会引起猪兴奋,会持续打斗5~10天。刚分群后打斗持续时间长,相互熟悉后就减少。在新分群的猪群中,1~2天的打斗时间比 3~5天后的打斗时间长35%。

  2.4 断奶应激

  仔猪断奶是一个综合性应激,这包括断奶本身,分群,饲料改变,环境变化等。断奶造成的应激很大,导致采食量,生长和抗病力下降,仔猪变得烦躁不安,攻击性加强,外伤加重等。断奶仔猪经常会出现采食量异常,,腹泻和生长性能下降等现象。

  2.5 圈养应激

  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的行为受到长期制约,且饲养密度大,在这种情况下,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γ-球蛋白和碱性物质在体内沉积减少。集体的这些变化于是这身体防御机能的衰退。圈养引起妊娠母猪产仔时间延长,换可能产生代谢紊乱,当饲料营养不平衡时这种情况更加的严重。

  2.6 过渡拥挤,攻击和相互残杀

  高密度饲养会发生咬耳和咬尾现象,还将导致以强欺弱的持续攻击。猪攻击对方的生理动机是争夺地盘,保护幼子以及抢食。猪一般共同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以等级制度为基础),只有个别猪趋向于通过攻击对方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相互残杀是 12~20周龄猪常见的恶习,引起这一现象的因素包括较差的环境环境,过度拥挤,缺少垫草以及地面为水泥或石板等。发生这一恶习,猪相互咬对方的耳和尾,且常常攻击对方的后半部,因为那是身体受保护最少的部位。要防止这一现象发生,须将攻击性最强的仔猪加以隔离或单独饲养,也可以防置一些经消毒能转移猪注意力的物品,仔猪应断尾。在残杀行为严重时母猪可能吃掉自己的仔猪。引起这一恶习的因素还有营养单调,矿物质元素缺乏等。但母猪吃胎盘是正常行为。

  2.7 营养应激

  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都对猪机体功能产生不利影响。长期营养不良将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不足。猪的合成代谢过程和增重速率超过其调控和适应的范围,因此集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感染性增强。消化紊乱使小肠微生物群落改变引起腹泻。仔猪由于防御机能不健全,因而更以受到营养应激。

  猪采食不足或处于半饥饿状况下,会降低胃液分泌和减缓胃肠蠕动。胃液分泌不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不彻底,致使胃肠道中腐败菌迅速增值。

  饲喂过饱喝饲养制度的改变,产生的应激对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饲养制度的改变易引起胃和食管溃疡。在饲养管理中,饲喂时间,此书,饲喂量在短时间内不能变化太大。饮水中含可溶性矿物质高(包括硫化物),以引起腹泻和降低断奶后仔猪的生长率。

  2.8 防疫应激

  防疫过程中的采血,去势,断尾,接种,打针和服药等也会引起应激。猪去势后一小时与未去势猪相比,明显变的烦躁不安(频繁站立和卧倒)。1~22日龄去势后其采食时间减少,躺下时间增加。给猪进行猪瘟和猪丹毒接种后,猪的平均体重下降2.4kg。公猪接种口蹄疫疫苗,精子的数量和质量下降。现代养猪生产中防疫是不可避免的,发达国家的防疫多采用气溶胶或饮水免疫,这些接种方法可以把应激降到最低。

  应激因子在养猪声中不可能完全消失。药品只能起到加强机体防御能力的作用。以前多采用各种方法对猪进行氟烷检测,红血球脆性检测,血浆酶活性检测(磷酸激酶,谷氨酸转氨酶),现在多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方法进行早期检测,这样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应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养猪生产水平。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96 收起 理由
山中的漫游者 + 96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5-2 05: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资料,应激往往被忽视,如果没有了应激,生产性能将会大大提高
发表于 2007-5-2 11: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看来,这次全国范围的高热病,应激也是原发因素
发表于 2007-5-2 22: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激在养殖业中所引起的损失,往往被其他表症所掩盖,这是我们应引起重视的。
发表于 2007-10-11 21: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讲究动物福利就是减少动物在饲养中的应急,不过中国要先解决人的“福利”再谈动物福利吧。:sdsd:
发表于 2007-10-11 22: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福利靠国家,猪的福利靠养猪人
发表于 2007-10-12 22: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山中的漫游者 于 2007-5-2 11:11 发表
在我看来,这次全国范围的高热病,应激也是原发因素

支持啊,王博说的很有道理
发表于 2008-3-13 11: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往往忽视的问题容易引起大问题
发表于 2008-3-15 23: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tiaotiao: 稀饭:tiaotiao: :tiaotiao:
发表于 2008-3-16 00: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主看法,基础工作关键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26 14:0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