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00|回复: 10

兽医病理和诊疗技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5 15: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兽医病理学基础知识
  一、畜禽疾病的定义及其特点
  (一)畜禽疾病的概念 畜禽疾病是畜禽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伤与 抗损伤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并使其生命活动发生障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生产性能下降,甚至引起死亡。
  (二)畜禽疾病的特点
  1.畜禽的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病因作用于畜禽体的结 果任何疾病都有它的原因,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只有查明病因,才能对因治疗,从根本上有效地防治疾病。例如肠炎, 有中毒性肠炎,也有细菌性肠炎,查明是中毒性肠炎,贝!使用特 效解毒药,结合对症治疗;,。是细菌性肠炎,贝!必须使用特效抗菌药,结合对症治疗来处理。,口果不明病因情况下舌、用药,势必 引起不堪设想后果。
  2.畜禽疾病是完整畜禽体的反应畜禽体由于神经和体液 的调节,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使畜禽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统一和体内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这是畜禽健康的标志。如果外界环 境变化过于剧烈,超出畜禽体生理防御范围,或者机体本身抵抗 力降低,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内部器官间协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身体的某些局部出现比较明显变化,或全身的严 重反应。如畜禽体某部发生创伤,局部引起发炎,表现红、肿、热、 痛等;严重的整个机体高烧,使内部防御适应性增强,防卫细胞吞噬由伤口侵入的各种细菌、异物等,是全身性反应。
  3.畜禽疾病是畜禽体损伤与抗损伤相互斗争过程当畜禽 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作用时,一方面畜禽体受到损伤,发生病理反应,使自身正常的生理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 改变和破坏;另一方面,机体也必然产生抗损伤的生理反应,以 消除致病因素的作用以及造成的损伤。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推动疾病发生发展。当机体抗损伤的生理作用强于 致病因素作用时,机体损伤慢慢消失,与外界环境保持统一,各 器官系统活动相互协调,恢复正常生命活动,直至康复。但当机体抗损伤的生理作用弱于致病因素作用时,机体所受损伤就会越 来越重,最终导致死亡。
  4.生产性能的降低是畜禽疾病的重要标志畜禽患病时,导 致自身适应能力差,内部的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障碍或遭受破坏,必然导致畜禽生产性能(如劳役、体膘、产蛋、产 乳、产毛、繁殖力等)下降,这是畜禽发生疾病的标志。
  (三)病理过程、病理反应、病理状态
  1.病理过程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某些机能、代谢 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相同的病理过程可以发生在许多不同的疾病中,成为这些疾病的组成部分。病理过程是机体抗损伤 的一种表现,也是诊断疾病的依据。所以我们在诊断疾病时应正 确的认识、利用病理过程,不要简单地“对症下药)’或是被病理过程所掩盖,而疏忽了真正的病因。如发热。发炎都是复杂的病 理过程,它们可以发生在流行性感冒、肺炎、肠炎等多种疾病中, 须认真对待,正确医治。
  2.病理反应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一些较病理过程更短促 而又单纯的机能、形态、代谢的改变。如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血糖增高或降低等。这是诊治疾病的重要依据,所以在诊治疾病时, 应仔细观察病理反应。
  3.病理状态往往是指机体中相对恒定的、不发展的或发展 “极慢而不显著的局部形态变化。如瘫痕、代偿性的瓣膜病。病理状态有些不会影响机能代谢或生命活动,而有些却不能忽视,应 积极治疗,以免酿成大患。
  二、畜禽疾病发生的原固 疾病发生的原因,可概括为两方面:
  一是外界环境中各种致 病因素对机体的作用,称为疾病的外因;
  二是机体本身的特性及 其反应适应性等,称为疾病的内因。导致机体患病的原因有许多, 病因与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阐明疾病的原因,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疾病发生的外围 外界致病因素,按其性质可区分为生物性的、化学性的、物 理性的和机械性的致病因素等几大类。
  1.生物性病因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生物性病因导致 的疾病是当前危害畜禽最常见的病,是畜牧业的大敌,生物性病因是传染病暴发的根源。其致病作用有以下主要特点:
  (1)对机体的作用常有一定选择性。这类病对于侵害的动物 种属有一定选择性,比较严格的传染途径、侵人门户和作用部位等,例如,猪瘟病毒只感染猪,人则不会患猪瘟;破伤风杆菌只 能从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入侵而使机体患病,从口中食入,机体则 安然无恙。寄生虫也是如此,姜片吸虫只寄生于猪的胃肠道。
  (2)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破坏机体一系列防御机能,得到 生长繁殖的条件,在生长过程中产生毒素而对机体产生病理性损害。如产生外毒素、内毒素、溶血素、杀白细胞素、溶纤维素和 蛋白分解酶等。寄生虫的致病作用则是吸收机体营养,造成机械 损伤,阻塞管道,产生毒素以及引起过敏反应等。
  (3)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特异性。即有比较规律的病程,特殊 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以及特异性免疫现象等。故这类病因引起疾病,一定要摸清病程规律,才能正确判断,使用特效药,做到 '药到病除'。
  (4)生物性病因侵入机体后,作用于整个疾病过程,其数量 和毒力可不断发生变化,而且有些病原体从排泄物、分泌物等排出体外,富有传染性。因而这类疾病发病时,有些该隔离的就应 隔离,该封锁的就须封锁。要注意消毒,严重的,还应扑杀深埋、 焚烧等,一定要、”以重视。
  2.化学性病因包括酸、碱、有毒农药,部分药物和饲料调 制时产生的有害物质。如闷煮的猪食,产生亚硝酸盐中毒;被化学毒物污染的水源、植物、饲料、农作物等被畜禽误食后引起中 毒;强酸、强碱引起组织的坏死、糜烂;毒气作用于皮肤,可使 皮肤糜烂等。 “ 化学性病因作用于机体有如下特点: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一定的选择性毒害作用;疾病发生都比较快(慢性中毒除外)。
  3.物理性病因包括高温、低温、电流、电离辐射、噪音等。 高温作用于局部组织,重时可引起烧伤,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甚至坏死炭化。大面积烧伤能使血浆渗漏,血液浓缩, 红细胞发生崩解,烧伤组织分解产物的吸收,往往引起中毒,甚 至死亡。高温的全身作用引起热射病及日射病。热射病发生于处在炎热而潮湿的气温下的畜禽,由于环境温度过高,散热障碍,体 温上升。临床上呈现不安,脉搏频数。呼吸增快,严重时由于内 脏淤血和神经机能高度障碍,出现昏迷和呼吸抑制以至死亡。日射病则是由于烈日照射,脑髓受到过热的刺激,引起中枢神经系 统兴奋,脑部血管扩张或出血,体温上升,最后也可致死。 低温作用于局部组织,引起冻伤,严重的可引起坏死。低温对于机体能削弱其抵抗力而促进某些疾病的发生。如劳役后大出 汗,受风寒或暴风雨的袭击,特别易引起感冒和肺炎。 电流对机体具有强烈的作用,能引起意识丧失,肌肉痉挛和呼吸麻痹而死亡。马对电流作用极为敏感,在60伏特电流作用下 就能陷于死亡。雷雨时的电击,由于电能转化为热能,在局部往 往发生烧伤、出血和电击斑等变化,大多引起畜禽死亡。电离辐射常见的有X 射线、β 线、丫射线、中子和质子等, 致病作用主要是引起放射性烧伤及放射病。放射病发病机理是由 于机体的水受到电离辐射之后,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使体内的酶系统受到破坏,导致细胞核皱缩、破碎以及溶 解等现象。应该指出的是:大量的放射物质,不适当的放射疗法 或是较长时间的电离辐射方能引起放射病;如短时间照调光片,并不会引起机体发病,另外幼畜,特别是孕畜对电离辐射较敏感。 噪音对畜禽体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100~120分贝以上 强度噪音持续作用,可使畜禽生理机能发生紊乱,出现兴奋、惊恐、消化机能抑制,导致产蛋量下降,泌乳量减少,甚至不长膘 等,严重的还能改变动物的行为或发展成为顽固的病态。
  4.机械性病因是指具有一定强度的机械力的作用。机械性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可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损伤和障碍。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i)对组织的作用不具选择性。
  (2)一般无潜伏期。
  (3)造成外伤时,仅对疾病起发动作用,一般对疾病的进一 步发展不起作用。
  (4)机械力的强度、性质、作用部位和范围,决定着引起外 伤的性质、程度和结果。一般不取决于机体本身状态的特点。如骨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多发生骨折或脱臼;比较严重的创伤,失 血过多,还能通过神经反射而影响全身,甚至引起创伤性休克,机 体体温突然降至常温下、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和大脑皮层高度抑制,如不立即抢救,则导致死亡。
  5.其他病因包括畜禽的营养状态,饲养管理和应激状态 等。正常营养物质如糖、脂肪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疾病。饲养管理水平比较低,不科学的饲料配方,不良的饲养方法,都会成 为疾病的原因或诱因。另外,应激状态导致畜禽疾病也常见。所 谓应激状态,是指各种不同性质的刺激因素(如中毒。创伤、饥饿、寒冷、温热、过劳、突发的激烈运动等)所引起的一种全身 性的。非特异性的反应。畜禽在反应中企图克服该刺激的危害,但 如果刺激强度过大,作用时间过长,动物就有可能逐渐失去反应的能力而陷入衰竭状态。畜禽如反复或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中,则 影响生长发育或加剧原有的疾病。畜禽在更换厩舍、受捕捉、追 赶、长时间劳役、密集饲养、舟车运输等时,都可能产生应激状态,在饲养管理时,应引起注意,尽量避免。
  (二)疾病发生的内因 疾病发生的内因,主要取决于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感受性及对 致病因素的防御适应能力(抵抗力)。感受性小,抵抗力强,则机体不易发病,发病时症状也轻;反之感受性大,抵抗力弱,则机 体易发病,发病时症状重。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感受性和抵抗力取 决于畜禽的种属、个体、年龄和机体防御适应性的状态等方面。
  1.种属、个体、年龄不同种属的畜禽对同一病原的感受性 往往不一样,如马不感染牛瘟,牛不感染猪瘟,这种现象是种属的免疫性,是一种先天性的免疫状态,同时也与病原体对它所处 环境具有严格的选择性有关。种属的免疫性,是畜禽长期进化过 程中同疾病作斗争所形成的,并通过遗传积累的,一般相当稳定是一种天然的非特异性的免疫能力。不同的个体由于营养状态、机 体抵抗力的不同,对同一致病因素的感受性也不一样;营养状态 差、抵抗力差的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感受就敏感些,较易患病。年龄不同,对致病因素的感受性及机体的抵抗力也不同,一般来说 幼龄畜禽的抵抗力弱,中龄畜禽的抵抗力强,老龄畜禽的抵抗力 则下降。这是由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不同以及防御屏障机构状况不同的缘故。例如:仔猪、犊中、幼驹在出生后短期内,因肠粘 膜的屏障机构发育不全,较易感染大肠杆菌而发生下痢。
  2。机体的防御屏障机能防御屏障机能是在生物进化过程 中,为了适应外界条件而形成的一种保护性能力。它能阻止和破坏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保持和恢复机体的健康。防御机能可分 为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
  (1)外部屏障:包括皮肤、粘膜、骨胳和肌肉。 皮肤:完整的皮肤具有机械性阻挡细菌侵入的能力。皮肤的角质层不断脱落更新,可清除皮肤表面的微生物;汗腺。皮脂腺 的分泌,具有冲洗及杀菌作用。 粘膜:和皮肤一样,完整的粘膜除可阻挡细菌入侵外,还具 有分泌和排泄机能,其分泌物也有一定的杀菌能力。例如:呼吸道粘膜能分泌粘液,具有抑制细菌,防止粘膜干燥并粘着、冲洗 进入其中的细菌或异物,形成“痰液”,刺激呼吸道粘膜,产生纤 毛运动、咳嗽等反射性作用,使细菌或异物排出体外。骨胳和肌肉:骨胳具有支撑作用,使机体的重要器官心。肝、 肾等及神经系统有相对稳定的空间,而肌肉则起到缓冲保护作用, 共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和各器官,免受外界致病因素刺激。
  (2)内部屏障:致病因素如通过了皮肤和粘膜而侵入机体内 部,还会遇到机体内的各种屏障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吞噬、解毒及排泄等活动阻止病原在体内的蔓延和损害机体。内部屏障包括 肝脏、肾脏、脾脏、淋巴结。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等几个主要部 分,其中以网状内皮系统作用最大。 网状内皮系统:包括全身的淋巴网状内皮组织。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或异物侵入组织后,首先在局部引起炎症反应,使血液中 的吞噬细胞自血管壁游出,进入炎症反应区,以吞噬、清除入侵 的细菌或异物等,未被吞噬的可以通过淋巴管到达淋巴结。淋巴结中的窦壁巨噬细胞,具有杀灭或限制病原菌活动的作用。一般 只有毒力较强者,才能冲破淋巴结这一坚强防线进入血流。血流 中的微生物在通过肝、脾等组织时,可再一次被阻留,并被其中吞噬力强大的巨噬细胞所吞噬、消灭。 肝脏:是机体内强大的屏障器官。一方面具有丰富的网状内 皮组织,可以吞噬细菌、异物等;另一方面还具有强大的解毒功 能,通过将刺激性物质、有毒物质发生结合、氧化分解。保护性合成等反应,使这些物质变成低毒或无毒的物质而排出体外。 肾脏:一方面有滤过及分泌机能,可将体内产生的毒素、代 谢产物等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另一方面具有生化解毒功能,通过生化反应消除或削弱有毒物质的作用。 血脑屏障:是很重要的内部防御机构,一般的细菌和病毒不 易通过,能阻止一般的细菌、病毒进入脑脊髓液及脑组织。血脑 屏障包括软脑膜、脑络膜及其所属的血管内皮和脑室管膜。胎盘屏障:胎盘内的蜕膜细胞及绒毛膜内的郝保尔氏细胞,能 阻止某些细菌和毒性代谢产物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保护胎儿不 受侵害。
  (三)内外困的相互关系 疾病的发生,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内 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其致病作用,例如:给马和易感猪同时注射一定量的猪瘟病毒,马则不会发生猪瘟,而 猪则会患猪瘟。猪瘟病毒只是一个发病条件,是外因,作用于马, 由于种属不同,马具有天然非特异性免疫力(即内因不具备)故马不发病;而对猪,因为它没有这种兔疫力,所以具备发病的内 因,故发生猪瘟。所以,在疫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贯彻“预防 为主”的方针,加强饲养管理,定期进行预防注射,提高畜禽的防病、抗病能力。一旦发病,应进行综合治疗,不要只注意针对 致病因素进行治疗,而忽视提高病畜禽的抗病能力,这样疗效并 不好。应该在采取“对因治疗”同时,结合“对症治疗”、“对症饲养”、“对症护理”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三、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致病因子的蔓延途径 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克服了机体的防御屏障机能,沿着一 定的途径逐渐蔓延,从而引起疾病过程的发生、发展。蔓延途径有以下几种: 1。组织蔓延是指致病因素沿组织或组织间隙逐渐蔓延。又 可分为:
  (1)连续性蔓延:致病因子由病变组织扩展到邻近组织。如 皮下化脓性炎症(蜂窝织炎)向邻近正常组织的蔓延。
  (2)管内蔓延:致病因子沿组织器官的管腔,随着管腔内液 体的移动,蔓延到其他部位。如支气管炎的病原可随着管腔内分泌物蔓延到肺泡而引起支气管肺炎。
  (3)接触性蔓延:致病因子或病理变化由患病组织与邻接组 织直接接触而引起的蔓延。如心包炎引起心肌炎,肠炎可蔓延到腹膜引起腹膜炎。
  2.体液蔓延致病因素或组织分解产物被吸收进入体液内, 随着体液的流动散布到全身。可分为淋巴性和血行性蔓延两种。
  (1)淋巴性蔓延:致病因于进入淋巴流蔓延,多伴发淋巴管 炎和淋巴结炎。
  (2)血行性蔓延:致病因子进入血流蔓延称血行性蔓延。常 见的是细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液后;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和败血症等。
  3.神经性蔓延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致病因子沿着神经干蔓 延,如狂犬病病毒与破伤风毒素在体内蔓延就是这种方式。另一方面是致病因子作用于神经引起冲动,并传递至相应的神经中枢, 使中枢机能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有关器官机能的改变,即是通过 神经反射途径蔓延。 应该看到,上述3种蔓延方式,在疾病的过程中常常是交互进行或同时进行的。例如:组织蔓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体液和 神经蔓延。因为任何组织都含有组织液和其通道及神经装置。但 是,各种因素、各种状态的不同,3种蔓延方式的主次不同。所以,我们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时,除考虑对因治疗外,还应加强机体的 屏障机能,及时防止有害刺激物的蔓延。
  (二)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
  1.直接作用某些致病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于组织器官,引 起相应组织器官的损伤,从而产生机能和形态的改变,称为直接作用。例如:机械力作用引起组织的断裂、高温引起组织的烧伤 等,均属于直接作用而发病。
  ⒉神经机能的改变 某些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作用于 神经系统,通过调节机能、反射活动的改变,引起机体器官组织变化。有下面3种情况: ⑴致病因素作用于内外感受器,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相应 的反应。例如:猪胃肠炎时炎性产物刺激胃肠粘膜感受器,反射 性引起腹泻、呕吐等。 ⑵致病因素直接到达并损伤中枢,导致神经调节机能障碍。例如:破伤风毒素通过血脑屏障而作用于中枢神经,使大脑皮质 抑制,而皮下中枢则过度兴奋,导致骨骼肌持续性的收缩,并对 微小刺激特别敏感。 ⑶致病因素使神经营养机能发生改变。所谓神经营养机能,就是神经对各组织、器官营养物质的供应和新陈代谢的调节作用。 致病因素使神经营养机能产生障碍,就会引起病理变化。例如:压 迫性萎缩。废用性萎缩等。
  ⒊体液调节机能的改变 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能引起内分 泌腺机能改变,或体液的量或质的改变,导致器官组织损伤、机能障碍等病理变化。 上述3种作用,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或在同一疾病的不同 阶段,可能同时存在或相继发生,各起不同的作用。所以对每个 疾病,必须作具体分析,才能正确防治。
  (三)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 因果转化规律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简单他说,也 就是某种致病因素(原因)在一定的条件下作用于机体,引起某些病理变化(结果),而这些病理变化(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又 成为病因,引起另一些新的病理变化(结果)。这种原因和结果相 互变换、相互转化,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形式。但是,应该知道,这种交替转变,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循环,具有这样一些特 占。
  (1)因果转化贯穿在疾病的整个过程,并呈螺旋式方向发展。 如果是恶性的,疾病愈来愈重,最终导致死亡;如果是良生的,则慢慢康复。
  (2)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是错综复杂的,同一个原因,往往引起好几个结果。
  (3)因果转化链上,不是所有的环节都起着同等作用,其中 有些环节是主导环节(主要矛盾),即它能规定或影响其他环节病理变化的发生和发展。所以在临床实践中,要善于分析疾病过程 中的因果关系,找出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环节(主要矛盾)。及时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切断主导环节,就能有效地阻止疾病向恶化的方向发展,而使机体恢复健康。
  (四)疾病的经过和结局 从疾病的发生到疾病的结束,称为疾病经过,又称疾病过程。 疾病的经过,有的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则没有(如机械性、物理性因素引起的疾病)。传染病的经过,有明显的阶段性,以它为 例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潜伏期从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到机体表现症状时为 止,这一阶段称潜伏期。传染病都有一定的潜伏期。
  2.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到全部主要症状开始出现为 止,称为前驱期。其经过为数小时或数日。这一期特点:临床上表现出一般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脉增数、呼 吸加快等),如得到适当的护理。治疗,则可能痊愈,反之则疾病 向前发展,转入下一个阶段。
  3.临床明显期疾病的主要症状或特异性症状已充分表现 出来。这一阶段因为表现出了具有临床意义的特殊症状,所以有重要意义。
  4.转归期疾病的结束阶段,也就是结局,有以下几种情况
  (1)痊愈(康复)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损伤完全得到恢复,全 部病理过程消失。
  (2)不完全痊愈(不完全康复):疾病的主要症状已经消失 病因损害作用也已停止,但体内仍然存在着某些病理变化,或在形态结构上还留下病理状态,使正常生命活动受到一定影响。
  (3)死亡:生命活动的终止。 此外,按疾病的经过和持续时间,还可分力急性病、慢性病和亚急性病3种。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在一 定条件下,还可转换。
  四、常见的局部病理变化
  (一)充血 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一般来说,动脉内血液灌注量过多,静脉回流正常,导致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为充血。如动脉流入 的血量保持正常,而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液淤积在静脉 和毛细血管中,称为静脉性充血,也叫淤血。
  (二)出血 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 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如胸腔、腹腔、心包腔),称为内出血。弥散性的组织内出血,称为溢血,如脑溢血。混有血 液的尿液,称血尿。粪便里有血液称黑粪或血便。当动脉血管破 裂出血时,由于血压高,血流及血量多,压迫周围组织形成血肿。毛细血管出血,多形成小出血点称淤点,形成出血斑称淤斑。体 腔内出血称积血。
  (三)局部贫血 机体局部组织、器官内含血量比正常减少,称为局部贫血,或 局部缺血。常见有动脉痉孪性贫血、动脉阻塞性贫血和压迫性贫血。贫血的组织器官,往往出现固有色,如皮肤、粘膜贫血呈现 苍白色。如长时间贫血,可发生组织萎缩和坏死。
  (四)梗死 活体内某种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液供应断绝而引起局部组 织的坏死,称为梗死。常见的有:
  ①贫血性梗死,常发生在心、脾、 肾等结构比较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器官,易导致局部组织缺血而坏死,坏死灶呈黄白色,故称贫血性梗死或白色梗死。眼观 梗死灶呈不正圆锥形,周围有一暗红色炎性反应带,初期梗死灶 表面隆突,以后因坏死物被吸收而凹陷。梗死灶切面呈锥体状,尖端朝向器官阻塞处,底部位于器官表面,边缘有充血、出血带包 围
  。②出血性梗死,多发生于肺、肠等血管丰富并伴有淤血的器 官。病区红色,故称出血性梗死,又称红色梗死,眼观梗死灶紫黑色、硬固、肿大。
  (五)坏死 在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坏死块 表面干涸、脆弱,常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的界限。临床上常见的有:
  ①凝固性坏死,坏死的组织凝固呈灰黄色或灰白色,若伴有淤血 或出血,则呈晴紫红色。如结核病时形成的干酪样坏死、肾贫血性梗死。
  ②液化性坏死,坏死的组织呈液体状,多发生于中枢神 经系统。 坏疽:组织坏死后,因受外界条件影响,或继发感染腐败菌所引起变化,称坏疽。又分干性坏疽(多发生于体表,呈干燥、皱 缩、硬、黑褐色的坏疽)、湿性坏疽(多发生于肺、子宫等与外界 相通器官,组织含水分多,利于腐败菌生长、繁殖,故坏死组织呈灰绿色或黑色,粥样,与正常组织之间无明显界限)、气性坏疽 (组织发生坏死的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多发生于深部创伤,坏死组 织呈蜂窝状,切开后,流出多量黄红色带酸臭含气泡的混浊液体,患部肌肉呈棕红色或黑色。用手触压或切开病变部位,可听到一 种捻发音)。
  (六)水肿 组织内组织液含量的增加,称为水肿。皮下组织内积有水肿 液,称为浮肿。体腔内组织液含量的增加,称为积水(心包积水、胸腔积水、腹腔积水等)。
  1.水肿的原因和类型水肿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毛细血管的 血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或组织胶体渗透压升高,组织内渗透压的增高,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改变,淋巴回流障碍等。 水肿可分为:淤血性水肿。肾性水肿、恶病质水肿、中毒性 水肿和炎性水肿。
  2.水肿的病理变化可因水肿的类型、发生部位和水肿的程 度而有所不同。
  (1)皮肤水肿:肿胀明显,苍白或灰白色,皮肤弹性降低,软 如面冈,指压留痕,切开水肿部位可流出澄清水肿液,水肿皮下组织胶冻样。
  (2)粘膜水肿:显著肿胀,呈半透明样外观,触压有波动感。 局限性的粘膜水肿往往形成水泡。
  (3)浆膜腔积水:浆膜腔内有多量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常见 干胸腔、腹腔。心包腔、关节囊及脑室等。
  (4)实质器官水肿:如心,肝、”肾和脾发生水肿,水肿液仅 存留于间质内,故体积肿大不明显。
  (5)肺水肿:水肿液可在肺泡腔和肺小叶问质内大量积聚,因 而体积肿大、表面湿润、有光泽。间质增宽,切开时,从切面和支气管内流出多量混有泡沫的液体。
  3.水肿对机体的影响水肿一般是某种疾病的症状之一。机 体由于水肿液的压迫和组织内环境的改变,可使受侵器官发生程度不同的形态学和机能性的改变,并加重受侵组织的循环障碍,导 致疾病进一步恶化。此外,水肿还可降低局部组织抵抗力,使之 容易受感染,而且感染后的病变和症状特别严重,较难恢复。
  (七)钙化与结石形成 钙化是指在血液和组织间液中呈溶解状态的钙盐以固体状态 沉着于病理产物或异物中的现象,称为钙化。结石是在组织。器 官的排泄管与分泌器官内形成石样物的过程,称为结石形成,形 成的固体物称为结石。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4-26 18: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啊,很基础的东西 :handshake
发表于 2007-6-18 13: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做成WORD格式的就好了
可下载了慢慢看
发表于 2007-8-23 15: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础知识,虽用的不多,但不可缺:gongsi:
发表于 2007-9-4 17: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王德照 于 2007-8-23 15:07 发表
基础知识,虽用的不多,但不可缺:gongsi:

同意楼上的同行看法....
发表于 2007-9-8 10: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7-9-15 11: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系统性的文章是最好的
发表于 2007-9-15 12: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收藏了,得好好看看
发表于 2007-10-19 09: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基础知识就是教科书啊,温故而知新。
发表于 2007-10-19 15: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hihi: :hihi: 很好,很基础:hih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7 01:5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