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兽医二号

王川庆讲课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2 17: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7-12 22: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hehes: :hehes: :hehes: :hhad:
发表于 2007-7-13 10: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楼主!;1s: ;1s:
发表于 2007-7-31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下载,很不错的资料,感谢共享!
发表于 2007-7-31 11: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东当然要学习。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07-8-27 00: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真好,好好学习
发表于 2007-9-20 08: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猪病毒性腹泻类疾病
王川庆博士  河南农业大学
一.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imissible Gastraenteritis of Pigs, TGE)
概述
TGE是由TGE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以剧烈腹泻、呕吐和严重脱水为特征,2周龄以内仔猪发病后损失严重。
本病1933年起在美国有报道,1946年Doyle等确定其病原为病毒,50年代末传遍欧亚大陆。现除阿拉斯加和北欧各国外,北半球均有分布。我国60年代末开始流行本病。
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是冠状病毒,病毒粒子的直径80~120nm,以圆形为主的多形态性,有囊膜,其表面有纤突。
病毒培养较困难,需特殊细胞。体内病毒主要存在于小肠及肠系膜淋巴结。其他组织也有。病毒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都有效。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
1、        易感动物  一般情况下只有猪感染发病,犬、猫可以感染,但发病者少。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仔猪发病后死亡严重,而5周龄以上猪感染很少死亡。
2、        传染源   主要是病猪和带毒猪,其次是其他易感动物。
3、        传播途径  由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4.、流行特点  季节性明显,多见于秋末至春初。但今年与往年不同,夏季流行也很严重.不同地区流行形式不同:新疫区呈流行性,仔猪死亡率也高.老疫区则呈地方性流行。架子猪和成年猪发病后常转归良好。本病往往与流行性腹泻、大肠杆菌病和轮状病毒混和感染。
5、        免疫  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人工感染,均可有效诱导抗体产生,并可维持九个月以上。但主要是细胞和局部免疫,回肠段淋巴组织最多,故口服活苗效果好,利于肠道局部免疫.。
症状
潜伏期一天左右。
临床表现突然发病,先呕吐后腹泻,排出黄浊、污绿或灰白色稀粪,带有未消化之凝乳快,后躯污染严重,腥臭难闻.病猪烦渴,明显脱水,逐渐消瘦,体重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2周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达100%,病程2-7天。耐过猪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6周龄以上猪发病后症状较轻,可见精神沉郁,减食,腹泻,减重,个别呕吐,一周左右自然耐过,很少死亡。但相当一部分猪成为隐性感染,长期带毒。
病变
尸体消瘦,明显脱水,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胃内有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使肠管扩张,肠壁菲薄而呈半透明状,缺乏弹性。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
诊断
1.现场诊断   对2周龄以内的小猪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特征症状及病理变化作出诊断,其他年龄的猪感染发病后需实验室确诊。
2.实验室诊断  病原分离鉴定:取肛拭或肠内容物或肠系膜淋巴结,最好是发病后24小时以内采取病料,用生理盐水稀释或研磨后离心,取上清加入双抗后接种猪甲状腺细胞或唾液腺细胞,若接种睾丸细胞、种猪肾细胞则需盲传两代以上才可见到病变。当产生病变后,可用已知血清作中和试验对病毒作出鉴定。
3.动物接种实验:将以上处理过的病料接种乳猪(3~5日龄2-4只),12-48hr出现典型症状。
4. 荧光抗体   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或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病料中病毒。国外已将前者作为常规方法。取双份血清作中和实验测定抗体升高情况作出诊断。血清学中效果最好的是中和实验,其次是荧光抗体法。
5.        鉴别诊断  主要与子猪黄痢、白痢、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猪瘟等区别开。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但常为混合感染。
防制
1.疫苗接种  主要是免疫母猪。最早是用强毒接种,把病死仔猪的小肠及内容物喂母猪,以获得母源抗体,但易散毒,故已少用。现在已有弱毒苗,口服效果好,注射不行,不产生局部和细胞免疫。灭活苗效果不好,因灭活苗只能注射且以诱导体液免疫为主。目前已有弱毒苗投放市场,系流行性腹泻与TGE二联苗,不足之处为灭活苗,且要穴位注射。
2.        治疗  对症治疗,但幼龄猪效果不好。
二、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

概述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冠状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腹泻、呕吐和脱水为特征。该病在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均与TGE极为相似。
该病首先于1971年在英国发生,随后,比利时、荷兰、英格兰、德国、瑞士、法国、保加利亚和中国台湾均有本病的报道。目前,只有中国、比利时、法国、英格兰、德国分离到了PED病毒。据统计,比利时发生腹泻疾病的猪群中,7%病猪是由PEDV引起的。在我国,1987~1989年疫病普查的资料显示,PED的总死亡率占36种猪病总死亡率的1.74%,PED与TGE的混合感染率已上升至30.77%。通过对广东、上海、辽宁、浙江、天津、黑龙江、北京、内蒙古、福建等省市40多个猪场,49912头猪的综合调查,发现PED的阳性率高达78.57%。
病原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圆形,平均直径为130nm, PEDV对乙醚和氯仿敏感。
目前尚不能证明本病毒具有不同的血清型,另外,本病毒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及其他冠状病毒属成员无任何抗原关系。
1982年我国学者将本病毒接种于胎猪肠上皮细胞单层和胎猪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培养物上培养并获得成功。近年来又将其适应了Vero细胞,TCID50毒价可达107/0.3mL。
流行病学   
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病猪排泄的粪便散播病毒,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该病仅发生于猪,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仔猪和育成猪的发病率通常为100%,母猪为15%~90%。病毒传入猪群的途径可能是通过运输病猪或被污染的饲料、车辆,以及被病毒污染的靴、鞋或其他携带病毒的污染物。粪-口途径是该病传播的主要方式,健康猪的自然感染主要是经口接触了含毒粪便污染物。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并且以12月份和翌年1月份发病最多。
临床症状   
初生猪的潜伏期为24~36h、育肥猪则为2d以上。
PED的临床症状与TGE相似,只是程度较轻,传播速度也比TGE慢得多。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病猪出现明显的水样腹泻,有时可能伴有呕吐。腹泻物呈灰黄色、灰色,或呈透明水样,顺肛门流出。感染猪只在腹泻初期或在腹泻出现以前可出现急性死亡,特别是应激性高的猪死亡率更高。
通常所有年龄的猪都可以发病,发病率高达100%;1周龄以上仔猪在持续3~4d腹泻后可能会死于脱水,平均死亡率为50%~90%,部分猪康复后发育受阻可能变成僵猪;育肥猪的死亡率为1%~3%。年龄较大的猪感染后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而一些成年猪可能只再现沉郁、厌食和呕吐,经4~5d即可好转。
病理变化  
  PEDV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时,仔猪表现的肉眼病变只限于小肠,可见小肠肠壁变薄并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小肠黏膜、肠系膜充血,个别试验猪小肠黏膜有轻度点状出血,其他实质性器官均未见有肉眼病变。组织学检查可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空泡形成和表皮脱落,肠绒毛短缩。
诊断  
  本病不能仅靠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作出诊断,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才能与TGE区别开来。
荧光抗体法    本法是最为敏感、快速可靠的方法。取发生腹泻48h内的猪小肠,制成小肠黏膜抹片或冷冻切片,风干后用酮固定,加荧光抗体染色后镜检。一般感染18h后,小肠各段均能发现荧光阳性细胞,出现腹泻6h后荧光细胞数达高峰。
微量血清中和试验    利用已适应于传代细胞生长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被检血清进行微量中和试验,测定待检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ELISA法    对成年猪和仔猪的诊断,可用此法检测粪便、肠内容物中的病毒抗原,对于实验感染猪,一般在感染后3~11d可检测出PEDV抗原,4~5d为高峰期,但自然感染猪抗原排出时间较短。ELISA也可用于检测病猪体内的特异性抗体,但通常需要采发病初期及其间隔2~3周病愈猪双份血清检测。
防制   
该病的一般性防制措施可参考TGE的方法进行。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发病猪可以让其自由饮水以减轻脱水,对育肥猪适当限饲;为预防继发感染和加快康复,可以试投一些抗菌药物和助消化药。保持猪舍温度和干燥环境。注意保持猪舍良好的卫生,严格控制猪只的调动以及人员、猪场运输工具的流动。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本病有效而可靠的方法,猪流行性腹泻甲醛氢氧化铝灭活疫苗保护率达85%以上,可用于预防本病。
三、猪轮状病毒感染(Rotavirus infection)

概述
本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以委顿、厌食、呕吐、腹泻和脱水、体重减轻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是仔猪、马、犊、羔、驹、兔、鹿、叉角羚、猴、犬、猫、大鼠、小鼠、豚鼠等哺乳动物及家禽等多种幼龄动物的一种病毒性腹泻。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导英国1~4周龄仔猪发病率在80%以上,死亡率可达20%。本病最早在患腹泻的儿童中发现,新生幼婴的非细菌性腹泻也多半是轮状病毒感染。我国也从患腹泻的猪、牛、犬、羔羊、兔和人类粪便中分离到轮状病毒。
病原学
轮状病毒是一种抵抗力很强的病毒,病毒有外衣壳。病毒的传染性与外衣壳有关。
  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的动物都可感染轮状病毒,感染率最高可达90-100%,常呈隐性经过。一般发病的多是新生或幼龄动物。人的轮状病毒感染也很普遍。据初步统计,全世界幼儿发生的肠炎至少有50%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人轮状病毒可以使猴、仔猪和羔羊感染发病,犊和鹿的轮状病毒均可感染仔猪等。养殖场附近居民幼儿患轮状病毒性腹泻可能成为传染源,病畜和隐性患畜也是传染源。更重要的是轮状病毒可以从一种动物传给另一种动物。但禽类轮状病毒不感染哺乳动物,反之亦然。
本病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应激因素,特别是寒冷、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劣质的饲料和其他疾病的袭击等,均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有很大影响。病毒主要存在于肠道内,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及土壤等,经消化道途径传染易感家畜。痊愈动物从粪中排毒持续期至少3周。成年家畜可以受到新生病畜的传染。饲养方式也是间接传播的重要因素,集中繁殖或集约饲养经营,大批引入,进口以及饲养规模扩大等,造成畜群急剧更新,导致病毒的侵入、继续存在的机会也增多,加速本病的常在化。
病畜痊愈获得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它对病毒的持续存在影响时间不长。所以痊愈动物可以再感染。集约化养殖,特别是不同种类的动物混合饲养,可以促进该病的传播。
临床症状   
不同动物发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但均以严重腹泻为主,潜伏期12-24小时。
    发病猪多为8周龄以内的仔猪,病初表现精神委顿,不愿走动,食欲减退,常有呕吐。迅速发生腹泻,粪便水样或糊状,黄白或暗黑色。腹泻越久,脱水越明显。严重脱水常见于腹泻出现后的3-7天,并开始出现死亡,死亡率变化无常。此时小猪体重可减轻30%。症状轻重取决于发病日龄和环境条件,特别是环境温度下降和继发大肠杆菌病,常使症状加重和病死率增高。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一般50%-80%。缺乏母源抗体保护的新生仔猪感染发病症状重,病死率可高达100%;如果有母源抗体保护,则1周龄的仔猪一般不易感染发病。10-21日龄吮乳仔猪症状轻,腹泻一二天即迅速痊愈,病死率低,3-8周龄或断乳两天的仔猪,死亡率一般10%-30%,严重时可达50%。
    其他动物如兔、驹、羔和鸡等的轮状病毒感染,潜伏期短,主要症状也是委顿、腹泻、厌食、体重减轻和脱水等。一般经4-8天痊愈。幼小动物也有死亡。根据血清学检查,血清阳性检出率高,隐性感染普遍。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各种动物轮状病毒感染的病变基本相同。幼龄动物胃壁弛缓,肠腔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小肠尤其是空、回肠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容物呈液状、灰黄或灰黑色。有时小肠广泛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胆囊肿大。  
诊断
    根据本病发生于寒冷季节、多侵害幼龄动物、突然发生水样腹泻、发病率高而病死率一般较低,主要病变一般集中在消化道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要注意与仔猪黄痢、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等的鉴别诊断。由于隐性感染极为普遍、抗体阳性率极高且与临床发病无平行关系,因此抗体检测在诊断本病时作用不大
一般在腹泻开始24小时内采小肠及其内容物或粪便做冰冻切片或涂片进行荧光抗体检查,或经处理后感染细胞培养物。小肠内容物和粪便经超速离心等处理后,作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
防制措施
发现病畜后,立即隔离到清洁、干燥和温暖圈舍,加强护理,尽量减少应激因素,避免动物密度过大,清除粪便及其污染的垫草,消毒被污染的环境和器物;患畜应停止哺乳(在猪则通过减少母猪的饲料以减少排乳),用葡萄糖盐水给病畜自由饮用。
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对病畜可进行对症治疗,如投用收敛止泻剂,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细菌继发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溶液以防止脱水和酸中毒等,一般都可获得良好效果。
    预防措施主要依靠加强饲养管理,认真执行一般的兽医防疫措施,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在疫区要做到新生仔猪及早吃到初乳,接受母源抗体的保护以减少和减轻发病。一定量的母源抗体只能防止腹泻的发生,而不能消除感染及以后的排毒,新生仔猪口服抗血清,可以提高被动抗体的水平,也能得到保护。
   
猪圆环病毒感染(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概述
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主要是由致病性的Ⅱ型猪圆环病毒(PCV-2)引起的断奶后猪群进行性全身衰竭综合症候群。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进行性消瘦和体表淋巴结肿大、腹泻、肝炎和肉芽肿、偶有黄疸或体表苍白、贫血、衰弱、死亡。本病是一种新传染病,主要侵害保育猪和早期育肥猪,尤其是8~16周龄猪。本病是猪传染病中最严重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有严重的免疫抑制作用。
本病最早于1996年被报道,同年分离出病毒。现已普及世界各养猪国家。我国于1999年确诊本病,2000年郎洪武等报道从北京、河北某些猪场分离到2株病毒。日本在回溯性诊断中发现其1989年的死亡猪病料中即含有该病毒,而在1986年以前,西班牙和英国就鉴定了散发的典型本病。国外的试验结果充分说明很早以前猪群中就存在有本病,只不过是随着科技水平和监测技术的发展,后来才被人们发现。
病原
本病的主要病原是猪圆环病毒,圆环病毒是最小的病毒,无囊膜,共有2个血清型: I型在19该病毒74年发现,1984年鉴定,叫作PK-15圆环病毒或PCV-I,无致病性,是常在病毒,广泛存在于猪体内及猪源传代细胞系。Ⅱ型叫PCV-Ⅱ,有致病性,可引起猪PMWS,是本病的主要病原。所有的病变组织中都含有大量的PCV-2。两型病毒的血清学交叉反应性较低。
该病毒可在猪原代或传代细胞培养,但不出现细胞病变(CPE)。完整病毒在猪体内主要存在于淋巴结,复制中间体主要存在于淋巴结、扁桃体、脾、肝脏等胞浆内。复制中间体有传染性。
该病毒可损伤猪的免疫系统,破坏淋巴细胞,造成免疫抑制,使感染猪对其他病原易感,尤其是蓝耳病、细小病毒、伪狂犬、猪瘟、先天性震颤、链球菌病、胸膜肺炎、猪痢疾等,并增加其发病后的严重程度。
圆环病毒对外界环境及消毒剂抵抗力极强。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只有猪易感,各种年龄均可感染,但成年猪多为隐性,5-16周龄猪发病较多。但最常见的是6~8周龄猪。在牛、人、绵羊、鼠等存在PCV-2抗体,说明PCV-2感染非常广泛,但未见发病。
2.传染源:发病和带毒猪。感染猪可自鼻液、粪便排毒。患猪可长期呈亚临床感染,带毒排毒传播本病。
3.传播途径:可经口腔、呼吸道途径感染不同年龄的猪,少数怀孕母猪感染PCV-2后,可垂直感染给仔猪。
4.发病率和致死率:不定,分别为8%~10%和20%~50%,有时会更高。
5 发病诱因:PCV-2是导致PMWS的先决条件,但有充分证据表明,PCV-2存在不一定发病,即在同一栏舍中,重症病猪和明显健康猪一起饲养,后者却不会发病。而且,虽然目前该病毒存在于许多国家的猪群中,但并非所有的猪群都发病。存在上述差异的原因是PCV-2要在一定的诱因下如各种应激、环境影响等才会发病。另外,毒株间致病力强弱不同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6.本病无季节性和周期性。一旦进入一个猪场,可危害1-2年.

症状 
潜伏期不详,症状、病变非常复杂,表现较不一致,有时与猪瘟非常相似。
最初临床症状为发热、食欲减退、拉稀、被毛粗乱,皮肤苍白,进行性消瘦,约有20%的猪出现黄疸症状。咳嗽,呼吸加快与呼吸困难,体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后期表现消瘦、贫血、皮肤出血、增重迟缓、衰竭、死亡等。不死的猪生长发育不良,几乎没有完全康复的猪。若混合或继发其他病则症状更复杂。急性病例病程在一周左右,慢性者则可达两周以上。对于规模较大的猪场,其流行期可达1-2年。发病率可达10%,致死率可达50%,有时会更高。
1994年报道本病也可引起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
病理变化 
本病病变十分复杂而且广泛,特征主要是淋巴结水肿,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往往肿大2-3倍,肠系膜淋巴结异常肿大,切面硬度增大,呈苍白色。间质性肺炎(如橡皮状),肺脏肿胀,变硬,部分严重病例尖叶萎缩、实变。肾、脾肿大、苍白、有白色坏死点。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或溃疡。萎缩性肝炎、肝硬变。盲肠和结肠粘膜充血或出血。纤维素性心包炎,膀胱粘膜出血,极易与猪瘟混淆。

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有一定特征性,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猪圆环病毒易与其它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确诊本病需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包括病毒分离鉴定、电镜检查、聚合酶链反应(PCR)、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组化法和DNA原位杂交等方法。
3.鉴别诊断

与PCV-2相关的疾病
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圆环病毒还与猪皮炎肾病综合征、急性增生性坏死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和繁殖障碍等疾病有关。
1.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与PCV-2密切相关。它通常发生于8~18周龄猪,1993年英国首先报道该病。随后,美国、欧洲和南非相继报道。以前多见散发,但现在已开始群体性爆发,且死亡率不断升高,主要与PMWS同时发生。其特征是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红色到紫红色斑块或斑点,这些斑块或斑点有时会融合成不规则的无色区域,并随着病程进展而颜色变深并为痂皮所覆盖。还有皮下水肿、食欲下降,有时体温升高。病猪通常在3天内死亡。
2.猪增生性坏死性肺炎
加拿大的研究小组于1990年首次描述猪的增生性坏死性肺炎,但当时未能明确其病因。1991该病在德国出现。Pesch博士证实此病与猪PCV-2之间有明确关系。研究数据表明,PRRSV和PCV-2的混合感染是PNP的主要病原。主要临床症状是肺外观肿胀、色红、质地坚实(与肝组织相当)。
3.间质性肺炎
主要发生于6~14周龄猪,发病率在2~30%之间,死亡率在4~10%之间,主要病变是灰红色弥漫性间质性肺炎。
防制
1.重点靠一般防疫措施,包括搞好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特别应注意在断奶前后减少对猪群
的应激,尤其注意减少疫苗接种次数。
不要随意并圈合群,出生后48小时以上的猪不能再寄养。不同批此的猪不要混养,同一栋猪舍中猪群年龄相差不要超过4周,提倡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加强通风,注意温度、湿度及饲养密度。因为病毒主要在保育舌循环存在,所以可定期将保育舍空圈消毒,以切断病毒在猪群中的循环。
做好猪细小病毒和蓝耳病的免疫接种。不要从有本病的猪场引种,引进的猪应隔离观察15天以上。注意控制外来人员及运输工具。严格的卫生措施和全进全出制度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2.净化猪群中的细菌性病原体,
方法是:支原净(或强力霉素)100ppm+阿莫西林150ppm+金霉素300ppm
母猪产前产后各连用7天,子猪断奶后连用15天,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3.疫苗  尚无商品疫苗供应,目前主要使用自家脏器灭活苗,尤其是存在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情况下效果更好,但国内意见不一致,使用单位的意见也不一致。
4.病后的控制措施   应尽早诊断和隔离,淘汰病猪,清除粪便,严格消毒,增加营养,加强人员管理,。泰妙菌素(tiamulin)注射或拌料可预防肠道等继发感染。注射皮质激素(2mg/kg)可减少死亡并促进生长。注意治疗和控制其他疾病,仍未发病的猪最好能从原圈舍中移出,按上述用药方法对猪群进行治疗有一定效果。
发表于 2007-10-30 22: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谢谢,这个资料很好,可发一份吗zhangrj621@yahoo.com.cn
发表于 2007-10-31 11: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楼主表示感谢。
发表于 2007-10-31 19: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的

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9-23 17:5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