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43|回复: 0

肠出血综合症的防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8 14: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战友碰到肠出血及肠鼓气的病例,这里碰到一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肠出血综合征的防治
猪肠出血综合征是指小肠、大肠粘膜增生、严重出血,引起生长猪〈4~9月龄〉急性死亡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粪便中混有大量血液、严重贫血、皮肤苍白和痢疾。发病多见于无特异病原(SPF)的猪群和瘦肉型种猪群,可发生于断奶后所有年龄的猪,但以青年后备母猪、6-9月龄的公猪和断奶后4-8周龄的猪发病率较高。呈暴发性发病,散发,病程一般很短。应激因素是本病的诱因,尤以个别散发的6-9月龄的公猪及肥猪突然死亡。 本病又称猪增生性出血性肠病。它与猪肠腺瘤病不仅有类似的病原微生物—粘膜型弯曲杆菌,而且病原菌的生化特征、血清学类型完全一致,病原菌之间有很强的交叉免疫反应。本病还与坏死性肠炎和地区性回肠炎有类似的病原微生物和病理变化。因而把这四个病统一称为肠腺瘤复合征,共同特点是小肠、偶有大肠粘膜增生,其表面几乎没有或仅有轻度损伤。尽管病原微生物都有属粘膜弯曲杆菌,但后两种病原菌与前述病原菌的血清学类型不一样。病理变化也不完全相同。增生性出血性肠病不仅有回肠、结肠粘膜增生,而且有炎症表现。尽管小肠、大肠内有严重出血,但肠粘膜上看不出有明显的损伤灶,也无溃疡和糜烂,找不到出血部位,肠腺瘤病的病理变化与猪肠出血综合征类似,但症状较轻,肠壁几乎无明显的炎症,而坏性性肠炎则表现为粘膜深层有凝固性坏死。地区性回肠炎则为上皮下层有进行性颗粒样组织增生。可见这四个病之间虽有十分类似的方面,因而统称为肠腺瘤复合症,但它们的病理弯化、临床表现不完全一样,亦有人认为肠出血综合征是肠腺瘤病的特殊形式—小肠出血,所有这些还有待于澄清。 病因   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证实在增生性损伤部位有许多未成熟的细胞,在胞浆内有许多唇形弯曲杆菌,用荧光免疫法可以看到,在增生性损伤处可分离到粘膜弯曲杆菌亚种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弯曲度不规则、有的如唇形、短杆状、逗点状甚至球形。但在非增生部位肠段粘膜细胞内却没有这种细菌,在肠腺瘤病例的瘤体中很易分离到它,而在肠出血综合征病例中较难分离到它。尽管这种细菌明显地与疾病发生有关,但人工复制疾病很难成功。澳大利亚分离到的增生性出血肠病的病原菌与从英国分离到的肠腺瘤病病原之间不仅在生化特性一致,而且有很强的交叉免疫反应,证明它们间有共同的血清学类型。因而有人把肠出血综合征看作是肠腺瘤病的特殊形式是有根据的。   在受损肠粘膜细胞内有大量的IgA抗体。也曾有人认为该病是由于对大肠杆菌抗原高度敏感而发生的,或者是因饲喂乳清,对乳清蛋白质的反应下引起的,亦有人认为真菌毒素中毒是原发性病因,或是因硒和VE低到临界水平,还有人认为是凝血功能缺陷引起,说法不一。 流行特点 多发生于后备小母猪(4~9月龄)和后备公猪(6~9月龄),剖腹取胎所得小猪,SPF猪发生更多,夏季发病较多,断乳后各种年龄猪都可发生,扩群后的后备小母猪中,急性暴发时病程短,2~3周内猪群发病率可达50%,死亡率不到6%,而生长猪发病期限较长,发病率、死亡率与后备小母猪相同。   病原菌是借唾液飞沫接触传染的,但正常的胃肠粘膜,病原菌不能侵入,断乳后小猪亦可自然抵抗这类微生物入侵,但用卡呱酮使肠蠕动减弱后,病原体可侵入肠粘膜,新生仔猪投给这种微生物,可产生粘膜感染,细菌可进入粘膜细胞,但不能大量增殖,也不能复制出肠腺瘤病,在体况欠佳或病态的僵猪粘膜内亦能生长、增殖。可见增生性损伤为病原微生物入侵提供了机遇。 临诊特征 主要表现突然死亡,死猪和同群中病猪则多呈现皮肤苍白,排泄松软的带有血液的粪便或带有纤维蛋白管管型粪便,其它方面正常。生长期间猪多发育不良,周期性排出带血粪便。 刚断乳的猪可发生肠腺瘤病,表现突然发作,体况下降,食量减少,体重减轻,但体温不高,有腹泻,但不很严重。可在6周内自然康复。增生性出血性肠病多在后备小母猪或小公猪中发生,以突然死亡为特点,生前完全没有预兆性症状,有些猪在松软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血液,同群中其他猪表现皮肤苍白、严重贫血。血粪内还夹有大量纤维性柱状物,其他表现基本正常。有些猪不断排出血粪后48h内毙命。多数猪呈轻度出血,无热候,临床症状较轻的猪可于两周内康复,少数则转为慢性经过,生长猪病势一般较重,幸免一死的猪可成为僵猪,慢性过程猪常有周期性血粪现象。 剖检变化  增生性出血性肠病猪肉尸广泛变白,特征性变化是肠腔内,主要是回肠终段有大量凝固的血块,并延伸及盲肠、大结肠,肠腔内有黑色柏油状血和粪混杂一起的固态物质,有时在凝固物外裹以纤维状膜,并粘附到肠粘膜上,尽管肠内有炎症过程,大量出血,但找不到出血部位,也没有粘膜的溃疡和糜烂,组织学变化是血管充血,通透性增加,腺上皮细胞广泛变性和纤维状凝结物、小肠粘膜显有坏死,损伤与急性细菌感染或与I型过敏反应类型,有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有未成熟的增生细胞,大量排列使腺体腔拉长,绒毛脱落,在增生细胞内有大量细菌存在,慢性病例可发展为坏死性肠炎。 诊断   当猪突然死亡、胃肠道内有大量出血时,有四个病需要考虑,即增生性出血性肠炎、胃食道部溃疡、急性猪痢疾和小肠出血综合征。   增生性出血性肠炎(肠出血综合征)的特征是肠腔出血,皮肤苍白、肠道有急性炎症等病理变化,主要侵害4~9月龄的后备母猪和公猪。   胃食道部溃疡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尤其是生长猪,剖检可见沿食道入口的非腺区域有溃疡,血流经胃入肠,易于区分。   猪痢疾引起肠出血,并产生急性死亡者仅偶尔发生,大多为成年猪呈暴发性发作,皮肤苍白不明显,仅限于大肠,并与该区域损伤紧密联系,不论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均有特征性,实验室检查有密螺旋体易于确诊。   小肠出血综合征很难与本病相区别,前者多发生于3~6月龄,营养状况良好的猪,大多与饲喂乳清有关,有典型的肚胀,死前有腹痛,剖检中有明显的肠臌胀,多数情况下肠内出血似乎由肠扭转造成的。除了胃及十二指肠近胃端以外,其余肠管均有出血,由于肠臌胀,肠扭转可能被忽视,但可根据盲肠的盲端不指向头和肠系膜触诊有扭转而鉴别,有时肠道内有出血,但肠管并未扭转,其病因不明。   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由C型产气夹膜梭菌引起的出血,但在临床上根据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验很易区别。 防治方法 饲料中加入呋喃唑酮200毫克/公斤。 对伴有增生性肠病和粘膜变杆菌的感染,饲料中加泰乐菌素200毫克/公斤或配合使用青霉素100毫克/公斤,加以控制。 对急性病例试用抗组织胺药、皮质类固醇、维生素配合联用,曾获得成功。 可用青霉素与金霉素合并使用而控制,剂量是前者为50mg/kg,后者为100mg/kg饲料。 猪小肠腺瘤病的控制途径是,把新引进的猪与康复猪混群饲养,可促进他们的免疫功能,疫苗一般无效。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11-11 07:2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