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原因
| 仔豬數
| 死亡率(%)
| 死產
| 81
| 37.9
| 壓死或受傷
| 29
| 13.6
| 飢餓
| 26
| 12.1
| 處死*
| 19
| 8.9
| 臍帶出血
| 15
| 7.0
| 腸炎
| 15
| 7.0
| 先天性肌肉陣攣病
| 6
| 2.8
| 腸阻塞
| 5
| 2.3
| 鐵中毒
| 3
| 1.4
| 去勢後赫尼亞
| 3
| 1.4
| 無法詳郲/size]
| 12
| 5.6
| [size=133%]表 1 所摘錄初生活仔豬離乳前死亡原因中,飢餓/壓死佔 42% 以上,若再列入體重低於 1.8 Lb 者,則此三項原因有 55% 之損失
[size=133%]鐵中毒死亡原因– 極度缺乏 Vit E 及 Se 之新生仔豬施打鐵劑後,數小時內死亡,此問題應從矯正缺乏 Vit E 及 Se 著手
[size=133%]管理目標:每窩有較多之離乳仔豬
[size=133%]本單元分為出生至 3 天、3 天至 3 週、3 週至離乳三階段討論之 [size=133%]不妨將母豬視為豬隻製造機,照顧機器愈周到,產能愈高。同理,母豬在分娩及離乳管理改進會使其每年能生產較多之離乳仔豬
[size=133%]出生之活仔豬於離乳前,台灣地區業者平均損失 10-20%,多數死亡發生在出生後最初幾天
[size=133%]仔豬死亡有 65% 發生於 4 日齡前,故需對新生仔豬付出較多時間及照顧管理
[size=133%]著重減少人力投入之養豬場,應特別注意分娩舍之勞力需求
[size=133%]母豬分娩時,有人員在場照料,係增加存活仔豬之管理措施,若分娩舍不夠溫暖,則此項措施更顯重要
[size=133%]照料:去除新生仔豬口中胎衣黏膜,並協助其開始呼吸;將仔豬置於熱源保溫,協助仔豬吮乳;協助難產或產程延滯母豬,避免死產 [size=133%]實施複式分娩計畫(multiple farrowing programs)之大規模養豬場,可能無多餘人力駐守分娩舍,若欲提昇仔豬存活數之最要緊之簡便作法:提高分娩舍內氣溫,防止新生仔豬受寒,尤其是條狀地板豬舍
[size=133%]21-24°C 之室溫會促使仔豬在受寒前尋找溫暖之保溫區,保溫區可採紅外線保溫燈、燃氣式保溫器(gas brooder)或加熱地板;保溫區溫度應有 29-35 °C;於母豬分娩前,即將此區加熱保溫 [size=133%]分娩舍內之通風速率:應予仔細控制,以有效除濕除臭及去除過多之廢熱,但又不致產生會影響仔豬之亠L(draft)
[size=133%]條狀地板豬舍:應精準控制空氣流動及溫度,因空氣會在豬隻上下方流動;條狀地板並不使用墊料,而墊料絕緣性良好,豬隻體溫不易喪失
[size=133%]於冬季,將通風速率控制在每頭母豬 20 CFM(cubic feet per minute);夏季則為 200-450 CFM [size=133%]仔豬於一週齡後,觀察其對溫度之反應以決定應否將保溫區降溫– 仔豬太過溫熱,即不會睡在熱源下方,太冷則會堆在熱源下且會發抖
[size=133%]仔豬體溫調節能力– 0-2 週齡緩慢提昇,故需注意此期間之環境溫度管理 [size=133%]新生仔豬管理工作
[size=111%][size=75%]吃初乳(colostrum):母豬分娩後 24 小時內分泌者,富含蛋白質(免疫球蛋白)、維生素、礦物質等;仔豬出生後 6 小時內,攝取之蛋白質能通過腸壁 [size=133%]新生仔豬管理工作(續)
[size=111%][size=75%]臍帶護理:將臍帶剪留 3-4”長,若仍不乾則以 2% 碘酒處理;肚臍為細菌至體內之良好通道,易造成關節/膿瘍問題,臍帶經處理後,即少有此類問題;若臍帶流血太多,以消毒水處理之棉線於距身體 1”處緊綁之
[size=111%][size=75%]剪針齒(needle teeth, eye teeth):以斜嘴鉗剪除 8 顆尖銳針齒,以避免傷害母豬乳頭及仔豬因爭鬥而破相,針齒剪掉½,勿傷及齒齦,工具使用後注意清潔及消毒
[size=133%]新生仔豬管理工作(續)
[size=111%][size=75%]提昇體重過輕仔豬存活率:仔豬出生重大者存活率較高(表 2);新生仔豬體重 < 2 Lb 者有近 60% 之預期死亡率,過去會犧牲出生重低之仔豬,現今因養豬成本高,而希望能提昇體重過輕仔豬存活率;方法:餵食代乳(milk replacers),出生至 7 日齡以還原代乳餵飼,每天餵食 15-20 mL(1 或 2 次);此方式費時但能減少一半死亡率(表 3) 體重範圍, Lb
| 仔豬數
| 佔族群 %
| 存活率, %
| < 2.0
| 1,035
| 6
| 42
| 2.0-2.4
| 2,367
| 13
| 68
| 2.5-2.9
| 4.197
| 24
| 75
| 3.0-3.4
| 5,012
| 28
| 82
| 3.5-3.9
| 3,268
| 19
| 86
| ³ 4.0
| 1,734
| 10
| 88
| 總計
| 17,613
| 100
| 平均 77
| 處理
| 對照組
| 餵食補充組*
| 仔豬數
| 69
| 69
| 存活數
| 34
| 51
| 存活率, %
| 49
| 74
| 體重不足 2.0 Lb 之仔豬每天經口給予 15 mL 還原代乳至 7 日齡,還原代乳之水:固形物比為 3:2 [size=133%]新生仔豬管理工作(續)
[size=111%][size=75%]豬隻識別:為實施良好紀錄工作以獲最大生產效率,需實施識別作業;方式:仔豬於 1-3 日齡時剪耳號(ear-notching)
[size=111%][size=75%]調整窩仔數(equalizing litter size):依母豬之有功能乳頭數及泌乳能力進行調整,將較大之仔豬移至尚未建立乳頭序位之窩仔中,最好在 3 日齡前移出,移出前必需吃過初乳 [size=133%]仔豬於 3 日齡前,能正常吮乳者,即有良好之發育基礎
[size=133%]本期間之管理要項:預防貧血、控制下痢、去勢及剪尾
[size=133%]預防貧血:母乳中除含鐵量低於仔豬需求外,其他營養分含量皆能合於仔豬需求,為避免發生貧血,需給予鐵劑
[size=133%]仔豬貧血症狀:皮膚蒼白、生長慢、勉力式呼吸 . 仔豬抗病機制之發展 [size=133%]仔豬下痢(baby pig scours):多為感染特殊E. Coli菌系所致;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常見之於所有哺乳動物腸道中;大腸桿菌性下痢症狀:黃色水樣便;仔豬於 1-4 日齡、3 週齡及離乳時最易感受
[size=133%]圖 2 顯示仔豬自然抗病機制之發展,仔豬出生時幾無抗病力,但當其自母親初乳吸收抗體後,抗病力即增加,而仔豬於出生後吸收抗體能力快速降低,故出生後立即食用初乳係屬重要
[size=133%]初乳提供仔豬僅有之疾病保護作用,直到 4-5 週齡時,仔豬自身之抗病機制始有功能
[size=133%]3 週齡時,仔豬抗病力最低,此時應避免緊迫(去勢、預防注射、驅蟲) [size=133%]一般仔豬下痢之處理:口服型藥物通常比注射型者有效,且應採用對場內特有菌株有效之藥物;若業者以往使用之藥物失效,則應請獸醫進行敏感度試驗,以決定適用之藥物
[size=133%]口服藥物治療方式:飲水中加藥;為方便較多豬隻長期投藥,可採用加藥器(proportioner)或個別水槽
[size=133%]減少及預防下痢之環境控制:
[size=111%][size=75%]1. 提供乾燥、溫暖、無亠L之環境
[size=111%][size=75%]2. 注重衛生管理:母豬群離開分娩舍後,即徹底清洗消毒,且之前應先清除污垢
[size=133%]其他下痢疾病:由傳染性胃腸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TGE)、赤痢(swine dysentery)引起之嚴重下痢,若治療無效即洽獸醫 [size=133%]管理工作:剪尾(tail docking)、去勢(castration)
[size=133%]剪尾:已屬例行管理作業,以減少密集飼養之咬尾現象,用斜嘴鉗或電熱剪剪尾,留下 1/4-1/2”長,並用消毒水消毒尾巴及剪尾工具
[size=133%]去勢:去勢預備上市之公仔豬,以去除公豬臭(boar taint);應於年幼期間實施,為使緊迫最小,可在 2 週齡前實施,此時期去勢仔豬,容易操作,傷口癒合快;注意使用工具之銳利度及消毒作業;單人作業可使用仔豬固定架 三週至離乳 [size=133%]此期間較能因應環境變化,已開始採食飼料,且生長快速,增重效率高,故應將緊迫減至最小
[size=133%]欲使之展現最大性能,應儘早讓仔豬開始吃料,母豬泌乳高峰在分娩後 3-4 週,之後即下降,而仔豬此時生長快速,必需補充飼料始能表現遺傳潛能
[size=133%]教槽方式:仔豬於 1-2 週齡時,將少量仔豬料放置地面或湵P中 11-28日齡仔豬之教槽料採食型式 日齡
| 佔採食總量 %
| 11-14
| 3
| 14-18
| 6
| 18-21
| 12
| 21-24
| 31
| 24-28
| 48
| [size=133%]重要管理工作:內寄生蟲之控制、離乳
[size=133%]內寄生蟲之控制
[size=111%][size=75%]可能早在幼豬時期即造成危害
[size=111%][size=75%]常見寄生蟲:線蟲、腸結節蟲、鞭蟲、圓蟲及肺蟲等
[size=111%][size=75%]控制計畫:1. 母豬進入分娩舍前清洗、驅蟲;2. 仔豬如有寄生蟲困擾,應於 7-8 週齡前驅蟲 [size=133%]離乳:仔豬離乳日齡端視豬場設備、作業密度及管理技術而定,理論上可在任何時期實施;愈是較早離乳者,愈需更多管理
[size=133%]減少離乳緊迫之措施
[size=111%][size=75%]體重較大者先行離乳
[size=111%][size=75%]實施分段離乳(split weaning):每 2, 3 天離乳一批
[size=111%][size=75%]維持恆定環境溫度:3 週齡仔豬環境溫度應在 27-29°C,避免溫度劇烈改變,防止亠L
[size=111%][size=75%]依仔豬體型大小分組
[size=111%][size=75%]若有離乳後下痢,可限制採食量 48 小時
[size=111%][size=75%]每 4-5 隻一飼槽空間,每 20-25 隻一飲水器
[size=111%][size=75%]發生下痢,飲水投藥 [size=133%]1. 分娩時在場照顧 [size=133%]2. 保持仔豬溫暖乾燥
[size=133%]4. 剪臍帶
[size=133%]6. 剪耳號供識別
[size=133%]8. 預防貧血
[size=133%]10. 剪尾
[size=133%]12. 餵飼良質飼糧
[size=133%]14. 使離乳緊迫最小
[size=133%]3. 用碘酒處理臍帶
[size=133%]5. 代乳餵飼弱小仔豬
[size=133%]7. 調整窩仔數
[size=133%]9. 預防下痢
[size=133%]11. 公仔豬兩週齡前去勢
[size=133%]13. 驅蟲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