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病毒性肠炎
水貂病毒性肠炎是由水貂细小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胃肠黏膜发炎、腹泻,粪便中含有多量黏液和灰白色脱落的肠黏膜,有时还排出灰白色圆柱状肠黏膜套管。
1 病原学
病原为细小病毒属的一员,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相类似。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除感染猫外,也能感染水貂发病。因此认为水貂细小病毒系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一个变种。本病毒的其他生物学特性均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相同。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尤其是带毒母貂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后康复动物的排毒期可在1年以上。病毒经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的粪便、尿、精液、唾液等途径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及用具,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猫科、犬科以及貂科等动物均有易感性,水貂最为易感,尤其幼龄水貂更易感。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和周期性流行,传播迅速,全年均能发生。但以夏季发生较多。发病率达60%,病死率达15%以上,其中幼龄仔貂的病死率更高。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4~8天。可分以下几种病程。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见不到典型症状,经12~24小时很快死亡。
急性型: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但渴欲增加,喜卧于室内,体温升高达40.5℃以上。有时出现呕吐,常有严重下痢,在稀便内经常混有粉红色或淡黄色的纤维蛋白。重症病例还能出现因肠黏膜脱落而形成圆柱状灰白色套管。患病动物高度脱水,消瘦。经7~14天左右,终因衰竭而死亡。
亚急性型:与急性型相似。腹泻后期,往往出现褐色、绿色稀便或红色血便,甚至煤焦油样便。患病动物高度脱水、消瘦。病程常拖至14~18天而死亡。
少数病例能耐过,逐渐恢复食欲而康复,但能长期排毒而散播病源。
4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在胃肠系统和肠系膜淋巴结。胃内空虚,含有少量黏液,幽门部黏膜常充血,有时出现溃疡和糜烂。肠内容物常混有血液,重症病例肠内呈现黏稠的黑红色煤焦油样内容物,有部分肠管由于肠黏膜脱落而使肠壁变薄。多数病例在空肠和回肠部分有出血变化。肠系膜淋巴结高度肿大,充血和出血。肝脏轻度肿大呈紫红色,胆囊充盈。脾脏肿大呈暗红色,在被膜上有时出现小出血点。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肿胀,并有空泡变性。发病初期的病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可发现核内包涵体。
5 诊断
5.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本动物接种试验、琼扩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
6 防治
主要采取科学饲养管理,严格检疫、隔离患病动物,加强防疫消毒,按时预防接种等综合性防疫措施。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