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75|回复: 6

告别散养大势所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6 20: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的优美景象。但在现代化畜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散养模式受到冲击,并且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传统散养模式经受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的畜牧业一直是以农户家庭散养为主的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的养殖,规模小、设备简陋,不利于疫病防治。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各大城市相继实行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这种散养模式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模式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开展动物防疫、保障畜禽产品安全的最佳途径。
    散养模式具有规模小、生产分散、效率不高、防疫与用药不规范等局限性。在传统的散养模式下,农户不可能严格按照国际市场标准的要求去生产,因为他们没有技术优势和透析市场的眼光。散养户无序的生产方式无法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连接起来,所以他们几乎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由于养殖分散、生产标准不统一、技术管理水平落后、卫生防疫难以保障等问题,生产出的畜禽产品很难经得起市场越来越严格的检验。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高,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有限。即使在本地消化,也存在许多问题。

养殖水平落后,不利疫病防治

    在人群密集的村屯,农民在房前屋后的庭院进行小规模散养,农舍与畜舍相连,往往是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养殖环境较差,缺乏基本的防疫条件。畜禽养殖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和疫病防治的临床经验,导致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散养模式的弊端还表现在:畜禽日龄参差不齐,不能做到“全进全出”;养殖密度较大,畜禽舍内缺少必要的排污设施,相互污染严重,一旦发生传染病,群体难以逃脱被感染的危险;大多数养殖户不能做到定期防疫消毒,有的甚至根本没有防疫消毒计划;还有的农户将病死畜禽随意丢弃或食用,很容易造成疫病传染。
    另外,散养模式无法建立区域生物安全体系,往往过分依赖药物,轻视防疫。频繁用药、不合理用药导致某些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一些畜禽疫病时有发生,畜禽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提升畜禽产品质量

    养殖业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途径,从目前的情况看,传统的散养模式还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但从长远来看,要提高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改变落后的散养模式,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重点在提高畜禽产品质量上下工夫。
    一是畜牧主管部门要实施兽药、饲料全程监管,加大动物疫病防治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促进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落实到位。二是要围绕畜禽加工企业,由畜牧主管部门牵头,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展畜牧合作社,使散养户在生产方式上有效地组织起来,更好地实行标准化养殖,进而促进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三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农场或一定规模的养殖基地,将分散生产的养殖户变成农场的养殖管理人员,通过建立安全生产体系来推行畜禽的标准化生产。

建设养殖小区,加强卫生防疫

    为解决散养管理水平落后、效益低等问题,许多地方办起了标准化的“托牛所”,将一家一户的牛集中起来喂养。还有许多地方建立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小区,养殖设施齐全,环境清洁卫生,并由专业技术人员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定期进行防疫,保证了畜禽的健康生长。还有的畜禽产地通过乡、村服务体系,对散养户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建立常规防疫及防疫保险制度,确保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灾。
    规模化养殖在疫情预报、疾病防疫等方面可以统一行动,既有利于提高养殖水平,也有利于大范围内的疾病控制,能有效促进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2-6 22: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登高远眺 的帖子

告别散养应该是中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可是中国之大,散养户之多,想一下子改变目前的饲养方式并非易事!这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变革导致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改变;二、政府由宏观调控,逐步向扶持产业发展转变;三、市场准入提高门槛,最终导致散养户放弃养殖。
发表于 2007-2-28 23: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任何行业门槛都会提高,分工当然也就更细,专业人员当然就更受重视了!
发表于 2007-3-1 08: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ongbaihua2000 于 2007-2-6 22:00 发表
告别散养应该是中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可是中国之大,散养户之多,想一下子改变目前的饲养方式并非易事!这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变革导致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改变;二、政府由宏观调控,逐 ...

最重要的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解放农民,给他们更多的选择,并给予相同的国民待遇,这才是根结所在。
发表于 2007-3-1 10: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都是相对的,除非中国人口下降一半,否则集约化还需要时间,13亿农民要生存的!
发表于 2007-3-1 10: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是很有创造力的,只要政策放开,他们就能很好的解放自己。
当年,一个乡镇企业,就解放了一个多亿农民。
一个允许人口流动,又吸纳了两三亿农民工。
而政策的变化在中国有时是难以预测的
发表于 2007-3-1 17: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不是政策难以预测,是国家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一切都要随着变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6 17:1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