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发生与防制猪瘟是一种烈性传染病,至今仍是养猪业的大敌。就目前来看,猪瘟疫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而且出现一些新的流行特点:一是初生仔猪和小猪常有此病发生,且发病日龄提前。二是免疫过的猪群仍有发病现象。下面就猪瘟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疫意见供养猪者参考。
一、
发病原因:
1.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某些猪场引进猪只时不经检疫而引进病猪或带毒猪,集市贸易等途径亦可引起传播。
2.疫苗质量问题和保存不当。⑴疫苗效价低,某些厂家生产的猪瘟-丹毒-猪肺疫三联苗中实际所含猪瘟疫苗的效价低,单纯使用三联苗保护率不够高。⑵疫苗失真空。⑶疫苗保存不当。
3.接种疫苗时操作不当。
4.母猪免疫空白。
5.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母猪可以通过初乳将抗体传递给仔猪,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期间,接种疫苗会抑制主动免疫的产生而使免疫效果下降。
6.持续性感染:由于母猪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发生猪瘟感染后通常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长期不断地向外排毒或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导致:①母猪繁殖障碍引起母猪产死胎;②仔猪发病死亡;③仔猪产生免疫耐受,以至于对免疫接种不产生反应;④仔猪带毒,遇应激因素可激发该病;⑤仔猪持续性感染并不断排毒感染其它猪只。
7.猪只发病后不能及时确诊
疫苗接种期间应用对免疫有影响的药物(如氯霉素、皮质激素等)会导致免疫失败。
8.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在猪群中的存在,会使猪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HC的免疫保护力。伪狂犬病(PR)及圆环病毒感染也能产生免疫抑制,使其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造成免疫失败。
9.应用免疫抑制性药物。
10.牛粘膜病病毒(BVDV)可感染母猪引起繁殖障碍性猪瘟。BVDV感染新生仔猪可出现与猪瘟同样的症状和病变。
二、防疫措施
1.加强环境控制,改善生态环境,搞好综合防制,控制和消灭传染源,防止病毒的侵入。尤其是引进猪只时应作好检疫、隔离、防疫工作。
2.免疫接种 制定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是提高群体免疫水平的保证。
⑴超前免疫(或称乳前免疫、零时免疫)出生后的仔猪于哺乳前先接种猪瘟兔化弱毒苗1头份,经1.5小时后再进行哺乳,这种方法能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而建立自动免疫,适合于发生过猪瘟或有猪瘟流行的猪场。
⑵30日龄或断奶时接种猪瘟兔化弱毒苗4头份。
⑶65-70日龄接种猪瘟兔化弱毒苗4头份。
⑷种公猪和母猪每年免疫两次,母猪与其所生仔猪30日龄注苗时同时进行接种。
3.加强猪瘟诊断和免疫监测,制定定期检疫监测制度,以随时掌握疫情。有条件的可以根据抗体监测情况确定免疫时机。
4.培育健康的无猪瘟带毒猪的种猪群和后备猪群是猪瘟防制技术的核心。
5.严把引种质量关。及时淘汰带毒猪和不健康猪。
6.发生猪瘟时的措施
(1)封锁疫点 对全场所有猪进行测温和临床检查,对病死猪实行捕杀和深埋。
(2)加强消毒,每日一次。
(3)对疫区内的未发病的猪和受威胁区的猪实行紧急免疫接种,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4头份一次注射(哺乳期仔猪注苗量可加大至7-10头份)。
(4)对新生仔猪实行超前免疫和30日龄加强免疫。
(5)对带毒综合症的母猪坚决淘汰。
(6)饲料中添加多维素和亚硒酸钠-VE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三、应该强调的几个问题:
1.对引进猪只,不管以前是否注苗,一律在引进猪只后的7天内全部注射一次猪瘟疫苗。
不能单纯依靠三联苗来预防猪瘟。
2.目前国内生产的猪瘟疫苗对妊娠母猪是安全的,疫苗本身不会引起母猪流产和死胎,也不会引起仔猪带毒。
3.对仔猪进行超前免疫应注意:加强对仔猪的保温和吃初乳的管理。30日龄再进行一次强化免疫。
4.在对健康猪群免疫接种时最好每头猪一枚针头,起码应做到一窝猪或同一圈猪用一枚针头,不能重复使用。而在紧急免疫接种时必须做到一猪一针头。
5.在发生猪瘟时,紧急接种后会出现发病数量增多的现象,这是由于处于潜伏期的病猪受疫苗的激发而加速发病,一般在紧急接种半月后疫情可逐渐停止。
6.关于大剂量猪瘟疫苗可以治疗猪瘟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