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中水分占80-85%,干物质中粗蛋白占11.3-22.4%,粗纤维占12.1-32.1%,粗脂肪占1.9-7.3%,粗灰分占11.6-23.1%,无氮浸出物占35.2-54.4%,pH值7.8-8.4。
主要成分包括:①饲料残渣;②机体代谢后的产物,包括消 化腺体分泌的黏液,胃肠道黏膜脱落的上皮细胞,代谢后的废物(如由肝代谢产生的胆色素),由血液通过肠道排出的某些金属离子如Ca、Fe、Mg、Hg等。此外,粪便中还有某些酶、激素和维生素;③大量微生物(其中大部分为死亡的),有时可占粪便组成的20-30%。
牛粪的硬度变化与饲料消化和奶牛健康
牛粪的硬度取决于粪中的水分,而粪中的水分含量与日粮性质和奶牛生理状况等很多因素有关。牛粪正常呈叠饼状,青草地放牧时呈稠粥状,饲喂过多的多汁饲料呈流体状。很多人认为牛粪硬度的改变是由疾病引起的,但大部分情况下是由于日粮的改变而引起的。饲料的种类、质量、配合比例等都会影响其硬度。但这些因素都与瘤胃联系在一起,因为大部分的粗纤维都是在瘤胃内消化的,如果日粮中有充足而有效的中性洗涤纤维,就会促进瘤胃的蠕动,同时,延长其在瘤胃内停留的时间,提高饲料消化率。如果粗饲料质量较差,粪中就会出现较长的粗纤维,同时,影响了瘤胃微生物的生长,不利于瘤胃乳头的发育。如果饲料配合不当,较长的但质量很好的饲料也会通过瘤胃,降低了饲料利用率。
牛场可用下列简易方法检测饲料消化情况:取一个器皿(直径20cm,深度15cm)收集粪,十头牛收集一个粪样,然后将粪样倒在干净处,用平稳水流慢慢冲洗粪样直至流出洁净的水,即可见到粪样中较大的颗粒及未消化的饲料。正常情况下粪便中即可见未消化的饲料残渣,但一般不会超过1.3cm,如果超过这一长度,说明饲料在瘤胃内停留时间过短,应使饲料中的干草和青贮长度在2.5-5cm(在TMR中,如大于5cm牛会挑食,常见的情况是牛仅采食精料而将粗饲料推至一旁,严重者会出现酸中毒)。这一方法简单实用,可以用来进行判定饲料配合是否合理。
一般来讲,饲喂相同的饲料时,牛粪的硬度应当是相似的,如出现不一致性,说明牛在挑食或发生疾病。如果是散养,一定要注意性情温顺的奶牛可能采食不到或只能采食到很少的精料而食入较多的粗饲料,导致能量或蛋白质摄入量不足,而性情刚烈的奶牛可能会采食过多精料而发生酸中毒。
如果粪便中出现较多籽实饲料,说明其颗粒较大或没有去壳,导致各种酶和微生物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而从粪便中排出。因此,这些籽实饲料首先要除壳(皮),方法有磨碎、压扁、制粒,但不能过细,否则会糊在肠胃内形成粘性团状,不易消化。如在干粪表面发现白色物质,这是未消化的淀粉。其数量取决于未消化淀粉的多少,表明日粮中的淀粉类物质应适当降低,减少浪费。
热应激、冷应激也会影响牛粪的硬度。在热应激条件下,奶牛的瘤胃运动减弱,食物停留在瘤胃的时间延长而提高了消化率,同时,牛饮入大量水,故牛粪稀软。在冷应激条件下,牛网胃运动增强,反刍能力提高,使食物通过的速度加快而降低了消化率,同时,牛的饮水量明显减少,因此粪便干硬。
各种因日粮因素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都会导致牛粪硬度发生显著性变化,如便秘、腹泻。发生前胃弛缓或瘤胃积食的牛的粪呈半液体状或泥样,甚至水样;发生真胃溃疡或创伤性网胃炎的牛的粪便干、小、呈棕黑色或黑色;发生瘤胃臌气的牛初期排粪次数增加,但量少,以后完全停止;牛消化道出现了出血性炎症,粪便中会有血液或血丝;牛患了化脓性炎症,粪便中可能会发现脓汁或脓块;牛患了伪膜性与坏死性炎症,粪便中会有脱落的肠粘膜;牛在采食泥沙后,会在其粪便中发现泥沙,但这并不是消化不良的典型特征。
牛粪气味变化与饲料组成和奶牛健康
饲料在消化过程中,因微生物分解而产生臭气,同时这些未被消化的养分排除体外后被微生物分解产生更多的臭气,其主要成分为氨气、硫化氢、粪臭素、靛基质、胺及硫醇。因此,提高日粮的消化率,减少干物质,尤其是蛋白质的排出量,既可减少肠道臭气的产生,又可减少粪便排出后臭气的产生,这是减少粪便臭味的有效途径。应当指出的是粪便臭味的产生主要是未消化的蛋白质的腐败降解,故提高日粮蛋白质的消化率对粪便的恶臭控制非常重要。
我国用恶臭强度来表明臭味对人的刺激程度,一般奶牛场为3级,2级以上是努力的目标。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⒈保证饲料的营养成分丰富
一般来讲,饲料的营养成分越低,其消化率越低。牛为满足其营养需要,采食量增大,导致粪便的排出量增加。因此,饲料中应加大营养成分丰富的饲料的比例。
⒉提高饲料养分的吸收率
有些饲料虽然被消化,但不一定被机体吸收,如日粮中的氨基酸比例不当时,尤其是缺乏限制性氨基酸,其吸收率就降低,因此要满足其限制性氨基酸的量;又如Zn、Mn、Fe、Co等矿物质通常以氧化物或硫酸盐的形式添加到饲料中。他们在瘤胃的酸性环境下解离为离子,为防止其形成无法吸收的不溶性物质,可利用它们与某些有机配合基(如氨基酸或小肽)结合成络合物或螯合物作矿物质添加剂,以保证其吸收率。
⒊满足日粮中有效中性洗涤纤维的供给量
由于反刍动物的特殊消化生理特点,日粮中必须保证有效中性洗涤纤维的供给量。随着日粮中粗纤维含量的减少,相应的蛋白质含量会增加,导致粪便中的吲哚和粪臭素增加,加剧恶臭程度。因此,要根据奶牛的不同生理阶段和生产性能及时调整有效中性洗涤纤维的饲喂量。
⒋日粮添加剂的使用
日粮中采用某些添加剂后,除提高牛的生产性能外,对控制恶臭也有重要作用。如酸制剂、酶制剂、抗微生物制剂、激素类制剂、活菌制剂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提高了饲料的消化率而降低了恶臭强度。
颜色变化与饲料组成、消化和奶牛健康
牛粪颜色主要来源于粪中的粪胆素原。粪胆素原本身无色,随粪便排出体外后,氧化变为粪胆黄素呈黄绿色,构成粪便的底色。除此之外,粪中的植物色素(如叶绿素、叶黄素)对粪便的颜色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饲料成分、胆汁浓度、瘤胃中停留的时间、消化物(已消化的饲料)的差别,粪的颜色也有差别。牛在舍饲且以干草为基础日粮时粪便呈棕色;在舍饲且以谷物饲料为主时粪便呈黄褐色;放牧时呈淡绿色;在瘤胃中停留的时间越长,粪便的颜色越深,而且粪便表面包有一层粘液;牛饮水量加大时,胆汁分泌量减少,粪便颜色发白;瘤胃积食、真胃炎和肺炎时粪便颜色变深且量较少;肠出血时呈红色或黑色。此外,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发生颜色变化,如服铁剂时粪便呈黑色。
总之,奶牛粪的硬度、气味和颜色的变化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因此当某一因素改变时,往往这三个指标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生产过程中应当注意:
⒈防止饲料突然变更:工作日程,饲喂制度要固定,不能随意变更。需要变更时要循序渐进。
⒉日粮供应合理:饲料供给要根据奶牛生理阶段和生产性能的不同而及时调整日粮结构,营养供应要满足营养需要,严禁为追求产奶量而过度增加精料的现象,注意日粮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添加,防止或减少营养性代谢疾病的发生。
⒊加强饲料管理: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饲料在加工过程中要注意饲料颗粒大小、长短及尖锐异物的清除。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